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需求與大學生村官制度完善

2010-09-28 03:58王瑞妮
理論導刊 2010年8期
關鍵詞:村官農民人才

王瑞妮

(渭南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陜西渭南714000)

農村需求與大學生村官制度完善

王瑞妮

(渭南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陜西渭南714000)

我國從2006年開始全面推行大學生村官計劃。作為一種新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大學生村官計劃在實施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暴露出種種問題。要通過研究掌握農村對大學生村官的需求來不斷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

大學生村官;農村需求;制度完善

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是黨中央、國務院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各級政府為大力推動和鼓勵大學生去農村任職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并在實踐中快速推進,目前我國已有20多萬大學生村官。但在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一、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學生村官計劃在實施中暴露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本身的問題。國家有關大學生村官的選聘、任用、考核、激勵、保障等政策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已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研究。二是大學生進入農村之后遇到的實際問題。本文重在分析后者。

1.大學生村官對自己在農村中的作用不夠清楚。有些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后,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顯得無所適從。這其中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農村的現實問題。農民分地之后各自為“政”,加之農村公共產品缺乏,稅費改革之后農村公共產品資金缺乏[1],大學生村官雖然認識到很多事該做,但又沒有資源去做;二是大學生村官在招聘時,簽訂的聘用合同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大學生村官的責、權、利,也沒有對考核標準做出明確規定,致使不少大學生村官目的不明確。有些大學生村官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到農村就是為了鍛煉自己,這說明他們對于自己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做村官的職責和作用。

2.大學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清。按照《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的規定,“到農村就業的,可通過法定程序安排擔任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相應職務”,雖然把那些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和村委會主任助理的大學生稱之為村官,但其與村支書、村主任等村官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地方政府明確規定,大學生村官為“村級組織特設崗位”人員,系非公務員身份。選聘的高校畢業生是中共正式黨員的,一般安排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職務;是中共預備黨員或非中共黨員的,一般安排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職務;是共青團員的,可安排兼任村團組織書記、副書記職務。因此,大學生“村官”從本質上講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務員,更不是黨政系統內的領導干部;雖在農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定位非常模糊。實踐中有些大學生想做一些事,如農村的體育文化建設、改善農村精神文明面貌等,但得不到村委會決策者的支持。村委會決策者更希望大學生村官能招商引資,發展經濟。

3.大學生村官難以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目前實施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在招聘大學生村官時較少考慮其專業和能力,使聘用的大學生村官各個專業都有,組織人事部門在分派時也是按照“村村至少有一名大學生村官”的原則進行,并沒有把大學生的專業和個人能力與農村對人才的需求結合,使大學生進入農村之后,感覺到專業技能無法發揮,個人潛能無從實現,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4.綜合社會實踐能力不足。大學生村官綜合社會實踐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缺乏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和業績;三是組織管理經驗缺乏;四是自我激勵能力有待提高。農村環境復雜,工作繁瑣,面對困難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

二、農村對大學生村官需求狀況分析

建立“大學生村官”制度對于提高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促進城鄉人才的合理流動,擴大大學生就業渠道,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的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和實踐價值[2],這說明從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建功立業平臺的角度來看,大學生需要到農村服務。從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來看,農村也需要大學生。2006年4月,《決策》雜志社、安徽省阜陽市三合鎮南塘興農合作社與“三合愛鄉聯誼會”聯合開展了“新農村建設人才需求調查”活動,收回104份有效問卷,調查中問及“現在農村最需要那種人才”時,40%的農民認為最需要“有組織能力,能夠維護農民利益,促進村民當家作主”的人才,29%和26%的農民分別認為需要“懂農業科學技術的”人才和“帶領村民致富的”人才,這說明農村對大學生村官是有一定要求的。要解決以上問題,關鍵是分析農村對大學生的需求狀況,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使聘用到的大學生與農村對人才的需求相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個字來概括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因此,當代大學生在農村中的作用應該是依靠專業、知識優勢,積極引導農村經濟與現代市場經濟接軌,協助當地干部群眾,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選準發展項目;因地制宜,調整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生活富?!贝蛳聢詫嵉幕A;通過環境保護觀念的傳播和建立,促進農村“村容整潔”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通過直接傳授和灌輸或依據榜樣和示范的間接熏陶,積極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形成“鄉風文明”的社會、文化環境。[3]從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來說,農村最缺的是資金、技術、信息,而不缺“官”,缺的是“員”,即政策輔導員、信息解讀員、技術“放樣”員、資金融通員。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主要需要以下人才:

1.農業科技型人才。相關資料顯示,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發達國家每10戶農民就有一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而我國此項比率僅為1%。[4]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大力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以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農產品附加值的增加,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達到以科技促農、惠農、富農的目的。2008年7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師生對西安、漢中、寶雞等10個地市53個縣98個行政村的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其他農民開展了自填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4%的農民更愿意接收農業類高校的大學生到村任職。[5]農業技術型人才在農村的作用主要是傳播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知識,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帶領農民發展綠色農業和高新技術農業。對于農業技術型人才不僅要求其掌握扎實的農業技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具備農業技術的傳播和推廣能力、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較強的技術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正確面對挫折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

2.農業經營管理型人才。這類人才主要包括農產品營銷人才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人才,前一種主要負責收集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開拓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市場;負責農產品的宣傳和品牌創立,協調農產品供需雙方的關系。作為一名農產品營銷人員,除了掌握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市場學以及農產品的知識,更應該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市場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

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質是用管理現代工業的辦法來組織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6]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要通過龍頭企業來整合資源,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因此龍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所需的關鍵人才,他們必須同時具備企業管理才能,又熟悉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更能把握市場運行規律,以實現對市場運行中資源的整合。龍頭企業管理人才應該具備經營管理能力,即要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需的正確的觀念;有較強的競爭意識;重視科技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注重企業形象的塑造。溝通協調能力,即能夠協調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產供銷鏈條中與各個企業和組織的關系,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管理思維能力,要求思維敏捷、深刻、有條理,具有創造性,不墨守成規,善于歸納和總結事物的發展規律。經營決策能力,對市場信息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分析判斷,有較強的風險決策能力。[7]

3.政治法律型人才。這類人才的主要任務是在農村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活動,讓農民熟悉我國基本的法律規定和有關的“三農”政策,使農民樹立法律意識;通過參與農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的活動,推進農村基層組織的民主化、法制化,引導農民樹立民主意識、維權意識、利益表達意識,幫助農民維護合法權益。對于政治法律型人才,要求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我國憲法尊嚴,基本掌握我國各項法律知識,熟悉有關“三農”的各項法律政策方針,具有民主意識和工作作風,同時要求其具備的能力有:準確把握和解讀國家各項法規、政策、制度的能力;較強的領導能力和號召能力;較高的組織、管理能力;良好溝通協調能力。

4.生態環境型人才。這類人才在農村的作用是通過對國家環境保護的法規政策和環保知識的宣傳,讓農民樹立環保意識;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提供環境咨詢和檢測服務;組建自治型的環保組織,加大對農村環境的整治力度,力求實現村容整潔、環境優美,達到農村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生態環境型人才要熟悉我國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要求,掌握基本的環保知識和技術,能夠在農業生產中進行基礎的環境指導和檢測。

5.公共服務型人才。這類人才主要指農村基層干部、農村教師、鄉村醫生、計劃生育工作者及其他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服務人員,是農村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術或管理能力,為農村經濟和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服務的人才。[8]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人才緊缺,現有的服務人員服務意識淡薄、綜合素質低、公共服務能力差,嚴重影響到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村公共服務型人才,急需提升六個方面的能力,即政策宣傳能力、服務群眾的能力、發展生產的能力、維護穩定的能力、培養鄉風的能力、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8]

三、完善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對策

1.創建政府主導、農村參與、社會組織協助的大學生村官需求表達機制。創建新的大學生村官需求表達機制,要采用政府主導、農村參與、社會組織協助的模式,這主要由于我國目前農民自身存在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獲得信息有限、村民組織化程度過低導致的需求表達力度不夠等原因,造成在大學生村官需求表達機制中農民自身還無法處于主導地位,而處于主導地位的政府需要強調地方政府對于農民需求表達的重視程度以及制度內需求表達渠道是否暢通,因為這是關系到需求表達機制是否有效的關鍵環節,創建政府主導、農村參與、社會組織協助的需求表達機制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政府部門要樹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理念,保障農民表達意見的權力。農村作為大學生村官的“用人單位”,在大學生村官的招聘、任用和管理中,應該有充分的表達權,政府要轉變觀念,以農民需求為導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要加強政府部門電子政務建設,通過信息化網絡的運用,拓寬農民獲得信息的途徑,讓農民及時了解國家關于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意義和政策安排,同時為農民需求表達提供高效的網絡平臺,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需求表達過程中來。(2)建立民主參與決策機制。我國傳統“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的弊端在于:公共物品的供給缺乏針對性,存在資源浪費和供給不足的雙重問題,[9]這個問題在大學生村官供給中同樣存在,甚至更為嚴重。政府單方面“空降”大學生,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村的需求,加之是“免費”為農村提供,更造成了“大學生”這種具有創造性和能動性的稀缺資源的浪費,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改“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為“自下而上”的反映民意和需求的決策機制,要在大學生村官招聘前召開村民大會征詢村民關于大學生村官的要求和意見,再將信息反饋給招考部門作為招聘大學生村官的參考。(3)創建暢通的制度內需求表達渠道。在西方的公共物品理論中以及民主代議制前提下,通過設計各種的“投票模型”,以“公共選擇”的方式將個人對公共物品的需求轉化為公共需求,以便為公共物品的供給提供真實的需求狀況。但西方的“投票模型”所使用的政治環境與我國國情不同,因此要通過“公共選擇”的方式表達農民需求顯然不行。又由于我國傳統的制度內需求表達渠道是人民代表大會,該渠道在農民需求的表達中不十分暢通,因此需要增設新的制度內需求表達渠道。如建立大學生村官招考前的農村實地調研制度,組建由政策制定者和專家學者組成的調研隊伍來實施調查,給農民提供機會讓他們表達對大學生村官的真實需求。(4)提升農民自身需求表達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大量宣傳,讓農民樹立表達、爭取、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通過宣傳大學生村官對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讓農民意識到表達對大學生村官的需求能夠獲取自身利益,激發他們對大學生村官需求表達的動力。同時也可以組織相應的培訓或講座,提高農民的需求表達能力,如舉辦計算機網絡培訓,舉辦有關公民權利、公民社會的講座,國家政策的講解等等,讓農民逐步提升自身需求表達的能力。

2.完善大學生村官選聘制度。(1)立足基層需求,確立選聘條件。在廣泛調研、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明確選拔對象的基本條件、專業要求和選拔方式。在基本條件上,應該有立志于農村基層工作、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要求;在專業上,突出解決農村緊缺的實用型人才,注重針對性:文科類主要以中文、法學、經濟管理等專業為主,理工科類主要以農學、林學、計算機應用、環境工程(科學)等專業為主[10]。(2)選聘手段的多樣化??梢詫⑵髽I在人才招聘中的一些招聘手段應用到大學生村官招聘中,如集體討論、現場模擬、管理游戲等,同時結合校方意見,綜合考慮應聘者的現實表現、求職動機、語言表達能力、心理素質、應變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思維能力和社交能力。(3)村民參與大學生村官的選聘??稍谡衅腑h節安排大學生在農村環境中模擬參與農村決策或處理農村事務,通過考察大學生的實際表現,結合村民和村干部對其表現的評價和意見,最后決定選聘人員。村民的參與不但能使招聘大學生更具針對性,同時還可以使選聘來的大學生在上任后能更快地被當地村民接受,和村干部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

3.實施有重點、有針對性的人才培訓。(1)定點培養、雙向選擇。[11]根據農村具體情況和大學生就業意愿,將那些能適應農村并愿意去農村的大學生選拔出來,重點培養。(2)實施基于“勝任力”的大學生村官培訓。勝任力指在一個組織中績效優異的員工所具備的能夠勝任工作崗位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自我概念、價值觀和特質,[12]基于“勝任力”的大學生村官培訓,是針對大學生村官進行特定職位的關鍵勝任力的培養,是提高大學生村官扎根農村、服務新農村建設能力的重要方法。[13]基于“勝任力”的大學生村官培訓,更注重開發大學生村官內在資源和潛在的能力,并針對“村官”這一職業的特殊要求,有針對性地系統的培訓與開發,使大學生獲得從事“村官”這一職業的優秀素質,促使其更快更好勝任工作。(3)針對角色需求,實施重點培訓。對大學生村官的培訓重點,一是政策能力培訓,主要培養其解讀、宣傳政策的知識和能力;二是經營管理能力培訓;三是環保意識、環境保護的知識、技術和方法的培訓;四是相關農業技術培訓;五是公共服務能力培訓,通過有重點、有針對性的人才的培訓,使對農村的人才供給和農村對人才的需求相符,實現大學生村官制度的長效運行。

[1]劉老石.大學生“村官”的問題和出路[J].山西農業,2007,(11):37.

[2]萬銀鋒.“大學生村官”:一種值得推廣的制度安排[J].中州學刊,2007,(7):21-24.

[3]劉滿喜.大學生村官機制與新農村建設[Z].首都師范大學,2008.

[4]李紅賢.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J].職業時空,2008,4(10):97.

[5]吳繼東,劉亦倉,毛連澤.陜西新農村建設對大學生村官的需求調查與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6).

[6]張惠清.試論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村經濟增效的影響[J].中國動物檢疫,2010,27(1):17-18.

[7]張愛卿.人才測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60.

[8]賀喜燦.農村公共服務人員要提高六個方面的能力[J].中國人才,2009,(4):59-60.

[9]陳金英,王琦.健全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農民需求表達機制的探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10):74-77.

[10]史和平.選聘優秀大學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J].黨建研究,2007,(8):39-40.

[11]鮑宏丹.大學生村官制度創新研究[J].科技創業,2009,(3):25-26.

[12]Spencer L.M,SpencerS.M.Competence atW ork [M].U S:John W iley&Sons,Inc,1993.

[13]劉海鵬.基于勝任力的“大學生村官”培訓研究[J].福州黨校學報,2009,(6):72-76.

[責任編輯:孫巍]

F 325.4

A

1002-7408(2010)08-0068-03

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學生村官制度設計的長效機制研究”(09 E 048)。

王瑞妮(1982-),女,陜西禮泉人,渭南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研究。

猜你喜歡
村官農民人才
唱村官
人才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95后”女村官的鄉村振興夢
讓優秀“村官”有奔頭
我要當個好村官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也來應對農民征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