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大學生日常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2010-11-07 06:17鄭華萍
理論導刊 2010年1期
關鍵詞:畢業生心理大學生

鄭華萍,張 瑜

(西安科技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西安 710054)

新時期大學生日常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鄭華萍,張 瑜

(西安科技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西安 710054)

新時期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主要有就業、學習及人際關系問題等等。要堅持正確的擇業觀、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建立新型的主體間性師生關系;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培養健全人格等途徑逐步加以解決。

大學生;就業;學習;人際;心理問題;對策

知識信息時代的來臨、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以及心理發展尚不成熟、日常生活中的挫折等因素使大學生承受著內外雙重壓力,容易使他們產生心理問題。因此,對大學生日常心理問題的表現、原因及解決對策進行研究,是時代發展、大學生成長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新時期大學生日常心理問題的突出表現

2009年1月-6月,筆者在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及西安財經學院5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通過統計軟件SPSS11.0進行分析處理發現,大學生在“最大的心理困擾來自哪些方面?(多選題)”回答中,按選擇人次從多到少依次為就業、學習、人際關系、情緒、戀愛、經濟和家庭問題(如表1)。本文主要圍繞大學生的就業、學習和人際關系方面的常見心理問題進行探討。

表1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1.就業。大學生最大的心理困擾來自就業,具體表現為:⑴受挫心理。本次調查顯示,受金融危機影響導致就業心理負擔加重的人數占本次調查總人數的40.4%。42.1%的大四學生認為上大學后遭受的最大挫折是“就業競爭”。⑵虛榮心理。許多大學生自估過高,就業虛榮心理突出表現在選擇工作單位時,偏重政府機關、科研單位、高校和國有企業等收入比較高的單位,如45.3%的同學選擇政府機關,32.8%的人選擇國有企業。在工作地域上,大部分學生選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或大中城市,當問到“您愿意到中小城市、西部或條件相對艱苦的基層去發展嗎”70.4%的同學選擇“不愿意”。由此可見,挫折心理和虛榮心理是大學生就業中的常見心理問題。

2.學習。調查發現,大學生學習常見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問題。⑴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大學生將學習需要和愿望轉變為學習行為的心理動因,是發動和維持學習行為的內部力量。學習動機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動力不足,沒有學習目標,缺乏學習興趣。僅有27.7%的同學上大學的目的是“為將來工作打基礎”,而12.1%的同學目的是“混文憑”。⑵學習策略問題。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的學習方法,包括預習、復習、聽課、記筆記、理解記憶等與學習相關的活動。調查發現過半數同學存在學習策略問題,54.2%的同學不重視做好預習和復習。

3.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主要包括自卑、孤僻、自我中心、嫉妒、猜疑等。調查顯示有37.3%的同學最大的心理困擾來自人際關系。我國著名心理學家丁瓚教授認為,人類心理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類心理的病態,主要是由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失調而來。人際關系不僅會影響大學生交友活動的正常進行,還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就業、良好情緒培養等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二、大學生日常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高校擴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心理承受力問題以及社會不正之風是導致受挫心理的主要原因。第一,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許多企業開工不足或者破產,工作崗位大幅減少,大學生就業面臨“寒冬”,巨大的求職壓力和失敗經歷容易導致受挫心理的出現。據陜西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一季度陜西省高校本科生簽約率僅為30.34%,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9.21%;研究生簽約率為42.81%,同比減少10.15%;第二,高校連年擴招造成結構性的“人才過?!?。我國高校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猛增至2009年的611萬,增長5.66倍。由于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人才結構失衡,結構性供求矛盾加大,導致部分畢業生出現挫折心理;第三,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專業增長盲目、專業類型層次結構性缺失等問題。由于人才培養模式沒有按照社會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專業結構調整、改變培養策略,則必然導致一邊是盲目擴招和培養,一邊是不斷增加的就業壓力,進而發展為學校培養與實際就業相脫節。由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使高校畢業生難以適應企業的需要,導致挫折心理的產生;第四,由于一些大學生成長環境較為安逸,少有困難和挫折的磨練,導致他們心理發展不成熟,心理承受力低下,當面臨就業困難時,因承受不起挫折與失敗,產生就業挫折心理;第五,社會上就業靠關系、就業歧視等不正之風也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容易遭受打擊,心灰意冷,導致受挫心理。

2.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傳統觀念、家長溺愛以及自我意識偏差導致虛榮心理。首先,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表現出對金錢和個人價值的過度追求,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大局觀念,個人理想與現實缺乏整合,導致虛榮心理的產生。據人民日報2008年12月8日載,2007年遼寧省在縣以下基層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僅占就業總人數的4.4%;其次,受傳統的“精英觀念”影響,一些大學生自認為是“天之驕子”,故而在求職中眼高手低,虛榮心理突出;再次,父母的溺愛使大學生缺乏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獨立自主的精神,體現在擇業問題上則表現為一味追求穩定、安逸工作條件的虛榮心理;另外,大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從小生活在家庭和學校過度保護的環境中,缺乏對社會和自我的深刻了解,自我評價過高,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缺乏融合,容易產生自我統一性偏差,導致就業虛榮心理。2009年人民網調查顯示,關于“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您認為大學生就業到底難在哪”,72%的人認為“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高,好高騖遠”。

3.學習目標不明確導致學習動力不足。教育必須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由于現階段教育脫離大學生的心理成長需要和社會生產實踐,為了考試而學習,當暫時的學習目標實現后,大學生對未來感到困惑和迷茫,無法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導致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缺失,學習動力不足。調查顯示,45.4%的同學對今后的生活和奮斗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66.1%的同學認為課堂上學的東西在將來社會上派不上多大用場。

4.學校教學觀念滯后和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學習策略缺失。學校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策略的提高。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家杜威認為:“如果對于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缺乏深入的觀察,教育的過程將會變成偶然性的、獨斷的?!眰鹘y的教學觀念認為,教師是教育的主體,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這種主客體觀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需求和心理成長規律,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片面的教學觀體現在教學方法上,就是重灌輸、輕討論,忽視了學生獨立思維方式、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加上教學手段單一,這些都影響了大學生對大學學習特點的心理適應,導致學習策略缺失。

5.認知偏差和人格缺陷是影響人際關系問題的個人因素。首先,由于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經驗,不能客觀、全面地看待自我、他人以及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形成認知偏差,影響了大學生正常人際交往活動,造成自卑、自我中心、嫉妒和猜疑心理。正如李巖教授在《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及心理障礙分析》一文中所說,認知障礙是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心理障礙之一。其次,人格缺陷易導致人際交往問題。如李浩泉教授《探究大學生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現象產生的原因》、王國華教授《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際關系、個性特征的調查研究》中認為,抑郁、內向人格的大學生不容易或者不愿意與人交往,容易形成自卑、孤獨心理。再次,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社會信息化、城市化發展,信息網絡成為大學生交往的新方式,同時也弱化了他們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意識和技能,助長了人們如自閉孤僻心理的產生。城市化發展使大雜院式的生活環境被高樓大廈取代,隨之而來的是人們之間交流溝通的減少和人情日漸淡漠,這種環境阻礙了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感受和培養,容易產生孤獨、自卑和冷漠心理。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探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解決大學生日常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由于大學生日常心理問題是由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個人等多種因素造成,那么解決大學生日常心理問題也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注重政策引導,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2009年1月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鼓勵自主創業,鼓勵骨干企業和科研項目單位吸納和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強化就業服務和指導,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國家決定從2009年起,用3年時間組織100萬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參加見習。這對于增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將起到積極作用。這一政策的出臺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提供了政策導向,大學生要正確看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選擇到基層、中西部和中小企業等急需人才的地區、部門和行業實現就業,以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和解決就業心理問題。

2.堅持正確的擇業觀,把個人理想與祖國需要結合起來。高校應把就業指導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結合”,倡導大學生樹立“主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正確就業價值觀。加強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調整就業心態和就業預期,自覺樹立艱苦奮斗意識,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把個人的發展同為國家和人民建功立業結合起來。

3.適應社會需要,培養復合型的應用人才。面對知識經濟、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挑戰,高校必須樹立現代教育觀念。首先,各類高等學校要適應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需要,適應社會的需求,轉變思想觀念,科學定位,做好高等教育發展規劃,根據所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況,依據畢業生就業情況,科學制定其發展規模,切實把握好發展的方向和步驟。其次,高等學校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緊盯市場變化,利用就業反饋,大力調整學科專業結構,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為重點,突出實踐教學,切實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再次,在高校人才培養環節中增加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培養適應性強,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人才。第四,學校應堅持“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積極開展實踐教育,如“三下鄉”活動、社會調查、大學生科技服務隊、志愿者行動等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思考人生,明確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習動力。第五,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創新教學方法。由于知識經濟對人的價值和潛力的重視,要求從把人作為工具、以知識為本的教育觀念轉變為把人作為目的、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建立主體間性的關系,以平等對話的方式改善和加強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善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自覺性,使大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地開發智力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人際交往實踐,在實踐中學會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和他人。良好習慣是培養健全人格的溫床。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绷己昧晳T的養成應從遵循以下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做起:平等真誠、寬容友善、互利互惠、講求信用。

5.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 (試行)》提出,幫助大學生處理好人際交往、人格發展方面的困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之一。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心理咨詢、校園人文環境建設、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為大學生創設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為人師表,教師應以自己的人格影響學生的人格?!苯逃鞘裁??教育就是愛。一個人格高尚的教師必然是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因此,教師應注重人格修養,把教育愛滲透到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用教育愛來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

[1]鄭華萍,孫媛媛.當代大學生擇業取向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8,(2).

[2]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李巖.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及心理障礙分析[J].理論導刊,2006,(11).

[4]李浩泉.探究大學生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現象產生的原因[J].社會心理科學,2005,(3).

[5]王國華.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際關系、個性特征的調查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4).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DB/OL].中國教育新聞網,http://www.jyb.cn/in fo/jyzck/200901/t20090123_236820.html.

[7]鄭華萍,郭鵬.論馬克思就業價值理論對建構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指導意義[J].前沿,2009,(5).

G44

A

1002-7408(2010)01-0095-03

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SGH 0902243)。

鄭華萍(1951-),女,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學生管理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張瑜(1982-),女,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陳合營]

猜你喜歡
畢業生心理大學生
9歲的高中畢業生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最“叛逆”的畢業生
讓心理描寫點亮全篇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