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政府文化職能創新的動力分析

2009-05-18 02:41
西安社會科學 2009年4期
關鍵詞:公共服務

張 波 沈 斌

摘要:從政府角度看,增強文化服務的功能是我國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題中應有之義。經濟體制轉型、社會的全面轉型、社會財富分配狀況的變化以及“文化全球化”趨勢都構成了政府文化職能創新的重要動力因素。

關鍵詞:公共服務;政府文化職能;政府文化職能創新

文章編號:978-7-80712-402-3(2009)04-066-02

從政府角度看,增強文化服務的功能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題中應有之義?,F代服務型政府職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決定了政府職能的核心內容是公共服務,沒有公共服務就沒有現代政府。進入新世紀,政府所面臨的挑戰是既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無所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型和世界范圍的全球化進程不僅給政府文化職能建設提供了動力因素,而且也提出了政府文化職能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體制轉型是政府文化職能創新的內在動力

新世紀伊始,我國開始了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取向的社會變革,這種由經濟領域開始,并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和基礎的社會變革逐步擴張至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從而引起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深刻變化,這些都必然要求政府轉變其角色與職能,改革公共服務的內容、范圍和方式,從根本上提升政府能力。市場經濟體制與機制的完善必須以政府角色、職能轉變為前提,市場經濟機制的顯著特征和內在要求就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不同的經濟主體按照經濟規律進行經濟運行和市場競爭。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政府干預經濟的范圍與內容,同時也改變了政府干預或管理經濟的方式、途徑和程序。要從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包辦一切的“全能型”政府模式轉變過來,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中對政府角色、政府職能、政府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根本要求,從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轉變為間接的宏觀調控。也就是說,既要調整政府角色、職能范圍和行為方式,同時,要提高政府對經濟、社會的控制和推動其發展的能力,在競爭中實現各自的利益和價值目標,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來看,開始就選擇了不平衡的發展戰略。因此,經濟發展過程和格局呈現出來的東西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貧富發展不平衡等特征就自然折射到了文化領域,甚至某些局部或方面還表現得更為尖銳和突出。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較量影響著政府過程和政府行為方式,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發育和分化出來的各個經濟主體。其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的代表者,以相同利益為紐帶的人們會形成不同利益集團或階層,引起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不同程度的解構和重組。這些不同的利益集團或社會階層維護自身的利益和訴求也必然會在政治、文化領域上反映出來,并在政治過程中通過政治表達和文化要求得以實現。高度集權控制之下的文化職能也必然是政府或國家的文化獨裁與文化沙文主義,無法實現適應不同利益主體的文化意志和要求,也無從實現調節或整合各個利益集團的政治、文化利益,最終達到實現政治穩定和文化發展的功效。

(二)社會的全面轉型是政府文化職能創新的現實挑戰

“社會轉型”指的是社會的整體性變動。其具體內容應該包括社會特質改變、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其實現主要是通過發展生產力和確立新的社會經濟秩序來完成。尤其是指當代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變遷和發展過程。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歷史過程看,社會分化是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和表現形式。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必然推動社會結構性分化,引起社會轉型,對政府構成現實的挑戰。社會結構性分化要求政府增強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整合能力和控制能力。社會結構指由個人所組成的不同群體或階層在社會中所占據的位置,以及他們之間表現出來的交往關系。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以社會結構的分化為前提的,沒有利益相對獨立的社會主體的形成,市場機制是無法建立和運行的。而市場機制的運行又會強化和拉大不同社會主體之間利益差別,進一步促進社會結構分化和社會分層。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意義最大、最為根本的變化,莫過于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結構變遷的核心是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遷。與社會結構的構成相適應,社會分化的基本形式表現為兩種:一是社會異質性增加,即群體的類別增多;二:是社會不平等程度的變化,即社會群體間的差距拉大。而社會整合則是針對社會分化,通過各種方式,將社會結構不同的構成要素、互動關系及其功能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提高整個社會一體化程度的過程。社會結構的不斷分化與整合正是轉型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主要內容和根本動力。社會結構愈復雜,社會異質性程度愈高,社會分化與整合就愈頻繁。這就要求政府具有很強的文化的整合能力,在分化一整合一再分化一再整合循環往復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推動經濟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

(三)社會財富分配狀況是政府文化職能創新的外在壓力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具有平均主義色彩的“按勞分配”政策,收入來源方面的唯一性、收入分配上的同一性造成根本利益與具體利益的一致性和社會階層的同質性、社會結構的同構性,整個社會無論是在利益上還是在結構上分化程度很低,差別很小,社會整合的難度低。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來源多元化、收入分配多樣化,造成利益群體的急劇分化。社會主體多樣化和社會生活多元化促使文化結構的異質性程度提高,人們之間利益上的矛盾和沖突迅速增多,某些時候和某些方面還很尖銳。相應地.社會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道德規范等方面也發生變異和分裂。要滿足和實現不同的利益需求。促成多方利益主體之間的“妥協”.提高社會公眾的認知度和滿意度,需要增強政府執政能力和執政藝術。同時,還要求政府采取合適的方式和途徑,創造先進文化來主導社會價值與思想觀念的發展方向,消除不同群體對社會和政府負面的認知和看法,提高社會公眾認識和判斷的一致性,增強和擴大政府執政的合法性基礎。所有這些都是以及時準確地轉變政府文化服務職能為基礎和前提的。

(四)“文化全球化”趨勢是政府文化職能創新的嚴峻考驗

文化全球化是人類文化生活的高度社會化狀態,是人類的文化行為超越民族國家疆界的大規?;顒?,是各種文化要素(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思想理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等)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交流,是民族文化的高度相互依存與融合。文化全球化是以民族文化的發展為基礎和前提的。沒有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全球化。反過來,文化全球化不僅使民族文化更深入地被卷入其中,也使民族文化的發展深受其影響,人類文化正是在民族文化與文化全球化的互動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由于文化全球化過程是一個漫長、復雜和曲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國家的不同特點的文化在相互吸納、借鑒、補充、促進的同時,其相互之間也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某種排斥、摩擦的情形,乃至發生激烈碰撞的情形。特別是由于當今世界經濟政治秩序處于資本主義的控制之下,世界的文化生活因此處于不公正、不合理的文化秩序之中,西方少數發達國家主導著文化全球化進程,文化帝國主義政策或文化霸權主義政策還在盛行。如文化發展對國際依賴性增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降低;外來文化的大量涌入,本土文化倍受沖擊;腐朽文化乘虛而入,民族的先進文化受到侵蝕;文化霸權主義政策盛行,弱勢文化受到威脅;國家文化安全遭受削弱,文化外交壁壘被破壞等等。

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創新是我國文化外交職能的重要內容。因此。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創新是應對當前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必然之舉,只有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不斷鞏固和完善,才能構筑一條堅不可摧,保衛中華民族文化安全的堅強堡壘。

猜你喜歡
公共服務
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
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與生態更新
“互聯網+”公共服務供給對策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問題及對策
地方政府為什么要購買公共服務
基于泰爾指數法的京津冀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爾指數法的京津冀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
基于環境治理中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