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自然美的道德價值功能

2009-09-02 01:46喬利麗
關鍵詞:自然美判斷力審美價值

摘要:自然美的成立源于自然秩序的建立和主導者人自身。筆者對自然美的道德價值功能進行了充分論證。在自然向人生成的過程中,自然美集中體現為一種“合目的性形式”和“共通感”,進而推演自然美具有本然與應然的二重性。自然美使人與自然達到一種包含人在內的整體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了道德價值功能??档抡峭ㄟ^“判斷力”這一中介,認識到自然美的道德優越性,并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這一命題,溝通了自然與自由之間的鴻溝。筆者最后試圖從美一倫理的生態角度為切實解決審美與道德的現實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自然美;判斷力;合目的性形式;審美價值;道德價值

中圖分類號:B82-05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165(2009)02-0014-06

什么是自然?按《說文解字》中“自,始也”來理解,“然”則兼有“是”和“這樣”的意思。由此看來,所謂的“自然”就是“自是”,即一個事物是它自身。西方文化中的“自然”一般指宇宙的本性或本原,構成宇宙的基質。筆者通過對古希臘以后尤其是康德自稱“哥白尼式革命”之體現的自然觀點進行解析,提出在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前提下,人們應當不忘對自然的善惡感情和美的鑒賞。自然觀決定美學理論,我們要正確認識自然美的主體基礎和物性根基。

一、何謂“自然關”

自然,就其與人的對立性而言,它的美必然基于自然事物本身。按照現代通行的美學理論,人們認為,自然美是一種只涉及事物外觀的形式之美。這種理論是否具有合理性?筆者認為首先應從“自然”這個概念開始論證,自然如何成為美或如何向美生成?這種自然秩序體現出的外觀形式之美的背后是否還有主導者人自身?

古希臘“自然”一詞的初始含義是:“事物在其自身的權利中具有生長、組織和運動的天性?!边@表明自然本身就隱含了一種“原天地之美”,自我有序運行,沒有分裂,沒有被命名,保持著它自身的原初狀態。泰勒斯認為無論世界還是組成世界的有機體,他們的生命過程并不是自存的、內在的。它們的“存在依賴于一個先在的并且超越于它們之上的力量”。這就是上帝。按照這一邏輯,自然只能借助上帝恩賜,構成有機體才能體現為美。這種對自然和美的解釋隨著社會發展漸漸淡出或被遺忘。但是我們卻從此認識到自然觀的存在價值,因為人與對象世界只有在自然層面才能實現根本的統一。

自然觀決定自然美理論。自然觀問題在古希臘的表現形式是自然哲學,而后又發展為自然辯證法,旨在研究我們生存于其中的這個自然界是如何形成、演化的。兩千多年前的米利都學派也是以研究世界的始基開始的。宇宙的構成問題,包括天體起源、生命起源、人類起源等方面。也許人類一來到世界上,就對天空和周圍的一切感到驚奇,進而開始探索。這一時期的自然美是一種形式與內容的融合不分。對自然敬畏和崇拜,神話和藝術皆起源于此。漢字“美”的意思就是源于當時原始初民的樸素美學思想,認為“羊大為美”。近代以來一種科學的機械自然觀開始形成,這就使自然美失去了作為支撐的物的內容和人的情感,僅具有形式意義。隨著現代生態自然觀的發展,又提出生態美學,為自然美重新定位,探討將生態、景觀、環境美學重新納入自然美研究的可能性??偠灾?,人們歸結出世界有兩個,一個是本然的,一個屬人的,在“本然之真”和“屬人之善”中間有“美的地帶”。自然美就是美的地帶中的核心和基地。

人們普遍認為,自然美是一種只涉及事物外觀的形式之美,暫時擱置了人的因素,自然美就是“事物本身”的美,是一種追求和諧、統一為價值指向的美。這種平衡、勻稱是一種天然的形式之美。但筆者認為,自然美不僅是自然物自身的屬性,而且也是主體情感與道德的建構,關鍵在人的主體性與情感性。作為審美活動的自然觀不僅聯系著審美對象自然,而且離不開審美主體人。只有建立在情感基礎的審美活動尤其是對自然的審美,才能使人類真正的審美愉快與自然界的本能沖動所帶來的快感以及異化生命在非理性或反理性過程中所導致的純粹肉身狂歡區別開。自然美的秩序形式之美也是人在認識,人在欣賞。這就關涉到自然美的內在構成是一種基于道德情感之上的自然的美??档碌摹懊朗堑赖碌南笳鳌边@一著名命題也顯示出自然的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的互滲,從而率先在先驗思想領域內通過“判斷力”這一邏輯環節和“自然美”這一現實媒介實現了自然向自由的過渡。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將崇高的情感與美的情感結合起來,呈現出一幅作為創造物的自然的圖景。在美中我們發現了自然的合目的性形式,在崇高中我們獲得了關于道德的提示,并在道德行為中實現了由自然目的論向神圣道德目的論的轉換。通過自然實現了美、情感、倫理的統一。判斷力的本質就在于:按照自然對我們的認識能力的適合性的原則行事,凡是認識能力所到達之處,都不去判定。因為這不是給我們提供這種規則的規定性的判斷力,而是反思判斷力。這也就決定了康德的自然美觀點,認為自然美主要基于人在知覺中建構形式之美和應有之美,內在的主體基礎使自然美更表現為一種道德應然。

二、自然關的二重性:本然與應然

自然就是它自身,就是非人工,反人為。而美的自然是經由何種可能的途徑而獲得存在呢?通常人們認為,自然離開了人,無所謂美,我們不能認為自然本身有美。這是對自然美的本然性的強調。自然美主要是指線條的勻稱,顏色、聲調的調配,各種比例的平衡、恰當等,是指多樣性與統一性的結合、統一,或簡稱和諧。但無論如何,對多樣性統一或和諧的欣賞也是不能與人相分離的,所以康德說:“自然只有當好像是藝術時才是美的?!睋丝梢缘贸鲎匀幻谰哂卸匦裕阂环矫婢哂斜救恍?,即自然事物原初存在的狀態,如線條的勻稱、比例的平衡等;另一方面則具有應然性,人對多樣性統一的欣賞和追求,源于一種共同道德情感和普世價值取向。亦可稱第一種屬性為自然的審美價值,第二種屬性為道德價值。這兩種屬性內在又包含著形式與內容的復雜關系。例如,公園中的綠草本具有自然的一種形式之美,園丁將其修剪為圓形、梯形等,是基于一種應然之美的欣賞要求,是一種“合目的性形式”??档抡J為,當自然由經驗而獲得存在時,知覺所顯示的內在整體性被打破了,這里就產生了本然與應然的悖論。而當自然是作為美的自然而存在時,這一內在的整體性又通過美而啟發出來,即通過自然的主觀合目的性的審美表象,對自然的直接感受性,產生愉快與崇高的情感,在共通感的統一性中,對自然進行鑒賞,具有合目的性,從而也為解除本然與應驗的悖論提供了方案。

一般知識意義上的自然美指經驗與經驗的對象結合所顯現出來的形態,是一種“相”,很大程度表現為內涵人的主體性的形式。在對美的自然的分析中,康德通過美與自然的關聯,將那整體性以自然美的方式顯現出來,再與美的藝術相結合,獲

得完整的答案,這一答案經歷了一個邏輯推演過程。當然我們不能忽視屬于主體論范疇的康德美學思想的局限性,而這里主要分析自然美的二重性及如何在康德美學思想中得以初步的融合統一。

自然美的本然就是自然的原初狀態,自然而然,遵從自然界最基本的規律和法則。最初源于樸素的自然觀,自然就是它自身。自然美就是它自身的完整再現,是一種反人為、非人工的原自然美狀態。這種自然觀決定了對自然美的界定為“自然美是一種只涉及事物外觀的形式之美”,沒有任何人的因素在內,自然就是質料,只有物性,這種物性質料構成的形式就是自然美,即“事物本身”的美,是一種追求和諧、統一為指向的美。這種對自然的審美活動是冷冰冰的客觀經驗判斷。當然這種只研究對象而不摻雜其他的審美也被一些人認為更加真實??茖W正是在這種對純自然的內在規律和規則的發現中得以發展,與之相伴,這種純自然形式之美也在科學家的實驗室中逐漸呈現出來,總體趨向于一種對勻稱、平衡、和諧統一的追求。而自然美若只停于這一屬性,將使其失去存在和發展的根基和動力,因為正是“應然”的屬性才使自然美更有生命力和解釋力。

自然美的應然性在于美使自然具有合目的性,這就是“本然”轉向“應然”的充分必要條件。起初是一種對多樣性的統一的欣賞的“合目的性形式”,在藝術對自然的模仿或復制中使這種“合目的性形式”具有更高、更豐富的“合目的性”,而這種更高、更豐富的“合目的性”就是一種道德合目的性。人只有從合目的性尤其合道德目的性角度看待自然,即產生對自然的善惡情感,才能成為自然的終極目的,即作為在道德自律之下的自由存在物而存在。所以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康德這里并非對立,“人為自己立法”的主體地位是通過“人為自然立法”確立起來,康德哲學并非片面強調人的主體地位,他對以工具理性為核心的科學對人的異化是早有警醒的,“科學給人帶來的害處主要在于:大多數想在科學中一顯身手的人,他們不僅沒能做到使理性得到完善,反而使理性遭到歪曲,何況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科學只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一種手段而已”。因此,這種應然性,不僅使自然美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更包含道德合目的性的內容,使人與自然在自然美層面得以貫通。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層面上,康德是把人作為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自然的一個演進環節來看待的。同時強調對自然的生命規律絕不可置若罔聞,視為無生命的機器,而要對其有善惡感情。因為就整個宇宙的蕓蕓眾生的生命流轉來說,人類在客觀規律的意義上并沒有睥睨萬物,唯人獨尊的任何資格和理由?!耙粋€有機的自然產物是這樣的,在其中一切都是目的而交互地也是手段。在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白費的,無目的,或是歸之于某種盲目的自然機械作用的?!笨档碌淖匀幻啦皇浅缟性甲匀粻顟B,而是一種應有之美的未來預言。

三、自然美對道德價值的實現

自然美本然與應然的二重性,不僅體現在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的互滲,更體現為一種自然律與道德律的統一。在自然律的基礎上體現出審美價值,經由自然合目的性向道德合目的性的轉化,自然美實現了道德價值功能,并形成道德律。這可能有助于我們理解康德墓志銘的“位我上者璀璨的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這就關涉到美與善。美的一個根本特征,就是任何美都是通過形式來構成和顯現的。亞里士多德說:“美在形式?!必悹栒f:“美是有意味的形式?!鄙苿t重在內容,是對象的性質和功能的體現,道德的實質在于善良的行動與效果。在對自然的審美活動中,人們感受和觀照自然美的形式時,不能不受到其蘊含的道德內容的熏陶,從而人們對和諧的自然美的形式產生情感感受,反過來又促進內在道德心理的和諧和品性的完善。這就是自然美對道德價值的實現過程。

自然美問題是康德哲學的核心內容,正是康德率先在思想領域實現了自然美的道德價值功能。首先自然美確立了目的論的中心地位?!爸挥凶匀幻?,而不是藝術,才能有益于目的概念在判斷自然中的合法地位?!敝挥凶匀蛔鳛槊赖膶ο?,才能表現為合目的性,自然的這種合目的性最終表現為,自然向人的生成是一個道德合目的的進程,人作為自然的終極目的就是人成為合乎道德目的的自由存在物。黑格爾說:“自然美只是為其它的對象而美,這就是說,為我們,為審美的意識而美?!弊匀幻赖拇嬖谑前殡S著人類的降生而出現。我們降落在世間,“首先接觸到的是地球和地球上的存在物,以及日月星辰。人們合理地追溯到這個人類視野所涉及到的自然界,在沒有人類之前是不是存在,如果存在是什么樣子?那浩渺的太空,那無際的碧海,那幽冥的地底又是一個什么樣子?對如此等等進行想象和估猜,人們便作出了關于宇宙自然的神話的解釋?!彪S著科學和工業的發展,人們態度從敬畏自然轉變為控制自然,這與人類對自然的善惡情感息息相關,這就必然產生自然美對道德價值的實現。

道德是關于人類情感的知識,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的情感。善惡是人類道德情感經驗成為可能的普遍范疇。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善惡情感及其自覺是道德產生的現實基礎與可能的邏輯依據。自然美在這里發生作用,通過自身的美的形式和善的內容來實現其道德價值。美的形式在康德那里主要表述為在知覺中建構的審美判斷力。審美判斷力對應于心靈能力或機能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由此可推出,在自然美中情感能力不僅體現為自然對人的愉悅、適宜,而且體現善的道德優越性。人類對自然美的鑒賞就是人的道德情感和自然秩序的合一,或概括為人與自然的倫理道德關系。,美的東西對于愉悅有一種必然的關系,尤其自然美更具有直接感受性。

蓋耶認為自然美以及崇高對于康德哲學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人類中心的主體地位,既不是通過藝術體現出來,也不是通過理論上認識自然或實踐中利用自然顯現出來,而是通過對自然的美的鑒賞來彰顯人的自律意志和人的感性自由??档抡J為:“對自然的美懷有一種直接的興趣(而不是僅僅具有評判自然美的鑒賞力)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善良靈魂的特征?!边@就是我們熟悉的命題“美是道德的象征”。只有對自然進行不包含任何利害因素的審美判斷時,我們的德行才通過自然美呈現出來,自然美象征了我們的自律意志?!岸菍ψ匀坏拿缿延羞@種興趣的人,只有當他事先已經很好地建立起了對道德的善的興趣時,才能懷有這種興趣。因此,誰對自然直接感到興趣,我們在他那里就有理由至少去猜測一種對善良道德意向的素質”。其中善的興趣就是善的情感。人作為道德主體,能對自然產生善的情感,與之發生倫理道德關系,必須具有善良道德意向的素質。我們若要超越自然的局限走向自由,就必須從對自然的感官感受轉換為對自然的非功利的態度,而這就是通過對自然的審美實現的。這又是以自然秩序的形式之美為前提。對自然的審美或善的情感其實是用美學和倫理學的方法論去欣賞自然,善待自然。所以,自然美是審美價值與道

德價值的統一。

康德比較了藝術美和自然美,“如果一個人具有足夠的鑒賞力來以最大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對美的藝術產品作判斷,而情愿離開一間在里面找得到那些維持著虛榮、至多維持著社交樂趣的美事房間,而轉向那大自然的美,以便在這里通過某種他自己永遠不能完全闡明的思路而感到自己精神上的心醉神迷:那么我們將以高度的尊敬來看待他這一選擇本身,并預先認定他有一個美的靈魂,而這是任何藝術行家和藝術愛好者都不能因為他們對其對象所懷有的興趣而有資格要求的”。所以,對自然美的鑒賞更為純粹,不同功利的虛榮心聯系在一起,我們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超越日常功利欲望的羈絆,使精神上升到一個自由的境界。只有這樣我們才擁有一個“美的靈魂”。相反,“那些對自然美沒有任何感情(因為我們就是這樣稱呼在觀賞自然時對興趣的感受性的),并在餐飲之間執著于單純感官感覺的享受的人,我們就把他們的思想境界看作粗俗的和卑鄙的”。由此可知,自然美向我們展示的不僅是一種純粹的外觀形式,更重要的是更深刻的道德含義??档聫拇笞匀坏钠叻N顏色中“發現”了其中不同的道德品質,“從紅色到紫色的七種顏色按照其次序則使內心情調趨于崇高、勇敢、坦誠、友愛、謙遜、堅強、溫柔這樣一些理念”。通過自然之境,我們在自然美上面見證了我們自身的道德理念。

四、自然關:美一倫理的生態基地

人們一般認為,通過以美養性、以美載德、以美導善、以美消惡等途徑和方式來實現其道德功能。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道德審美化的誤讀。通過以上分析,自然美確實具有道德價值功能,對于道德心理和道德素養等有積極作用,但是我們更要明白自然美是溝通善與美的橋梁,是情與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它一方面體現出遵循自然律的本然性,另一方面具有趨向道德律的應然性,即一種原有之美與應有之美的結合。所以,自然美是美學與倫理學的基地,善與美在自然層面的互動構成一種生態和諧。在對自然的鑒賞中,自然不再是一個外在于我們的世界,而是一個我們置身于其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整體。

狄德羅認為“美在關系”,美在“關系”中得到呈現,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等關系中得以實現審美價值,但筆者認為這與生態學有某種契合。生態學強調有機整體性和可持續性。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藸栒J為,生態就是自然有機生命物與周圍世界的關系,生態學就是研究這種關系的學科。他們并不是指具體對象而是指整體狀況。自然美就是連接自然世界與人的世界,處于“本然之真”和“屬人之善”中間的“美的地帶”,并具有基地作用。具體到學科上自然美就是一種美學與倫理的互動平臺,即由此構成一種有機整體,美學和倫理學各自才能得以發展,并最終實現生態和永續。自然美是生態基地最為關鍵的原素??档峦ㄟ^自然美的闡述鮮明地體現了自然美的道德價值,也更為全面地認清了人類與自然的倫理道德關系。他的這一思想對當代“生態倫理并不排斥以人為本”的觀點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他通過自然美與藝術美比較論證了自然美的道德優越性,因為自然美具有藝術美所缺乏的道德內涵,包含了更多自由,更適合鑒賞,不受外在規則和功利目的的限制,有一種善的情感蘊含其中??档虏粌H最終用“目的論”的理論解釋自然,推演道德哲學,創立美學理論,而且用它來做出“人是什么”的回答,為人在與自然的統一中,在歷史的必然進程中,尋得一個理想的位置。

五、結語

面對現實中種種問題,尤其是對道德審美化的被誤讀的擔憂,筆者從自然美的二重性分析出我們對美與善的應有態度。當然我們也需要從深層的哲學角度,在道德目的論的啟示下對自然的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進行深入思考,指導現實的人們向著善的方向前進,實現生態和諧??档卤M管在邏輯上對真善美的本體差異講得涇渭分明,但在探討目的論或涉及美與人類的生存關系時又必然要尋求和諧的最深根源。這也是康德首次把文明精神結構看作是真善美三元結構的原因。正是這種自相纏繞的內在結構關系,才產生了一種不可廢棄的相互需要關系。生態思維對我們解決問題尤其重要,所以生態美學和生態倫理等理論是歷史和邏輯發展的必然產物。喬利麗:論自然美的道德價值功能

參考文獻

[1]柯林武德,自然的觀念[M],吳國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阿爾森·古留加,康德傳[M],賈澤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69,

[3]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蕭煜燾,自然哲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70,

[5]黑格爾,美學: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猜你喜歡
自然美判斷力審美價值
康德《判斷力批判》中審美判斷力與目的論判斷力之關聯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淺析傳統藝術互滲性的當代審美價值
中國門神畫之美
試論動漫藝術的審美價值
學習書法是培養判斷力的有效途徑
淺談蘇軾作品的審美意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