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感性自然觀的當代審視

2011-03-17 22:00楊衛軍
天府新論 2011年1期
關鍵詞:人民出版社手稿自然界

楊衛軍

馬克思感性自然觀的當代審視

楊衛軍

馬克思的感性自然觀全面地闡述了人與自然、歷史與自然、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辯證統一關系。感性的自然強調的是自然與人的相關性;人化的自然是對人與自然之間認識和實踐的對象性關系的概括;歷史的自然是對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歷史與自然統一的;人本學的自然是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辯證統一關系的說明;價值的自然是對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滿足與被滿足、需要與被需要的價值關系的概括。馬克思的感性自然觀對于正確認識與解決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具有多方面的啟示與意義。

馬克思;感性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歷史的自然;人本學的自然;價值的自然

在時下關于人與自然關系范式的討論中,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抽象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貫穿在他的自然理論的闡述中,而當代流行的各種生態倫理學觀點在辯證法方面都有欠缺,無論是人類中心或者是自然中心都是對自然理論的曲解。前者從主體出發理解自然觀,后者從客體出發理解自然觀,二者秉承的都是單向度的思維方式。馬克思的感性自然觀以實踐的思維方式,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馬克思的感性自然觀對于正確認識與解決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具有多方面的啟示與意義。

(一)馬克思的自然概念

1、感性的自然。承認自然對人的先在性,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然而,對先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或者說與人無關的自然進行論證不是馬克思哲學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對這種有待證實的假設,馬克思總是把它當作抽象的問題而加以拒絕。馬克思關注的重點是“感性的世界”、“現實的自然”,這個自然是與人對應的自然界,是人所面對的并盡其所能試圖用自己的活動加以改造的自然界。在馬克思的視野中,自然主要是與人有關的、與人發生關系的自然 (有別于人化自然),即是現實的自然。在馬克思看來,感性不僅是對于自然對象的肯定,也是對于人自身的肯定?!罢f一個東西是感性的即現實的,這是說,它是感覺的對象,是感性的對象,從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對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對象?!薄?〕這里指具有可感性質的一切外部事物。馬克思所說的 “感性的世界”、“現實的自然”強調的是自然與人的相關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感性”不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而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對于感性的重視并不是發端于馬克思。其實在 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那里,就已經肯定了這種感性。但是,由于他們把人的意識也還原為一種感性的物質,并只是從機械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理解感性概念,所以,他們的感性帶有庸俗的性質。這種感性是“敵視人”的感性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在反對思辨哲學時,正是因為不能同意 18世紀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對感性的這種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直觀的人本學的唯物主義觀點。費爾巴哈試圖從“最現實的”、“真正最實在的”存在即人出發,確立自己不同于斯賓諾莎的實體、康德和費希特的自我、謝林的絕對同一性、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哲學原則。他說:“這種哲學,是從思想之對立物,即從物質、實質、感覺中產生出思想,并且,在通過思維過程來規定對象以前,先就與對象發生感性的、也即受動的、領受的關系?!薄?〕費爾巴哈明確地把自己的哲學出發點奠基在與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基礎之上,在這一點上,馬克思是與費爾巴哈是一致的。費爾巴哈認為人是靈魂和肉體的統一。他在強調人是感性實體的同時,認為人的本質就是“理性、意志、心”,其實也就是人的“類”意識。這樣,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的規定規定為意識,對“類”的意識,而不是感性的活動,他所謂的類意識就成了純粹生物學上的規定,成了抽象的空洞。雖然他不滿意抽象的思辨而訴諸抽象的直觀,但是他最多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費爾巴哈只理解感性,而不懂感性活動,這是費爾巴哈的局限。費爾巴哈的失足之處,恰恰是馬克思超越的地方。

在馬克思看來,人不僅是感性的存在,而且是感性地活動著?!叭酥苯拥厥亲匀淮嬖谖铩薄?〕,自然界不是某種精神外化的結果,而是現實的歷史的存在。馬克思在多處表達了對感性的認可?!肮I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薄?〕馬克思還指出:“這種物質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財產,是異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質的、感性的表現?!薄?〕馬克思所理解的 “感性的世界”或 “感性的自然”就是真實的自然、我們所面對的、我們在其中生存的自然,不是黑格爾絕對理念外化出來的自然,更不是人類誕生之前的自然。在馬克思那里,“感性的世界”、“感性的自然”之所以是感性的,深刻的原因在于它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對象性的而非分離的、現實性的而非抽象的、感性的而非虛幻的關系。

2、人化的自然。馬克思不滿意費爾巴哈把自然僅僅從客體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從主體和實踐的角度去理解。馬克思指出:“非對象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非對象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虛構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薄?〕在馬克思的視野中,現實的自然界是與人類主體處于對象性關系之中的自然界,不具備對象性關系的自然界只能是抽象的或虛幻的自然界。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薄?〕因而 “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薄?〕這里不是說自然界不存在,而是說與人無關的自然界是無意義的。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批評過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薄?0〕在馬克思看來,舊唯物主義所主張的那種不受實踐活動影響的純粹的自然界,只能是一種“抽象的自然界”。在《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還把黑格爾從邏輯學中外化出來的自然界稱之為“抽象的自然界”。而馬克思所理解的現實的自然界是通過人的實踐改造加工過的人化自然。

馬克思以前舊的自然觀具有非實踐性的特點,而馬克思歷來認為,哲學所關注的應該是現實的自然,而不是抽象的或虛幻的自然,“因為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即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已經成為實際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所以關于某種異己的存在物、關于凌駕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即包含著對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實在性的承認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了”?!?1〕在馬克思看來,那種“某種異己的存在物、關于凌駕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純粹是一個抽象的問題,那就是“無”。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薄?2〕可見,馬克思感性自然觀的超越性在于,他批判了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非實踐性,主張實踐的人化自然觀,從主體與客體的對象性關系中去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3、歷史的自然。馬克思視野中的自然界是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生成的現實的自然界。正如施密特所說:“馬克思的自然觀與其他各種自然觀的區別,首先在于他的社會歷史的特征?!薄?3〕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在駁斥那種把自然與歷史對立起來的觀點時說,“好像人們面前不會有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14〕在這里,“歷史的自然”科學地說明了歷史與自然在物質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的的辯證統一關系。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者把歷史與自然割裂開來的錯誤觀點,更加明確地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薄?5〕在馬克思看來,歷史是在自然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歷史不能脫離自然,因為它是從物質生產開始并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馬克思在批判鮑威爾時就指出,歷史的發源地應當到塵世粗糙的物質生產中去尋找,而不應到天上的云霧中去尋找?!?6〕在《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薄?7〕這就是說,人的誕生與自然界對人的生成,通過人的勞動的中介,構成了世界歷史的發展。人類史和自然史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在世界歷史中的。在馬克思感性自然觀的運思理路中,人同自然界之間的現實關系與人同社會歷史之間的現實關系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與社會歷史之間關系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人與社會歷史之間的現實關系是人與自然之間現實關系生成的條件,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本身就具有社會歷史的性質。因此,馬克思的感性自然觀是新的自然觀與新的社會歷史觀的完整統一。換言之,馬克思的自然觀是自然與歷史的辯證法。

4、人本學的自然。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科學與人的社會生活本來應該是統一的。感性是一切科學的基礎,科學只有從感性的自然界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罢f生活還有別的什么基礎,科學還有別的什么基礎——這根本就是謊言?!薄?8〕然而,自然科學已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類的社會生活,并為人的解放創造了物質前提?!肮I是自然界對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實的歷史關系。因此,如果把工業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質,也就可以理解了?!薄?9〕只有把自然科學的發展奠定在人的社會生活的基礎上,才能克服自然科學的唯心主義方向,才能使自然科學真正成為人的科學。所以馬克思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社會的現實和人的自然科學或關于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薄?0〕又說:“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薄?1〕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批判了德國哲學家關于“純粹的自然科學”的錯誤觀點,指出了自然科學發展的真正動因。

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薄?2〕“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23〕,在這里,“人本學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統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統一于歷史科學中,他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薄?4〕馬克思批評過去的歷史學“只是順便地考慮到自然科學,僅僅把它看作是啟蒙、有用性和偉大發現的因素?!薄?5〕針對過去科學與社會生活分離的現象,馬克思提出“人本學的自然”,希望通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統一來消除資本主義下的人與自然的異化狀態。馬克思強調在私有制和異化勞動存在的時代,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矛盾無法得到真正的解決。當然,真正克服人與自然的異化狀態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因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 =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 =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薄?6〕

5、價值的自然。馬克思還從人類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這里稱之為“價值的自然”。其一,馬克思不贊成從一般概念出發去討論價值問題。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一文中,馬克思批判了瓦格納“價值概念的推論”錯誤認識方法論。瓦格納從價值概念中首先推出使用價值,然后推出交換價值。馬克思批判瓦格納從一般價值論出發,把價值當作現成的東西,從而犯了把使用價值與價值等同的邏輯錯誤。針對瓦格納“人對自然的關系首先并不是實踐的即以活動為基礎的關系,而是理論的關系”這種一般價值論,馬克思指出:“我不是從‘概念’出發,因而也不是從‘價值概念’出發”〔27〕,而是從實踐出發的。這說明人和滿足其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是活動的、生成的;價值不是預成的,是在實踐中生成、創造出來的。在馬克思看來,人們決不是“處在這種對外界物的理論關系中”。人們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說,并不是“處在”某一種關系中,像天上掉下來,而是積極地活動,通過活動來取得一定的外界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換言之,是從生產開始而不是從理論開始的。其二,馬克思把自然看作人類生存的自然前提和物質財富的來源之一?!皼]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薄?8〕自然界是人的勞動對象,是人的勞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皠趧硬皇且磺胸敻坏脑慈?。自然界同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薄?9〕這里,馬克思批判了勞動創造一切財富的觀點,肯定了自然是物質財富的來源之一。其三,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與動物不同,他具有兩個尺度。馬克思明確指出:“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薄?0〕這里,按照美的規律塑造物體,恰如鄧曉芒教授所說,也就是按照生態標準塑造物體?!?1〕其四,在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中,人是價值的主體,自然是價值的客體?!皠游镆策M行生產,但是它們的生產對周圍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只等于零,只有人才辦得到給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記,因為他們不僅遷移動植物,而且也改變了他們的居住地的面貌、氣候,甚至也改變了動植物本身?!薄?2〕既然人是價值的主體,人有責任關愛自然和建設自然,尊重自然的價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馬克思感性自然觀的當代啟示

1、社會的發展應與自然規律相協調

社會的發展應與自然規律相一致。人類要愛護自然,關愛自然就是關愛人本身。馬克思的自然觀是以承認自然的先在性、客觀性和制約性為前提的?!白匀灰幝墒歉静荒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薄?3〕人類只有不斷地認識自然規律,自覺地遵循自然規律,按客觀的自然規律辦事才會使自然向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否則,將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受自然的報復。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薄?4〕

馬克思指出,人不僅是能動的存在,而且也是受動的存在。人能動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可以脫離自然界的制約而肆意妄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從人類。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的自然規律為前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無論如何強大,必須受到客觀的自然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否則,就是背離了人和自然關系的辯證法。對于主體的能動性既不能過分膨脹,也不能完全消解,必須強調能動和受動、合規律性和目的性、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統一于人類的實踐之中。

2、理想的社會是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認為,人類屬于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是一種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與自然之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人與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之間是平等的伙伴關系,理想的社會應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馬克思認為,在私有制和異化勞動存在的社會里,人與自然的矛盾是很難得到解決的。只有共產主義才有可能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35〕。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八接胸敭a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薄?6〕馬克思指出,盡管私有財產表現為外化勞動的根據和原因,但確切地說,它是外化勞動的結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類理智迷誤的原因,而是人類理智迷誤的結果一樣。后來,這種關系就變成了相互作用的關系。在馬克思看來,“私有財產只有發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階段,它的這個秘密才重新暴露出來,就是說,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薄?7〕在馬克思看來,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就是異化勞動,揚棄異化勞動的條件是消滅私有制度?!罢駸o神論作為神的揚棄就是理論的人道主義的生成,而共產主義作為私有財產的揚棄就是要歸還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財產,就是實踐的人道主義的生成一樣;或者說,無神論是以揚棄宗教作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義,共產主義則是以揚棄私有財產作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義?!薄?8〕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決不是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的喪失,而是人的本質的或作為某種現實東西的人的本質的現實的生成,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馬克思進一步指出,未來的“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是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 =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 =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薄?9〕當然在馬克思看來,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統一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真正實現,只能寄希望于未來。

3、“以人為本”是構建科學的環境倫理學的基礎

當代生態倫理學派別林立,歸納起來在價值觀上只有兩種:一是承認人的目的價值的人類中心主義,二是認為任何非人類存在物都有其內在價值的非人類中心主義。這兩種價值觀的生態倫理學各執一詞,互有片面性,不僅在理論上引起了學術界許多無謂的爭論,而且在實踐中造成了環境保護中道德立法的莫衷一是。

馬克思的感性自然觀為解決當代生態倫理學的爭執提出了很好的思考方向。人類中心主義把人類視作主人,把自然界視作奴隸,把自然界當作“資源庫”和“垃圾庫”;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缺陷就是缺乏人與自然平等的倫理態度,它只承認人的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只具有工具價值;主張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非人類中心主義則強調為了保護自然界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應該對人類的活動加以限制,甚至停止改造自然,這表明了其在自然界面前的無所作為。人類中心主義提倡人為自然立法,非人類中心主義主張自然為人立法,二者秉承的都是“單向度”的思維方式。這兩種立法導致的結果,要么是人類做自然的主人,要么人類做自然的奴隸。實際上,無論是人對自然的征服還是人對自然的從屬都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是實踐的存在,或者說,人是超越性的存在。馬克思認為,人有兩個尺度,既是按照自己的目的活動,又是按照所有物種的尺度活動,這就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合規律性就是要求人對自然“無為”,合目的性要求人對自然“有為”,合理的實踐只能是在“無為”與“有為”之間尋求兩全之道。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恰恰體現了馬克思這一理論品質。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能澄明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之爭,為構建科學的環境倫理學奠定基礎。

4、馬克思的“感性活動”表達的人與自然的原初關聯是生態文明的理論根基

在馬克思看來,“感性”直接地就意味著“對象性”,意味著自然界乃是“感性對象性關系”中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自然界,是“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在這個意義上,“感性對象性”的自然界直接地就是人本身,因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和“直接的人的感性”是“同一個說法”?!?0〕“感性活動”乃是 “感性對象性關系”的根據,正是對象性的活動才賦予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對象性關系,進而也確證著人和自然界都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因此,馬克思的“感性活動”表達的人與自然的原初關聯是生態文明的理論根基。

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程度。工業文明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礎之上,既取得了社會的進步,也導致了環境危機的發生。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人類之本、人類之根,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它是人類的希望所在。因此,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重新認識自身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是平等關系,而不是主從關系,更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所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具有深遠意義上的平等,即人與自然的平等、代內的平等、代際的平等。人與自然的平等意味著不僅承認自然的工具價值,而且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保護和關愛自然。也就是說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就應該既關心人,又關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牽手,生物與非生物的同行,過去與現在的統一,現在與未來的對話,時間與空間的協調。在維護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又維護自然的平衡,實現人類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的自然觀是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界理解為一個整體,人們不再尋求對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圖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自然觀與后現代的整體有機論是融通的。后現代的整體有機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包括人類在內的、具有內在關聯的活的生態系統,它呈現為一個不可機械分割的有機整體?!笆澜绲男蜗蠹炔皇且粋€有待挖掘的資源庫,也不是一個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個有待照料、關心、收獲和愛護的大花園?!薄?1〕我們的有機世界,事物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整體比部分重要。有機世界雖然由部分組成,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但它以整體性為主要特征,事物的關系和動態性比結構更重要,因而主張放棄主要次要之分,拒絕以什么為中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茖W技術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助手。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類應珍惜并努力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和價值的多樣性。生態文明從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確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重新樹立人的 “物種”形象,把關心其他物種的命運視為人的一項道德使命,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諧相處,視為人的一種內在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種新的存在方式。所以,生態文明是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選擇。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107.

〔2〕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 〔M〕.榮震華譯.商務印書館,1984.15.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105.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88.

〔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82.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107.

〔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87.

〔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116.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58.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76.

〔1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92.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77.

〔13〕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商務印書館,1988.13.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76.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66.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 〔M〕.人民出版社,1957.191.

〔1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92.

〔1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89.

〔1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89.

〔2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90.

〔2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90.

〔2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89.

〔2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90.

〔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66.

〔2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89.

〔2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81.

〔2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卷 〔M〕.人民出版社,1979.412.

〔2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58.

〔2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 〔M〕.人民出版社,1995.298.

〔3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58.

〔31〕鄧曉芒.馬克思人本主義的生態主義 〔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1).

〔3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 〔M〕.人民出版社,1995.274.

〔3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卷 〔M〕.人民出版社,1975.541.

〔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 〔M〕.人民出版社,1972.519.

〔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603.

〔3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61.

〔3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61.

〔3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112.

〔3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81.

〔4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 〔M〕.人民出版社,2000.90.

〔41〕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 〔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430.

A811

A

1004—0633(2011)01—019—06

本文是河南工業大學博士基金 (項目編號 2009BS065)的階段性成果。

2010—09—13

楊衛軍,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博士,河南工業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環境哲學研究。 河南鄭州 450001

(本文責任編輯 劉昌果)

猜你喜歡
人民出版社手稿自然界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飯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鐘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丟失的手稿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例說“自然界的水”
手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