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優勢與四個定位

2009-10-14 05:02王開明
領導文萃 2009年14期
關鍵詞: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建

王開明

國務院正式頒布的《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完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高度,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制定了四個戰略定位,即要努力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和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個戰略定位,立足福建省比較優勢,站位高,視野寬,十分符合福建省實際,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

福建省三大比較優勢

福建省地處臺灣海峽西岸,東與臺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處于重要位置。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經過長期醞釀考慮,提出了“努力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新戰略。新戰略一經提出,立即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反響。5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支持下,福建3600萬人民努力奮斗、認真實踐,充分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逐步使海西戰略從區域戰略上升為國家級戰略。目前福建發展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福建的比較優勢主要有三個:一是對臺優勢,二是港口優勢,三是生態優勢。頭一個優勢是“人無我有”,后兩個優勢是“人有我優”。

對臺優勢。對臺是福建獨一無二的優勢,主要體現為“五緣”優勢。

——血緣相親。臺灣同胞中80%祖籍在福建,其中又有80%左右祖籍在閩南廈門、漳州、泉州。廈、漳、泉是祖國大陸最大的臺胞祖籍地。比如泉州,本市人口約700萬,臺胞達到900萬。

——地緣相近。福建是祖國大陸離臺灣最近的省份,其中平潭縣到臺灣新竹海上距離僅68海里,是大陸距臺灣本島最近的地區。

——文緣相承。福建與臺灣在文化上一脈相承,兩地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宗教同根同源,而且言語相通、生活習俗相近。以民間宗教為例,福建的湄洲媽祖,東山關帝,廈門、漳州保生大帝和古田臨水娘娘,在臺灣擁有眾多信眾,影響深遠。國家文化部已將閩南地區列入國家首批“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在兩岸和平統一中的“軟實力”作用將進一步突顯。

——商緣相連。閩臺商貿往來古已有之,在唐宋明清時代海上交往就已十分繁榮。

——法緣相循。從法律上看,閩臺兩地共同遵循統一法律。清朝康熙統一中國后,200年間,臺灣屬于福建管轄,當年清政府每年給臺灣44萬兩白銀的“財政轉移支付”,其中22萬兩由福建支付。

港口優勢。福建海岸線長3300多公里,從北到南分布著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興化灣、湄洲灣、廈門灣、東山灣等天然良港,可建設5-30萬噸,甚至50萬噸的深水泊位。全省深水港址占全國18%,深水岸線170公里,很多主航道水深15-22米,據評估全省可建萬噸以上深水泊位100多個。目前廈門港、福州港已進入全國十大集裝箱港行列,湄洲灣已初步建成工業港。從中國沿海各個省份來看,集中分布著這么多天然良港的省份并不多見。

生態優勢。2003年以來國家環保局依據5個方面的指標體系對全國各省市環境進行評估,福建生態環境質量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福建2008年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第一位;活立木總蓄積量居全國第7位;生物物種多樣性居全國第3位;山海田兼備,海域面積遼闊,江河溪流密布,淡水資源豐富,僅閩江的流量就超過黃河,全省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8位;福建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異常豐富,擁有世界“雙遺”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閩西南土樓、世界地質公園泰寧金湖以及眾多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

對臺優勢、港口優勢和生態優勢,是國務院給海峽西岸經濟區作出四個戰略定位的主要依據,也是福建今后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動力之源。

對臺優勢催生“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

基于福建省擁有的對臺優勢,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十分重視福建在服務祖國統一大業中的特殊作用。1979年中央即賦予福建“特殊政策,靈活措施”。30年來,中央賦予福建許多對臺方面的特殊政策:1989年至1992年中央先后批準廈門杏林、海滄、集美和福州馬尾設立臺商投資區;1992年批準設立湄洲島和武夷山兩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批準設立漳州和福州兩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并于2005年批準福建全省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批準福建設立對臺直航試點口岸,其中客運口岸四個:福州馬尾港、廈門港、泉州港和莆田湄洲島。貨運口岸也有四個:福州馬尾港、廈門港、泉州港和漳州港;批準設立廈門—金門、馬尾—馬祖和泉州——澎湖列島海上“小三通”航線。福建沿海還開辟了35個臺輪停泊位,127個對臺貿易口岸。中央還批準福建開展赴金門旅游業務;批準福建開展閩臺海上小額貿易試點;批準福建8所大學,包括廈門大學、福建師大、華僑大學、福建中醫學院等大學直接招收臺灣學生入學;批準福建廈門公安局和福州公安局可以簽發5年有效期臺胞證,等等。如此密集的對臺優惠政策,既為福建在兩岸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試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為兩岸民間力量突破“臺獨”勢力干擾破壞,實現民間廣泛交往、共創雙贏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以來,臺海形勢發生了重大、積極的變化。國務院這次出臺《意見》,在將海西定位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的同時,又一次賦予福建一系列對臺先行先試政策。這些政策主要包括在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框架下,允許福建在對臺經貿、航運、旅游、郵政、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更加靈活開放的政策;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鼓勵福建大量承接臺灣產業轉移、臺資項目在海西落地;允許海峽西岸經濟區在促進兩岸貿易投資便利化、臺灣服務業市場準入等方面先行試驗;推動兩岸金融合作,優先批準臺灣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福建金融企業,支持設立兩岸合資的海峽基金會,進一步擴大兩岸貨幣雙向兌換范圍,逐步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此外,國務院還在促進兩岸“三通”、旅游、福建臺商投資擴區、增設泉州臺商投資區以及設立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園等方面賦予福建省先行先試的特殊政策。一次性出臺這么密集的對臺政策,在福建對外開放史上還是第一次。有了這些政策的支撐,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港口優勢促成“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

國務院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所做的第二個戰略定位“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主要是依托福建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海洋經濟時代,港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福建的港口優勢卻長期沒能得到發揮,突出表現為福建港口腹地狹小、交通不暢。新中國成立前,福建連一寸鐵路都沒有。到1978年,福建全省只有一條出省鐵路,鐵路總營運里程只有1009公里;公路僅有2.91萬公里,沒有二級以上公路。落后的交通,使福建有了“閩道更比蜀道難”的稱謂。也因此,1978年全省所有港口加起來總吞吐量只有408萬噸!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提出的5年間,福建圍繞港口,布局重大交通網絡,打了一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翻身仗”,如今全省鐵路通車里程接近2000公里,溫福、福廈、廈龍、廈深、向莆5條快速電氣化鐵路正晝夜施工趕建;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500公里,到2012年將突破3000公里,“兩縱四橫”高速公路主框架正在形成;全省港口吞吐量今年有望突破3億噸。港口建設的飛躍發展,港口腹地交通“西進”的突破,配合目前兩岸“大三通”和“小三通”的迅猛發展,福建港口為周邊地區服務的功能也將大大增強。國務院《意見》要求福建“構建以鐵路、高速公路、??崭蹫橹鞴羌苤鳂屑~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加快建設北京到福州高速公路,規劃建設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廈門高速鐵路,建設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的干支線機場相結合的空港布局,這一切都意味著,在海峽西岸即將誕生一個為周邊地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生產要素走向世界,以及兩岸文化交流和發展海峽旅游服務的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

對臺優勢和港口優勢共同造就“東南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

改革開放前,福建是祖國的“海防前線”,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制造業發展乏善可陳。1978年全省工業增加值只有28.19億元。改革開放后,福建從“海防前線”轉變成“對外開放窗口”,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8年,福建GDP超過1萬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5416億元。30年來,依靠對外開放,特別是閩臺合作,福建的工業從量到質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福建承接了臺灣從服裝鞋帽、食品加工到電子信息、石化加工、汽車、機械、冶金電力能源等大量的產業轉移,以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化為主的支柱產業,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環境保護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和以服裝鞋帽、食品加工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已經形成。福建還依托港口實現產業布局的優化,如今廈門灣、閩江口、湄洲灣已經成為福建對接臺灣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國務院《意見》高屋建瓴為海西做了第三個戰略定位:“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兑庖姟芬蟾=?“立足現有制造業基礎,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積極對接臺灣制造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同時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將海西建成“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兩岸產業合作基地”。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福建的期望,也是福建努力在2012年達到或接近東部地區人均GDP水平的關鍵所在。

生態優勢為“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打好基礎

國務院《意見》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制定的第四個戰略定位是“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依托福建的生態優勢以及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近30年來,福建以“海峽旅游”為主題的旅游業發展得有聲有色。濱海旅游、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和文化旅游方興未艾;武夷山、閩西南土樓、鼓浪嶼、湄洲島、冠豸山、大金湖、白水洋等景點名聞海內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紅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畬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閩文化多彩多姿;武夷山-阿里山、大金湖-日月潭,兩山兩水兩岸情,以及遍布八閩大地開展的“媽祖文化旅游節”、“東山關帝旅游節”、廈門“保生大帝”朝圣、漳州“開漳圣王”節慶活動等,都讓海峽旅游大放異彩。保護好福建秀美山川,加快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等等,這就是《意見》對福建的新要求,也是海峽西岸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的主要途徑。

猜你喜歡
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建
那個夢
福建老年大學之歌
海峽西岸農業高職教育的改革與探索
海峽兩岸高職教育評估監測的比較
福建醫改新在哪?
國內外城市群發展協調經驗對海峽西岸城市發展的啟示
來吧,福建求賢若渴
甘肅省主要經濟區聯動發展戰略探討
圖解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
為什么要建設一帶一路經濟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