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丁的語類研究

2010-04-05 11:15張德祿
當代外語研究 2010年10期
關鍵詞:語類語域馬丁

張德祿

(同濟大學,上海,200433)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語言學研究逐步由語法研究向語篇研究轉移,語言學家、社會語言學家、人類(人種)語言學家、修辭學家、哲學家、以及語言教育學家都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代表語篇整體的“語類”(genre)研究上來,特別是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語篇研究作為其語法研究的目標,語篇分析、會話分析、語用學、文體學等都以語篇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張德祿2002a,2002b,2002c)。

本文首先討論語類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研究現狀,然后簡略談馬丁(James R. Martin)的語類理論,最后對馬丁的語類理論進行總結,提出預期的研究動向,以引起大家對語類理論研究的興趣。

1. 發展與現狀

在西方,如同其他學科的研究一樣,語類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后來,民間故事研究、俄國形式主義、巴赫金的社會學(Bakhtin 1936/1986)、形式主義、語言人類學、交際人種學、會話分析、修辭學、文學、社會語言學、語言學等都對語類進行了研究。民間故事研究可以追溯到格林兄弟(Brothers Grimm)對德國民間故事、神話和傳說的研究(Michaelis-Jena 1970)。民間故事研究集中在語篇的內容模式、結構形式特征、某些語類的功能等語類特征上,同時還通過功能、結構、主題、歷史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等方面來研究語類的“理想類型”。

在語言學研究中,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最突出。但在系統功能語言學內部對語類的認識也不盡一致。韓禮德(Halliday)沒有專門研究語類,但他在話語方式中包括了修辭方式,如勸說、說教等與語類相似的范疇。Halliday和Hasan(1989)對主導語類變化的成分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語類結構潛勢理論,認為語類結構包括必要成分、可選成分和重復成分。語類結構由情景構型(contextual configuration)決定,而情景構型由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組成。馬丁(1992)則認為,語類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并提出了“觀念形態→語類→語域→詞匯語法”的模式,認為語類體現觀念形態(ideology),而語類由語域體現。其他系統功能語言學家,如婉妥拉(Ventola 1988)和福賽特等(Fawcettetal. 1988),則提出了動態性語類流程圖理論??傊?系統功能語言學從多層次的角度研究語類。應用語言學主要涉及寫作和專業交際研究,主要研究者是北美的學者。他們主要探討語篇與語境的關系,強調語類的可變性和靈活性,認為語類也可以降生、發展和消亡,處于巴赫金所講的離心力和向心力兩種力的中間(Bakhtin 1936/1986)。專門用途英語的主要研究代表是斯威爾斯(Swales 1990),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學術和專業語篇,如學術論文、學位論文、法律文獻、學術課程等。其研究表現出層次性和動態性。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馬丁文集》第三卷《語類研究》中所收集的馬丁有關語類研究的13篇論文為對象,研究馬丁的語類理論和思想。

2. 馬丁的語類研究

該文集收集的13篇論文由馬丁從1984年至2008年24年間撰寫,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2.1 幼兒園和小學的作文類型

在“幼兒園和小學的作文類型”(1984)一文中,馬丁(Martin 1984/89)總結了他和魯特莉(J. Rothery)自1982年以來從語類的角度對小學生寫作能力發展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五部分內容:

(1) 語類概念。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角度講,兒童的寫作能力可從不同的層面去研究,如語法、話語結構、語域、語類和意識形態。馬丁認為,這其中最合適的層面是“語類”。他把語類看作“分階段的、有目的的社會過程”,如與醫生預約、在商店買菜、在教堂祈禱等。

(2) 兒童作文類型。馬丁認為小學生的作文類型是有限的。這并非緣于孩子們自身,而是緣于學校,如果學校給予支持性和指導性課程設置,兒童可以掌握更多的類型。在學校,老師讓兒童開始學寫的一種作文寫作類型是“標示文”(Labelling),兒童畫幅畫,然后用一句話來描述它。但馬丁主張,一開始就讓兒童學著用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不過老師對標示文作為寫作的起步階段感到很滿意。接著要學的第二種語類是“觀察/評論文”(Observation/Comment)。這類作文類型高于標示文,不僅要描述現實,還可以表達感情。兒童學的第三種語類是故事。馬丁關注語類,因為對語類的敏感性是學好寫作的重要條件之一。老師必須清楚的是不同的語類有不同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語類意識是寫作教學的重要步驟。他認為影響兒童故事寫作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兒童自己的活動經歷,主要表現在兒童的詳述語類中;二是閱讀。事實描述文與記敘文在兒童的寫作中幾乎同時出現。第一種事實描述文是“報告”(report),描述事物的總體特點。除了記敘文和說明文外,兒童也學習寫其他語類的作文,如書信、詩歌、招聘廣告、日記以及其他無目的的文章。其他的表達某個事物的用途的作文可以認為是工具文(instrumental);表達某個過程的為“過程文”(procedural)。

(3)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作者。馬丁在本節中列舉了成為好作者的特點,包括三條:a.掌握某個語類的步驟和每個步驟所使用的語言;b.運用更多的語類進行寫作;c.能夠擴展一個語類,產生幽默、恐怖等效果。

(4) 影響寫作能力發展的因素。馬丁認為學習寫作是一種社會化過程,是由兒童、教師和學校組成的社會交際。從兒童的角度講,首先,閱讀是重要的,包括老師和家長幫他們閱讀和兒童自己的閱讀。兒童可以從閱讀中學到語類模式和過程。第二是性別,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特長。第三是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兒童要在學校學習寫不同的語域和語類的語篇,學會用寫作來完成不同的交際任務。從教師的角度講,首先,教師應掌握兒童學習的環境。其次,兒童年齡尚小,還不能像成人那樣學習,需要老師的指導。再次,兒童認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有些語類的作文還不能讓學生寫。最后,老師掌握寫作理論,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合適的方法和思路等。從課程的角度講,對兒童沒有固定的設置,因為兒童應該學習寫各種語類的文章。同時鼓勵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以學生可自由選擇為主。

最后,馬丁強調了三個方面的認識:(1)學校應該決定以教哪些語類為主;(2)語類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學會的;(3)語類可以采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來教。

2.2 詞匯銜接、話語范圍和語類:包裝經歷和話語目標

“詞匯銜接、話語范圍和語類:包裝經歷和話語目標”一文是馬丁在萊斯(Rice)召開的第二屆萊斯語言學和符號學研討會上的發言,主題是語篇語義學和話語語義學。馬丁主要談話語范圍與語類的關系及其在詞匯銜接上的體現。全文共包括七個部分。馬丁強調語篇的內容應和其目的區分開來,并認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但在以前的研究中,兩者的區分似乎不清楚。在那些研究中,區分內容與目的是以對語言和話語的特點、以及語言與語境關系的設想為前提的。這些設想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在符號學層次上,語言被認為包括四個層面即意識形態、語類、語域和語言。(2)在語言層次上,語言被認為是由三個層面組成的系統即音系層、詞匯語法層和話語層(話語意義層)。(3)在語域范疇里,馬丁把韓禮德的情景語境的三個變項看作語域范疇,包括話語范圍(field)、話語基調(tenor)、話語方式(mode)。(4)在與韓禮德語域和元功能的對接方面,韓禮德把語域的三個變項與元功能聯系起來。(5)在語類方面,為了使語域變項與元功能和詞匯語法聯系起來,使它們能相互預測,我們需要把交際目的從語域中分離出來,使語域、元功能和詞匯語法成為表達語類的層面。

下面需要回答的是語域和語類有什么區別這一問題。為此,馬丁采取以下幾個步驟:(1)詞匯銜接。它表示語篇詞匯之間的語義關系,包括詞匯之間意義上的重復、相似、相反、相近意義的詞匯之間的關系等。從這個意義上講,詞匯銜接表達語篇的話語范圍。(2)相同的話語范圍,不同的語類。通過詞匯銜接證明不同的語類可以由同一個話語范圍來體現,即不同語類的語篇可以是有關相同的題材。(3)相同語類,不同的話語范圍。作者通過相同的方法證明相同的語類可以由不同的話語范圍來體現,即相同語類的語篇可以是有關不同的題材。(4)語類與元功能:上兩節通過詞匯銜接說明了語類與語域的關系。語類的體現是由所有元功能成分均勻分布組成的。馬丁用記敘文、說明文和程序文三種語類在語義和詞匯語法方面的體現說明了這一點。(5)是什么不是為什么。馬丁強調講什么和為什么講是不同的,并總結了該文所講的七個方面。最后,馬丁提請我們關注將來需要研究的兩個課題:一是某個特定的文化語境能夠允許什么樣的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的組合;二是如何設計系統網絡,使其能夠表示出不同語類之間的近疏關系。

2.3 創造新意義:從文學和語言學的角度看語類在話語實踐中的功能

馬丁的“創造新意義:從文學和語言學的角度看語類在話語實踐中的功能”一文重點探討在文學和語言學理論中運用的語類概念與話語及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該文認為,對能夠為現代文學和語言學批評實踐提供信息的語類的理解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社會歷史性的。論文還探討功能語言學和文學理論對語類概念的認識,并解釋了對影響這些不同學科之間進行“對話”的障礙的模糊認識產生的原因。

該文把語類看作一個中介概念,能夠把對話語所作的形式分析與話語語類形式的歷史發展和人類生活的發展聯系起來。該文以英語偵探小說為例對此給予說明,需要考慮的問題是:(1)從個體讀者的角度講,哪些人能夠接觸到哪些語類,以及排除或邊沿化哪些語類,標示他們能夠接觸到哪些權威性的和地位高的聲音和語類。(2)從機構的角度講,為什么有些語類的地位高,如歌劇竺,而有些語類的地位低,如流行音樂?這些都把語類與社會歷史聯系起來。這樣,語類應該看作為一系列話語、機構和閱讀實踐的對話點或中介點,是一個組織或參照原則。

創造新意義:《銀翼殺手》。在本節,馬丁以電影為例,說明以混合語類來創造新的意義的過程。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講,傳統上的文學批評理論語類范疇可以從三種對立中區分:(1)由詩歌、戲劇和散文形成的對立;(2)由冰島家譜、偵訊故事、后現代模擬文形成的對立;(3)由科幻小說、偵探小說、西部故事等形成的對立。同一個語篇可以歸入所有三個類別之一。這三種對立實際上是從三種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的結果。從這個角度講,文學批評和功能語言學在范疇化語類和創造新意義上是互補的。文學批評關心用混合語類表達新的意義模式,關心傳統的語類與新的歷史時期所產生的新模式之間的關系。系統功能語言學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展了范疇化語類的原則。文學批評的混合語類可以由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域變項來解釋。最后是總結。

2.4 宏觀語類:頁面生態學

該論文通過頁面來探討語類的特點,共包括11個部分。(1)頁面。寫作離不開頁面,許多語類的語篇都正好占用一頁的空間。(2)一頁紙語類。本節用一篇歷史講述為例說明某個語類的文章正好占用一頁紙的現象。(3)從語法的角度思考。本節采用把一個語篇比作一個小句的類別方式來討論語篇的結構,即象思考句子的語法結構那樣考慮語篇的結構。(4)人際類比。從人際類比的角度講,韻律型語篇擴展呈重現性,即同一個基本語類的成分通過重復來擴展語篇,成為宏觀語類語篇。(5)概念類比。概念類比包括邏輯類比和經驗類比兩個方面:邏輯類比通過同類成分以相互依賴關系和邏輯語義關系來擴展語篇,形成宏觀語類;經驗類比通過整體部分關系進行擴展,主要關系為級階關系和內包關系。(6)語篇類別。語篇類別是間歇性的,主要采用概念功能的詳述來在宏觀語類層面上形成波浪式突出,通過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的交替形成的節律發展。兩者結合形成宏觀語類的波形發展模式。(7)語境條件。宏觀語類的發展是受語境制約的。語類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具有亞穩定(metastability)特性,受語境的制約在動態中達到平衡和穩定。(8)宏觀語類。本節總結宏觀語類的擴展策略,從概念、人際和語篇策略上來擴展宏觀語類。(9)語類生態學。本節通過超過一頁紙的一篇文章來說明以上論述的一些宏觀語類發展策略及其有效性。(10)應用。本節說明當學生掌握了宏觀語類理論后如何在寫作中應用,作者用澳大利亞悉尼的一所中學的地理寫作課為例說明。(11)結語。馬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頁碼具有整體性,通常適合一個基本語類;從意識的角度講,基本語類大部分是下意識的;但在宏觀語類的發展中,選擇合適基本語類要受到語境的制約,這是生態學的基本特點。

2.5 口語和書面語語篇:如何掌握一個語類

這篇論文具有一個特殊結構,它是通過兩個相互補充的理論來研究語類即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理論。該文分為三個部分:

(1) 寫作語類。本部分由馬丁完成。他發現,在澳大利亞中小學教學中,小學生一般只練習寫作一種語類的文章,即講述文。這種以語類為基礎的寫作教學是教學生寫各種語類的文章,以利于將來能用寫作來完成各種交際任務。每個語類都有一個語類結構模式,這個模式在寫作教學中起重要的作用。但根據模式進行寫作教學也有兩個問題需解決:如何把模式語境化;在實際寫作中選擇什么模式或者模式組合更合適。

(2) 語類閱讀教學。本部分由弗朗西斯完成。她討論用俄羅斯語言學家巴赫金的語類理論來指導閱讀和分析。她認為,巴赫金的語類概念可以為批評性讀者提供很多東西。語類概念,作為一種組織原則,可以使讀者把文本與它所生成的意義和表達的社會秩序相比較和對比。最后她提出了語類分析未包括、或讀者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同時她還對分析者提出了要求:分析者不僅要辨認出某些語類的特征,還要認識它們的社會歷史意義。

(3) 跨學科對話。這一部分通過對話把兩者結合起來。首先是弗朗西斯就有關功能語言學應用于寫作方面提出一系列問題,馬丁一一作了回答。接著馬丁做提問者,就批評理論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弗朗西斯一一作答,從而為兩者的結合架起了一座橋梁,既互補,又得以相互借鑒。

2.6 解析經歷:某些故事語類

該文重點討論如何用Labov和Waletzky(1967)的故事語類結構來體現和表達經歷。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提供背景信息,講他們如何接觸到這個理論。第二部分探討社區中的故事語類。根據Labov和Waletzky(1967),故事語類綱要結構是:提要(Abstract)—取向(Orientation)—發展(Complication)—評價(Evaluation)—解決方案(Resolution)—結尾(Coda)。第三部分講學校教授的故事語類。在學校主要教授的是觀察文(Observation)和講述文,軼事和示例文很少見。結尾部分主要總結了以前研究的問題和將來要研究的課題。以前的研究沒有重視語料提取的方法和提取的材料對研究的意義,以后要研究更加復雜的故事結構。

2.7 話語的語類和語域

這篇論文由馬丁和蘇珊·艾金斯(Suzanne Eggins)合寫而成,重點講述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類和語域理論,共包括五個部分:

(1) 話題的定義和邊界。本部分通過比較兩個語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探討什么是語域,什么是語類。文章首先分析了兩個語篇的語篇特征;然后解釋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都是由語境決定的。這樣,對語篇的分析就包括對語篇特征的分析和用語境來解釋語篇特征出現的原因。通過語境可預測語篇特征,通過語篇特征可以推演出語境特征。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語境特征,即意識形態。

(2) 簡史。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首先受著名人類學家馬利諾夫斯基的影響,他提出了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后著名英國語言學家約翰·弗斯(John Firth)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Firth的理論被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韓禮德及其同事們繼承,發展成更加系統的語境理論。

(3) 理論現狀。本部分重點介紹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的現狀。首先,韓禮德的語境理論是以語域概念為主,提出了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的語域理論框架,并把這些語境因素系統地與語義系統相聯系,并在詞匯語法系統中得到體現。后來,馬丁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提出了語類、語域和語言的三個層面的語境理論。語類由語域體現,語域由元功能體現,元功能由詞匯語法體現。

(4) 示例分析。作者用兩個語篇為例,演示了語境因素的分析過程。首先是語篇語類分析,兩個語篇都屬于“指導文”(directive),并比較了兩者的綱要結構。然后分析了語篇的語域特征,包括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

(5) 總結與結論。在這一部分,作者強調了語篇的社會交際功能,認為語篇不僅是客觀的描述現實,也是表達社會意義,創造社會現實,揭示和表達交際者進行社會交際不同的目的和興趣等。

2.8 語域和語類:用功能語言學模式化記敘語類的社會語境

此文重點是作者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來模式化社會語境,其語類類型為記敘文,共分五部分:

(1) 模式化社會語境。首先從語言與語境的關系上講,語言被認為是體現社會語境的,那么具體來講是如何實現的呢?韓禮德等提供了一個模式,把語境變項與語言的元功能結合起來,使元功能體現語境變項。后馬丁、婉妥拉、艾金斯等發展了這一理論,提出了語類層面,與語域共同組成語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功能語言學家開始與批評理論家合作。批評理論家也從三個層面來研究話語,即種系發生(phylogenesis)、個體發生(ontogenesis)、話語發生(logogenesis)。韓禮德(Halliday 1994)和麥提遜(Matthiessen 1998)用投射(projection)來表示其關系,即語言學的語境模式投射批評理論的發生模式(見該文中圖五)。

(2) 某些記敘文。這一部分探討記敘文的特點。記敘文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是否可預測區分講述文與其他記敘文;是否對挫折作出反應,區分一般記敘文和其他記敘文有反應的為軼事,有評價的為示例文。他們還探討了記敘文的邊界和擴展問題。例如,在澳大利亞的北方地區,曾在某些學校中教授以土著居民的記敘文為例來學習Labov和Waletzky(1967)的記敘文結構。馬丁認為這是令人擔憂的,因為它們在話語范圍和意識形態方面可能都有差別。他們還探討了新聞故事的變遷,探討了區分典型類語類和邊沿類語類的必要性。

(3) 評價。這一節專門探討記敘文中的評價現象。在Labov和Waletzky(1967)的記敘文概要結構中有一個成分是評價。

(4) 一個著名的示例文。在這一部分,他以美國著名的搖滾樂歌手Springsteen的多模態語篇“生在美國”(“Born in the USA”)為例,探討了如何在記敘文中表達評價意義,說明不僅可以通過語言,還通過其他模態,如音樂表述評價。

(5) 記敘力。最后一部分是講記敘文如何表達情感、建立關系和鞏固團體等。他以幾個例子說明了記敘文的這種能力。話語可用以建立合作與寫作關系,促進和平,也可通過批評揭露社會問題。這就是批評話語分析和積極話語分析理論的源泉。

2.9 模式化語境:語境語言學的曲折進程

此文重點探討語境語言學的發展過程,共包括七個部分:(1)繼承的對話主義。這一部分講述語境理論發展的過程,以及馬丁自己學習、掌握和發展該理論的過程。(2)走向層次化。以前的許多模式都沒有考慮目的這一語境因素。馬丁借用耶爾姆斯列夫(Hjelmslev)的概念“隱性符號學”(connotative semiotics)在語言與語境的關系上區分內容形式(語域)和表達形式(語言),發展了他自己對語境和語言關系的理論觀點,總結為七個方面。他又擴展了格里高利的理論,在語域層面上加上新的層面語類,形成語類、語域和語言三個層面。(3)將語域和語類層次化,在這方面提出了七個方面的觀點。(4)模式化層次。語言被認為是體現社會語境的,它是如何體現這一目的呢?韓禮德等提供了一個模式,它被描述為一個由三個層面組成的系統;后馬丁、婉妥拉和艾金絲等發展了語境理論,提出了語類層面,與語域共同組成語境,即語類由語域體現,語域由元功能體現等。(5)簡析語類親和關系現象。在這一部分,馬丁首先列舉了一系列語類的語言特征,并比較它們的異同,從單獨的語類到把語類看作一個系統。人們可根據不同的交際目的來選擇合適的語類。他還討論了處于邊界上的混合語類,如自傳就是介于個體講述文和歷史講述文之間的語類,是描述文和報告文相混合形成的語類。(6)簡析發生學和意識形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功能語言學家開始與批評理論家合作。(7)對話主義。馬丁在這一部分說明了他自己對理論問題的態度和做法。他認為自己的目標是為系統功能語言學增加理論空間,而不否認前人取得的成果。

2.10 語類的語境:用功能語言學模式化社會過程

此文對語類的語境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共包括四個部分:(1)80年代的對話主義。馬丁主要談80年代語境理論和語類理論的發展過程,特別是總結了意識形態、語類、語域和元功能四個層次的理論的發展者和發展過程,最后又列舉了馬丁對語境理論的七個觀點(見上節),并提出該文的研究重點是七個重點之一:跨元功能價值,即語類親和關系的形式化。語類的親和關系可以從類型學和拓撲學兩個角度進行研究。(2)語類親和關系:類型學。本節從類型學的角度探討語類,首先列舉了一系列語類的語篇,用以論述語類之間的密切度。開始列舉的有程序性講述文、歷史性講述文、描述文和描述報告文。通過這四個語篇之間的關系歸納出四個事實語篇之間的關系;后通過討論,設計出了在澳大利亞中小學讀寫教育中的語類系統網絡(見原文中的圖4)。(3)語類親和關系:拓撲學。作者從拓撲學的角度探討語類。馬丁列舉了澳大利亞中小學寫作教學中教授的語類,按順序分別是:個人講述文、自傳文、歷史講述文、歷史說明文、因素解釋文、因果解釋文、單項說明文、挑戰性說明文、討論文和解構文(deconstruction),討論了這些語類中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哪些是相近的,哪些是疏遠的。(4)層次化的語境模式。本節從類型學和拓撲學兩個角度來模式化語境。在語類這個層面有兩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類型學和拓撲學;語類由語域的三個變項體現;語域的三個變項由元功能的三個成分體現。在話語語義學和詞匯語法兩個層面都具有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2.11 大東西由小東西發展而來:學校地理中的生態發生學

此文重點探討在澳大利亞中學地理課程中加入自然保護內容所發生的變化。學校的理科教育中出現了“綠色”內容。全文包括三個部分:(1)和解。在學校的地理課程教學中出現了環境保護主義的內容,從而使語篇的語類結構發生了變化,對語類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作者用功能語言學的語類理論來研究這種“綠色”話語,以及這些話語產生背后的意識形態。隨著環保主義思想滲透到中學地理課,語篇的語言也發生了變化,如名物化現象,態度和評價成分的大量出現,用以與讀者建立相同的態度和情感等。(2)大東西由小東西發展而來。所討論的文章題為“瀕臨滅絕的物種”(Endangered Species),由一個八年級學生作為作業寫成。全文被看作一個宏觀語類,由報告文、解釋文、說明文等一系列不同的語類組成。且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語類表現,用混合的報告語類和說明文等介紹瀕危動物,勸說環保主義等。(3)跋。作為小結,作者提出環保主義者運用人文學科的修辭手段和科學知識來推廣自己的意識形態,運用了一系列語類結構模式和手段。同時作者提出,只用寫作不能解決環保問題,因為課堂教學還涉及其他形式,如課堂活動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有:a.跨學科方法即教育家、語言學家、批評理論家合作設計課程;b.多學科法即從多個不同學科吸收營養,發展新的學科。

2.12 意義的天空:有多少實踐?

該文重點探討語類的譜系關系,包括包含關系和相近和相似的關系等。全文共分為五個部分:(1)什么是語類。馬丁給語類的定義是:分階段的不斷重現可促成社會實踐的意義構型。但作為語言學家,重點探討語言實現的意義。此文探討的語類有記敘文和說明文兩個宏觀語類。(2)什么是譜系。一個語類譜系是一個宏觀語類,是一組具有譜系相似性的語類,它可由兩個方面來確認:分類學標準,能夠把一個或一組語類區分開的標準;拓撲學標準,指一系列具有譜系相似性的語類,是根據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語類組成一個連續體的標準。(3)邊沿。作者首先探討居于宏觀語類邊沿的語類類型。他以中學歷史課本中以先后順序排列的語篇類型為例,探討這種關系,依次為個人講述文、自傳文、傳記文、歷史講述文、歷史闡釋文、因素解釋文、因果解釋文、單因素說明文、挑戰性說明文、討論文、解構文。其中三個語類居于記敘文到說明文的邊沿地帶,即歷史講述文、歷史闡釋文和因素解釋文。(4)其他譜系。格萊布(Grabe)認為所有的語類都可歸入上述兩個宏觀語類中,但馬丁認為,實際上還有其他的語類譜系。他提出了服務交流譜系、預約譜系、采訪譜系、控制譜系、過程譜系等。(5)語類關系。馬丁認為,根據韓禮德的觀點,英語語法作為結合起來表達語類的動力站還沒有進行足夠的探索。他的研究語類的動力來源于教育的目的。同時,他認為混合語類是一個重要概念,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許多語篇都是幾種語類的結合。在此,掌握語類間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2.13 協商價值:記敘文和說明文

該論文重點探討不同語類的語篇在表達評價和情感方面的作用,共包括六個部分:(1)記敘文和說明文。記敘文和說明文屬不同類型的話語,以互補的方式給讀者定位。相同的事件可分別由記敘文和說明文來表述,用以實現不同的目的。(2)故事文。通過談三個故事,引起讀者的同情、悲痛、恐懼等。不同的故事來源于表達不同的事件和情感。典型的故事在表達事件和表達情感方面是平衡的。故事語類實際上是一組語類,每個故事都表達情感,同時表達一系列事件。(3)事實文。事實文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的文章,可包括多種語類。這里主要指三種事實文,即報告、律法文和論說文。同時,語類總是互動的,如論說文常以說明文開始,共同組成一個語篇,實現交際任務。(4)圖圖論證。本節講圖圖在論證中在說明文中加入記敘文的方法。他提供了三個論證,論述他的?;饤l件,但在其中加入了一個Helena的故事。在他的論證中既有說明文和論說文,也有記敘文。(5)曼德拉報告。該部分主要以一個小故事為例來探討故事是如何表達情感和評價意義的。他首先提供一個沒有情態成分的語篇,然后把它與在其后加上情態成分的例子相比較,看在表達情感、態度和評價方面有什么區別。(6)互補性。由于記敘文具有在表達事件的同時表達情感和評價的功能,而說明文則在提供事實的同時具有表達倫理論辯的功能,兩者實際上是互補的。隱喻也有這種作用。除此之外,還有美學。文字配上一張美麗的圖片,利用多模態話語來表達意義。不同的模態也是相互補充的。

3. 馬丁語類理論發展的基礎和思路

馬丁發展語類理論可以總結為“一個源泉,兩個動因”。源泉是指他在加拿大讀本科和做研究生時受到格里高利的語境理論的影響和熏陶,對語言和語境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且這種認識一直伴隨著他到悉尼讀博士、當老師、做教授。韓禮德認為情景語境包括三個變項:話語范圍、話語文體(后為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而格里高利則在三個變項之下加上了一個底層成分即功能基調(functional tenor),而這一功能基調相當于馬丁所講的語類。

所謂兩個動因,一是理論發展動因,即在現有的基礎上發展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二是實踐動因,即研究如何把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應用到語言教學中去,特別是寫作教學。

從理論動因上講,韓禮德在馬利諾夫斯基的語境理論和弗斯的系統結構理論的指導下,發展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對于語法理論,他發展了系統語法和功能語法,特別是功能語法,已達到十分完備的程度。但其語義學理論和語境理論,特別是語境如何系統地與意義和語法相聯系的理論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在這方面,馬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情景語境之上發展了語類理論,從而為文化語境層面的研究揭開了序幕。

從實踐動因上講,他在研究澳大利亞悉尼地區的寫作教學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寫作語類單一、沒有計劃性以及教學方法不利等。他和同事一起設計出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框架,因為寫作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

從以上13篇論文的內容看,馬丁發展語類概念的過程可分為三個大階段,即初期認識階段,語類的模式化階段和深入研究階段。

初期認識階段:從19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以本文論集的第1—6篇論文為代表。在這個階段,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小學寫作教學,認識其不足,提出改進的方案;研究辨認語類的方法,提出語類的基本定義,探討語類與語域的關系,以及語類如何在語言中體現,初步探討語類與語域、元功能、詞匯語法和語音等層次的關系,提出一個研究模式。

模式化階段:從1990年代中到2000年,包括本論文集中的第7—10篇論文。在這個階段,他主要關注模式化語境,從而給語類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中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深入研究階段:從2000年到2008年,包括本論文集的第11—13篇論文。主要論述語境模式在實際語篇分析中的應用,并進一步深化了該模式,主要研究混合語類、宏觀語類和人際意義體現語篇語類的方式。

Bakhtin, M.M. 1936/1986.SpeechGenresandOtherLateEssays[C].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awcett, R. P., A.van jer Mije & C. van Wissen. 1988. Towards a Systemic Flowchart Model for Discourse Structure [A]. Fawcett R. P. & Young D. (eds.).NewDevelopmentsinSystemicLinguistics.Vol. 2.TheoryandApplication[C]. London: Pinter. 116-143.

Halliday, M.A.K. & Hasan, 1985/1989.Language,TextandCon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A.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Labov, William and Joshua Waletzky. 1967. Narrative analysis [A]. In J. Helm (ed.).EssaysontheVerbalandVisualArts[C]. Seattle: U. of Washington Press: 12-44.

Martin, J. R. 1984. Language, register and genre [A]. In F. Christie (ed.).LanguageStudies:Children’sWriting:Reader[C].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89.FactualWriting:ExploringandChallengingSocialRealit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J. R. 1992.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Matthiessen, C.H.H. 1998.TheSystemofTransitivity:AnExploratoryStudyofText-basedProfiles[Z]. Paper submitted to the 25th ISFC, Cardiff.

Michaelis-Jena, Ruth. 1970.TheBrothersGrimm[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Swales, J. 1990.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entola, E. 1988.TheStructureofSocialInteraction:ASystemicApproachtotheSemioticsofServiceEncounter[M]. London: Frances Pinter.

張德祿.2002a.語類研究概覽[J].外國語(4):13-22.

張德祿.2002b.語類研究框架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5):339-344.

張德祿.2002c.語類研究的范圍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電化教學(4):59-63.

猜你喜歡
語類語域馬丁
阿斯頓·馬丁Valkyrie Spider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神筆馬丁
語類教學法:理論基礎與改進策略
小螞蟻馬丁的冬天
Martin語類理論視角下英語體育新聞的語類分析——以里約奧運會賽事報道為例
維馬丁的詩
語類翻譯探究
淺析語域的特性及教學模式探討
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思想新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