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鶴梁的回憶

2010-07-12 00:31郝國勝編輯陳陸
中國三峽 2010年2期
關鍵詞:題刻水文巖體

文/郝國勝 編輯/陳陸

重慶涪陵白鶴梁 攝影/楊鐵軍

白鶴梁:“世界第一水文站”

白鶴梁位于重慶市涪陵區城北江心處,因傳說白鶴群聚梁上而得名。白鶴梁是一道天然石梁,長年沉沒于江中,只有每年的冬春之交的低水位時,才有可能露出水面。

唐廣德元年(763年)前,長江水枯,時人在露出江面的石梁上鐫刻了兩尾石魚,記錄了當年最低水位線。經后人常年觀察,當江水退,石魚現時,來年定有豐收年景。于是,每逢冬春相交的枯水季節,人們就盼望著石魚露出,期盼著五谷豐登。

枯水季節,石魚出水,白鶴梁邊驚濤拍岸。 攝影/孫啟原

當石魚露出時,觀魚的人群匯聚白鶴梁,他們其中有不少文人墨客,由于文人有用筆墨抒發情感的傳統,先有少量文人將石魚出水的時間,石魚與水距的尺度或觀魚者的姓名、情景、心情等,用詩文或隨筆的形式鐫刻在石梁上,后逐漸增多,并有石魚、白鶴、觀音像等圖形的鐫刻。

經千余年的延續,160余幅,3萬余字,20余幅圖形的水文題刻群形成,其中,以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最為有名,還有朱熹、朱昂、秦九韶、謝彬、張師范、吳革、王世禎等歷代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的書法題記。

白鶴梁水文題刻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時間最長的水文題刻,它記錄了自唐廣德元年至20世紀初1200多年間的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文資料,被稱為“水下碑林”和“世界第一水文站”。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江三峽大壩建成后,白鶴梁水文題刻將被淹沒,所記載的歷史信息將會永沉江底,白鶴梁水文題刻成為三峽水庫淹沒區最為重要的文物保護項目之一。

讓白鶴梁題刻永存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規劃階段,圍繞著白鶴梁水文題刻的保護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證和討論,在論證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認為:將白鶴梁水文題刻全部切割,移至博物館。另一種則認為:白鶴梁水文題刻是在長江水環境下產生,一些人文景觀和文化元素與水密不可分,水是它賴以生存的條件,如果脫離了長江水環境,白鶴梁水文題刻的價值會大打折扣。因此,不移位,不脫離水環境的保護是基本策略,而原地建造“水下博物館”的方案是最佳方案。

兩種觀點相比,前者雖然節約經費,簡便易行,但脫離原始環境下的保護,有破壞原風貌的不足。而后者雖然工程造價高,技術難度強,但能將文物以及文物的環貌保全,這與國際上普遍遵循的《威尼斯憲章》精神相符,也符合我國《文物保護法》精神。因此,“不移位”的原地保護策略,得到了大部分專家學者的認同而被確立。

這種策略包括了兩種方案的含義,第一,興建水下博物館,這是保護方案的上策。第二,如果在興建水下博物館中解決不了工程、地質、水文等方面的問題,在對白鶴梁巖體進行技術處理和留取資料的基礎上,實行淹沒,待今后科技水平達到建造水下博物館的條件后,再行建設。這雖然是下策,但在長遠觀念上,有著發展的宏觀考慮。

認真清洗每一塊題刻 攝影/孫啟原

保護策略確定后,規劃部門根據白鶴梁水文題刻的特殊性,對其實行了單獨規劃,重點設計。

1996年天津大學提交了興建水下博物館兩個方案的規劃。即:“雙層(穹頂)拱殼”和“蜂巢拱頂殼”方案,方案中包括了興建“地面博物館展廳”等框架。后因技術、航運、經費等原因,未被通過。

1998年,長江水利委員會設計院提出了“留取資料”實行淹沒的方案,該方案除對白鶴梁水文題刻進行技術性的保護處理外,在沿江岸邊建造地面博物館,將留取的資料進行展示。

而后,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黃真理博士也提出了另一淹沒方案,該方案在對白鶴梁水文題刻進行必要的技術保護和留取資料的基礎上,在白鶴梁水文題刻原址水域的上方復建白鶴梁,以“枯水”時露出,“蓄水”時淹沒的形式,再現“石魚出水”、“白鶴時鳴”、“鑒湖魚笛”的人文景觀,并在岸邊建造“白鶴樓”,以展示有關拓片和影視資料。

在對以上兩種方案進行論證期間,中國工程院葛修潤院士提出了“無壓容器”的“水下博物館方案”。該方案在白鶴梁的基巖上建鋼筋混凝土墻,墻的頂部與防銹金屬穹頂連接,鋼筋混凝土墻不做防滲透密封,可過濾水質,防泥沙侵入,白鶴梁水文題刻全部罩在穹頂與鋼筋混凝土墻內,形成“水下博物館”。館內無空間,全部充水,題刻長年浸于水中,觀眾可在耐壓通道,通過觀測窗口,在數十米的水下隔水觀賞題刻。由于“水下博物館”內的水與江水經鋼筋混凝土墻滲流連通,水壓分散,使白鶴梁巖體處在無壓狀態,解決了由于水壓的影響而易使殼體移位的技術難題。另外,配備了不影響航運的設施,再加上結構相對簡單,施工期短,造價低等優點,“無壓容器”水下博物館方案得到了多方專家的好評。

2002年1月由重慶市政府組織召開的專家論證會通過了葛修潤院士方案。同月,國家文物局致函重慶市文物局,批準“涪陵白鶴梁水文題刻水下保護工程”設計方案。

白鶴梁水文題刻水下保護工程

白鶴梁水文題刻水下保護工程包括了興建“無壓容器”水下博物館和對白鶴梁水文題刻的技術保護和梁體保護,也包括了興建地面陳列館的建設等。

對白鶴梁水文題刻的技術保護和梁體保護,包括對白鶴梁梁體實行圍堰。對白鶴梁梁體進行地質勘探、測繪、巖體質量測試、題刻風化程度測試等。對題刻進行拓片、照相、錄像等資料的留取。對巖體進行加固和防風化的技術性保護等。

圍堰是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墻體將白鶴梁梁體環繞,形成阻隔江水浸入的“圍墻”。這是一項沒有先例的水下工程,承擔單位在進行各種試驗和測試后,采用了適宜的施工材料,克服了內外水壓、滲透壓力、淤砂滲入、輪船航行等困難,順利完成了圍堰工程。

在對白鶴梁巖體進行加固和防風化的技術性保護工作中,在進行大量地質勘探、測繪的基礎上,采用現狀調查、原位測試、取樣室內分析等方法,查明題刻風化破壞類型、深度、特點和破壞機理等,以適宜的材料,對巖體進行化學封護,封護后的巖體可降低水汽的膨脹和收縮,加大巖體表面的穩定。在對巖體表面片狀剝落的病害治理上,用針管將特殊粘結材料注射至片狀剝落層的背面裂隙中,以達到粘結加固作用。在對表面微裂痕病害的治理中,注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粘結漿液,以填充裂隙,防止病害擴延。

在對白鶴梁巖體進行的有效保護措施的同時,有關部門還對白鶴梁地面陳列館進行了規劃設計。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建設

2003年2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工程正式開工,工程由水下保護體、交通及參觀廊道、地面陳列館三部分組成。整個工程等級為一級,耐久年限為100年。

工程從2006年8月開始動工,2009年5月中旬完成了參觀廊道、交通廊道、自動扶梯、水下攝像、水下照明、循環水系統、供氣系統、暖通空調系統、消防監測系統等設備的安裝、調試及地面陳列館的興建和裝修等。至此,白鶴梁水文題刻水下保護工程基本完工。2009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舉行了開館儀式。

白鶴梁:世界唯一一座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水文題刻水下保護工程是一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經過設計人員的精心設計和文物工作者的齊心努力,2009年5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終于在長江三峽涪陵水域落成,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水下博物館,它的落成,標志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為一處文物的保護而在水下興建博物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水下博物館。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國力的增強,標志著我國已具備了興建水下博物館的能力,也表明了我國政府對保護文物的高度重視。

白鶴梁水文題刻水下保護工程體現了我國最新的文物保護理念。

第一批游客通過圓窗,觀看白鶴梁水下題刻。 攝影/重慶商報鄒飛/CFP

保持了文物原生態的歷史環境。長江水是白鶴梁水文題刻最為重要的環境,不移位,不切割的原地保護策略是保持白鶴梁水文題刻原生態的唯一策略,這一策略不僅體現了我國《文物保護法》和《威尼斯憲章》精神,也使白鶴梁水文題刻保持了整體的原形,避免了在移位和切割中的人為破壞。

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本位觀念。興建水下博物館不僅將白鶴梁水文題刻原生態的環境得以保持,還能讓百姓親臨博物館,體會白鶴梁水文題刻的濃厚文化內涵,體驗在水下建筑中的良好感覺。這有利于提高社會的文化素質,豐富百姓的文化生活,“以人為本”的人本位觀念在興建水下博物館中得到了具體體現。

在白鶴梁水文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的建設中,文物工作者們克服了工程量大,技術難度高等困難,在沒有影響三峽水庫的蓄水進度的狀況下,對文物進行了妥善保護,體現了“既對基本建設有利,又對文物保護有利”的我國文物保護方針。

采用了高新技術手段和符合科學性的保護方法——“無壓容器”水下博物館方案是在分散水的壓力基礎上,使水下建筑的壓力釋放,解決了由于水壓問題而易使水下建筑移位的難題,這是一項領先于世界的設計方案,體現了高超的設計水平。

在水下博物館的建設中,建設者運用和使用了新的技術,新的方法,創造了許多第一。第一次采用了LED光芯照明系統,第一次采用不燃電纜,第一次采用水下循環水系統等。

為了保證水下博物館建筑體的安全,在水下建筑體的水域范圍設置了“兩道保護坎”,禁航、禁泊和設置防撞墩。禁航、禁泊所涉及水域達近萬平方米,防撞墩可抵御萬噸輪船的撞擊,如此大規模的安全保障和防護措施,在國際上非常少見。

在水底題刻的頂部,安裝有無數盞強力光芯射燈,這些射燈高科技含量高,不但照明效果好,壽命也比普通燈高20倍,使用時間達10萬小時。

與地面連接的90米滾動扶梯是從俄羅斯引進的。它是亞洲最長的隧道式扶梯。

在對梁體巖石表面的病害治理上,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和最適宜的化學材料對巖體進行封護和粘結,使巖體的病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治理和最低限度的擴延。

“水下博物館”的落成,開拓了三峽文化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白鶴梁水文題刻以它精湛的石刻藝術,美輪美奐的詩文詞賦,歷代名人的遺文墨寶,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觀,枯水標識的水文記錄贏得了“水下碑林”和“世界第一水文站”的美譽。它是三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三峽文化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八虏┪镳^”的落成,保全了三峽文化的文化基礎,增添了三峽文化的氛圍,使三峽地區不但擁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下題刻,也擁有了世界上唯一的水下博物館。這些都是三峽文化的品牌優勢和產業發展優勢,使得三峽文化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更加雄厚。

猜你喜歡
題刻水文巖體
漆涂層對題刻類石質文物的影響研究
繼往開來 守正創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
繼往開來 守正創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
水文
水文水資源管理
基于廣義回歸神經網絡的巖體爆破塊度預測研究
造化鐘神秀
平果縣陽明洞摩崖題刻遷移保護
陜西神木清涼寺石窟金代漢文題刻校錄與研究
層狀巖石傾角對彈性模量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