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對待攻擊性強的幼兒

2009-08-11 09:01蔣鮮娥
當代教育之窗 2009年5期
關鍵詞:自我控制交往行為

蔣鮮娥

【摘要】如何對待攻擊性強的幼兒?(一)創造機會,培養其自我控制能力。(二)幫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影響。(三)教給孩子多種新的、有效的、能夠被別人所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四)不斷強化孩子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五)尊重、欣賞每一個孩子,尤其是那些讓老師“頭疼”的孩子,努力尋找他們的優點和特長。

【關鍵詞】自我控制;行為;方法;交往;優點和特長

How treat an offensiveness a strong kid

Jiang Xian-e

【Abstract】How treat an offensiveness a strong kid?(A)Opportunity to create, development its ego control ability.(Two)Help kid understanding arrive oneself of the behavior will result in influence to the other people.(Three)Teach is new for kid variety, valid, can be accept by the other people of problem-solving method.(Four)Continuously enhance a kid a good society association behavior.(Five)Respect, appreciate each kid, particularly is those let teacher"headache" of kid, effort look for them of advantage and special features.

【Key words】Ego control;Behavior;Method;Association;Advantage and special features

【中圖分類號】G18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236-3619(2009)05-26-0104

每個幼兒教師,一定都碰到過這種情況,班上有個別孩子每天打小朋友,若得幼兒、家長都來告狀,使老師感到非常棘手。

1.分析造成一個孩子攻擊性強的主要原因:

1.1是孩子的性格使然。

1.2再一個原因也許是孩子還小,缺乏社會交往的技能與經驗。

1.3周圍環境對孩子行為的影響。

2.如何對待攻擊性強的幼兒

2.1創造機會,培養其自我控制能力。

對于那些個性強、易沖動,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孩子們,教師的責任是為他們創造機會,培養他們自我控制的能力。這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教師不是要去改變孩子的個性,也不應當去改變孩子的個性,因為那不是幼兒教育達到的目的,更不屬于幼兒教育的責任范疇。換句話說,我們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不應當以泯滅孩子們的個性為代價。

2.2幫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影響。

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很重要的一步是,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影響。這種影響也許是積極的,它會使同伴感到開心、快樂,使他們愿意和自己交朋友;這種影響也許是消極的,會讓同伴難過、生氣從而回避自己,不愿與自己一起玩。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玩伴,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成為一個孩兒的人。這種結交朋友的心理需要便為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打開了一扇門。不過我們知道,不少幼兒受他們思維自我中心性的局限,尚不會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感受有時是和自己的感覺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了。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自我中心性和凡事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的特點,先教孩子們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別人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感受,然后再換個角度來看自己同樣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么樣的感受。將心比心,孩子便能較快地了解到,每個小朋友都有他自己的需要、想法和感受,自己做事情時也要考慮到他人。

2.3教給孩子多種新的、有效的、能夠被別人所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的小朋友造成影響是培養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要教孩子怎樣去控制自己的行為。一般來說,孩子們總是用自己過去的經驗來解決眼前的問題。孩子的行為,好的也好,“不良”的也罷,無非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即時目的,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己。只要目的能夠達到,問題能夠解決,他就心滿意足了。所以要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就得教給孩子一些新的、有效的、能夠被別人所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一個孩子想得到另外一個孩子正在玩的玩具時,可供他選擇的方法有:1、搶。2、伸手去拿。3、先口頭得到別人的同意再拿。4、用別的玩具來換。5、排除等候。這些方法中最簡單也最本能的一個便是伸手去拿。這種行為一旦受到對方的拒絕,行為比較沖動的孩子可能就會去搶,而搶的后果呢,往往不是同伴因不滿而引起沖突就是被老師批評教育。玩具是肯定玩不成了,孩子的行為目的自然也就沒有達到,達不到目的的方法當然不是好方法。但是如果孩子只停留在知道這個方法不好,卻不知道應該用別的什么方法來達到目的,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他也只能再次用自己所知道的方法來解決。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受挫中,孩子的行為卻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消極的模式,那時再想打破就需要教師加倍的努力了。

所以,教給孩子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孩子通過親身體驗認識到哪些方法在什么情境中有效,哪些沒有效,并教他通過了解行為后果而做出最佳行為選擇,是培養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社會交往能力的關鍵。當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中多次應用儲存在自己“行為庫”中的不同方法并看到不同的效果以后,孩子就能夠越來越有效地作出最佳行為選擇了。

2.4不斷強化孩子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

教給孩子如何選擇和應用解決問題的最佳行為方式以后,教師還需要不斷地強化孩子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強化的方法不外乎表揚、贊許、獎勵等形式。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為什么自己的行為能夠被教師和同伴接受,并使孩子為此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孩子學會了有效的社會交往技能,掌握了解社會交往中的矛盾和問題的方法,再伴以積極的情感體驗,有了這三個條件以后孩子就會有意識地重復相同的行為,最終因行為內化為習慣而達到了“自動化”。

2.5尊重、欣賞每一個孩子,尤其是那些讓老師“頭疼”的孩子,努力尋找他們的優點和特長。

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孩子,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能偏愛袒護。很多時候,在遇到那些讓老師“頭疼”的孩子們時,教師往往很自然地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突出的問題和缺點上,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長。記得我在做實習老師時,我的教育學導師曾讓我做的一個練習是:選出班上一個讓自己最“頭疼”的孩子,然后在紙上列出他的十個優點和特長。開始時我覺得困難極了,說,這孩子哪有那么多的優點?導師讓我認真觀察、努力尋找。一兩個星期下來,我竟然發現,有的時候優點和缺點的差別只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待同一個行為,只是需要做個換位思考!各位同仁,不信您可以試一試,把自己班上最讓您傷腦筋的孩子挑出來,試著寫出他的十個優點和特長。沒準您會發現,即使是一些平時的小“毛病”,如果換個積極的角度來看,它們興許還是這個孩子的長處呢。只有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欣賞孩子,尊重孩子時,她才能為班上的每一個孩子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成長氛圍。

最后,我們還不要忘了做好家園配合工作,讓孩子遠離暴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尤其要提醒家長的是,絕對不能以暴止暴,要有足夠的耐心教導孩子逐漸轉變。

猜你喜歡
自我控制交往行為
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與研究
如何讓我們變得更可信
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
少數民族大學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徑的思考
突圍與重構——小學科學課堂中師生交往的真效性實踐探究
社區老年人跌倒認知和行為調查與分析
兒童玩具設計要素
反腐敗從正人心開始
多渠道提高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的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機制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