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席勒作品的藝術風格

2011-03-20 12:18潘云麗
文教資料 2011年15期
關鍵詞:席勒表現主義形式

潘云麗

(河南農業大學 華豫學院 傳媒與藝術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一、畫面構成形式的演變

埃貢·席勒(1890—1918)從小就酷愛美術,其兒時的作品中顯示出席勒從小就有著藝術大師般的敏感性和豐富情感。1906年,年僅16歲的席勒來到了維也納學院,在這里他結識了克里姆特、科柯施卡、維也納分離派、印象派等人和藝術流派,開始嘗試各種繪畫風格,其畫面呈現出明顯的裝飾主義風格和印象派風格。從1910年開始,席勒開始以近乎頹廢的神經質的病態人物造型入畫,到1912年,抑郁的表現主義畫風逐漸形成。1913到1915年為席勒創作的高峰期,此期間是他個人風格的成熟期。1915年到1918年是他繪畫生涯的后期,作品風格較成熟期的抑郁風貌有所改變,呈現出另一番味道。下面我就從席勒繪畫的四個時期對其構成形式的風貌作分析。

(一)早期的畫面構成形式(1906—1910年)

這段時期的席勒,作品題材多樣,熱衷于嘗試各種不同的畫風,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等人的影響,作品帶有明顯的裝飾主義風格,部分作品有著后印象派風格的傾向與影響,個人風格化的意識在畫面表現中不是太明顯,還處于一個學習探索的時期。

(二)成熟期的畫面構成形式(1910年—1912年)

此時期,席勒開始不滿足于裝飾主義的畫面構成,越來越多地融入了自己帶有表現主義傾向的較為單純的畫面構成形式。畫面大多以人體為主,在用筆用色上簡略直接,強調物體的結構。最常用的是單個人物構圖方式和直線型簡潔的造型手法,將修長、夸張的姿態的軀干安排在畫面的視覺中心,人物成為純粹的表現對象席勒對于人物輪廓線的處理很自然地形成了整個畫面的分割,在作品中更多地嘗試了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畫中人物所處的真實環境被簡略或抽象化了,早期裝飾化、圖案化的繪畫形式也被更具表現力和個人特色的直接抒寫式的線條與強烈的筆觸所替代,對于形的處理比較主觀,強調了形體的骨感。我們可以看到此時期席勒對線條的駕馭能力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席勒對于線條的處理消除了早期時候的柔美感,以一種近乎立體解構主義的形式來勾勒人體。席勒十分擅長運用線條來表現人體上起伏的結構,通常這種結構被畫家勾勒出的線條處理成一種夸張的、收縮的、起伏感強烈的形體,使得畫面中的人物呈現出一種莫名的緊張感。席勒作品中由線條組成的人體成了整張作品裝飾效果的一部分,將情色的吸引力和厭惡感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這種裝飾性也與席勒所一直追求的通過真實自然景物表現更高的精神層面意義的表現主義思想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三)高峰期的畫面構成形式(1913—1915年)

1913年至1915年是席勒藝術生涯的高峰期,這一時期的個人風格已相當成熟,創作了許多驚世駭俗的作品。此時期,畫面中的人物姿勢多以夸張、怪異的動態為主,富有極強的動感,或飽滿、或瘦長。他除了對人物表情動作的夸張刻畫外,還著意描繪人物神經質的情緒,無論是什么樣的形態都像處在驚恐不安狀態,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脅交織成可怕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的作品。

在構圖形式上似乎沒有太多變化,但在人物造型方面主觀造型意識更加強烈,尤其是面部多采用簡化的幾何構成形式,用線方面更加耐人尋味,一轉早期單一、肯定有力度的線條,變得豐富具有趣味性,出現了許多在作者主觀意識下支撐人物內在結構的輔助線。

這一時期在用色方面,色彩飽和而且強烈,富有精神力度,如色彩更加主觀、單純、強烈,平面裝飾性色彩貫穿其所有的畫面。平面上的二維空間表現形式,在畫面上不追求對自然物象的客觀再現,不注重表現形象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將色彩語言轉化為平面形式,強調物象的色塊與色塊之間的組合形式和構成關系,色塊之間純粹的色彩對比作用超越了色彩的明暗造型,色彩的平涂成為了主要的色彩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色彩內在的張力和精神。紅、黃、黑是他這個時期作品中出現得最多的色彩,用色的薄與厚,色塊面積的大小對比,以及不規則的硬毛筆,加上力度十足的筆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反映出席勒內心澎湃的藝術創作激情。

(四)后期的畫面構成形式(1915年-1918年)

1915年到1918年是席勒繪畫生涯的后期,作品風格較成熟期的抑郁風貌有所改變,呈現出另一番味道。此時期的作品已經沒有原有作品中的那份挑釁與攻擊性,在造型和用色方面也已趨向柔和,狂放的筆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富于感性的表現主義手法,似乎又要進入一個新的風格。畫中的女性依舊性感,但同時多了幾分柔情,已經沒有之前那種敏感強烈的神經質式的表現風格,色彩上沒有了以往的強烈和躁動的黃紅黑之間的純色對比,而是用褐色和黃綠色等中間色來反映平和滿足的心態,作品中追求人物結構微妙的色彩形體變化,多用干筆之間的揉、蹭等手法去表現,在造型上也開始多用弧線去代替原先剛硬的長直線,作品中人物也不再是瘦骨嶙峋,而是出現了肉體的份量感。

二、席勒的藝術觀念

席勒的筆下呈現出的人物通常是苦難與丑陋的,所表現出的是藝術家更為直接和主觀地對現實社會犀利的批判和對于真實人性的揭露。

(一)“情欲”中透出象征主題的流變

對人類情欲的表現是繪畫藝術永恒的主題,歷代大師對其都有經典的詮釋。威尼斯畫派畫家提香就曾繪制過大量此類主題的作品,在他看來,美麗女人的肉體是造化的精髓,畫面上熱烈的氣氛、豐富多變的色彩、大膽放浪的形象實際上是表達出人的心理欲望,是對神學所宣揚的禁欲觀念的挑戰?,F實主義之父庫爾貝也將女性裸體形象描繪成賣弄風情狀,從而坦率地對抗當時社會世俗的慣例,從另一角度上來說畫家也是為了獲取觀者的愉悅。無疑,那些觀者是處在一定距離之外的,以便使自己可以輕松地審視畫面,而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強提高觀者視覺上的欲望,并通過身體的暗示達到圖像的占有。相較于之前的藝術大師,席勒在表現情欲主題這方面是直接而犀利的。在他的性愛題材作品中看不到克里姆特式的優美、高貴和雅致,也極少有裝飾性的構圖分割和細節描繪,他傾向于用一種簡潔、隨意的線條來表現出人類最本質的欲望沖動及性愛本身所具有的直率和刺激性。因此在其作品中,男性與女性的身體被真實地甚至是粗俗赤裸地暴露了出來,而在這種情色掩蓋下的是深藏于他心中的不安、恐懼和幻想。這種直白的表現方式,不僅是藝術家表達情感的原始本能,而且預示了席勒已經在醞釀著藝術觀念上的流變。

(二)“生死”中看出藝術理念的轉變

生命與死亡一直是藝術家們熱衷于研究和表現的主題之一。作為一名敏感的藝術家,席勒非常留意受到威脅的生存條件,生長和衰退、生命和死亡緊緊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成為他眾多繪畫的主題。1911年,席勒畫了一幅名為《死亡和男人》的作品,其主題在于表現生命,表現人的衰老和死亡。在處理手法上,畫面中心的人物以全正面的形象僵硬地佇立其中,臉上似乎是一副可怕的、血淋淋的面具,顯出極度恐懼的神色,死神在他身后徘徊,以一個幽靈般的鬼怪形象將這個人摟住。那些凹凸不平的筆觸把顏料堆積在人物的身上,人物從赭色、紅色和綠色的刺眼與不和諧的調子中顯現出來。而在另一幅作品《死亡與少女》中,席勒描繪了一幅死神與少女相擁的場景,畫中的死神與少女兩種代表生與死的載體緊緊地糾纏在一起,“似乎要從根本上摧毀因恐懼死亡而對生命所存的僥幸”。從這些繪畫所透射出的意識中可以看出,席勒的繪畫在藝術理念上開始了新的嘗試,逐漸背離了早期的裝飾與隱喻,將自己的繪畫建立在了“不相信過去”的全新的表現主義形式之上,從而與之前的藝術理念漸行漸遠。

三、結語

綜上所述,席勒在其短暫的28年的生命中,不僅從象征主義、裝飾主義的繪畫風格中汲取了精華,樹立了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而且將自己的作品推向了更加注重自我、表現真實人性的表現主義繪畫之途。席勒的一生非??部?,他一生藐視社會規范的約束,飽嘗了當時社會苦難與嘲諷,甚至在其去世后一段時間內仍被冠以“頹廢藝術家”的名號,而他卻始終以敏感的神經、敏銳的視覺追求著自己的藝術之路,“從世俗的偏見、悲劇的人生、扭曲的感情夾縫中宣泄釋放出宏大的藝術能量,構建了藝術的原始理性秩序”,影響著一代代的后輩藝術家的構思與創作,成就了現代美術史上的一抹亮色。

[1]亞力編.席勒素描速寫[G].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

[2]朱國榮.呼吸藝術經典:走馬世界美術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3]朱伯雄著.西方美術史十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法]熱爾曼·巴贊.劉明毅譯.藝術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5][英]肯尼斯·克拉克著.易英譯.藝術與文明——歐洲藝術文化史[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1.

[6][美]威廉·弗萊明著.宋協力譯.藝術與觀念[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7][德]沃爾夫-迪特爾·杜貝著.張言夢譯.表現主義藝術家[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猜你喜歡
席勒表現主義形式
古典的浪漫——服裝設計中席勒的美學思想
情緒在表現主義油畫中的實踐與運用研究
原始表現主義的畫像——沃爾特·米卡作品欣賞
克里姆特&席勒:挑戰一切『有所掩飾』
關于表現主義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發現“形式” 踐行“形式”
張春旸和她的表現主義繪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