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擷生活片羽 織就人生華章

2010-06-09 09:41趙德霞
新課程研究·作文教學 2010年2期
關鍵詞:人和事個性化細節

趙德霞

當新課改引領我們從寫“高、大、全”與“圣人、先賢”作文模式中走出,在寫作這個能充分展示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彰顯個性的重要舞臺,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飛揚的青春,善感的心靈,智慧的創造;不是學生對生活的鮮活的描繪與個性化的思考。

回顧近年學生習作以及筆者在高考閱卷現場的作文,雖有觸人心靈之佳作,但筆者看到的大多是:無生動的生活,心靈干枯;無鮮活的生命, “先賢共享”;無細致的觀察,流水敘事;無獨特的判斷,人云亦云。選材低幼,敘事平淡,思想淺薄,沒有真情,沒有個性……不是危言聳聽,這正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作文現狀!幸福離我們還有多遠?

新課程培訓期間,幸聞專家探究現狀背后的原因:學生課業重,缺少閱讀;獨處“象牙塔”,缺少生活的體驗;學生為外界紛繁的信息所淹沒,無心關照生活;學生漠然于生活,不能捕捉自己生活中感人的瞬間……真乃“于我心有戚戚焉”!生活是一切創作的源泉!缺少了對生活的觀察,沒有了對生活的思考,何來真情實感?何來個性化的表達與獨特思考?

我們更不能將“罪責”推給高考。課改后的高考作文也大力提倡學生關注生活,寫出真情實感;發展等級更是鼓勵學生有創意、自由地表達對生活的獨特見解。高考要選拔的也是關注現實、對生活有獨特見解的“真人”。

遵循寫作的心靈呼喚,再看新課標對“表達與交流”的要求:“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表達真情實感,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p>

解讀課標此要求,筆者以為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培養學生對生活的個性化解讀與深沉思考的習慣與品質,才有可能讓學生達到“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的理想狀態,也才可能看到凝聚學生真情實感的個性化佳作。筆者常年嘗試,略有所得。

一、設置美文鑒賞課,引導學生品讀敘事散文

這類散文,可稱為“小生活大道理”的散文。大家們善于從生活中采擷能觸動讀者心靈的人和事,將感動讀者的細節、場景做個性化再現,由此表達真摯的情感,或是對生活、人生的思考……

筆者向高一學生推薦的作家大致有畢淑敏、張曉風、葉傾城、林清玄等。

畢淑敏的《我很重要》,告訴我們,生活中我們對于我們的家人親朋來說很重要,因而我們不能任性,不能傷害自己,不能因自己而讓他們受辱;要活的有價值,有尊嚴。對于活于當下,一直強調“我很重要”的中學生來說,這種解讀能廓清他們對生命的認識,引起他們對生活的深沉思考。讀《世界上最緩慢的微笑》,題材即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傷兒童,善感的作者抓住了最能觸動讀者心靈的瞬間,讓感恩的笑靨從身心備受地震折磨的孩子臉上漾開,讀來讓人潸然淚下。讓淚水柔軟學生的心靈,相信他們會更珍愛生命,感恩生活。

張曉風《我在》,以一次老師點名而“我不在”為切入點,告訴我們,“我在”,即我活在天地之間,就要勇敢地面對并改正錯誤,勇敢地承擔苦難。這種對生活的思考,對生活的個性化解讀,是學生也是我們教師需要的。

葉傾城《走在母親的情懷里》等文,每每讀來便感嘆于作家對生活的細膩感觸,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思考?!侗憋L乍起時》父親終于撥通了遠在另一個城市讀大學的兒子的電話,千叮萬囑懇請兒子不忘加衣裳,兒子不以為意地掛斷了電話。哪知電話剛放下,遠在故鄉的老娘也終于打通了“兒子”的電話,原來老娘擔心已是“兒子”因天寒生??;已是中年的兒子這才醒悟過來,張口結舌地問候母親。作者借生活中一個最觸動心靈的細節——打電話——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永遠不要遺忘舐犢深情。

這些感人的片段,來自于作家對生活細心的觀察,深切的感悟,理性的反思。我們的學生有沒有這樣的生活?筆者的看法是:有!學生需要的是提醒與引導。當教師帶著學生走進這樣的文章,共鳴與聯想就會產生,與之相關的生活的細節與場景就會再現,個性化的表達就會流于筆端。漸陶熏染中,學生的心靈會得到凈化。

二、開設“故事會”,引導學生尋找情感的觸發點

以上提到學生總有自己的生活,生活即是故事,故事就有觸動人心靈的人和事。于是,筆者嘗試著開設“每周故事會”。利用故事會課堂,讓學生講述一周來遇到的人和事,包括最感動的、最欽佩的、最令人氣憤的、最令人欣賞的、最值得深思的……自己的故事,自己來陳述,經過靜思篩選后的故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學生可能偏頗,只看到表象,或曲解,或忽略細節……教師就勢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中觸發情感的“感動點”,再讓學生評議,由此,見解可能更理性透辟,認知可能更全面客觀。說而后寫。趁熱打鐵的書面表達,來自學生的生活,就能“發諸真情”。筆者在必修一“表達與交流”模塊教學中,開設講述故事課堂,請學生講述十六年來最能觸動自己心靈的人和事,要求能定格到某個瞬間,找到情感的觸發點。而后要求學生以“難忘那次______”為題作文。有學生以“難忘那次牽手”為題,描寫十六年來第一次主動牽起母親的手走過馬路的瞬間感受,反思年輕的我們只知索取愛而未意識到回報愛的現狀,讀來真摯感人。觀察生活,敏銳心靈;思考生活,智慧人生。生活的片羽,織就的不只是文字的華章,更是思想的縷衣。

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展開學生聯想的翅膀

讀《我與地壇》,筆者特別引導學生讀第二節“地壇與母親”。母親對風華正茂而落得殘疾的兒子的隱忍、理解、默默的關心,讀來讓為人子女揪心。母親送我到地壇,“當我想起一件事又反身回來,我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母親走進地壇尋找兒子“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母親的無助、凄涼,讓人讀來潸然淚下。這些細節,是作家反思生活的結晶,是今之讀者引以為鑒的生活實錄。閱讀時,教師是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生活的,是可以借作家之口告誡“所有長大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的。

必修一“表達與交流”部分選了黃方國先生的《父親》作為寫作借鑒。文中作者抓住了一個細節:我為“不知怎么打開出租車車門”的農村老父親“彎腰開門”,而為兒女勞作一輩子的父親“一臉的幸?!?。作者由此感嘆道:“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場,我在許多人面前彎過腰,為許多人開過車門,但從沒有為父親彎過腰,開過車門?!弊髡哒亲プ×松钪羞@一觸動人心靈的細節,思考生命的價值,思考親情的缺失,反思感恩情懷正離我們遠去。真實的故事總能引起學生對自己生活的聯想,記得讀完選文,教室一陣靜默……我想不用再提示,學生已經開始反思!以學生現有生活為基礎,通過學生與文本、作者的交流,進而達到與學生生活的交流,聯想能開啟學生對生活的感悟之光。寫作是學生思考的過程,也是學生成長的過程。引導學生采擷生活的片羽,集腋成裘,心靈滋潤了,思想鮮活了,就能織就學生人生的精彩華章?!?/p>

猜你喜歡
人和事個性化細節
為小學英語個性化合作學習單做加法
生與死
關注48個生活細節
細節取勝
已過去的2015年里想要感恩的人和事?
同桌寶貝
櫻桃手工坊
我永遠不會忘記
時尚細節
校本課程開發的個性化問題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