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

2009-11-04 09:23韓國軍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09年9期

韓國軍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爭史和探索史,在近代中國100多年里,列強以各種方式侵略中國從未間斷,中國人民的救亡圖存貫穿始終。

[已考知識和命題趨向]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本專題知識點在江蘇近幾年高考中已經考查了哪些,是以什么題型怎么考的?新課改實施以來的兩屆高考,本專題所占分量較大。2008年考查了一道材料解析題(抗日戰爭,8分),2009年考查了三道選擇題(太平天國運動、日本侵華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解,9分)。雖然年年都考,而且分量較大,但是由于該專題內容豐富、情感強烈,必將還是今后高考考查的重點,是高三復習不可或缺的主體知識之一。同學們在備考復習中要注意:

第一,要認識歸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過程和階段性特點。如“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的《馬關條約》壯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要結合史實分析理解事物的本質。如《南京條約》規定的“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體現了工業革命后列強對外侵略的本質目的是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再如《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體現了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反映了帝國主義新的輸出資本的要求。第三,要結合《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國領導人的治國方針。第四,要理解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國民主政治曲折歷程中的地位以及與法國的啟蒙思想、英國的責任內閣制、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之間的聯系。第五,要關注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認識中國革命由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轉變。第六,要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同的時代所體現的不同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理解不同時代革命精神的內涵。

[知識梳理]

一、列強侵華,民族危機嚴重

1鴉片戰爭(背景、過程、條約、影響)

2第二次鴉片戰爭(背景、過程、影響)

3甲午中日戰爭(背景、過程、條約、影響)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原因、過程、條約、影響)

5一戰期間日本對華侵略與《二十一條》

6近代后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背景、事變、罪行)

7解放戰爭時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及其危害

二、中國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

1侵華戰爭中中國軍民的反抗

鴉片戰爭中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海戰及《馬關條約》后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抗日戰爭等。

2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抗爭和探索

(1)農民階級:

①太平天國運動:《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②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

(2)地主階級:

①抵抗派(林則徐、魏源):倡導“向西方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

②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工業。

(3)資產階級:

①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提出開國會、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等主張。

②革命派:宣傳三民主義,提倡民主共和;發動辛亥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推翻清朝統治,頒布《臨時約法》;提出新三民主義,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推動國民大革命運動的開展。

③激進派:發動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4)無產階級: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

[知識鏈接]

一、復習列強侵華時必須聯系世界歷史大背景

1兩次鴉片戰爭的世界背景;第一次工業革命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列強強烈要求拓展世界市場,以便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在此根本目的的驅使下,列強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世界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和資本輸出的新要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員。

3近代后期日本侵華的世界背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對日本的打擊沉重,日本為轉嫁危機、轉移國內人民斗爭的視線、盡快擺脫經濟危機,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

二、辛亥革命對維新變法運動的繼承和發展

繼承(同):缺乏群眾基礎、反封建君主專制、發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富國強兵。

發展(異):在手段上,由改良到革命;在反封建方面,從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平均地權。

三、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不同結局的原因比較

1戰爭領導:甲午戰爭時,清政府腐敗無能。慈禧置民族和國家的安危于不顧;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分別開辟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共同對敵。

2民眾動員: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壓制民眾的抗日熱情;抗戰時期,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

3戰略戰術:甲午戰爭中,李鴻章采取避戰自保、消極應戰的方針,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抗日戰爭中,兩大戰場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戰的方針,并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最后贏得了勝利。

4國際環境:甲午戰爭時,西方列強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無恐;抗日戰爭時期,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中國抗戰得到了蘇、美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與援助。

[規律認識]

一、面對列強的侵略,近代中國人民及其先進代表進行了頑強的抗爭和探索,表現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救亡圖存貫穿始終,反封建反侵略是其基本任務,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

二、近代的探索

1從學西方資本主義到學俄國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從走別人(西方、日本、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澤東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2政治近代化的努力: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政治近代化的重大進展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以及民主政治建設。

三、近代以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的抗爭和探索都以失敗告終,充分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些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實踐證明,只有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四、國共兩黨關系的發展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

(1)演變趨勢:合作——對抗——再合作——再對抗

(2)制約兩黨關系的基本因素:

①兩黨的階級屬性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的不同,是兩黨關系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主要矛盾的變化。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共兩黨所代表的階級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兩黨關系對峙對立;隨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日本的侵略;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人民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內戰爆發,國共兩黨關系破裂。

③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國際環境的影響。

2新中國成立以來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

3和則兩利,分則兩傷。

五、近代前期中國人民探索救國強國之路的主要特點

1具有廣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會階級,包括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中的許多政治派別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活動。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特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中國人學西方的歷程(近代化進程):從學器物(洋務運動)到學制度(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觀念變革(新文化運動)。

4具有繼承性和延續性。前后提出的各種救國方案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既有量變,又有質變。每一個新的探索都因吸收了前面探索的經驗、教訓而有所發展;每一個新的探索又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前后有繼承和發展的聯系。

5探索具有階段性。這一特點,與中國社會不同階段所具有的時代特征相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