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確認識和實踐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

2011-06-22 10:33張秀枝
經濟師 2011年6期
關鍵詞:以人為本

摘 要:文章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指出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為目的,就是要以人為手段,即以人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關鍵詞:以人為本 以人為手段 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

中圖分類號:A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6-030-03

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的辯證統一,那種把二者對立起來的觀點和做法都是片面的,既違背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也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對理論和實踐都是十分有害的,必須堅決反對和加以批判。

一、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

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一個與“物”相對應的概念,即指所有的社會成員,就是指全人類。以人為本講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在“人”與“物”的關系中,人是目的,是主體,是關鍵。人是目的,就是說,人是人的活動及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和歸宿。人的任何活動,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了中國人民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是我們黨奪取政權的目的,也是執政興國的目的;人是主體,即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相對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來說,人總是處在主體的地位。因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并運用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人是關鍵,即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人是生產力中首要的起決定作用的要素,沒有人,生產力中的其他要素就是一堆死物,形不成現實的生產力。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以人為本的“人”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體和核心。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民始終是以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動者為主體,在利益一致基礎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體。二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即馬克思所說的“每個人”、“一切人”,也就是受我國法律保護的一切社會成員。

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本”,指的是“根本”,是哲學上的價值論概念。就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人比物更重要,更根本,更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了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明確指出,人是社會歷史和實踐的主體,并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社會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對社會關系的控制程度的發展。人的發展不僅應當是全面的,而且應當是自由的,馬克思稱之為“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或“自由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發展”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自覺、自愿、自主的發展,是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進社會進步而發展,是把人作為目的而發展。另一方面又強調,人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就是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奔热蝗耸巧鐣闹黧w,是歷史的“劇中人”,社會的發展就必須以人為目的;既然社會歷史的發展是由人推動的,人是歷史的“劇作者”,社會的發展又必須以人為手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手段;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辯證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薄翱茖W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薄皥猿忠匀藶楸?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边@些新論斷,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新發展觀的本質特征: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即發展的根本手段,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對“只管GDP,不管人健康”等“以物為本”的發展觀的超越,同時也是對“以人為目的,就不能夠把人當成手段”和“以人為手段就不能以人為目的”的謬論的否定。

二、以人為本就要以人為目的

以人為目的是以人為本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內容。以人為目的就是要把人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目的,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并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以人為前提,一切以人為基礎,一切都要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為標準;一切都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尺度。

以人為目的,是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最基本的表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首先,人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必須以人為目的。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是社會的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劇中人”,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人的實踐活動歸根結底都是以為自身創造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條件為目的的。人類歷史的發展也告訴我們,人類正是通過自身有目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才得以存在和發展??梢?,如果不以人為目的,人自身就無法存在和發展,什么GDP的增長,經濟社會的發展,等等,都會變得毫無意義,甚至是無從談起。因此,“以人為目的”不是哪個人的主觀規定,而是由人在社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其次,社會的客觀規律是通過人來實現的,因而必須以人為目的。歷史唯物主義還告訴我們:盡管社會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但其客觀規律的實現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實踐證明,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對實現科學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又制約著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對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加快的今天,解決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尤為重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人的現代化程度在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著較之從前更為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人的民主化、知識化、社會化越來越成為現代化整體推進的核心。正如美國資深學者德魯克指出的那樣,在后工業社會,知識將是唯一有效的資源。的確如此,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社會的第一生產力。但科學技術要靠人來發展,沒有高素質的人,如何進一步發展高科技?科學技術要靠人來掌握,沒有懂得高科技的人,如何掌握高科技?科學技術要靠人來管理,沒有現代化的管理人才,即使有了現代科學和高科技專家也很難發揮作用。生產的新發展,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而科學技術則是人的智慧的物化形態??梢?,經濟的發展競爭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人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導,但這個“人”決不再是傳統的人,而是具有現代性的人。正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所說:“用整個社會的力量共同經營生產和由此而引起的新的發展,需要一種全新的人?!逼鋵?,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從現象上看,是“物”的變化,即物質財富的數量增加、品質改善及技術含量的提高等等。從本質上看,則是人的變化,即人的能力的提高與人類需求的增長。實踐也一再證明,拋棄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中心”的全面發展觀,堅持“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觀,是十分有害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種發展觀,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等同于GDP的增加,導致片面追求GDP。其帶來的結果并不全是社會的進步,也并非所有人的福音,它可能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自然災害、群體患病、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直線下降;可能還會引發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社會腐敗、政治動蕩等嚴重的社會問題。學術界與國際社會普遍稱這種現象為“有增長無發展”,甚至稱之為“惡”的增長。因此,大家一致認為:走出“人類困境”、“生存危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復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堅持以人為中心的全面發展模式并付諸實踐。結合我國的實際,就是要堅持核心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茖W發展觀并不否認經濟發展、GDP增長,而是強調經濟發展、GDP增長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的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

在當代中國,堅持以人為目的,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我們的一切決策和工作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求、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逐步解決人的全面發展上。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切決策和工作的最高追求,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都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凡是對人民有利的事,有條件的要堅決辦,無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辦;凡是對社會、對人民長遠和全面發展不利的事,即使能暫時促進GDP的增長,也堅決不能辦。要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做群眾之所需。如,就業、住房、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就醫、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是當前廣大人民群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安定團結的大局。因而解決好這些問題,就是當前以人為目的的根本標志。

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通過制定和落實能夠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分配政策,把改革發展取得的各方面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主要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權益。這就說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僅僅只是增加經濟收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它包括法律和政策所規定的人們應該享有的各方面的利益和權利。

在理解和把握“以人為目的”的問題時,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以人為目的”不是“以我為目的”,也不是能夠超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的隨心所欲。因此,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滿足人的一切需要,只能滿足在現行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人的利益和需求。如,在當前我國的生產力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提出申請上大學,那是肯定辦不到的,只能按照有關法律和政策的規定,通過高考擇優錄取。再如,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對于公民個人來說,就不能隨心所欲地想生幾個孩子就生幾個孩子。二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是平均分配。因為:第一,不可能平均分配。適應生產力、科學技術相對落后的狀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此,在分配的結果上,不可能是平均分配,就是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也只能是按需分配。第二,不能平均分配。如果實行平均分配,那就是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就會嚴重挫傷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嚴重阻礙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這一點,已被我國改革開放前實行的“大鍋飯”的慘痛教訓所證實。因此,在當前,保留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充分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們必須把這種分配差距控制在法律和政策規定的合理的范圍內,一定正確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p>

三、以人為本就要以人為手段

“以人為手段”是“以人為本”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耙匀藶槭侄巍?,就是以人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要想方設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實現科學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以人為手段”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途徑和方法,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首先,人的本質特點決定了人要做手段,而且能夠成為手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同于動物,人不僅要求能夠生活的更好,而且要求能夠創造更好的生活,實現自身的價值。一般來說,人不僅要求能夠過上健康長壽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夠充分接受教育,能夠具有足夠的社會交往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空間,為社會作出貢獻。這說明人成為手段,也是人的一種本質需求。人的這種需求,正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正是為了滿足人的這種需求。人的發展的這種特征,決定了我們必須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和運用,并把人的能力作為基本價值。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組織開始關注人類發展,并強調把人的能力放在發展的核心位置。這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相對落后的人口大國來講,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其次,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特征決定了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手段。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但這個客觀規律是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這個根本動力是靠人來推動的。無論生產力的決定作用,還是生產關系的反作用;無論是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還是上層建筑的反作用,都只有通過人的自覺活動才能實現。人作為實踐的主體,通過實踐活動,不僅為自身創造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這就告訴我們,人在作為目的的同時就已經是手段。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就是歷史的劇作者?!泵珴蓶|也指出:“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薄叭嗣?,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睔v史的發展也告訴我們:社會的一切發展,離開人就無從談起;社會的一切進步,離開人就無法實現??v觀古往今來,沒有哪一個政黨的命運不是由人民主宰的,沒有哪一個民族的偉業不是由人民來推動的。

再次,人是生產力的主體,決定了人是社會發展的手段。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人是生產力的主體,在組成生產力的諸要素中,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的要素。生產工具的制造、利用和改進,要靠人;勞動對象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要靠人;科學技術的發現、發明、運用、管理和進一步發展,也要靠人。正如列寧指出的:“全人類的首要的生產力就是工人勞動者?!?/p>

可見,人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手段,是人作為社會的人的一種基本需求,是人作為社會主體的一種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和最起碼的道德準則,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把人當成社會發展的一種手段,是由人的本質特征和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絕不是對人的虐待,更不是對人的壓迫和剝削,而是對人的需求的滿足,是對人的關心、愛護和尊重,也是對社會發展客觀要求的滿足。

當前,要堅持以人為手段,就是要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偟膩碚f,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密切聯系群眾,始終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會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但以人為手段,也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具體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動員全社會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如:政府實行公開透明的工作制度,廣泛爭取群眾的意見,制定一系列相關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營造良好的創業和就業環境,鼓勵和引導人們創業和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搭建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使更多的人就業和再就業,等等。通過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的制定和落實,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巨大智慧和創造力,使我們的改革和建設事業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四、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的辯證統一

以人為本是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的辯證統一,就是說這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其區別主要在于二者有著不同的內在規定,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的發展中有著不同的作用和要求,不能相互代替。以人為目的,說的是社會的發展為了人,而以人為手段說的是發展要依靠人;從價值論的角度來說,“以人為目的”,說的是社會對個人的回報,或者說是個人從社會中的索取,即人的個人價值。而以人為手段,說的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即人的社會價值。人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手段,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主體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我們的發展必須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首先要創造成果,人要憑其能力為社會多做貢獻。堅決反對不勞而獲和坐享其成。為此,各級政府和部門就必須為勞動者創造能力的發揮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條件。

其聯系主要表現在二者互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只有以人為目的,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人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以人為手段才成為可能;只有以人為目的,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逐步解決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勞動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即才能使“手段”充分發揮其作用,實現其最大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只有以人為手段,才能真正以人為目的。因為只有充分發揮“手段”的作用,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從而才能在更大范圍內更高的水平上滿足人的需求,并逐步解決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才能把“以人為目的”真正落實到實處,并不斷提高其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正確處理“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的辯證關系。

實踐也告訴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堅持“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的統一。在社會的發展中,既要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又要積極為勞動者提供和創造發揮其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和條件。這兩者缺一不可。如果人為地將二者割裂開來,顧此失彼,那就既不是真正地以人為目的,也不可能實現真正地以人為手段,只會給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們黨的歷史一再證明,什么時候更加重視人,關心人,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前進的道路上就有強大的力量,就一定能戰無不勝;什么時候忽視人的思想、忽視人的利益和需求,忽視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黨的事業就要遭受挫折。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是如此。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的浴血奮戰,取得革命的成功,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這個偉大的歷史功勛,就是堅持“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辯證統一的光輝典范。我國改革開放前,實行一些“左”的政策,嚴重挫傷了廣大勞動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沉痛教訓,就是沒有正確處理“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的辯證關系的惡果;而我國改革開放之后,黨和國家依據我國的國情,適應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政策和法律,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從而大大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雄辯地說明,堅持以人為本,必須正確處理“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的辯證關系。

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以人為本是我們黨執政規律中最根本的規律,而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堅持“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的辯證統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作者單位:張秀枝,中共焦作市委黨校馬列教研部教授 河南焦作 454000)

(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做好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高校學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青年理論的當前價值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精細化淺析
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
對憲法沿革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