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大學創新教育

2010-08-15 00:42張清海張尚兵
文教資料 2010年27期
關鍵詞:評價教育學生

張清海 張尚兵

(1南京師范大學 泰州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2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一、創新教育的概述

每年諾貝爾獎揭曉時,許多人沉思:為什么我國本土專家或學者拿不到?是國人智商情商低?是缺乏成功的沃土?是創新素質不高?……諸多的疑問往往歸咎于環境和素質。素質培養不只局限于基礎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更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特別是創新教育這個核心。

(一)概念及特征。人才需求類型取決于經濟發展階段,知識經濟需要創新人才、創新團隊和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就是在各級各類教育培訓中,以培養創新思維、創新素養和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的一種教育范式。20世紀90年代,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挑戰、實現中國現代化和實施素質教育,我國提出了“創新教育”,進行相關研究。創新教育的特征有:以未來社會的知識經濟為社會基礎、以能力本位為教育目標、以人腦的“潛能開發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多維互動教育教學模式為實踐模式、以多元評價與管理模式為評價模式[1]。因此,創新教育需以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為導向,從招生、教育、管理、評價和就業等各環節創設合理的運行模式。

(二)現實與必要。隨著經濟發展,世界發達國家從學歷社會、文憑社會邁向能力社會,現在又邁向創新力社會。如今創新要求“一次創新”轉向“連續創新”、“單個創新”轉向“系列創新”、“個別專家創新”轉向“全員(集體)創新”[2]。我國處于經濟轉型的飛速發展階段,知識經濟的作用日益顯現,對人才創新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政府領導人堅持創新理念與創新教育。2009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 “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的生命”、“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技校學生“努力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些目標沒有創新人才和創新教育的支撐是難以實現的。

二、創新教育的問題

我國教育創新的研究已有十多年,但從大學教育看,教育管理模式沒有多大改變,效果不十分明顯。

(一)辦學理念:重視數量,忽視質量。雖然我國進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形式多樣化,但由于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進程加快,高校不斷擴招而使學生數量曾經或仍在突飛猛進。在原有或不成熟的辦學條件下,許多高校沒有或消極對待大學精神、辦學目標和校園文化,教育教學僅處于維持狀態,何談質量優化和互動創新。

(二)培養目標:閉門造車,脫離市場。從縱向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市場經濟逐漸成熟,高等教育與市場不斷接軌,逐步以市場需求為培養目標。但從橫向看,教學計劃和專業設置幾乎一成不變,教材與教學模式整齊劃一,選修科目少而雜,與社會實踐、就業、創業接軌的課程、活動相當少。實習活動只集中在某時間段,頻度小,收獲少。

(三)教育觀念:重視知識,淡化實踐。美國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從小學、初中到研究生各個階段,美國學校普遍開設就業與創業教育課程,旨在通過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增強職業意識、職業興趣、職業能力。我國高校普遍重視知識的傳授、理解與識記,很少探究知識的來源、運用與推廣。

(四)課堂教學:教師中心,學生客體。許多高校的公共課或專業課以超規模的“大班”教學。備課時,教師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自我和備教法時憑借個人主觀思考,沒有團體討論、實地考察和足夠的知識儲備等。教師基本上采取快速口授,很少與學生一起展開分析、討論,教學內容也是通過黑板或多媒體上板書,或教學課件播放來呈現,而學生不停地記錄,無暇消化吸收那些書本知識。這種以教師中心、學生客體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如何能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呢?如何能把創新素養傳承下去呢?

(五)學生評價:成績為主,活動為輔。高校對學生的學期評定,基本上還是教師的一言堂,普遍以學分成績和社會活動來綜合評定,而學分成績的重要性往往勝過實踐活動,甚至把實踐活動也賦以學分,以強硬的方式強制學生實踐。

(六)制度管理:體系不全,模式陳舊。高校招生不斷改革,但模式萬變不離其宗:學科(或專業)總成績第一位;人文和身體等素質只是附屬品,甚至考查只是走走形式。如此重視學業成績的高校新生會有多少創新思維和創新素養呢?

三、創新教育的策略

受到中國傳統的教育觀與教育模式的長期影響,創新教育是不會一朝一夕就能完善的。就像校園文化凝煉一樣,它需要全員重視、觀念更新、目標準確、制度合理、師資新穎、教學多彩、活動豐富、科學評價和長期協作。

(一)更新教育管理的創新觀念。首先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要落實數量與質量的關系,以及創新教育的缺憾,積極成立改革專家組,組織他們到高等教育先進的國家觀摩與學習,把創新觀念和措施傳遞到教育界的各個層面,實施多次教育創新觀念的更新活動。其次,高校的各級管理主體要更新投資觀念,加大教育投資力度,使高校的軟硬件滿足創新教育的需求。最后,高校的各級管理主體要更新人才觀,把教育、創新與人才觀緊密融合,使人才創新成為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二)樹立人才培養的創新目標。創新人才具有創新的知識體系、能力結構和人格結構,具有觀察的敏銳性、思維的批判性、人格的獨立性和能力的綜合性等特征[3]。社會、家庭和高校須把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終極目標,把價值取向的認同、誠懇自信與愛心的養成、創新思維與技巧的培養、知識與興趣的探究、能力的塑造與求異等作為基本目標,通過案例分析、實驗實習、品德塑造、情感陶冶、游戲娛樂、學用結合、輕講重議、社會活動和團隊協作等基本手段實現各項目標,使學生在“學中玩、學中用、玩中學、用中學”的實踐思想下成為創新人才。

(三)完善自主自強的創新制度。各級主管部門應充分尊重和大力提倡大學精神,改革現行的管理體制,使高校在教育管理和學術研究上能自主、自立和自治。高校需實施各具特色的戰略管理,重視教育、實踐與管理的協同作用,構建學校自主、學生自強的運行機制,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實施目標管理、情感管理、民主管理、差異管理、文化管理、激勵管理、自我管理和校本管理等模式,營造自主性、多樣性、和諧性、差異性、競爭性的教育教學軟硬件環境,把各項制度與創新要求緊密聯系,做到章法細微、制度勵人、有章必循、創新必獎、求同存異和文化育人。

(四)打造高效新穎的創新師資。名校多有名師,名師的教育理念、教學風格、教育態度、教育經驗和教育實踐一點一滴地影響著周圍的師生。名師的高校主要領導,其創新觀念和創新實踐對全校師生,乃至全社會都將產生史無前例的震撼影響。當然高效新穎的創新教師是創新教育的主體,他們應有創新意識、創新潛能,打破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積極參加各項教研活動,堅持終身學習和專業拓展學習,在知識、觀念、手段和技巧上緊跟時代脈搏,用人格魅力和學識權威贏得學生的愛戴,充分利用課堂和課后的影響力,在各項活動中起到發揮學生主體、激發學習動機、培養探索情趣、塑造人格情感和激勵創新行為的作用。創新管理者要以創新高效的觀念,不斷鉆研業務內容,領悟業務技巧,運用高科技增加工效,使管理效益最大化。

(五)鼓勵和諧個性的創新教學。創新教學是創新教育的最重要一環。它利用有限的時間、大量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懷疑態度和批判精神,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力、精深的理解力和不懈的創造力,塑造他們獨立的人格、協作的團隊意識、知識與人際的情感、獨立生存的信心、排除萬難的進取心、堅強不屈的意志力和關愛社會的責任心,利用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創新型學生發揮潛質,在校期間取得相應的成果,使知識型學生具備創新意識、運用能力和基本的創新素養。此外,利用創新型師資的感染力端正他們的價值觀,豐富他們的審美情趣,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心理與行為習慣。高校應重視創新教育的意義,積極營造創新教學的氛圍,每學年至少開設一門就業或求職必修課程,讓學生在熟悉并重視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盡早地融入社會,發揮創新教學的價值。

(六)實踐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創新活動是以創新知識拓展為前提,以社會空間為舞臺,以社會生活為靈感的源泉,以社會實踐為依托,以創新思維訓練和創新能力形成為主旨。高?;蛞詫I、班級為單位,或以興趣小組為載體,組織學生:1.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內容,增強組織能力、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凝聚力;2.實地參觀訪問: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開闊眼界;3.進行專題調查:增強他們的分析鑒別和學術研究能力;4.每學期到實踐基地實習一次:磨練他們的意志,熟悉工作狀況,學會適應環境、分析問題和解決難題;5.每學年至少從事一份兼職工作:豐富他們的社會經驗,使他們學以致用,試圖創新求異;6.從事創業園活動:使他們親身經歷創業過程,通過研究市場、產品和客戶而更深刻地認識社會需求。

(七)實施科學生態的創新評價。創新評價的對象和主體既是學生,又是教師和管理者。創新評價應遵循科學、生態的評價理念:1.評價原則:(1)評價意義:具有指導和激勵作用;(2)評價角度:正面積極、優點特長;(3)被評者心理:樂于接受;(4)評價者態度:客觀、公正和平等;(5)評價體系:規范合理;(6)評價內容:考核成績、實踐活動、研究成果、綜合表現和創新能力。2.評價方式:實踐導師評價、師生共評、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3.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1)目標評價:根據教學大綱制定合格標準,平時表現、期中、期末和實踐等成績加權后得出的學科成績需符合該標準;(2)分層評價:對某課程學習或活動項目的全體學生,根據起點差異而分別評價;(3)進步評價:對學習困難學生,根據自我進步幅度評價;(4)特長發展評價:把學生的優點、特長納入評價范圍;(5)多次評價:對未達標學生,給予多次測試評價的機會[4]。

知識經濟呼喚創新人才,創新人才依賴雄厚的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需要社會和教育主管部門營造人才發展空間和氛圍,也需要高校和家庭從綜合素質角度關注和培養他們的思維、人格、情感和能力等。

[1][4]張志勇等.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66-69,390.

[2]田建國.戰略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180.

[3]廉永杰.創新教育及比較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28-129.

猜你喜歡
評價教育學生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學生寫話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
多維度巧設聽課評價表 促進聽評課的務實有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