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我國和諧政治關系構建的理性思考

2010-09-28 03:58杜智民
理論導刊 2010年8期
關鍵詞:民主利益政治

杜智民

(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西安710064)

關于我國和諧政治關系構建的理性思考

杜智民

(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西安710064)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內部矛盾的非對抗性,決定了當前我國政治關系整體上的和諧性,但某些方面也存在不和諧問題。分析當前我國政治關系若干不和諧現象產生根源,主要有經濟利益關系失衡,民主制度不完善,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等。要通過創新和諧政治理念,調節利益關系,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等舉措,努力構建我國社會和諧政治關系。

和諧政治關系;民主政治建設;社會公平機制;政治文明

政治關系產生于人類社會的政治實踐,它是人類社會政治活動的歷史積淀。在階級社會里,政治關系主要表現為復雜的、對抗性的階級關系。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剝削階級作為一個整體已基本消滅,社會政治關系也因此不再具有階級對抗性。社會各階層之間、各人民團體之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決定社會政治關系總體上的和諧性。但我國現階段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進行,人民內部矛盾在某些領域、某些層面上有時會激化,使我國政治關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和諧狀況。對當前我國政治關系的若干問題進行深入探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對推進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我國政治關系中不和諧問題分析

第一,黨政關系。我國歷史上長期以來“黨政合一”的領導體制和“一元化領導”體制造成國家權力過于集中、黨政不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此問題上進行了不少探討和嘗試,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黨政職能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交叉,機構重疊、效率低下現象尚未根除;二是政府難以形成垂直有力的工作系統,難以充分行使自己的職權;三是由于黨政職能不能完全分離,使黨的組織陷于復雜的行政事務中,無法集中精力研究大政方針問題,也不利于公民參政、議政能力的發揮,不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第二,政企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行政機構相繼進行了多次調整,但政企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主要表現為政府對企業的干預過多,束縛了企業的手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積極性的發揮,同時又削弱了政府對整個經濟的宏觀調控,使該管的事卻沒有管好。另一方面,該管的不管,表現為政府對企業完全放開,造成企業管理混亂。政府未能真正從改革的領導者向改革的服務者實現角色轉變,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確立政企職責分開的初衷,加劇了政府和企業的矛盾。

第三,黨群關系。在我國,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有個別黨員和干部忽視群眾,不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脫離群眾的現象仍然存在,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影響了黨的威信。在黨群關系問題上存在過多地包攬群眾的工作,造成“黨群不分”、“政群不分”,出現群眾團體行政化、機關化的趨勢。

第四,干群關系。干部與職工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加之少數干部輕視學習,放松修養,管理方法過于簡單,造成職工與群眾信賴度降低,從而影響了干群關系的和諧。

二、當前我國政治關系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

第一,經濟利益關系失衡是當前政治關系形成的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是我國經濟領域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1]82而物質利益作為利益結構中的核心內容,人們的一切活動“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盵2]250在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由于受資源和生存空間有限性因素的影響,處在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群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就會產生矛盾。如果社會的控制系統(上層建筑)不能提供平等的機會,沒有完善合理的流動措施和渠道,這種矛盾的積累就會形成社會集團(階級階層)之間的激烈沖突。

建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但是社會貧富懸殊現象加深、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現象依然存在,成為當代中國所面臨的最大社會問題。據世界銀行2001年發展報告稱,中國居民20%的高收入群體和20%的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相差8.6倍?;嵯禂?.4是它的“警戒水位”,而中國早在1994年就已經達到了0.434,2000年為0.458,2004年更是接近0.5,接近拉美的0.552,而且基尼系數仍以每年0.1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若不采取得力措施,中國將有可能重蹈拉美覆轍。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已發展成為社會不穩定乃至政治不穩定的主要根源。

第二,民主制度不完善是當前政治關系形成的直接誘因。我國自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就相應建立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民主建設還比較滯后。而且,由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列主義理論準備不足,研究不夠,所以在當時國內外、黨內外各種政治思潮及復雜政治環境中,逐漸在黨內形成了家長制傾向和極端民主化兩種傾向。而在這兩種傾向中,家長制傾向在黨內占據上風。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民主權利在許多方面尚未落到實處。在后來相當長的時間里,社會主義各國在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吸收人民群眾來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方面,沒有獲得突破性進展。由于缺乏一套人民監督政府、制約管理者的民主機制,國家政治生活中難免出現管理者濫用權力、踐踏人民民主、破壞社會主義法治的現象。近些年來,國家雖然非常重視民主法治建設,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仍需在一定程度不斷完善。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絡的迅猛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熱情和水平的提高,這些問題正逐步演變成為黨群干群關系緊張、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導火線和助推器,若不及時加以改善,我國的政治關系和諧目標就難以實現。

第三,封建殘余思想是當前政治關系形成的歷史原因。中國是一個封建宗法制度存在兩千多年的國家,其宗法思想觀念幾經沉淀,已深深融入國人的血液之中,今天它依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成為現今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個巨大障礙。等級觀念導致人們長期以來對權力高度崇拜,忽視了個體主體意識的培育。在等級倫理之下,個體融入群體,個人毫無權利可言,只有絕對的服從。它給社會帶來的弊端之一就是人們對權力的高度崇拜和社會主體地位的消失。其結果是“官本位”和家長制作風的泛濫,不利于社會和諧。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人在錯誤的價值觀指導下,出現權錢交易、以公謀私的現象,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第四,社會不公平問題是當前政治關系形成的現實原因。社會轉型不僅帶來社會結構、經濟體制、分配方式的深刻變化,同時也相應的產生了新的利益群體和利益矛盾。首先,在所有制形式上,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從以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要形式的單一公有制結構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多元所有制結構轉變。必然產生社會分層現象。而在目前社會轉型期社會法律、制度建設不很健全的情況下,如果利益群體的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影響公民對政府的信任感和國家權力的合法性。其次,經濟體制上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市場經濟是依靠市場配置資源,其最大優點是講求效率,然而,市場經濟穩步發展所要求的社會公平機制,尤其是利益均衡機制在我國還未建立起來。而且,市場配置雖有利于增加社會財富,但卻無法解決社會不公的問題。最后,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階段。目前我國人均G D P已超過2000美元的關口,而歷史經驗表明,人均G D P在1000-3000美元之間是社會不協調因素的活躍期和社會矛盾的多發期,是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風險期。中國也開始進入這樣一個高風險期。[3]總之,我國正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已發生深刻變動、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和多元,各種社會矛盾可能因此會更加錯綜復雜,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合適解決,就有可能引發一些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問題。

三、我國和諧政治關系構建的對策建議

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我們黨作為執政黨的治國理念,也是構建我國和諧政治關系的目標之所在?;谏鲜龇治?,我國社會主義和諧政治關系的實踐構建,應從創新和諧政治理念、調節經濟利益關系、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構建社會公平正義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一,創新和諧政治理念。在目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面對社會轉型、體制轉型、社會成員思想觀念轉變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沖擊,我們要大力弘揚以和諧、和解、和平、發展為理念的“和”文化思想,借鑒西方思想中合理的成分,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政治價值體系。傳統政治文化作為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遺產,含有與現代社會相接近、相融合并能為當代中國政治發展批判繼承的“合理內核”,其所蘊涵的豐富而又可貴的政治理念對今天政治文化的構建仍有許多借鑒之處。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思想包含著許多具有普遍性的科學內容,形成了體現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的機制,在我國政治文化發展中,要批判地借鑒、吸收其有益的思想。

第二,調節經濟利益。經濟利益決定政治文化,構建和諧的政治關系要調節各方經濟利益。增加社會經濟總量,協調各方利益差距,完善利益整合機制是調節各方經濟利益的主要途徑。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與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客觀要求。與此同時,構建和諧政治關系,應當有協調各方利益的政治機制,民主法制是協調利益關系的主要機制。要協調好復雜的利益關系,社會的自發調節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筑,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利益分配和協調問題。一是合理的政治分配機制。妥善協調利益,在制度設計、政策制定及各種問題的處理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群眾的意見,認真考慮各方面群眾的利益,確保最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4]政治和諧的根本價值就在于通過有效規范政治權力主體與政治權力客體之間的權力運作,培育和發展出一個公平有效的利益整合機制。

第三,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目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實現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動;通過加強基層民主建設這一主陣地推進整個社會的民主。發展黨內民主是實現黨內政治生活正?;?、保持黨的先進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完善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健全完善黨務公開機制,加強黨內民主監督,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推進黨內民主建設。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要積極推進制度完善,使人民民主權利的行使得到強有力的制度保證;促進人民民主政治建設要以法治做保障,創新人民民主實現形式,推進協商民主的發展,完善人民群眾民主政治的有序參與。要大力發展基層民主,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發展基層民主提供物質基礎;努力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為發展基層民主提供強大的內驅力;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為發展基層民主提供制度保障;健全農民廣泛參與公共問題的利益表達機制。[5]8

第四,構建社會公平機制。面對我國社會轉型期存在的分配不公問題,我們應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分配機制、健全社會救助體系來構建社會公平機制。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模式,重新打造服務型政府,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構建服務型政府的過程中,改革戶籍制度,加強新農村建設,逐漸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二是完善分配機制。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發揮好國家在二次分配中的積極作用。三是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利益救助機制旨在國家通過社會保障,實現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社會保障作為社會的安全網和減震器,是維系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制度,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保障。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鄭杭生.“三失”制約中國社會矛盾高發期[EB/O L].http:

//theory.people.com.cn/G B/49154/491546/4455132.html.

[4]鮑振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理順利益關系[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4).

[5]楊光斌.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黎峰]

D 616

A

1002-7408(2010)08-0027-02

2009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9 G 003)。

杜智民(1969-),男,陜西合陽人,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與政策。

猜你喜歡
民主利益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好民主 壞民主
利益鏈與新壟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