?

論后現代倫理的革命性

2009-05-13 08:34劉朝武
世紀橋·理論版 2009年12期
關鍵詞:工具理性生活

摘要:后現代倫理學與以往倫理學相比指出了現代社會三大祛除倫理的社會機制,作為其指導思想的恰恰是現代倫理學中公認的理性、主體性和世俗性,而這三者本身就是現代倫理學內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后現代倫理學從倫理現實和倫理學理論兩個層面對現代倫理學進行的批判,預示著未來倫理學發展的方法或方向。

關鍵詞:后現代倫理;工具理性;規范價值;生活

收稿日期:2009-10-28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倫理價值研究(項目編號075JB880002)。

作者簡介:劉朝武(1969-),男,江蘇洪澤人,淮陰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后現代倫理學從倫理現實和倫理學理論兩個層面對現代倫理給予了全面的批判,這些批判的革命的內容和方法預示著倫理學發展的方法或方向。

一、后現代倫理學對現代社會的批判

在后現代倫理學家看來,現代社會在科技、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文明進步,并沒有帶來人類在文化和倫理上的文明進步?,F代社會不僅不是一個倫理昌明的社會,相反現代社會根本上是反倫理的,“盡管我們的文明仍在‘發展,人們仍視這些特點為一種失敗或衰落?!?sup>[1]他們的思考和討論并不著眼于某個具體的情景或事例,討論的不是道德問題,“道德敗壞古已有之,我們的時代并不獨善。我們需要解釋的是我們時代獨有的東西”。 [1]后現代倫理學關心的是現代社會中的社會秩序與倫理機制問題。

現代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倫理現實問題是后現代倫理學者思考的重點之一。他們追問,為什么那些善良的人們會擱置道德思考、拋開道德責任并放棄道德行動?這不是哪一個人的懦弱,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痼疾。例如,在納粹大屠殺這個上世紀最大的罪惡中,普通平民甚至猶太人自己本身就是大屠殺的參與者,“屠殺中受害者與劊子手之間的合作是難以想象的,猶太受害者與納粹黨衛軍的上層人物之間的合作,……是大屠殺得以成功的一個關鍵條件”。 [2]“現代文明不是大屠殺的充分條件;但毫無疑問是必要條件。沒有現代文明,大屠殺是不可想象的”, [2]這個殘酷的結論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現代文明的社會機制,追問倫理是如何從現代社會中無聲地消失的?

后現代倫理學家批評了現代社會中存在的三個弊病,這三個弊病其實切中了倫理學緣何失效的三個機制。

第一,現代社會將人們的生活“碎片化”了,這構成了弱化人們道德情感的社會機制?!凹夹g將生活打碎成一系列問題,將自我打碎成一個產生問題的多面體”,[3]而法律又進一步拉大本已“碎片化”的自我和他者之間的距離,“親近是隱私和道德的范圍;距離是疏遠和法律的領域”。[3]因為人與人的交流必須通過媒介,而這些媒介在現代社會都是可以隨時被抽離的,如吉登斯所指出的象征標志和專家系統,[4]一旦這些媒介失效了或者我們離開了特定的場所,我們相互立即就成了陌生人(例如走出機場的空中小姐對乘客不再親切)。

第二,現代社會中“責任是漂流的”,這構成了取消道德責任的社會機制?,F代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官僚體系為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規定了明確的、具體的技術責任或職業責任,人們必須并習慣于在自己的“責任”范圍內行事,最后造成的狀況就是“有罪惡卻沒有犯罪者”?,F代社會廣泛存在的技術責任和職業責任不斷瓦解著人們的道德責任,“技術責任與道德責任的不同之處在于,技術責任忘記了行動是達到行動本身以外的目的的一個手段”。[4]一方面這種責任不是面向角色的,也不是普遍的,而是僅針對于“我”,“正是這種道德的唯一性(而不是普遍性)和非互換性把我置于道德關系之中。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而不論這個世界上其他所有同胞是否會為他們的同胞做我將要做的事”。 [3]另一方面,這種責任總是趨向于無限的,“我的責任總是走在前面,總是比他者的要大”[3],“談起那些在大屠殺的恐怖下幸存下來的任何人的道德責任,納粹受害人最積極的、最專注的營救者之一W?巴特茨烏斯基斷定:‘只有那些以死亡為別人帶來幫助的人,才可以說他們已經做得足夠多”。 [3]

第三,堅持工具理性而否認道德思維的社會機制。后現代思想家看到在市場經濟中、在民主政治中,在這兩個當今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領域中,普遍盛行的便是工具理性,正因為如此,查爾斯?泰勒將工具理性視為現代社會中面臨的三個隱憂之一。[1]而在道德思維方式下,目的和手段之間并不是單向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手段對目的的地位是相對的,道德從不允許人們不擇手段,“現代官僚體系里,理性思維方式已經被順理成章地法律化和制度化,使道德保持緘默是理性化趨勢主要的關懷”。 [3]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在現代社會中處于一種支配性地位,“經濟增長的要求用來為非常不平等的財富和收入分配辯護,同樣的要求使得我們對環境的需要,甚至對潛在的災難無動于衷……我們社會規劃的運作方式……大多也是被種種形式的代價——利益分析所左右,這類分析涉及一些荒誕不經的計算,用美元估算人命?!?sup>[3]

二、后現代倫理對規范的批判

后現代倫理主張摒棄規范的約束,實現意志自由,因為人任何一個規范,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普遍的,都同樣弱于懷疑態度,這就意味著我們總能夠不信任它。而傳統的規范倫理學的研究所以能夠進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規范倫理學暗中利用了人們通常具有的比較一致的倫理信念以及流行的意識形態,使人們生活于總體性的信念中,而總體性壓制了身體的感性面,身體只是將自己交付于一個理性他者,交付于一個無法目擊到的理念,交付于高高在上的上帝或者靈魂。身體在此是第二性的,它需要被管制、被束縛、被理性引導,被靈魂鞭打,而身體內在的潛能,它的活生生的欲望,它的蓬勃的本能,它的粗糙的肉體性,在總體性的框架內只好委屈地收藏起來。于是一些最可疑的觀念被隱藏在不被反思的背景中。然而信念或意識形態的可信性同樣弱于懷疑態度,人們有時只不過是由于習慣、思想上的障礙以及趣味利益寧愿堅持某一信念。[5](P.2-3)

后現代道德是對上帝迷信的破除,后現代道德作為后現代身體觀以其肉體性,以其感性,以其瞬時性,以其自然性,以其大地性,以其享樂性,聚結為后現代的火藥筒,最終爆炸性地摧毀舊的道德體系,后現代道德的偉大歷史實踐,就是要讓身體回歸身體,讓身體重享自身的肉體性,讓身體栽植快感的內容,讓身體從各種各樣的依附中解脫出來。于是,這樣的后現代目標——我們稱之為這個時代的倫理學目標——就具有硬幣般的兩面性。它既是摧毀性的,又是生產性的。??碌睦碚摽胺Q摧毀性的,它具體而微妙地摧毀了各種各樣對身體的規訓機器,這包括律法、監獄、理性以及無處不在的控制性話語實踐;德勒茲的理論則是生產性的,身體在此則是永不停息的欲望機器,它活力四射,外溢莽撞,它是一架脫軌的無人駕駛的高速列車。個體戶行動在本質上不是彌補性的,不是對匱乏的填充,相反,它是沖動性的,生產性的,它的氣質是狂野,它的行為是胡作非為,它的領域是游牧,它的節奏是奔突,它的風格是革命,它的使命是解放。結果,永遠流動的能望機器沖垮了一切既定的秩序,不論這種秩序采納的是什么形式,只要它是僵化的形式。就此,后現代道德以一種反倫理的形式構想了倫理,從而引起人們的反思。[6](P.3-5)

三、后現代倫理對價值標準的批判

后現代倫理學是多元化的社會的產物,這樣的社會與專制社會的最大區別就在于開放和寬容。它不認為有任何終極的東西和絕對的權威,也不強調有終極的、統一的,甚至唯一的價值標準,更不企圖把統一的價值標準強加給每一個社會成員?,F代倫理學認為價值判斷只不過表明了一種情感態度,只不過是勸告或建議,這實質上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宜傳和欺騙,所謂“好”也就似乎取決于欺騙的水平。這種所謂的價值語句永遠弱于懷疑的力量,而且根本無法說明為什么要通過欺騙而不是通過強權來推行所持的價值觀。這種情感對于實踐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另有一些可以說是比較慎重的倫理學家認為價值判斷雖然不是相對的而且也無法以真實語句來表達,價值是某種幾乎說不清的性質,只不過是人們有著關于價值的直覺知識,也就是說,一件事情好不好幾乎是自明的。[5](P.12-14)

維特根斯坦從倫理學角度清除了所有可歸結為事實陳述的東西。他認為價值判斷,無論作為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還是作為一種標準的滿足,都與倫理學無關,因為這些價值判斷可以翻譯成事實陳述。盡管“選擇”可用有意義的語言加以陳述,但是,“被選擇的事實同樣沒有權利要求自身具有某種價值”。真正的“絕對價值”的判斷是超自然的。只有超自然的東西才能表現超自然。維特根斯坦指出,假如絕對的善是可描述的事實,那么它恐怕是這樣一種善,即任何擺脫個人品味和嗜好的人,都會因為沒有它而產生或感受到一種負罪感。然而這樣的事實根本不存在,任何事實都不具有絕對審判的強制力,因為評價的標準是因物而異的。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每個人都有權利進行自由選擇、多重選擇。[7](P.94)

四、后現代倫理學特別注重對生活的關注

傳統的倫理學只是描述根本上尚未觸及生活的問題。實際上倫理學是以存在的未來性為研究對象,并就接受不接受某種存在的未來性做出決定。生活事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未來性,不是自然運行的結果,而是人類設計的結果,所以倫理問題關涉的不是存在現在性而是未來性,而對于人類生活而言,現實只是未來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此,我們本來就不能指望通過事實的描述或還原來說明倫理問題。對于生活凡是現實的都是令人不滿的。事實上一種真正有意義的倫理學在分析問題時是現實主義的,但是在表達啟示時則是理想主義的。存在于現實中并關懷存在的未來性,這就是倫理學的意義所在。正因為生活事實是一種特殊的事實,生活事實與世界事實不同,它是由人的意志所控制的行為,這一點使得生活事實不像世界事實那樣只是一個被給予的事實而是一個給予性的事實,它更具有比現實性更多的性質。這種多出來的性質就是生活的建設性。顯然建設性是生活事實的特色,因此建設性是生活事實最根本的性質。建設性當然是面向未來的?,F實是未來的土地,但這一土地并沒有制定種植什么,它只是允許種植。所以,對存在的未來性的關切無法還原為現實存在的問題。[5](P.57)

后現代學者們認為倫理學在根本上是為了生活的,維特根斯坦指出倫理學的問題其實應該是“生活的意義”。雖然生活事實總是社會性的,或至少是與社會性相關的,但倫理學并非是一種服務于社會的研究,而是一種服務于生活的批判。社會只是生活的必要手段,生活本身的質量才是生活的目的。在社會機制中生活決不意味著為了社會機制而生活。為了社會機制而生活,生活就會變得麻木或虛偽,而且終將不幸福。因為這樣的生活違背了生活的本意,使生活失去了它本來的目的。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的早期哲學在倫理學中都是傾向于生活觀點的(盡管不徹底),至少是力圖從生活觀點來引出社會觀點。但是后來它們卻以不同的方式背離了生活的思路。中國式的背離是由于為社會著想而使倫理學庸俗化,從而形成一套規范體系(所謂綱常);西式的背離則比較有戲劇性:頗得人心的宗教呼喚本來是來自對生活的關注,但卻又把最高的目的和光榮都歸于神,其結果恰恰形成了對生活觀點的背離,那些本來需要反思和批判的生活總是終于對神的信仰中。后現代倫理學對生活這種存在方式的理解不在于理解情感經驗而在于理解情感經驗所依據的東西,在于對生活的創造性方式的理解。[8](P.123)

后現代倫理就這樣以空前的反倫理的形式構建倫理,關注生活本身,從而開辟了倫理學的新紀元。

參考文獻:

[1][加]查爾斯?泰勒,程煉譯.現代性之隱憂[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2][英]齊格蒙特?鮑曼,楊渝東等譯.現代性與大屠殺[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3][英]齊格蒙特?鮑曼,張成崗譯.后現代倫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4][英]安東尼?吉登斯,田禾譯.現代性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5]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6]汪民安等.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碌劫惲x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7][美]弗蘭克?梯利,何意譯.倫理學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8]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王建武]

猜你喜歡
工具理性生活
困局與破局:大學學術制度構建中學術自由的邊界
基于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融合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路徑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學前兒童價值觀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中國民主建設研究:以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為分析載體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竅門
醫學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