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機制的演變與發展

2011-06-22 10:33李萍
經濟師 2011年6期
關鍵詞:實踐中國共產黨機制

李萍

摘 要:社會動員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優勢,它伴隨著黨從革命到建設,從建設到改革,從改革到勝利的歷史進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動員的內容、方式、結果都產生了很大變化,需要在機制、思路、模式等方面實現時代轉型。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社會動員 機制 實踐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6-033-02

社會動員,通常是指有目的地引導社會成員積極參與重大社會活動的過程。從歷史角度看,社會動員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優勢,是黨通過政權組織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一種領導方式。它伴隨著黨從革命到建設、從建設到改革、從改革到勝利的歷史進程,逐漸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社會動員思想和理論體系。

一、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機制的形成與發展

1.建國前的社會動員——推崇革命,參與廣泛。新中國成立以前,黨在革命的各個時期都進行過社會動員,其目的是發動人民群眾參與政府行為,實現國家意志。如大革命時期通過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建立農會組織和創建黨團組織等方式進行動員;抗日戰爭時期,抗日革命根據地形成一整套社會動員機制,全民皆兵,全民抗日,男女老少齊上陣,成為最廣泛的抗日力量。在革命時期的社會動員方法上,有物質型動員、精神型動員和參與型動員等方式途徑。中國革命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黨的社會動員理念的指導作用。

事實上,社會革命本身就是典型的社會動員形式。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無產階級專政思想以及“經濟因素決定論”、“革命統一戰線”等思想理念不僅僅是黨開展革命的指導理論,也正是黨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活動的思想理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革命主體、革命階級和革命任務等一定程度上也分別對應了黨在革命時期進行社會動員的性質、動員主體、動員客體和動員目標等動員要素。革命的民主主義性決定了革命時期進行社會動員的主體和客體分別是中國共產黨以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而動員的任務和目標則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2.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社會動員——規??涨?,范圍廣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完成了大規模的社會重構工程,形成了新的社會結構,確立了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廣大的工人和農民積極地投入到新中國建設的浪潮之中;同時,民族解放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某種歷史慣性被保留下來,成為新中國社會動員的一個重要源頭。從國際上看,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嚴峻對峙,在60年代則是中蘇、中美之間的對立。嚴峻的國際形勢使得中國民眾的民族整體感特別地凸顯出來。加之領袖人物的偉大與執行系統的有效,最終使社會動員在當時成為一種現實。

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幾乎所有的領域如政治、經濟、知識等領域里都曾進行過社會動員。就其規模而言,幾乎都是全民動員、全國動員。比如1958年有9000多萬勞動力參加了大煉鋼鐵運動。就其持續時間而言,從1949到1976年近30年間,社會動員幾乎沒有中斷過,呈現出此起彼伏的狀態。社會動員對于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復雜而深遠的影響,它既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同時也助長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多方面的破壞力。

3.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動員——上下聯動,有效合作。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展開,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原有的社會動員所賴以存在的歷史條件逐漸消失,社會管理從過去以單位為主,轉變為單位、社區、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教訓,反復強調不再搞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并開始尋找新的社會動員形式。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動員機制有了新的變化,逐步形成了黨和政府主導、單位和社區及社會組織協同、廣大群眾積極投入的新型社會動員機制。首先,政府形成了社會動員組織機構網絡,各級部門、單位協調聯動,并能依據災害或事件的重大、重要程度,劃定動員層級,進行不同程度的社會動員,使之更加有效和順暢。其次,社區、社會組織實現了充分介入,利用自身緊貼群眾的優勢,發揮號召、組織群眾的作用,使社會動員不留死角。再次,政府和社區、社會組織間建立起了有效的合作機制,能保持穩定的配合關系和成熟的溝通渠道。特別是能通過志愿者組織,充分管理好利用好志愿者資源,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志愿活動。這種社會動員機制,在相繼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立下赫赫戰功。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后,黨和國家緊急動員,抗震救災;再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有效合作。應該說,這種社會動員機制,反映了我國經濟和政治體制能夠舉全國之力抗大災、辦大事的優越性,也表明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植根于這種土壤里的社會動員機制,無疑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

二、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機制的新變化

1.社會動員的內容不同。傳統社會動員的內容主要與革命和階級斗爭相關,為當時黨的中心工作服務,也是當時我國社會存在與發展的需要?,F代社會動員的內容,主要是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內容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結合在一起,通過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集中體現出來,內容全面、綜合并且與時俱進。這一動員內容既突出了我國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重點,又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協調的現實需要。社會動員在內容上的變化,標志著時代的變化。

2.社會動員的方式不同。傳統社會動員主要體現為組織動員、領導動員、層層動員的方式。這種動員方式是適應革命戰爭時期的集中統一需要的,也適應了解放后計劃經濟體制的特點。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方式的主要渠道,以及政策、觀念、價值取向、信息的社會發動或者社會動員手段,主要就是依靠各級組織,由領導層層傳達,層層動員?,F在,這種動員方式仍有重要作用,但其效能已經明顯減弱。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的一個重要渠道,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這種影響不斷擴大和深入;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橫向交流、交往的機會空前增多,各種社會競爭日漸加劇,思想觀念不斷更新;隨著人們自主性的增強、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健全,社會也為人們更多參與社會活動提供了更多選擇、發展、參與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現代社會動員方式必須適應現代社會動員內容的實際需要,更強調針對性,更強調多形式、多層次,更強調汲取傳統社會動員中出現過的歷史教訓。

3.社會動員的結果不同。由于傳統社會動員的集中統一性,一般不需要人們進行比較和選擇,動員所產生的結果比較統一。但現代社會動員的結果就不同,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在思想道德、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期待、訴求、態度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都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選擇性,呈現出越來越鮮明的多樣性。這種選擇性與多樣性,是由人們的自主性與社會的開放性決定的,這也就決定了社會動員內容、方式和結果的多樣性。

三、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機制的時代轉型

社會動員本身是有成本的,甚至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手段過于激烈,也可能影響社會系統和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如果持續時間過長,群眾熱情可能會降低,動員效率也會降低;如果社會動員用于應對復合型、綜合性、大規模危機,效應的不可預測性也會增加;如果社會動員的內容不是老百姓真正關心的、甚至是損害老百姓利益或違背老百姓訴求的,如果方法也不是老百姓能夠接受和愿意響應的,就可能事與愿違,造成意想不到的社會動蕩和資源浪費。因此,在全球化、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我黨進行社會動員要在模式、機制和思路等方面實現時代轉型。

1.模式轉型——由“國家完全主導”到“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轉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理論上講,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有“強國家——弱社會”、“弱國家——強社會”、“強國家——強社會”三種模式。新中國成立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社會是一種典型的“強國家——弱社會”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社會結構分化程度很低,國家壟斷著絕大多數的稀缺資源和結構性的活動空間”。適應這樣的社會背景條件,黨的社會動員沿襲了革命時期的“群眾”運動模式,這種動員模式以國家權力為支撐,其特點是黨委有效領導、政府全面主導,包括“公域”和“私域”在內的社會一切領域都由公權力強力介入,所有社會資源和社會空間都處于國家的高度壟斷之中。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中,社會依附、從屬于國家,處于被動應付的局面。這種動員模式會產生雙重效應,一方面,容易使社會公眾對黨和國家產生依賴心理,使民眾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欠缺;另一方面,它在運行中往往著眼于短期效果,而忽視長期效應,容易因動員過度而逾越法律制度的界限,從而侵害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對國家的依附性關系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出現了松動。尤其是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得國家對社會資源和活動空間的控制在范圍上逐漸縮小,在力度上逐漸減弱,這就使得一部分社會資源和活動空間從國家的全面壟斷中游離和釋放出來,成為“自由流動資源”并出現“自由活動空間”。在民主政治方面,中國在確立了依法治國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有限政府的目標。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如果再固守傳統的動員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新型的社會動員模式應該由“群眾運動”模式向“公眾參與”模式轉變,新型的社會動員模式必須改變“國家完全主導”的傳統模式,以法律制度為準繩,建立“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現代模式。既要改變過去作為行政相對方的社會公眾被動應付、盲目依賴國家的慣性思維,更要在堅持國家主導的前提下,尊重社會自發動員的要求,充分調動社會公眾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社會動員的效益。

2.機制轉型——由“對社會進行動員”到“社會自主動員”轉型。梳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時期的動員歷史,不難發現一個明晰的發展趨勢:由革命時期的軍事動員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動員,再到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動員。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大規模軍事動員已很少見,但有效集中的政治動員仍然存在并發揮重大作用。這突出地表現在當黨和國家面臨重大事件時,動員機制大多為以“對社會進行動員”為特征的政治動員。政治動員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彌補了程序化行政機構的缺陷和不足,在一定時期內有利于政策的滲透力達到最大化。但過分依靠政治動員容易破壞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發展的內在規律,成本高,代價大;過于頻繁地使用容易使得公眾心理麻木,可持續性差;有時政治動員的方式、手段過于激烈,操作不當易引發非理性現象。

從民主政治角度看,黨的執政方式已經由過去的動員模式轉變為依法治國。在黨確立依法治國理念的基礎上,國家的行政權力在一些領域內逐漸退出,有限政府、責任政府和邊界政府成為民主政治不可阻擋的潮流。行政權力的空白處代之以社會的自主管理,以農村村民和城市社區居民的自治為基礎,社會的自我動員和自主管理能力大為提升;從市場經濟角度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分離改變了過去政府壟斷社會資源的狀況,經受了市場經濟洗禮的各個市場主體積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從而為實行自主管理奠定了物質基礎;從公民社會角度看,在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上,傳統的“強國家——弱社會”情況開始發生重大改變。隨著教育的普及、信息化網絡化的推動,公民社會不斷孕育成熟,自我動員和自主管理的要求和能力不斷增強,各種非政府組織、志愿者組織表現活躍。社會已經不僅僅是被動的動員對象,而是能夠廣泛有效地開展自覺動員了。

3.思路轉型——由“方式方法單一”到“多途徑多舉措”轉型。傳統的社會動員大多實行“人海戰術”,轟轟烈烈,方式簡單。當前,社會動員的工作思路應該契合形勢發展的需求,多途徑多舉措,方式多樣。(1)在單位制的基礎上,加強對社區的動員。通過單位這種高效率的政治動員機制,黨和政府可以運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大規模地組織群眾,以實現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加,特別是近年來因民工潮而形成的城鄉結合部和私營以及外資企業日益成為黨的社會動員工作的“瓶頸”。黨的社會動員工作必須在傳統的單位制基礎上,加強對社區的動員,將社區內的黨員進行重新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社區黨員和黨組織的力量深入社區實施社會動員,以保證黨的路線方針的順利貫徹與執行,從而保持和鞏固黨的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2)堅持社會動員“利益兼顧”的原則。要針對不同階層的利益要求,作出不同的回應,在實施社會動員的同時,減少行政干預,加強利益誘導,同時注意保護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不受損害。動員預案要充分反映群眾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協調和統一;實施政治動員時,不能損害群眾的利益,以獲得廣大公眾的積極支持;對動員過程中群眾利益受到影響和損害的要制定適當的政策和措施給以必要的和合理的補償。這樣,既可以保證動員的順利進行,也可以為今后的社會動員奠定群眾基礎。(3)積極營造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在這種文化影響下,社會成員勇于革新與開拓,主體意識和競爭意識成為政治文化的主流。黨要制定積極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公眾參與公共政策的確定過程,從而激發廣大公眾對黨的認同和支持,黨的社會動員就能獲得更高效率。

參考文獻:

1.吳忠民.重新發現社會動員[J].理論前沿,2003(21)

2.李俊寶.抗日根據地的社會動員[J].滄桑,2008(6)

3.唐明勇,孫曉暉.危難與應對——新中國視野下的危機事件與社會動員個案研究[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4.劉一臬.社會動員形式的歷史反視[J].戰略與管理,1999(4)

5.孫立平等.動員與參與——第三部門募捐機制個案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本書編寫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中共淄博市委黨校 山東淄博 255033)

(責編:賈偉)

猜你喜歡
實踐中國共產黨機制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礎 抓機制 顯成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