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原因研究:公民公共精神的視閾

2011-03-17 22:00陳寶勝
天府新論 2011年1期
關鍵詞:公共道德正義感正義

陳寶勝

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原因研究:公民公共精神的視閾

陳寶勝

理論界對造成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原因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現有研究成果不同程度上揭示了造成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的一些深層次原因,但現有成果的解釋力依然不足。公民公共精神是包括公共意識、公共正義、公共情懷、公共道德、公共參與的動態綜合系統。實證調查顯示,公民公共精神存量不足是造成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治理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現狀,必須大力培育公民公共精神,為反腐倡廉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公務員道德失范;公共精神;公共意識;公共正義;公共道德;公共情懷;公共參與

一、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現狀及其原因研究概述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用“失范”來描述當社會規范不得力、不存在或互相矛盾時,在個人與社會中出現的混亂狀態?!?〕迪爾凱姆認為,一個高度失范的社會有解體的危險,因為它的成員不再有共同的目標和價值標準,處于失范狀態的個人缺少行動指南,因為他們幾乎不大懂得個人的欲望和行為要受到社會的約束。默頓進一步認為,社會失范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社會所規定的目標同決定著達到這些目標的規范不一致,即當社會所規定的目標與用以達到這種目標且為社會規范引導的手段不一致時,社會便會出現失范?!?〕根據杜克凱姆和默頓的社會失范觀點,可以認為公務員道德失范是指國家公務員的道德價值及其要求和規范出現缺失或缺乏有效性,以至不能對公務員發揮正常的行為調節作用,從而導致公務員行為出現混亂或無序的一種狀態。公務員道德失范既包括公務員職業道德和個體道德的失范,又包括公務員道德規范本身的缺失,即一方面“有規范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遵守”,另一方面表現為 “制度”的缺失:社會上缺乏約束公務員行為的道德規則。本文所指公務員道德失范是公務員職業道德和個體道德行為的失范,即“公務員行為出現混亂或無序的一種狀態”。

“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金錢物質的誘惑極大地彰顯其對意志薄弱者的殺傷力,而由于權力制約不足和監督機制的缺失,政府官員利用公共權力為個人和小團體牟取私利的腐敗現象,即職務犯罪現象已成為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薄?〕公務員道德失范的表現多種多樣,有經商型、權力設租型、公款公賄型、貪污腐化型、賣官鬻爵型、瀆職型、泄密型、隱匿財產型等?!?〕從 1997年 10月至 2002年 9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 861917件,結案 842760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846150人,其中開除黨籍 137711人。被開除黨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 37790人。在受處分的黨員干部中,縣處級干部 28996人,廳局級干部2422人,省部級干部 98人。2003年,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 30823件,查辦涉案犯罪嫌疑人 33666人,其中被查處的省部級高官超過 20人,包括劉方仁、田鳳岐、李嘉廷、王雪冰和王懷忠等。近十年,省部級高官每年因腐敗落馬的數字在 16-17人之間?!?〕近年來,官員腐敗案更是有增無減,案件涉及人員之多、地位之高、金額之大更是讓人觸目驚心。楊世洪、劉方仁、韓桂芝、李達昌、張國光、王忠麓、程維高、陳良宇等一大批高官的相繼落馬,腐敗窩案、群案現象時有發生。2009年,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各類職務犯罪案件 32439件 41531人,立案偵查貪污賄賂大案 18191件,重特大瀆職侵權案 3175件,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 2670人,其中廳局級 204人,省部級 8人①參見 2010最高檢工作報告:http://www.legaldaily.com.cn/zt/content/2010-03/12/content 2081600.htm?node=21669。。這都在昭示著當前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的嚴重程度。

1)補充營養。開花前后噴2~3次0.3%~0.4%的尿素溶液,盛花初期噴1次0.3%~0.5%的硼砂溶液,花后噴1次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能提高坐果率。

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的現狀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從理論上對其原因進行了大量分析,已有研究大致有以下幾種模式: (1)政治和意識形態決定論。從政治和意識形態入手,把公務員腐敗歸因于某個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這種觀點帶有明顯的政治偏見與感情色彩,曾是一個階段的主導話語,現在雖已慢慢淡出,但仍有一定市場。(2)文化傳統決定論。認為歷史文化傳統是造成當前公務員道德失范的原因。傳統文化中的某些腐朽成分可能對公務員道德存在一定影響,但將公務員道德失范問題歸咎于傳統文化,可能會導致走進文化優劣論的窠臼,陷入消極悲觀的境地,不利于公務員道德失范問題的治理。 (3)多角度分析。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學術界開始引進國外理論和范式來分析公務員道德失范原因,主要有 “尋租”理論、權力異化理論、文化沖突論、人性論、制度論等。其共同特點是抓住某一方面作深入分析,因而較有深度和解釋力,但缺點也很明顯:只抓住某一方面作深入探討,往往顯得有些片面或武斷,導致分析不夠全面,所以往往不能解釋復雜情況,有掛一漏萬之嫌。 (4)系統分析。這是比較全面理性的分析模式,它把公務員職業道德失范的原因看成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系統,減少了片面性和武斷性,研究結論也較切近實際,是最為成熟和理性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

綜合以上分析模式得出的研究結論,造成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的原因大致包括:1)意識形態決定論;2)人性論;3)公務員道德教育滯后;4)公務員群體對公務員職業及公務員職業道德缺乏認識;5)市場經濟的缺陷;6)市場化不徹底; 7)傳統文化的影響;8)監督制約機制缺乏;9)制度化不足。以上結論對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現狀都有一定解釋力,但也都存在不足之處,意識形態決定論很難解釋當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如芬蘭、冰島等國家政治透明、政府廉潔的現狀②參見: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1996-2006.http://www.transparency.org.。人性論、公務員道德教育滯后、公務員群體對公務員職業及公務員職業道德缺乏認識、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或市場化不徹底、傳統文化的影響等也很難有足夠的說服力;監督制約機制缺乏和制度化不足確實是造成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但就江蘇“用 1440多項制度建設打造反腐長城”③http: //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7-05/21/content_6131359.htm.的實際效果來看,“制度”尤其是一般層面的廉政法律、規章或制度對治理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的實際效果還有待考察④關于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現有 “原因”的述評,請參見:陳寶勝.中國公民公共精神缺失與公務員道德失范關系研究 [D]. 2008,第 11-15頁。,需要進一步拓寬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原因的思考視野,本文認為,公務員道德失范與公民的公共精神相關,公共精神層面的某種缺失和危機是造成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的關鍵原因。

二、公共精神的意蘊涵攝

第四,公民公共道德缺失。與公共正義感一樣,公民道德感并不缺乏,但存在明顯的弱化、虛化現象,調查顯示公民公共道德狀況不容樂觀。對比經驗觀察,我們認為被調查對象可能還存在高估自己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狀況,如對走路是否會闖紅燈,2.07%和 41.32%的被調查對象選擇“經常闖紅燈”和“偶爾闖紅燈”,1.24%選擇“沒這個意識”,選擇“一般不闖紅燈”和“從不闖紅燈”的高達 44.63%和 10.74%,與經驗觀察存在明顯差距。對問題 “您在公共場所會不會隨地吐痰”, 37.60%的被調查對象選擇 “從不隨地吐痰”, 53.72%和 7.44%選擇“偶爾會隨地吐痰”和“基本上都是隨地吐痰”,1.24%選擇“其它” (部分注明“不確定”或“不罰款就隨地吐痰”)。對“您怎么看‘做生意賺錢是本事,采取什么方式不重要’這種說法”,14.46%和 57.85%選擇“很不同意”或“不同意”,16.94%認為 “有些道理”,而選擇“同意”或“非常同意”的占到 9.50%和1.24%。

定義公共精神需要考量以下向度: (1)公共性。公共精神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公共領域,公共精神的本質在于公共性。 (2)價值傾向性。公共精神與公共利益和公共參與相關,但對公共利益的關懷和參與要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符合人類社會的“共同善”,它體現價值正當性,具有明顯的價值關照和正義精神。 (3)歷史性。公共精神不是某一時代的專利產品,它具有歷史共向性和傳承性,不同歷史時代的公共精神行為具有歷史性,它必然具有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 (4)知行一致性。公共精神不應只是思想或認識層面的感知(perception),它更注重體現內在精神的外顯行為,強調一以貫之的公共道德行為和富于公共情懷的積極而理性的公共參與,“行”更能體現公共精神的內涵和意蘊。因此,公共精神是指公民自覺堅持公共生活的公共性本質,以公共利益為旨歸,積極關懷、參與公共事務,堅持社會公德,捍衛社會正義的內外一致的意識和行為。公共精神是一種精神,但不止于“精神”,它是從內在意識到外顯行為的綜合系統,包括:公共意識、公共正義、公共道德、公共情懷以及公共參與五個方面。

再次,公民公共情懷乏弱。整體而言,公民基本不愿為公共利益主動請命,缺少與社會丑惡現象作斗爭的精神與勇氣,缺乏為公共利益“敢為天下先”的行動和擔當精神,公民公共情懷乏弱。如對“您去政府部門辦事,經辦人暗示要 ‘好處’,您會怎么做”,12.81%和 34.71%的被調查對象選擇“給與滿足”和“適當滿足”,24.38%和 4.55%選擇“不予理會,堅持通過正當渠道辦事”和“不予滿足,找他上級領導或紀檢部門檢舉揭發”,23.55%選擇“不好說”。對“假如知道某項公共工程存在貪贓枉法或質量問題,您會怎么做?”,11.57%選擇 “從不關注這些問題 ”; 18.18%選擇“知道了也不會做什么”;33.47%選擇“只在私下里議論”;2.89%選擇“找當事人討論這個問題”;20.66%會“向有關部門舉證舉報,舉報過后就與我無關了”;僅有 7.02%選擇“會向有關部門舉證舉報而且一定要得到滿意答復”;另有 1.65%選擇 “其它”,其中有人注明 “不好說”,有人表示“普通百姓 (‘一介草民’),沒有這樣的機會”等。

公共正義是個人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時應有的價值標準,它崇尚社會公平和多元理性,追求基本道德基礎之上的公共善和公共利益。柏拉圖認為,一個好 (善)的城邦應當具有四種美德: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而正義是最高德性?!?〕亞里士多德把正義看作是人的一種品質,是各種德行的總匯,他認為“這種品質使一個人傾向于做正確的事情,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0〕而羅爾斯則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美德一樣?!薄?1〕公共正義感是公民公共精神的必然要求,一個沒有公共正義感的公民,所謂公共精神也就成了無根之木。一個缺乏公共正義感的社會將會走向無序與墮落,社會各種規范和制度也會陷入名存實亡的境地。

公共情懷是一種帶有濃郁公共意識和公共正義感的心境,這種心境激勵與促使具有公共意識和公共正義感的獨立個體將公共意識的理性自覺和公共正義感的價值關懷外化為自覺而理性的行為,表現為一種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共利益的“非理性”動力,即“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決心和勇氣。公共情懷是一種更高層面的理性動力,它是聯系內在自覺和外顯行為的紐帶。公共情懷并非要求公民不考慮自我利益而做一個完全利他的人,但它確實要求公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將內在自覺轉化為現實而理性的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是公民直接或間接參與公共事務,影響公共決策、維護公共正義和公共利益、促進社會發展的行為。公共參與影響國家與社會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政治環境,有助于培育公民社會和公民的參政意識和參政能力,有助于監督和制約政府,促進廉潔行政和高效行政。公共參與是維系公民和政府及社會之間聯系的紐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環節和必然要求,也是一個社會政治發展水平和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公共參與和公共道德同屬公共精神的行為層面,但它們是不同層面的行為實踐,以公共意識為前提,公共正義和公共利益為導向,公共情懷為動力,公共道德為起點,自覺而理性的、旨在促進社會正向發展的公共參與是公共精神的終極關懷。

公共道德是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社會公共生活準則,是公共精神的基礎表現。亞里士多德說:“要真正配得上城邦這一名稱而非徒有其名,就必須關心德性問題?!薄?2〕公共道德調節社會公共生活中的相互關系,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是社會基本行為準則。公共道德體現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是公共精神的行動起點和基本規范,只有具備公共道德,公民才有可能走向更高層面的公共參與,并在公共參與中做到堅持公共正義,捍衛公共利益。雖然公共道德有其基本內核,但公共道德的內涵和外延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變化,公民公共道德水平是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體現。

公共意識、公共正義和公共情懷屬于公共精神的內在思想意識和價值傾向,而公共道德和公共參與屬于公共精神的外在表現,是公共精神的外顯行為。公共意識、公共正義是公共情懷、公共道德、公共參與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公共意識和公共正義感,公共情懷、公共道德和公共參與也就失去了生長點;公共情懷、公共道德和公共參與是公共意識、公共正義的發展和升華,沒有公共情懷、公共道德和公共參與,公共意識和公共正義感就流于空洞和虛化。公共意識是理解和堅持公共正義、積極而理性地介入公共領域、捍衛公共利益的前提。公共正義為人們參與公共生活提供價值參照,以追求公共正義為目標的公共道德和公共參與才是公共精神的實質,那種阻礙社會發展乃至給人類文明帶來災難的公共參與不是公共精神的題中之義。公共情懷則是聯系公共意識和公共道德與公共參與的橋梁和紐帶,離開公共情懷,公共意識便只能止于意識層面而難以轉化為實際行為,公共正義便難以彰顯。離開公共道德與公共參與,公共意識、公共正義、公共情懷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這同樣不是公共精神內涵的應然狀態。

三、中國公民公共精神現狀

中國公民公共精神歷來不足,魯迅說:“龍門的石佛大半肢體不全。圖書館中的書籍,插圖須謹防撕去,凡公物或無主的東西,倘難于移動,能夠完全的即不很多?!薄?3〕明恩溥認為:“中國人不僅對屬于‘公眾’的東西不感興趣,而且若防范不嚴,便可唾手可得,很容易成為偷竊的目標。鋪路的石頭搬回家去了,城墻上的磚也一塊一塊地不見了?!薄?4〕林語堂說得更直白:“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只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薄?5〕為了解中國公民的公共精神現狀,筆者于2007年在江蘇南京、湖南岳陽、安徽巢湖三地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從調查數據來看,中國公民公共精神明顯不足①調查集中于三地部分地區,地區內采取分層抽樣方法,共發放問卷 600份,收回有效問卷 496份。此次調查范圍較小,明顯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目前公民公共精神現狀,但考慮到江蘇經濟發展水平在大陸屬前三甲之列,是經濟發展先進地區,南京市既是省會城市,又是歷史文化名城;湖南和安徽兩省2006年 GDP大陸排名分別為13和15,總體發展水品相當,且都直接下轄農村地區,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可比性;岳陽和南京一樣也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中等地位,巢湖市和岳陽市二者都是地級市,與作為省會城市的南京之間正好形成對比。更重要的是,三地都地處我國東中部地區,歷史上人文薈萃,英雄輩出,是國民公共精神比較發達的區域?!肮苤懈Q豹,略見一斑”,三個地區的公民公共精神存量對中國的公民公共精神現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首先,公民公共意識不足。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公民公共意識存量較高,公民國家民族大義意識強烈,但當涉及國家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沖突時,仍有近四成受調查對象不同意為國家民族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中國公民公共意識存量不足。如回答“如果您現在有權參與各級政府領導人選舉投票,您是否會審慎地考慮您該選哪位候選人”時,只有 25.62%的被調查對象選擇“非常慎重地考慮”;選擇“會考慮”的占 50.83%;回答“不考慮,選誰都一樣”的占 17.77%;回答“領導或朋友讓我選誰就選誰”的占 1.65%;而“誰直接給我好處就選誰”的占 0.83%;3.31%選擇“說不好”。在被問及“假設有外國人向您打聽您家附近的軍用設施情況,并且表示如果您能詳細介紹,他會給您很高的報酬 (五萬美金),您會怎么做?”時, 2.89%的被調查對象選擇 “收下錢,告訴他情況”;2.48%選擇 “要更高價格”;41.32%選擇“不理會他的要求”;44.63%選擇“穩住他,找人向有關部門舉報”;4.55%選擇“揍他一頓,送有關部門處理”;1.24%選擇“其它” (0.41%注明“不知道”,0.83%注明“和我無關”)。

其次,公民公共正義感虛化。調查顯示公民公共正義感比較強烈,但對比涉及公民思想意識和實際行動問題的答題情況,我們發現公民公共正義感“虛化”現象嚴重:當與自己利益無關或作為局外人來討論問題時,公共正義感和公共意識表現強烈,但當面對自己切身利益、置身事中,或需要采取實際行動時,被調查對象往往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如對問題“您的家人盜竊公物,現在警察前來調查,您會怎么做”,選擇“想辦法回避調查”和“裝作不知道”的分別為 19.01%和25.62%,選擇“拒絕反映情況”的為 6.61%,表示“如實反映情況”的僅為 40.08%,8.26%選擇“其它”。對“假如知道某手握實權的政府官員貪贓枉法,您會怎么做”,選擇“積極舉報,堅決要繩之以法”的僅占 11.98%,選擇“舉報過后就與我無關了”的為 14.05%,而回答“私底下說說”或“與我無關”的分別為 42.15%和 26.86,另外還有 4.96%的被調查者回答“積極巴結奉承,這樣的人能為我辦事”。

最后,公民公共參與不足。調查顯示公民參與意識薄弱,參與熱情和信心不足,但公民法律意識、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正在覺醒,已經有了主動參與意識和實際參與行為。如對“如當地政府出臺的某項政策不會損害您的利益,但您認為是錯的,會怎么做?”,14.05%選擇 “不聞不問”; 58.26%“只在私下議論”;12.40%會 “向報紙、電視臺或其他媒體反映”;8.26%“直接找有關部門提建議”;4.55%“向政府其他部門反映或申訴”;1.65%選擇“其它” (部分注明“想講,問題是向誰講?誰會理你?”或“寫文章批評”)。對“您有沒有向政府部門提過建議”,79.34%回答“沒有”,18.18%回答“有,但很少”,2.48%選擇“經常這樣做”。對問題“您以后會不會向政府提建議?”14.46%回答會提建議,4.53%希望政府多為公民提供提建議的平臺或渠道,76.46%選擇不會提建議,其中有人認為提建議沒有用;有人認為政府官員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不會聽老百姓建議;有人認為提建議的渠道不暢通,浪費時間精力;還有人擔心提建議會被“穿小鞋”。

公共意識是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對公共生活的態度、看法、價值觀、責任感、參與意識等的總和。公共意識是獨立自由的公民應當具有的社會整體意識和觀念,它要求公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公共意識并非“期望公民必須變得無私并在行為上完全利他,但它確實意味著,公民有責任既要發現他們自己的個人利益也要發現政治社群的利益,而對這一社群利益,他們負有契約性的自制的責任?!薄?〕公共意識是公共精神的理性前提,沒有公共意識對公共生活的理性自覺,公共精神的其它方面也就失去了生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公共意識通常表現為社會整體意識、公德意識、法律和規范意識、人格精神、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愛國意識、公共參與意識等等。

推薦理由:《怪物探測器》是葛瑞米·貝斯最新創作的作品,延續了其三十多年來一貫的非凡想象力和畫中藏謎的創作特點。相較于前期創作,葛瑞米·貝斯晚近的作品更多地走進兒童心理主題,這本《怪物探測器》即通過幽默有趣的方式表現了孩子內心特有的恐懼感,并鼓勵孩子拿出勇氣去面對它。

關于公共精神 (public spirit),理論界并沒有形成一致的定義。譚莉莉認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民社會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面的以公民和社會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責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命題?!薄?〕公共精神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尤其是公共利益和公共責任這些命題,但將公共精神僅僅歸結為一種價值取向,并將其局限于公民社會,定義明顯過窄。陳建平認為,公共精神“是存在于現代社會之中的一種關心公共事務,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秩序的建構,以營造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倫理規范、政治價值和社會制度?!薄?〕認為公共精神是關心公共事務、致力于改善公共生活、建構公共秩序,營造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倫理規范、政治價值和社會制度的意愿,這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公共精神的本質,但將公共精神局限于現代社會,顯然忽視了公共精神的歷史意義。

For all statistical analyses, the results were conside-red signi fi cant when two-tailed P-values were < 0.05.The distributions of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bas-eline comorbid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both groups.

四、中國公民公共精神現狀與公務員道德失范的關系

(一)公民公共意識不足是公務員道德失范的社會心理基礎

公共情懷是一種帶有濃郁公共意識和公共正義感的心境,這種心境激勵與促使具有公共意識和公共正義感的獨立個體將公共意識的理性自覺和公共正義感的價值關懷外化為自覺而理性的公共行為,它表現為一種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共利益的“非理性”動力,只有具備公共情懷的公民才能將對公共意識和公共正義的自覺轉化為理性的公共行為,公共情懷不足,公民的公共意識和公共正義感很容易成為華而不實的海市蜃樓。公務員群體缺乏公共情懷會使他們在面對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的抉擇時,更容易選擇個體利益而出現失范行為,缺乏公共情懷的公務員只能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在面對各種外部誘惑時他們很容易置自己職責和道德規范于不顧而出現失范行為。

(二)公民公共正義感虛化是公務員道德失范的社會價值基礎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17〕。正義是公共精神的價值前提,雖然正義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會有不同表現,但其基本價值內涵是一致的?!霸谝粋€由公眾承認的政治正義觀念加以有效調節的秩序良好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接受相同的正義原則?!薄?8〕政府的正義實踐就是對社會基本原則的堅持和維護,而這種堅持和維護必然需要公共精神的支撐。而公民公共正義感的“虛化”和“知行背離”現象為公務員道德失范提供了社會價值基礎。

首先,公務員群體公共正義感虛化為公務員道德失范提供了“價值正當性”。亞里士多德從為政的角度闡明正義的意義:“公正是為政的準繩,因為實施公正可以確定是非曲直,而這就是一個共同體秩序的基礎?!薄?9〕隨著中國公務員群體公共正義感的虛化,公正再也不是他們 “為政”的準繩——為了個人或小群體私利,是非可以不分、曲直可以不明,共同體的正當秩序當然也可以置若罔聞,公務員職業道德與操守也就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品——公務員道德失范行為找到了 “價值正當性”。其次,社會公民公共正義感的虛化為公務員道德失范提供了“社會正當性”和社會基礎。公民公共正義感虛化的社會,社會規范是否正義、社會行為是否正當再也不是公民判斷是非的真實標準,是否遵守社會規范和采取何種行為都要根據切身利益的計算和對實際情勢的評判,社會為公務員道德失范提供了“社會正當性”和價值基礎。再次,公民公共正義感虛化既使公務員道德失范失去了外在監督和制約,又為公務員道德失范提供了外在激勵機制乃至成為公務員道德失范行為的觸媒。公民公共正義感虛化使公民一方面在面對公務員道德失范現象時,表現出言語與思想上的不齒與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則又表現為對失范行為的冷漠,對道德失范公務員的羨慕、迎合、奉承、追逐等二元分裂式的矛盾現象,這會對公務員道德失范形成事實上的激勵機制,有時甚至直接催生和誘發腐敗?!霸诹w腐心理的支配下,公眾一方面會大聲疾呼打擊腐敗——‘傷害并毀滅’,另一方面也希圖得到和占有腐敗者擁有的一切,利用各種不正當手段如行賄送禮等收買賄賂公職人員以達其目的,這樣一方面會使腐敗者更加腐敗,另一方面也會腐化一些原先清廉的官員,使其成為腐敗者,更為嚴重的是有些人會不擇手段謀求權力以便直接以權謀私,從而使準官員或公職人員成為潛在的或事實上的腐敗者……在羨腐心理的支配下,公眾極易產生從眾行為,競相羨慕和追逐腐敗,從而導致腐敗行為的合理化、正?;?、社會化、大眾化?!薄?0〕

(三)公民公共情懷匱乏是公務員道德失范的社會非理性基礎

社會公共道德和公務員道德的形成需要公民具有普遍的公共意識,一個公共意識缺失的社會不可能會有理性文明、廉潔奉公的公務員道德群體。公民意識不足是公務員道德失范的心理基礎。首先,公務員群體公共精神不足是造成公務員道德失范的內在心理原因?!澳切┚哂泄簿駜A向的人通常對政府有興趣并尊重政府,具有公共精神傾向的人有更大的善或公共利益的觀念,在政府組織中,當具有公共精神傾向的人占據優勢時,政府就最少腐敗和最講道德;相反,當政府中具有私益傾向的人占據上風時,腐敗和不道德的行為就有增加的可能?!薄?6〕轉型期的中國,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公務員群體公共意識在不斷下降,私人意識卻極度膨脹,而掌握大量社會資源的公務員必然要面對各種誘惑,因而很容易出現職業道德失范現象。其次,公民公共意識不足是造成公務員道德失范的社會心理基礎。第一,公民公共意識不足是公務員公共意識不足的外部環境,是公務員公共意識不足的社會土壤;第二,公民公共意識不足使公務員道德失范現象失去社會監督和制約;第三,公民公共意識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公務員道德失范現象的觸媒和催化劑,公共意識不足的公民也許會為了給自己謀利益而利用各種手段拉攏腐蝕掌握大量社會資源的公務員。

c) 對采集到的報警數據進行合理化分析,實現報警優先級、上下限、報警原因、報警處理規程以及便捷的數據及趨勢查詢功能等。

“歸因雖然是人的認知活動,是一判斷和推論過程,但不同的歸因會對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歸因不僅意味著對外在行為表現的解釋和說明,也還意味著對行為者的評價,由此才對行為者產生了動機作用,或者是使其積極努力,或者是使其消極泄氣?!薄?1〕社會公眾在面對公務員道德失范現象時,通常會將這種失范現象歸因于制度、歷史傳統、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這種心理歸因的影響下,缺乏公共情懷的公民往往會有“無力回天”之感,出現消極不作為甚至羨慕盲從現象,從而喪失改變公務員道德失范現狀的動力和信心,使公務員道德失范行為失去了應有的外部監督和制約力量,這又給道德失范者以某種心理暗示,進一步強化和催生其失范行為。同時,公共情懷的匱乏還會使道德失范公務員樂于看到公務員道德失范和規范缺失的現狀,而那些有良知的公務員在普遍的道德失范和規范缺失面前也會因難以擺脫集體規制的影響而走上道德失范之路。

(3)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推動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培育和發展。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大發展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當前中國研發投入對制造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未產生顯著的促進效應。針對存在的問題,政府應通過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推動制造業的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培育和推動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大發展,推動“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

(四)公民公共道德缺失是公務員道德失范的社會道德基礎

公共道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普遍遵守的基本準則,它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它可以調節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相互關系,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公務員道德是社會公共道德體系的一個特殊子系統,它能夠為社會公共道德提供榜樣示范,常常能夠引領社會公共道德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一定社會的公共道德則構成公務員道德的社會基礎,是公務員道德的社會道德環境。良好的社會公共道德狀況必然會對公務員道德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激勵和促進作用,而無序的社會公共道德狀況則會給公務員道德建設帶來惡劣影響。

1.要正確把握教學起點和課堂容量。教學起點應是絕大部分學生能夠達到的,不能盲目拔高;例如大綱在詞匯要求上分為四會、三會和二會,在語法要求上分為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都是教師把握教學起點的依據。課堂容量也應適度,容量太大或太小都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許多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提出的“Comprehensible input(i+1)”,都肯定了輸入語言信息要合理性、針對性。調查表明,34%的學生認為,初中與高中最大區別是課堂上,高中要求記大量筆記,教學內容多;50%的學生認為,高中英語課難度大,聽課吃力??梢娊虒W起點過高和課堂容量過多是造成學生不適應的主要因素。

如前所述,公共道德的缺失一方面會使社會公眾對公務員的道德失范現象產生消極應對、盲目從眾的非正常行為,使公務員道德失范行為失去社會力量的監督和制約,另一方面,公共道德的缺失還會使社會公眾很容易出現社會偏離行為而主動奉迎腐敗者,這常常會成為誘發和催生公務員道德失范行為的直接原因和社會環境。在公共道德和公務員道德的道德循環鏈之間,公共道德淪喪的現狀很容易使公務員道德和公共道德之間出現雙向刺激、激勵和強化的危險現象,形成惡性循環,可以說公共道德缺失的現狀是造成公務員道德失范的社會道德基礎。

(五)公民公共參與不足是公務員道德失范的社會行動基礎

公共參與是民主政治的產物,它反過來又能促進政治民主的發展,公共參與有利于公民監督公務員行為,防止和遏制公務員道德失范的發生。中國公民公共參與不足為公務員道德失范現象提供了可能性和行動空間。國家公務員是公共權力的執行者,公共權力的固有特性導致掌握公共權力的公務員極易受到誘惑和腐蝕。保證公務員正確行使權力的一條有效途徑便是公共參與,有效的公共參與能夠將公共權力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公共參與不足則必然會導致針對公務員的外部監督和制約缺失,為公務員道德失范提供可能性和現實空間,沒有有效的公民公共參與,我們很難希望道德失范的公務員會得到及時有效的懲處和制約,這會對道德失范的公務員形成強化效應,使其敢于進一步以身試法。與此同時,公務員非道德行為還會對其他公務員形成“場”效應,促使那些意志不夠堅定的公務員出現非道德行為,從而導致道德失范現象在公務員群體中不斷擴大和蔓延。而公務員道德失范現象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懲處和治理,會給社會形成公務員群體道德敗壞且為所欲為的刻板印象,這會進一步強化公民和公務員的非道德行為,使公務員道德失范現象愈演愈烈。

剩余的17個行業則呈現融資凈流出狀態,其中有10個行業凈流出規模超過1億元。醫藥生物、有色金屬、化工融資凈流出規模較大,金額分別達5.94億元、5.80億元、4.74億元,位居第1-3位;計算機、電氣設備、食品飲料則分別以凈流出2.95億元、2.76億元、1.75億元,位居第4-6位;建筑裝飾、商業貿易、鋼鐵、公用事業分別以1.66億元、1.56億元、1.31億元、1.09億元的凈流出額,位居第7-10位。

總之,中國公民公共精神不足是造成中國公務員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增強公民的公共意識和公共正義感,培育公民的公共情懷,提高公民公共道德水平,擴大公民公共參與的渠道和路徑,促進有效的公共參與,大力培育公民公共精神,為反腐倡廉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有效治理公務員道德失范的重要路徑。

〔1〕[美 ]伊恩·羅伯遜.社會學:上冊 〔M〕.黃育馥譯.商務印書館,1990.246-247.

〔2〕[美 ]C·鄧肯·米切爾.新社會學詞典 〔Z〕.蔡振揚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3〕黃健榮.公共管理新論 〔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50.

〔4〕白鋼.行政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J〕.道德與文明,1999,(1).

〔5〕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主政治研究中心.中國政治發展進程 2004〔Z〕.時事出版社,2004.166、170.

〔6〕譚莉莉.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 〔J〕.理論與改革,2002,(5):90.

〔7〕陳建平.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現代化的價值緯度 〔J〕.公共管理學報,2007,第四卷 (3).

〔8〕轉引自王云萍.庫柏對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其啟示 〔J〕.廈門大學學報,2002,(3).

〔9〕[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 〔M〕.商務印書館,1996.154.

〔10〕[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M〕.商務印書館,2003.126-127.

〔1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M〕.何懷宏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6.

〔1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M〕.顏一等譯.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8.

〔13〕魯迅.魯迅全集:第 1卷 〔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94.

〔14〕明恩溥.中國人的素質 〔M〕.秦悅譯.學林出版社,2001.95.

〔15〕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M〕.寶義堂書店,1988.157.

〔16〕[美 ]喬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 〔M〕.張成福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6.

〔17〕[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M〕.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

〔18〕[美]約翰·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 〔M〕.姚大志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45.

〔19〕[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M〕.顏一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

〔20〕陳寶勝.基于社會心理學視角的社會羨腐心理分析 〔J〕.南方論刊,2007,(1).

〔21〕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7.

B82-052

A

1004—0633(2011)01—037—07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科學發展觀與政府決策能力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項目批準號:06BZZ011)。

2010—09—27

陳寶勝,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行政倫理研究。江蘇南京 210093

(本文責任編輯 劉昌果)

猜你喜歡
公共道德正義感正義
論正義感在法官裁判中的合理定位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基于政府導向的公共道德價值體系構建路徑探析
中國語境中的公共道德與公民道德辨析
理解公民道德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長大的理想
所謂正義感
法律與正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