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與水:善游者數能,忘水

2010-07-12 00:31靳懷堾編輯任紅
中國三峽 2010年2期
關鍵詞:惠子莊子大海

文/靳懷堾 編輯/任紅

先秦諸子中,莊子是最有魅力,也是最讓人難以讀懂的一人。

和老子一樣,莊子喜歡從水中感悟『道』的精微與幽深,但是老莊之間的思維方法卻大不相同。老子以水論道,多是形而上的本體論和宇宙論;莊子則追求體道后心靈境界的飛升,且往往以水為載體,編織詭異的寓言,闡發道的真諦。

始自北冥的逍遙游

莊子生逢亂世,他對亂世中的個人遭際,有刻骨的體驗。為了擺脫現實的黑暗和人生的無奈,他一方面以玩世的心態和夸張的戲謔,表達對現實的嘲諷與敵意,乃至把現實視作一片毫無意義的荒原;另一方面,他又極力勸說自己淡忘一切,擺脫世俗功利,遁入逍遙自適的精神家園。

《逍遙游》是莊子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為了表達其博大無礙而與物冥合的人生態度,《逍遙游》的開篇就為我們呈現出一個至大至廣、氣吞萬里的世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魚是水中之物。老子曾以魚喻道,強調“魚不可脫于淵”。莊子則不然,他不但讓魚游于淵,還讓它脫于淵——使魚化鳥,不但能游,而且能飛。北冥有多大,莊子沒有說,但它里面的鯤,就“不知其幾千里”。水之浩闊,不難想象。

在莊子的筆下,鯤是一種碩大無比的大魚;鵬則是由鯤幻化的巨鳥,“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為了襯托鯤鵬的形象,莊子還以天地間最大的物象——海洋和天空,為它們馳騁的空間。唯此,才可以襯托“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氣象。

我原以為,“九萬里”的自由翱翔,應該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游”了。但悉心體察,卻發現其實并非如此。在莊子眼里,大鵬雖然翱翔天宇,但它畢竟“有所待”——大鵬振翼高舉,必須依賴海面上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才能乘勢沖上高空。這種借助風力的飛行,是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算不得真正的逍遙游。

怎樣才是“無所待”的逍遙游呢?莊子說:

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

遵循天地的法則,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等變化,遨游于無窮的境域,才是逍遙游。如何做到對現實的超越呢?莊子的辦法是“忘”,類似的還有“外”、“喪”、“遺”、“黜”、“無”等。

在莊子看來,“忘”是“游”的必要條件——只有“忘我”,才能“無我”;只有“無我”,才能“無物”——忘的過程,是重新審視世界的過程。沒有“忘”,就無法展開“游”的羽翼。

莊子以鵬之大、椿之壽,造成一種極其雄壯的聲勢。同時,又以此來暗示人生的局限。大鵬,堪稱天地間最為偉岸瀟灑者了,還必須乘風而飛,人的渺小和人生不自由更是不言自明。既如此,汲汲于名利又有何用?不如擺脫俗物的束縛,到無為、無待、無己的“無何有之鄉”,去做“逍遙游”吧。

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逍遙游》

大海不深無以養大魚,水積不厚無以載大舟,風積不厚無以舉大翼。鯤如果不在大海之中深蓄厚養,就不能化而為鵬;大鵬圖南,若無九萬里厚積的風,借助于雄勁的風勢,“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即使是聰明絕頂的人,要想成就偉業,也必須走苦學、苦練、磨礪的積厚之路??v觀古今中外,凡是大成之人,都有積學、積才、積勢、積氣的經歷,經過千錘百煉,才肩負得起“載大舟”的重任,干出一番大鵬“圖南”般轟轟烈烈的壯舉。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濒~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大宗師》

這里,莊子以魚在水中暢游來比況人在道中。江湖浩瀚,魚在其中優哉游哉,彼此相忘,恩斷情絕。有水,魚便能“出游從容”。不過,一旦泉源斷絕,河湖干涸,魚兒們便只能在陸地上共渡危難,共圖生存——吐沫相濡,呵氣相濕,互相親附。比之在江湖中獨往獨來的生活,真有天壤之別。

“魚相忘乎江湖”,就超越了失水的局限性。由物及人,人只有徹底擺脫對有限現實的依托和羈絆,才能自由遨游于無限的天地之間。除了“相忘于江湖”這一寓言以外,莊子還在《達生》中給我們講述了“津人操舟若神”和“呂梁丈人在急流中暢游”的故事: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仲尼曰:可。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若覆,猶其車卻也。

孔子觀于呂梁,縣(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數百步而出,披發行歌而游于塘下??鬃訌亩鴨栄桑骸杆械篮??曰: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蹈水也?!嵘诹甓灿诹?,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

在第一則寓言中,莊子從游泳中感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善游者數能,忘水也”,即善于游泳的人,往往忘記水的存在。善于潛水的人,即使沒有劃過船,也敢于撐船出沒于江河湖海,因為他覺得水和陸地沒有什么兩樣,有風浪翻了船,如同車行陸上傾倒,扶正了就是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第二則寓言故事中,呂梁丈人之所以能在“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的急流中暢游無礙,是因為他與水已渾為一體,水已成為他的習慣、本性和生命的一部分,即達到了“與天為一”、“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境界。這種境界,即道的境界,也就是逍遙游的境界。

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肉體的飛升,而是精神的逍遙。但莊子的逍遙游,從根本上來說并非真正的出世,而是“寄沉痛于悠閑”。

莊子的時代是個戰禍連綿、危機四伏的時代,現實的土壤充斥著爾虞我詐、蠅營狗茍。在《逍遙游》中,盡管莊子從原則上否定了鵬,但更駁斥了蜩與學鳩對鵬的嘲笑,批評其“小知不及大知”。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莊子那種欲飛還休的悲哀。

濮水邊持竿不顧

莊子大談逍遙,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現實中的莊子真的“逍遙游”了嗎?我們且看濮水邊有趣的一幕:

莊子在濮水邊持竿垂釣。有兩位衣冠楚楚的官人悄然來到莊子身邊,他們華麗的馬車就停在不遠處的大道旁。他們本想等莊子鉤上魚之后再說話,可是等了老半天,魚兒也沒咬鉤,一位官人忍不住了,開口說道:“先生,我們是楚威王的兩位大夫,奉大王之命,請您出山。輔佐楚王政事!”

假如他們請的人不是莊子,而是孔孟,我想那二位一定會應承下來,丟下魚竿欣然前往。但莊子,心如止水,“持竿不顧”。對此,鮑鵬山先生點評道:“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無暇回頭看身后的權勢。他那么不經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達機遇。他把這看成了無聊的打擾?!?/p>

他就這么拿著魚竿,用背影向楚王的使者娓娓道來:“我聽說楚國有一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多年了,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裝著它,用漂亮的巾飾覆蓋著它,并把它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是愿意死去為了留下枯骨表示尊貴呢,還是愿意活著在泥里拖著尾巴呢?”二位大夫回答:“當然是愿意拖著尾巴活在泥里?!鼻f子說:“我也是,我也愿意拖著尾巴活在泥里?!?/p>

戰國時代,士人普遍受重視,有才能有名望的士人才可以做官,也可以做君主或貴族供養的學者清客。莊子是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頗受政治人物的敬畏,若想當官甚至做高官并非難事。但當眾人乘勢而上,興高采烈地奔向名利場的時候,面對唾手可得的物質利益,莊子卻以一種書生的認真和呆氣,寧可堅守清貧的日子。

攝影/微光

《莊子·秋水》講的“惠子相梁”,也表達了莊子的志向?;葑用?,是戰國中期聲名顯赫的政治家,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惠是一對惺惺相惜的冤家朋友,旗鼓相當的辯論對手:一個主張有為,一個推崇虛無;一個提倡建立積極入世的“有用”之學,一個奉行游戲人生的“無用”之學。

惠子好不容易在魏國作了相國,屁股還沒坐熱,手下人便報告說:莊子來了,要搶他的相位?;葑右宦?,非常生氣:你莊子不是口口聲聲說不想做官嗎,怎么這會又冒出頭來搗亂?于是,便下令搜捕莊子,抓了三天,卻連莊子的影子都沒找到。正當惠子不知所措的時候,莊子卻自己找上門來,奚落惠子道:

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鹐,子知之乎?夫鵷鹐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鵷鹐過之,仰而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老子之“道”,是一個處于萬物之外或萬物之先的高高在上的獨立實體;莊子之“道”則是賦形于自然之中,無處不在。

莊子喜言大,善言大?;葑釉u莊子“大而無用”,“大而無當”,說莊子學說就像個大葫蘆,“堅不能自舉”,“瓠落無所容”。莊子也以大葫蘆為論據,說“五石之瓠”,可“為大樽而浮于江湖”,大葫蘆并非無用,而是惠子“拙于用大”,且充斥“有蓬之心”。

其實,莊子之所以熱衷于言大,并非從物質功利的層面出發,而是著眼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一方面,莊子看到在現實社會中,蕓蕓眾生往往拘于俗事,封閉心靈,見小不見大;另一方面,至大的物象,更容易展示莊子之“道”超越現實局限的境界。

事實上,在莊子的筆下,江河湖海常常是莊子用來表現至大的物象?!胺虻?,淵乎其居也……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這里,莊子以深廣無際的大海比況道,讓人們感受到“道”的淵深和博大。大海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十分之七,是地球上最大的物象;大海既博大精深,又包羅萬象,唯有大海,才更能體現莊子之道的無限和絕對。

莊子之道活潑地貫穿在那些精彩的寓言之中。例如《秋水》:

秋天到了,洪水洶涌而至,千百條河流都把水灌向黃河。河水大漲,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辨不清。這一下,黃河之神河伯有點找不著北了,以為天下最壯美的景色都聚集在自己這里。得意之余,想起了有人向他提起的北海,于是決定到那里去看一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入???。面朝東方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橫無際涯。他驀然升起慚愧的念頭,對著海神北海若感嘆道:如今我親眼看到大海浩瀚無窮,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這里,莊子拿黃河與“不見水端”的北海相比,分明是有限的現實和無限的“道”的精妙比況。河伯作為黃河之神,看到的自己浩蕩東流的樣子,十分得意,以為天下之水都不能和自己相媲美;當他看到浩淼無垠的大海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那樣的渺小,自負的心態一下瓦解,轉為一種由衷的羞愧。

的確,“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比f川之水受陸地上旱澇條件的限制,有盈有枯;而大海卻“春秋不變,水旱不知”,超越了時空、因果、條件等各個方面,表現為永恒、不變、無限、絕對。

但這種永恒、不變、無限、絕對同樣是相對的,因為大海之大,比之天地,不過是“小石小木之在大山”而已——“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莊子以海神作為“道”的代言人,用一層一層的比較來顯示大小的相對性,最后達到無形和無限。用莊子自己的話說:“道”是“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秋水》篇中,有一則著名的“井中之蛙”的故事。井中之蛙以為自己“擅一壑之水”,享受著無窮的美和快樂,為了炫耀它在井中愜意的生活,專門請東海之鱉來觀摩,但“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只好“逡巡而卻”。海龜把大海的壯觀情形講給了井蛙聽:

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此亦東海之大樂也。于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對此,莊子還以北海神為代言人,為我們分析了井中之蛙之所以坐井觀天的原因——“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井蛙因受時空等條件的限制,才沒看到自己的渺小。由物及人,井蛙的心態,就是世人常有的自大心態——世人因“拘于虛”、“篤于時”、“束于教”,往往自我為中心,全然不知外面世界的廣闊。

靜若止水的道

老莊為我們設計的“道”是恍惚無形的,是感官所不能感知的。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體道,莊子不但給我們講了不少生動、形象的有關水的寓言,同時還教給了我們一個直觀識道的辦法——“水靜則明”:

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備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天道》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刻意》

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

——《德充符》

水靜則平,平則易清,清則明潔。這是一種常見的水的自然屬性,但莊子卻從中發現了靜水與體道之間的契合點:水之平、靜、清、明,都是靜止而非流動所致,這正與老子的“無為”思想一脈相承,與莊子所推崇的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人格修養別無二致?!笆ト诵菅伞?,也就是圣人之心就像絕對靜止的死水一般,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其內心也沒有任何波動。達到這種無憂無慮無為的心境,這也就接近“道”了。

水有動靜、清濁,水靜則清,能夠映照;水動則濁,不可為鑒,正所謂“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也。莊子以靜水能照見萬物,特別是人自己的特性,譬喻心靜則可以察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妙。莊子的止水靜觀之喻,與老子的“滌除玄鑒”,以及釋家禪宗強調的“心如明鏡臺”有異曲同工之妙。莊子要人們效法“淵而靜”的水,提醒人們要時刻保持靜的狀態,從而更能準確地接受和判斷信息,以一種不偏不倚、公正無私的心態認識和對待萬物。

如何做到心如明境止水,莊子說“心齋”、“不攖心”、“澡雪”。

心齋,就是心的齋戒?!拔ǖ兰?。虛者,心齋也?!碧?,就是心的空與明,空可容物,明可照物。用通俗的話說,所謂心齋,就是虛懷若谷,澄靜清明。

不攖心,就是不擾動心,就像不能攪動靜水一樣。水動則泥沙俱起,渾濁浮動,如人心中物欲充斥,雜念橫生,心浮氣躁,就會失卻晶瑩剔透之心,當然也就無法體道即洞鑒宇宙之奧妙、人生之真諦了,此所謂“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也。

澡雪人之精神,就是“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從而成為無知無欲之人。在莊子看來,知、欲都是惑亂人心的東西,有了它們,人的心靈和能力就會扭曲,就無法認識大道。只有通過洗刷心靈,洗滌精神,打破知識,心靈才能如明鏡止水一樣,映照出道來。

湘江垂釣 攝影/CFP

莊子的山水精神

老莊的道家哲學中滲透了濃重的山水精神,對中國美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本來,在老莊哲學中,“自然”一詞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并非指包括山水在內的大自然。老莊思想,特別是莊子思想對山水美的影響,主要不是表現在其著作中有關山水的描述上,而是體現在其哲學思想中本身已包涵著自然山水審美意識的潛在邏輯內涵。

推崇“逍遙游”的莊子,盡管極力追求“無江海而閑”的境界,但這種理想的境域只存在于虛擬的“無何有之鄉”中,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在人類的生存空間中,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純粹的,沒有塵世的喧嚷和紛爭,這正充分體現了莊子哲學中自然之道的人生理想。從這種意義上說,莊子的哲學思想中散發著濃郁的“潛在山水精神”。

莊子之后,從晉宋玄學大師們開始,才真正把莊子的自然之道和“逍遙游”的人生理想具體化到自然的山山水水上。不過,莊子其實是個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他追求逍遙,但卻難以擺脫人生的羈絆,只好轉而追求精神的獨立,向往神人的境界,幻想著能夠“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不肯把自己的生命耗費在立功立名的市場價值上。

在現實生活中,他從來沒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喜歡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中尋找精神家園,體驗“道”的奇妙,嘗言“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也”。于是,我們看到,在華夏的江河湖海之上,留下了他一串串“逍遙游”的腳印。

——在一條名為濠水的小河邊,莊子與惠子就是否知曉“魚之樂”進行了千古一辯,辯得波瀾不興的濠水風生水起。其實,莊子之所以對濠水中“出游從容”的魚兒充滿艷羨,緣于他不但對“魚之樂”感同身受,而且是帶著藝術欣賞的情調。

——在濮水之上,他持竿而釣,優游自得,沉浸在波光水色中。面對世俗功名利祿的誘惑和騷擾,他用“持竿不顧”,來表達自己對政治的鄙夷和對山水的癡迷。

——在波翻浪濤的水上,他經??吹叫写娜瞬僦圩匀?,若有神助;游水者披波而行,如履平地。羨慕之余,他悟出了“善游者忘水”的道理。

——在黃河入海的地方,他發現了河的渺小,海的偉大,也發現了有限與無限的巨大差別,感嘆之余,還精心編排了“河伯望洋興嘆”的故事。

——在海浪放歌的地方,他常常面對大海心馳神往,或把自己的“道”與浩淼無邊的大海相比況,發出諸如“夫道,洋洋乎大哉”之類的詠嘆;或把大海所具有的廣闊空間與逍遙游的人生理想聯系起來,北冥之魚和大鵬飛往的天池,都向我們暗示出“逍遙游”與大海的許多關聯……

猜你喜歡
惠子莊子大海
大海撈金
可樂
問大海
冬日的大海
鄭合惠子:率真Lady
Pour une puissance culturelle chinoise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令人興奮的大海
《莊子說》(十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