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貴州地戲面具和藏戲面具的異同性

2010-08-15 00:42錢鈺華
文教資料 2010年27期
關鍵詞:藏戲面具裝飾

錢鈺華

(南通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6)

面具藝術,是一種古老的世界性的文化藝術形式,在中國的歷史有4000多年。它是由中國的巫儺文化演化而來的,在儺祭和儺舞基礎上發展來的儺戲是儺文化宗教和藝術的載體,承載著娛神和娛人的社會功能,在其表演中最典型的就是佩戴面具,便有了古老的儺面具。當面具藝術由娛神轉而娛人的時候,形象便由神靈轉化成各具性格特征的人,宗教和神靈的色彩淡化,加之受戲劇的影響,便有了今天保留下來較為系統、完整的貴州地戲面具和藏戲面具。這是兩種在不同的文化影響下產生的不同的文化藝術。

一、文化根源的異同性

當遠古先民無法戰勝自然界所發生的瘟疫、災難,溫飽得不到解決時,他們就希望有一種奇特的力量,幫助他們戰勝自然,于是產生了宗教的巫儺儀式。人在儺祭中戴上獰厲的面具,就像幻化成了神靈,擁有了強大的威力,可以驅魔降妖,恫嚇獵物。

1.貴州地戲面具的文化根源。

貴州安順地戲是軍儺(融祭祀、操練、娛樂為一體)系列的儺戲,是儺戲的一個分支,更是一種進化,由“祭”變成“戲”。明代時,統治者為了鞏固西南邊疆,派軍駐扎在安順,軍隊的駐扎帶來了中原文化和戲劇文化,與當地的儺儀相融合后,產生了新的儺戲,也就是地戲。地戲劇目只有武戲,如《三國》、《隋唐演義》、《封神榜》、《楊家將》之類,蘊含“尚武”、“忠義”、“等級”、“歷史”和“國家”等信息。在飾演中又加進了許多青面獠牙的人物,用以驅邪禳災。它不僅繼承了當地儺戲文化的精髓,而且引入了中原多種藝術形式,對儺戲的表現內容,特別是面具的種類、造型和色彩等都作了改進和完善,變成更具欣賞價值和生命力的地戲面具,人們在看戲時也是在欣賞地戲面具。

2.藏戲面具的文化根源。

藏戲是一個龐大的劇種系統,被視為藏文化“活化石”,是中華民族戲劇中歷史悠久的劇種之一,有600多年的歷史。它在藏語中被稱為“阿吉拉姆”,簡稱“拉姆”(即仙女)。由于青藏高原各地風土人情、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的不同,它擁有眾多流派,形成了白面具藏戲和藍面具藏戲,而且歷史悠久,是遠古文明的產物,最早來源與藏族原始宗教——苯波儀式中戴面具的擬獸圖騰舞蹈有關。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程式化、生活化的表演。主要有表現歷史的《文成公主》,表現善惡斗爭的《諾桑王子》,表現兄弟情誼的《頓月頓珠》等八大經典保留劇目。其主要特點就是戴面具表演。藏戲面具是藏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使藏面具從神佛、鬼怪統治的宗教玄密的精神世界融入了民間世俗現實生活境界,是一定歷史發展過程中對形形色色的社會現實的真實生動的寫照,通俗地演繹了真善美、假丑惡。

二、審美特征及象征意義的異同性

地戲和藏戲都是廣場戲,之所以沒有發展成舞臺戲,是因為歷史上的這些地方,山高路遠、地廣人稀,長期經濟不發達,對外交流很少,一個戲團到一個居民聚居點,一出戲一般只演一場,但這一場可能演幾天,因此廣場表演的形式是這些原始戲劇的顯著特征之一。地戲面具和藏戲面具都表現了世俗人物,特別是歷史人物,造型非常生動夸張,運用了紋樣和雕刻等多種裝飾手法,質材多樣,因地制宜,色彩上帶有典型的象征意義,今天的戲曲臉譜就脫胎于面具的色彩象征,具有明顯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

1.表現內容上的異同性。

地戲將中原文化中的歷史人物大量引入,在曲目上由頌神轉為頌人,由“三十六神”改為“三國”、“說唐”、“說岳”中的人物。唱詞從簡單的頌神、唱神轉化成分段分場有故事情節的固定唱詞,唱腔更接近于中原的地方戲曲。地戲面具的也就根據曲目的需要增加了許多新的品種,產生了更細的分類,基本分為神、武將(就是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文官、道士、丑角等。

藏戲的表現內容有鬼神、人物、動物、法王等,鬼神崇拜是人們相信神秘的自然對人的威懾力,這是與西藏特定的人文地理有關。法王的人神合一,是藏傳佛教的影響。藏戲面具根據故事內容和出場形式分為溫巴(即漁夫或獵人)、正戲角色、動物和跳神面具。

2.裝飾造型上的異同性。

地戲面具大都是彩繪木雕,它以木頭雕刻成形,然后彩繪、油漆而成。最好的制作安順地戲面具的材料是丁木,其次是白楊木,然后才是其它木材,其雕刻工藝復雜而又精細,并且有一定的制作模式,男將腮圓額飽,眉突眼鼓,咬牙張鼻,強調煞氣;女將臉部平和豐滿、柳眉鳳眼,英姿颯爽;少將劍眉倒豎,透著英武、灑脫之美。在眉毛的雕刻上有“武將烈如焰,女將一根線,少將一枝箭”之說。嘴的雕刻上有“天包地(正神)、地包天(邪神)”之分。這些將帥面具特別重視頭盔和耳翹的制作,頭盔一般以龍鳳作為裝飾,男將多為龍盔,女將多為鳳盔。耳翹多以龍鳳和各種吉祥花草作為裝飾圖案,使人物顯得更加神勇,男將多為龍翅,如薛仁貴;女將多為鳳翅,如穆桂英。在雕刻技法上,淺浮雕與鏤空雕相結合,刻工精細而不繁瑣??傮w的面部形態保留了儺面具巨眼外凸、猙獰可怖的特征,并增加了顴骨上刻龍形或弧線,在嘴角、額頭、鼻翼處刻縱線或弧線,這些裝飾線也體現了人物性格的差異;還有道人面具,人面雞嘴,奸詐狡猾;丑角面具,斜眉扯眼;動物面具,馬溫順,豬憨厚,寫實又夸張。從地戲面具造型中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烙印。

藏戲面具造型強烈夸張、獰厲恐怖,受西藏鬼神崇拜和宗教的影響,人們認為只有比妖怪更恐怖的形象才能驅鬼。在表現形式上有平面、立體面具等,這與戲劇活動有關,比如藏戲出場是頭戴平面面具的溫巴祁福、凈場地,然后各類形式的正戲面具才逐一登場表演劇目,中間還有立體跳神面具的羌姆穿插使用于藏戲的神舞表演中。面具按質地大致可分為紙板、皮質、布料、木雕和銅像等。平面藍溫巴面具多用硬質布板或呢料糊裱上藍底花緞,又在上面鑲金綴花,裝飾精致、優美、絢爛,形象古樸、夸張,每個部件都有具體的吉祥寓意。正戲人物面具的造型有平面和立體之分,白色的老者、紅色的國王、半白半黑的挑撥者大都是平面的,多以布板、呢料、皮革或三合板制成;黃色的臣相、藍色的勇士、綠色的女性、黑色的丑角大都是泥塑立體彩繪假頭面具。跳神面具都是立體彩繪,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怒目圓瞠,并用鋸齒紋來裝飾,鼻子又大又圓,面具頭上的裝飾也比較恐怖,常用小鬼的臉來裝飾,達到趕跑敵人的效果。立體動物面具也是立體假頭,形象多為擬人化??傮w可以看出藏戲面具受藏傳佛教的影響。

3.色彩象征上的異同性。

地戲面具和藏戲面具在彩繪上有很大的差別,但仔細分析色彩運用,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面具的整體色調是統一的,分為紅、黃、藍、白、黑等,并且色彩對比非常強烈,在一個統調的底子上,繪制大紅、大綠的裝飾花紋;其次,色彩對比非常強烈,與美術用色相悖,大膽、夸張,有明顯民間美術的烙印,與民俗活動有關,民族性很強;最后,也就是戲曲面具同戲曲臉譜的淵源了,地戲面具和藏戲面具在運用色調時,同劇目中世俗人物的性格特征相呼應,以不同的色調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后來為了方便表演,看到演員的表情,才逐步把具有性格特征的彩繪直接畫在臉上,產生了臉譜,但在這兩種戲劇面具中,色彩的象征意義又有區別,這與地域文化的不同有關。

地戲面具的色彩絢麗明亮,除了面部造型、頭盔和耳翅的裝飾,還特別重視用色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現,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將帥面具的象征意義表現得較為典型,有文將、武將、老將、少將、女將之分,一般地,各種不同顏色代表著一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紅臉代表忠勇剛直(如關羽、楊龍、伍云召),黑臉代表剛烈、勇猛(如張飛和尉遲恭),藍臉代表果敢(如單雄信、麻叔謀),綠臉代表怪異(如南洋王朱燦、尉遲寶林),白臉代表英武(如馬超),青臉代表兇惡驍勇之將,二花臉代表守關總兵,三花臉代表反將。

藏戲面具的色彩象征更具有地域和民族特征。比如藏族人崇拜白色厭惡黑色,白云是白色的,牛奶是白色的,羊毛是白色的,積雪是白色的,哈達是白色的,白色象征著神圣、圣潔和善良,用來表現老人和普通男性。此外,一套完整的藏戲面具幾乎直接反映和展示了一個完整的西藏傳統社會,其中涉及了幾個重要的社會階層:紅色代表威嚴的國王;黃色代表功德廣大、知識淵博的臣相和活佛這些上層階層;藍色代表勇敢正義的勇士;藍色和白色的溫巴面具(漁夫、獵人)表現草根階層,還有社會底層人,黑色代表兇惡、殘暴的反派和丑角;半白半黑代表嘴甜心毒、兩面三刀、專門挑撥離間者;女性應該有水一樣包容含蓄的品質,是綠色的面具。

三、文化內涵和民族特征的共通性

1.多元文化交融。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文化藝術便體現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性,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地戲面具和藏戲面具也具有這樣的特征。比如,地戲面具是巫儺文化同中原文化交融所產生的,它的原意是驅邪禳災,后發展為歌頌中原的歷史英雄人物,表現民族理想,而且面具在首用演出之前,還要舉行神性化的“開光”儀式。藏戲面具具有巫文化、古印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特點,表現佛教旨意真善美,開場有祭祀天地萬物之神的意思,又貫穿了人物、鬼神和簡單的故事情節。

2.地域、民族特色。

戲曲面具藝術是儺面具的發展和進化,戲曲表演中的道具融入了繪畫、雕刻、文學等藝術門類,他們的表現內容、造型和色彩,因為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地域資源、歷史事件和審美特征的差異而各具特色,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地戲面具受到中原佛教的影響,懷揣著忠君報國的民族理想,借用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表現英雄人物,為體現忠肝義膽,形象造型會表現出威猛美;為表現丑角,會運用對比手法,歪臉扯眼的滑稽感,等等。藏戲面具深受藏傳佛教的影響,地域和民族性非常強,如藏族的法王舞、跳神舞等,使用的一系列面具不但用材考究,而且制作精良,形象多猙獰恐怖,用色鮮艷,多裝飾性紋樣,顯示出高超的鑄銅和鑲嵌工藝。

四、結語:具有美學和民俗學的研究意義

地戲面具和藏戲面具都表現出了高度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底蘊。它們都是源自戲曲的化裝道具,戲曲的起源影響著它們的文化根源。民眾需要真善美的哲理,需要忠君報國的理想,相應就派生出具有眾多的人物和鬼神形象的面具。為了讓人物的個性特征一目了然,面具就用特定的色彩來表現善、惡、丑。比如同樣是白色,藏民聯想到雪山、白羊和哈達,便是圣潔和善良的象征,表現老者;而安順人表現英武的將帥;藏民貶斥黑色,用它表現反派,而安順人卻表現剛烈、勇猛的武將。為什么同樣的顏色在不同的面具中意義不一樣,這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鮮明的民俗特征和宗教特征所產生的民眾審美情趣的差異,具有民俗學的研究意義。

除了用色彩表現善、惡、丑之外,面具造型本身也具有非凡的表現力。比如,地戲面具表現丑角歪臉扯眼,惟妙惟肖;藏戲面具表現鬼神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怒目圓瞠。還有裝飾紋樣也與性格特征相吻合,比如,地戲面具的將帥都有頭盔和耳翅做裝飾,大都以龍鳳和吉祥圖案做裝飾,龍表男,鳳表女,白虎喻大將,牡丹喻富貴,等等;而藏戲面具用弧線和曲線作裝飾,也有特定的象征意義,鋸齒紋表示山川,旋渦紋表示洶涌的河水和混沌的世界,等等。還有雕刻工藝,面具的裝飾很多都是立體的,淺浮雕和鏤空雕相呼應,比如,地戲面具的頭盔和耳翅是鏤空雕的,體現了民間藝人精湛的木雕技藝,而淺浮雕藏戲面具的鑄銅和鑲嵌工藝,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當代,面具藝術作為藝術珍品,也成為當地發展文化旅游事業的紀念品,而且對現代戲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說,地戲面具和藏戲面具不僅具有民俗學的研究價值,而且具有美學的藝術欣賞和研究價值。

[1]宋繼東.儺面具的淵源、發展和進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3,VOL23,(1).

[2]張明月,衡瀟.地戲面具的裝飾造型研究[J].廣西輕工業紡織與技術,2008,(1).

[3]張虎生.西藏文化中面具藝術的色彩象征[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4).

[4]鐘玉如,劉景慧.試析巫儺面具的文化內涵[J].懷化學院學報,2005,VOL24,(1).

猜你喜歡
藏戲面具裝飾
藏戲面具
鯉魚旗裝飾墜
我們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裝飾圣誕樹
淺析巴塘藏戲在演出形態方面對西藏藏戲的傳承與創新
演藏戲·促非遺扶貧——2019年藏戲演出季完美落幕
面具
傳統藏戲的新時代再造——評新編藏戲《朗薩雯波》
DIY節日裝飾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