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傳統闡釋路線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遮蔽

2009-05-18 02:41董良杰
西安社會科學 2009年4期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

董良杰

摘要:在商榷傳統闡釋路線適用范圍的基礎上,從抽象的物質觀、推廣論和經濟決定論三個方面闡述傳統闡釋路線由于突出強調歷史中人的活動的物質性因素,漠視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導致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遮蔽。

關鍵詞:傳統闡釋路線;歷史唯物主義;遮蔽

文章編號:978-7-80712-402-3(2009)04-022-03

要論述“傳統闡釋路線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遮蔽”這一命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傳統的闡釋路線”?!皞鹘y的闡釋路線”一詞是借用俞吾金教授的語言,在其最新的著作《問題域的轉換》一書中,將“傳統闡釋路線”界定為“以恩格斯、普列漢諾夫、列寧和前蘇聯的哲學教科書為代表的闡釋路線”。這是一個極易引起爭論的命題。

第一,恩格斯和馬克思一樣。同樣作為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者,恩格斯難道只能僅僅以馬克思主義闡釋者的身份示人?如果可以這么解釋,是不是有制造馬克思逝世之前的恩格斯和馬克思逝世之后的恩格斯分裂的嫌疑。恩格斯隨著馬克思的逝世,他的思想也就隨之枯萎,只能去“誤讀”馬克思的思想保持革命導師的權威?還是像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來就存在根本分歧,在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以馬克思主義創立者的身份為自己翻案?因此我認為,恩格斯和馬克思“對某些理論問題的理解和闡釋上存在著差異”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如果以它為借口,把這個“差異”說成根本分歧,則是十分危險的。

第二,列寧和普列漢諾夫是不是可以等同?眾所周知,列寧對普列漢諾夫的思想是持批判態度的,這種態度貫穿列寧著作的始終。列寧在《莫斯科起義的教訓》、《游擊戰爭》等文章中,駁斥了普列漢諾夫在十二月武裝起義失敗后所散布的“本來就用不著拿起武器”的論調;在《卡·馬克思致路·庫格曼書信集俄譯本序言》中,列寧把普列漢諾夫等機會主義知識分子軟弱無能、慣于懺悔、厭倦革命的表現揭露得淋漓盡致;在《論兩個政權》中。列寧把普列漢諾夫稱為“背叛了馬克思主義的真正沙文主義者”;在《第二國際的破產》中,列寧鮮明的指出:“如果不對普列漢諾夫……的詭辯抱鄙視的態度,也不能算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被蛟S有的人會認為這足…于列寧和普列漢諾夫之間政治立場的差異導致的,而在哲學上,普列漢諾夫則是列寧和恩格斯之間的中間環節?!傲袑幱质茄刂樟袧h諾夫的思想軌跡和闡釋策略去接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的。這是講不通的,列寧和馬克思不忌諱自己是黑格爾的學生一樣,也不避諱自己“曾從普列漢諾夫那里學到很多東西”。并不能因為馬克思承認自己是黑格爾的學生就把馬克思說成是黑格爾主義者,同樣不能因為列寧從普列漢諾夫那里學到很多東西,而認為普列漢諾夫是列寧通向馬克思主義的中間環節。列寧在其最具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批判了普列漢諾夫對“經驗”概念的錯誤理解。指出把經驗批判主義和唯物主義等同“是糊涂思想”列寧在《第二國際的破產》中批判普列漢諾夫只是“‘籠統地承認‘社會主義的理想,承認資本主義要被一種‘新制度所代替,而‘唯獨拋棄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重新導向歷史唯心主義。因此,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的哲學思想之間的差異也是十分顯著的,因此,不能簡單地把醬列漢諾夫當作列寧通向馬克思主義的中間環節,更不能把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簡單等同。

第三,應該重點突出斯大林傳統闡釋路線的作用。斯大林的一本小冊子,即《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傳統闡釋路線的成熟和傳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應該把斯大林以及在其影響下的前蘇聯哲學教科書列入傳統闡釋路線。

綜上所述,本文把傳統闡釋路線定義為以普列漢諾夫及其第二國際的理論家、斯大林及其影響下的前蘇聯哲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哲學教科書的闡釋路線。在定義了傳統闡釋路線之后,我們來分析傳統闡釋路線遮蔽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什么?傳統闡釋路線是怎樣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遮蔽的?

第一,抽象的物質觀。傳統闡釋路線對歷史唯物主義遮蔽的第一個載體就是抽象的物質觀。因為傳統闡釋路線認為這是哲學的黨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是判斷敵我的最重要尺度。傳統闡釋路線認為:“世界按其本質說來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著的,它不依賴于‘精神”,“物質是精神之母親;‘精神并非物質之父?!癯霈F得晚,因此它只能是孩子,而絕不是一切‘精神的熱心崇拜者所遵奉的那種父母,”“沒有物質,精神就不可能存在,而沒有精神,物質卻可以滿不在乎地存在著;物質先于精神?!袷蔷哂刑厥饨M織的物質的特性?!笨傊?,與唯心主義相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主義……認為,物質、自然界、存在,是在意識以外、不依賴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為它是感覺、表象、意識的來源;而意識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因為它是物質的反映,存在的反映,思維是發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質的產物,即人腦的產物,而人腦是思維的器官?!边@是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文中關于抽象的物質觀的經典表述。

受到蘇聯的影響,在我國傳統哲學教科書的視野里,馬克思的物質觀可以表述為,世界統一于物質(亦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這些表述看起來是明晰的、嚴格的,實際上卻把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抽象化、學院化了。當傳統哲學教科書從一般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去理解馬克思的物質觀時,必然使馬克思的物質觀抽象化,從而陷入“世界統一于物質”這類空洞的窠臼,難以自拔。

但這恰恰是馬克思首先予以批判的對象:“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痹隈R克思看來,抽象的物質概念和絕對精神同樣是空洞的概念,二者同樣有害。也就是說,這個所謂的“類”和“絕對精神”一樣虛無縹緲,人的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成了“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這段話的深刻之處不僅在于表明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本質差異,而且表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與舊唯物主義的抽象物質觀的本質差異,或者可以說,就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與舊唯物主義的抽象物質觀的本質差異導致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本質差異。如果說舊唯物主義是以直觀的、脫離一切歷史條件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物質觀的話。那么,馬克思則是從人的社會歷史活動、從這一活動必然蘊含的對象化出發去批判這種抽象的物質觀。

第二,推廣論。這種抽象的物質觀不會甘心滿足于僅僅解釋自然現象,它還有要解釋歷史現象的沖動。在辯證唯物主義推廣到社會生活領域之前,傳統闡釋路線必須解決辯證唯物主義的來源這一問

題?!榜R克思和恩格斯從黑格爾的辯證法中采取的僅僅是它的‘合理的內核,而摒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外殼,并且向前發展了辯證法,賦予辯證法以現代的、科學的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從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中采取了它的‘基本的內核,把它進一步發展成為科學的哲學唯物主義理論,而摒棄了它那些唯心主義和宗教倫理的雜質?!币虼?,辯證唯物主義是“對自然界現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現象的方法、它認識這些現象的方法是辯證的,而它對自然界現象的解釋、它對自然界現象的了解、它的理論是唯物主義的”。簡而言之,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就是綜合了黑格爾辯證法“合理的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基本的內核”的物理堆砌。

在詮釋了這個機械組合論之后,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就可以推廣到社會生活領域,成為歷史唯物主義之后用來研究社會生活了。這是因為,“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意識、思維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既然物質世界是不依賴于人們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而意識是這一客觀實在的反映”,于是類比得出:“社會的物質生活、社會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而社會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社會的物質生活是不依賴于人們意志而存在的客觀實在。而社會的精神生活是這一客觀實在的反映。是存在的反映?!蓖瑯宇惐茸匀豢茖W,既然自然世界可以認識,既然我們關于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知識是具有客觀真理意義的、可靠的知識,那么社會生活、社會發展也同樣可以認識,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成果是具有客觀真理意義的、可靠的成果。因此,可以“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應用于社會生活現象,應用于研究社會,應用于研究社會歷史”,于是歷史唯物主義也就產生了。并且歷史唯物主義“能夠成為例如同生物學一樣的精密的科學,能夠拿社會發展規律來實際應用”

傳統闡釋路線的這種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元論把自然和歷史割裂了,就像普列漢諾夫說的那樣,把自然現象留給“自然科學家來解釋”,因為“歷‘史學家在這里暫時還無事可做”,只有當“勞動工具開始在人的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產力越來越發展”,“生產力獲得對社會關系(就是說也包括家庭關系)的全部結構的決定影響”之后,“歷史學家的事業”才剛剛開始。顯然,在普列漢諾夫看來,“自然和歷史的對立”,好像這是兩種互不相干的“事物”,好像人們面前始終不會有55'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于是,辯證唯物主義要求必須在自然與人、社會分離的情況下來論述物質觀、認識論和方法論,這樣,物質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只能都抽象化了。

第三,經濟決定論。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到社會生活領域成為歷史唯物主義之后,接下來讓我們分析它是怎么研究社會生活的?!敖洕鷽Q定論”是傳統闡釋路線當中人盡皆知,同時也是背負罵名最多的一個觀點。經濟決定論強調經濟因素在歷史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即把經濟因素看成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忽視乃至否認了其他因素(政治、意識形態、個人)。

普列漢諾夫認為:“生產力狀況的重大變化同時反映在人們的社會關系上,其中也反映在他們的經濟關系上,”這些關系不是隨便的關聯,而是“社會生產力的函數”,這個函數“‘因素的多樣性絲毫不破壞”生產力這一“根本原因的統一性”,同時這種“關系,對社會人的整個心理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僅如此,普列漢諾夫還把“經濟決定論”還原成為“環境決定論”?!皻w根到底決定全部社會關系發展的生產力的發展,是由地理環境的屬性決定的,”“地理環境的屬性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制約著經濟關系的發展,從而也制約著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發展?!薄吧鐣h境的屬性決定于每一特定時代生產力的狀況。一旦生產力的狀況確定了,社會環境的屬性也就確定了,適合這個環境的心理也就確定了,以環境為一方同以精神和風俗為另一方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確定了?!?/p>

普列漢諾把自己的“經濟決定論”歸結為以下五點:(一)生產力的狀況;(二)這種狀況所制約的經濟關系;(三)在特定經濟“基礎”上生長起來的社會——政治制度;(四)部分由經濟直接決定,部分由生長在經濟之上的全部社會——政治制度決定的社會人的心理;(五)反映這種心理的屬性的各種思想體系。

如果說普列漢諾夫的“經濟決定論”還十分拙劣(還原為“環境決定論”)、隱晦(運用函數的比喻),斯大林的“經濟決定論”則顯得十分精致和明晰。斯大林直截了當的指出:“生產力怎樣,生產關系就必須怎樣,”“生產力不僅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而目是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生產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它永遠也不會長久停留在一點上,而是始終處在變化和發展的狀態中;同時,生產方式的變化又必然引起全部社會制度、社會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設施的變化,即引起全部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改造?!币磺腥祟悮v史都決定于人類的生產關系。因此,一切社會、文化、政治現象都不能在經濟意義之外來解釋。恩格斯早在1890年致約·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活?!爆F在大多數規點認為,“經濟決定論”實際上否認社會發展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把歷史簡單的看成一個僅僅由經濟因素起作用的簡單的過程,否認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否認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割裂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其實“經濟決定論”最危險的一點在于,為了強調生產力因素對社會關系的決定因素,強調經濟因素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把人歸結為人口因素和生產力,僅僅能加速或延緩生產的發展而不是生產發展的主體。在“經濟決定論”那里,人變成了發展生產力的機器,人成了手段,人成了“非人”,他們不知道人除了生產之外還有什么別的其它的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由于文本和蘇聯政治體制等因素,造成傳統闡釋路線突出強調歷史中人的活動的物質性因素,漠視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遮蔽了歷史唯物主義中呈現的一個完整的、全面的、活生生的、具體的人,“現實的個人”變成了一個被肢解了的抽象的人,從而導致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遮蔽。

猜你喜歡
歷史唯物主義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新時代美好生活建構的根本旨歸
生產關系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發展
論哈貝馬斯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思考巴洛克音樂
從《神圣家族》對生產概念的論述看這一時期唯物史觀的發展水平
歷史虛無主義的三種面向及其實質
歷史唯物主義的繼承、批判與超越
善用科學理論解決改革發展新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價值基座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