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人文精神的衰弱與重構

2009-05-13 08:34
世紀橋·理論版 2009年12期
關鍵詞:人文精神

田 坤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導致大學人文精神衰落的原因、其必要性和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重建大學人文精神。

關鍵詞:人文精神;技術理性;儒學傳統

收稿日期:2009-10-17

作者簡介:田坤(1982-),女,黑龍江克山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科員,實習研究員,蘇州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倫理學,西方馬克思主義。

早在1998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尼爾?陸登庭就呼吁“大學要重視對‘人文(humane)學問的傳授”。[1]武漢大學李維武教授曾說“20世紀是現代大學教育成就顯赫的時代,大學成為科學與人才的重要源泉,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20世紀又是大學人文教育失落的時代,這種失落使得從現代大學中生發出的科學與人才缺乏人文精神,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病痛?!?sup>[2]大學人文精神的日漸衰弱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是多種原因的結果,在當代歷史條件下,大學人文精神是否必要,重建是否可能就成為高等教育,乃至全社會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與任務。

一、時代的潮頭,大學人文精神緣何漸行漸弱

美國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在1984年發表的《美國高等教育人文教學研討報告》中指出:人文教學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輕視,導致大學生對文化傳統極其陌生。值得憂慮的趨勢是,……許多大學畢業生對歷史、文學、藝術、哲學茫然無知。[3](P.449)大學人文精神在全球范圍內的現代教育中日漸被忽視、走向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學的人文精神作為全社會人文精神的組成部分,與技術理性的交鋒失利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近百年來突飛猛進的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以高產和高速席卷全球,由此產生的市場經濟和技術理性,將矛頭指向了目的性明確的人類生產的新秩序和新價值。一方面市場經濟對人文精神的排斥,是大學人文精神失落的重要原因,科技造就了先進高速的生產力,使社會中每個個人和在校學生都成為了“經濟人”和準“經濟人”,使大學成為制造“經濟人”的“車間”,市場化運作為大學帶來了新的活力,但單純地為市場培養高技能的人才也成為大學的育人目標。同時,求學者為了順利就業,也功利地選擇科技教育,忽視看似無用的人文知識,這就造成了教育與受教者共同以功利性目的淡漠了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技術理性強調的人的“可計算性”的局部性,使人淪為生產的零件,在顛倒的人和物的關系中受效率和利潤的驅使而受物的支配,從而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使得物化結構開始深入到人的意識領域,同時人們把遵循機器生產體系規律的行為奉為一種責任倫理,并形成了操作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也直接導致了對人本身價值教育和認同的忽略,導致大學教育中人文精神走向衰落。

與此同時,工業生產和市場造就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多元價值觀念,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全球化運動對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沖擊,也是當代大學人文精神教育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中國源遠流長的,以儒學為中心的人文傳統雖然培育了一代代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的優秀知識分子,但其核心的“禮、樂、射、御、書、術”的具體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面前顯示出了一位氣喘吁吁、力不從心的老者姿態。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全球化運動,改變了前近代的孤立狀態,世界各國相互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使人類社會在短短一個多世紀里獲得了巨大的飛躍,創造了無數的財富,特別是有力地改變了那些非西方民族國家的面貌。但全球化運動帶來的多元的價值觀念對于傳統文化無疑是一種沖擊。

二、時代的路口,大學人文精神為何未亡而必須重構

就民族和國家而言,人文精神的存廢關系到民族的存亡、國家的興衰、社會的進退。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精神。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五千年文明史的風雨而沒有消亡,歷史從未中斷,極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文精神的強大與綿延。季羨林先生的分析與歸納十分深刻,他認為中國的優秀民族傳統就是人文精神,一是愛國,二是骨氣。人文教育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民族興,國家興;民族衰,國家衰;民族滅,國家滅。我國有句古語,叫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文教育關系到社會的進退。社會的發展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兩者不可缺一。沒有科學技術,沒有物質文明,丟掉人文精神,異化,空虛,愚昧和無知便接踵而來。所以,人文精神,尤其是承載著國家和民族興衰重任的大學生,對其進行人文教育是毋庸置疑的。

就個人而言,人文精神教人認識人的本質、建立“應當”的價值體系、維系現代人脆弱的精神家園。人文精神直接的指向就是人的本質問題。對人的本質的探討,使人們看到人的生命存在是不同于動物的生命存在的。由于人的生命存在本質上是文化生命的存在,文化生命的存在以價值為軸心,因而人是有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而動物的生命存在則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單純的自然生命的存在是沒有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理想追求,批判、解構以往的過時的價值體系,建立一個民族在一定時代的價值體系,即體現著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價值體系。人文精神正擔負著這一任務。

三、可選擇的未來,大學人文精神如何落腳與重構

在現代工業文明的高速發展中大學人文精神必須落腳于發展通識教育,將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建立大學人文精神有力的依托。通識教育從本質上看是一種人文教育,發展通識教育在本質上是復興人文教育。也就是說,通識教育有自己的獨立的目標,所強調的是對人格的培養和人自身的完善,而不應簡單地視為本專業外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更不應作為科技教育的延續。[2]“這種教育不僅賦予我們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使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特別是通過不同學科領域知識的滲透,使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開始懂得鑒賞藝術,從事藝術創造的人逐漸了解科學,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正是這樣,盡管在復雜的條件下,無論是哈佛還是美國其他大學都在竭盡全力為更好地傳承文理融合的‘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努力”。[1]必須以人文學科作為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在完善教學體系的同時,更應重視人文傳統的形成。為大學人文精神的復興和人文教育的興盛提供有力依托。

可見,無論是西方的人本主義,還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厚土中孕育出的人文情操,都是以人的價值為立足點,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旨趣的,這也為中華傳統與現代精神融和的大學人文精神提供了合理內核。即如上所述,關注人,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能力、人格、情操以及后發展潛力的養成,將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注入新的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憂患意識、篤行自強的精神,為學子維系難能可貴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美]尼爾?陸登庭.21世紀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2]李維武.大學人文教育的失落與復興[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3]轉引自楊啟亮.困惑與決擇——20世紀的新教學論[J].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王建武]

猜你喜歡
人文精神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體會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
思品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分析
高職高專地理中人文精神的培養與訓練研究
人文精神與中學生教育
第四樂章翻轉:亞洲新故事
尋思的尋思——立法者·解釋者·游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