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困境與解決策略

2009-05-18 02:41韓雪松
西安社會科學 2009年4期
關鍵詞:疏導新生代農民工策略

韓雪松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由于制度、社會和個人等因素,在他們中間產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心理困境,由此引發的消極行為巳經成為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制約因素。因此。政府、社會和個人必須合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心理障礙,這將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困境;疏導;策略

文章編號:978-7-80712-402-3(2009)04-121-03

新生代農民工又稱第二代農民工或80后農民工,指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戶籍在農村,于90年代后期或21世紀初進入城市務工或經商的流動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國務院研究室和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等做的多項調查,30歲以下的青年農民工占農民工群體60%以上,已超過1億人,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逐步成為農民工的主體,這一規模龐大的群體對城市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更為強烈和迫切,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及其固有的經濟社會制度等客觀因素,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等主觀因素的制約,其市民化進程嚴重受阻。長期游離于城市與農村之間,處于非城非農、進退失據的尷尬狀態。不可避免會引起新生代農民工強烈的心理矛盾與沖突,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消極失范行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制約因素,政府、社會和個人必須合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心理困境,才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心理困境

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有著明顯的群體特征:年齡普遍較小,多在28歲以下,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成長的一代;受學校教育的程度高,多為初中以上。雖然他們的素質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有了較大提高,但在受教育程度與勞動技能方面與城市人口的差距依然很大;基本沒有務農經歷,難以忍受農村的破舊、貧窮和慢節奏的生活,對家鄉的鄉土認同在減弱,甚至持批評態度,對農村的一些習慣和傳統開始出現不認可;具有更多的融入城市的沖動,正逐漸習慣于城市的繁華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部分人開始試著去認同流入地社會。如參加當地社會組織的一些集體活動,與當地人建立經常性的交往關系,甚至加入當地的一些社會組織等,想在城市安家立業,但自己的根仍在農村,矛盾心理異常突出;更重視自身價值的發揮,有較強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其父輩們主要為尋求生計而出門打工不同,他們打工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鍛煉自己、尋找更好的個人發展機會,希望追求更完美的人生;有較強的維權意識,更注重工作環境、自身權益乃至個體感受,不能忍受身份歧視,也不再像父輩一樣甘于艱苦廉價的勞動,而更在乎所在城市能否給予他們平等的人格待遇。面對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受體制和自身素質的約束,新生代農民工生存和發展的機會與挑戰并存。理想與現實交織碰撞,在心理上往往處于尷尬的境地,極易出現心理問題,這些都阻礙了他們在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一)相對剝奪感和不滿情緒強烈

盡管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較他們的父輩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主要局限于普通中等教育,受勞動技能的教育較少,勞動素養偏低,不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問題突出,在就業市場上處于劣勢,因此他們從事的多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勞動條件差、有危險性的工種。與城市同齡人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沒有社會保障,從事的是城市里最重、最臟、最苦、最累、最險的勞動,拿的卻是很低的報酬。更有甚者,有的還被老板克扣和拖欠工資,這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在生活上只能維持很低的水平。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和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容易使新生代農民工產生強烈的被剝奪心理。在自身利益長期被忽略以致損害的情況下,他們對現實社會嚴重不滿。這些相對被剝奪感和由此而引發的不滿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導,必然會引起新一代農民工的思想混亂,進而導致違法亂紀行為,危害社會。

(二)過客心態和抵觸情緒蔓延

雖然新一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強烈,但城鄉的“二元結構”制度并沒有給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的空間,城市社會不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成員看待,從觀念到行為,都把他們當作外來人,總覺得他們不會長期在城市社會生存下去。從而對他們構成了一定的社會排斥。也就是說,農民工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相應的各種權利,他們只能以一般勞動力的資格存在,不能以市民的身份參與城市的各種活動,并且總是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排斥,甚至被貼上臟、亂、差的標簽。自我意識較父輩更為強烈的新生代農民工在不得不接受“打工仔”、“打工妹”、“三無人員”(無證、無業、無固定住所)、外來人口、流動人口等帶有歧視性不和諧稱謂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為了維護自尊,他們會對流入地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采取排斥的態度。同樣基于這種原因。對于政府的管理,他們容易產生各種逆反和抵觸情緒。對于城市而言,他們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過客心態,表現在行為上就是重利益、忽視是非,關注結果、不計手段等。這種過客心態和抵觸情緒加重了新一代農民工與城市人的疏離和對立,這不僅阻止了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也催生了他們短期行為和越軌行為的發生,增強了城市的不安定因素。

(三)自卑心理和孤獨情緒明顯

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管理模式造成的身份差別使得農民工在戶籍、教育、社會保障、人事、醫療制度等方面被排斥在外,只能處于“二等公民”的尷尬境地。城市居民由于先天具有的城里人身份,不須通過后天努力就可獲得許多社會公共資源,在社會生活方面能夠享受到諸多特權,在社會競爭方面占據著明顯的優勢,無論在現實利益和心理感受上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與生活上的貧困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難以忍受的就是不被城市接受,不能與城里人正常交往與合作,不能像城里人一樣感受到平等與尊嚴。這種因先天身份差別而導致的不平等深深地刺激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自尊心,很容易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

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進城務工并不僅僅是空間上的移動,要想融入城市。就需要一個重新社會化的過程。這樣他們在原來的鄉土情境下形成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文化價值等在實踐中勢必會與城市文化發生沖突,造成他們的心理不適應??臻g上的隔離、生活方式的差異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冷淡、歧視與疏遠,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很難打破舊的角色意識。從精神上融入到新的城市生活,而總是處于封閉與孤獨狀態。與此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離鄉背井使得他們不能經常與家人、親戚、朋友進行面對面的親情互動,在情感方面失去了宣泄的機會與場所,這加重了他們的孤獨感。使得他們長期處于情感需求與情感實現的矛盾沖突之中。

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心里困境的疏導

策略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公民主體健康的心理品質,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民工的主體,其心理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這是一項長期和系統的工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用人單位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一)實施有利于改變新生代農民工境遇的政策措施,化解其抵觸情緒,增強其對城市的歸屬感

要化解新生代農民工的消極心理,政府必須掃清造成農民工消極心理的制度性障礙因素,適時地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或改變他們弱勢境遇的政策,并在實踐中大力宣傳和貫徹落實這些政策。使他們能切實感受到黨、國家和社會對他們的關懷和愛護,這樣,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首先,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政府應該放寬對農民T獲得城市戶籍的限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廢除戶籍制度,使農民工獲得正式的市民身份。其次,消除對農民工的就業限制,促進城市勞動力市場的整合,保護農民工的平等競爭權。我國一些地方從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對農民工就業采取歧視性政策。這種歧視性的就業政策嚴重違背了社會的公平公正原則,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無論從經濟利益上還是心理上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第三,逐步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為農民工提供失業、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消除對他們的社會保障障礙。第四,加大勞動監察力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政府的強力干預是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第五,將農民工子女納入城市義務教育體系之中,對其實行與城市學生一視同仁的政策,保護其義務教育權利。

(二)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提升其綜合素質,增強其價值感

當前,新生代農民工都沒有受到正規的崗位教育培訓,他們的工作技能基本上是在打工過程中逐漸掌握的。城市人口免費或支付較少費用就可以參加職業培訓、再就業培訓等繼續教育,而新生代農民工很難享受這種權利,這種制定的歧視性削弱了新生代農民工獲取資源的能力,嚴重影響了其就業的信心和質量。因此,政府必須和企業、社會力最聯合起來,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職業院校為基地,以社會培訓機構為補充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機制,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力度,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增強其就業競爭力,使他們能感受到希望,體會到事業進步與成功的愉悅。在培訓過程中。要根據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愿望強烈,需求多樣化的特點,提供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要根據新生代農民工收入較低,難以承受社會所提供培訓費用的特點,有組織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避免因學歷培訓狀況影響就業收入、又因經濟貧困難以提高技能的惡性循環。同時還要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指導,提供周到貼心的就業服務。在培訓內容上,除了注重工作技能的培訓外,還要加強兩方面課程的力度;一是注重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能力,增強其心理抗挫能力。通過教育使他們做到能正確對待自己,對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評價;能正確對待別人,善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正確對待工作,熱愛學習和勞動,避免精神空虛。只要他們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退縮、不逃避、不幻想,就能使自己的心理處于一種和諧、自然的健康狀態。二是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教育,增強其法律意識。這樣一方面可以讓新生代農民工以法律為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可以使他們更好地了解國家政策,理解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增強他們對黨和政府的信心,消除他們對政府管理的戒心和抵觸情緒,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勞動者。

三、注重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增強其認同感和自信心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根本動力。因此,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走出心理困境的治本之策還是要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素質,理清思想情緒,激活其精神動力,使外部的支持幫助與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艱苦努力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主動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金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有高度的信心和熱情,不折不撓、永不育棄。要實現這一愿望,首先要引導新生代農民工走出心理誤區,樹立其自強自立的信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公平理念。讓他們正視差別,承認差別,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地參與社會,實現自我。其次,運用情緒、情感關懷,激活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動力。一是注重感情上的傳遞與感應。感情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是人們對現實挫折、生存壓力的一種撫慰。所以,對新生代農民工要特別注重感情上的傳遞與感應,樹立關注、關心新生代農民工的理念,通過政策引導、文化互動、社會輿論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點鼓勵、多一點關懷幫助、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點相互信任,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新生代農民工的良好氛圍。使同情弱者,關懷農民工,成為每一位社會成員應有的修養。這種情感補償式關懷更能撥動新生代農民工的心弦,拉近他們和其他社會成員的心理距離。二是積極疏通宣泄不滿情緒的渠道。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缺少應對能力,失業、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導致心理壓力。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無力應對危機時,很容易選擇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有的還會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和行為,具有較大的破壞性。因此應完善社會心理救濟體系。當遭遇心理危機時,使他們不是一個人獨自面對,而是可以找到可以傾訴和幫助自己的人,這樣可以使他們緩解心理壓力,看到生活的希望。三是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樹立信心。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心理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他們的貧困。而真正消除他們的貧困和由此滋生的種種不滿和怨恨情緒并非一味地給予物質幫助,更多的是需要鼓勵和幫助他們樹立對自己的信心。社會應該努力營造一種關心和幫助農民工弱勢群體的良好氛圍,對靠自己的勤奮與努力試圖改變貧困的人給予更多的尊重和鼓勵,對于在新生代農民工隊伍中涌現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應大力宣傳和表彰,使新生代農民工感受到他們并沒有被社會所拋棄,相信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是可以擺脫貧困逐步富裕起來,真正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的。

猜你喜歡
疏導新生代農民工策略
淺談高中學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應急機制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核心能力發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改革思路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淺談小學語文個性化習作的教學策略
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選擇因素的分析
班主任疏導智障生不良心理的方法探討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