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農業多功能性的上?,F代都市農業發展近期構想

2011-06-22 10:33賓聯明鄧楚雄
經濟師 2011年6期
關鍵詞:上海

賓聯明 鄧楚雄

摘 要:農業多功能性不斷受到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的關注與重視,大都市地區農業多功能性尤顯重要。文章在分析上海都市農業現狀特征的基礎上,根據城市發展對現代農業的需求,合理確定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功能定位,并以此為指導,構想近期現代都市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組織與發展導向和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空間整合,以期能為促進現代都市農業與城市協調、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農業多功能性 現代都市農業 近期構想 上海

中圖分類:F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6-070-02

農業多功能性指農業除了為社會生產食物和原材料這個最基本的功能外,還具有滿足人類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的經濟、生態、社會等多種功能{1}{2}{3}。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最早在其“稻米文化”中提出農業多功能性概念,隨后,這一概念相繼出現在《21世紀議程》、《羅馬宣言和行動計劃》等聯合國文件中{4}{5}。隨著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國際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農業多功能性不斷受到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的關注與重視{6}。都市地區是人類活動最為頻繁和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最為強烈和深刻的區域,較農區農業而言,農業正外部性作用明顯,農業多功能性重要且更容易被人們察覺與重視{7}{8}{9}{10}{11}。用農業多功能性指導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對促進農業與城市協調、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上海是太平洋西岸最為重要的國際性大都市之一,為國際重要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知名度高,國內外的影響力大。城市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已經成為后續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建設發展與特大型城市發展相匹配的現代都市型農業,積極拓展農業的多元服務功能,強化農業對城市發展的服務能力、水平和質量,是上海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對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一、上?,F代都市發展現狀特征

1.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體,畜牧業與漁業并重發展。自1993年開展都市農業建設以來,上海都市農業根據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和區域資源環境容量的客觀實際,結合日趨完善的大市場、大流通,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2006年,郊區實現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業服務業產值比為50.6∶4.4∶19.5∶23.3∶2.2,農業發展呈現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與漁業并重發展的產業結構。

2.生產布局間雜多樣,主要農副產品生產基地集中于中遠郊。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農副產品消費需求趨于多元化,郊區農業生產內容日益豐富,加之,城鎮擴張和各項非農用地的分割,郊區農業生產布局間雜多樣,邊界模糊,主要農產品種養基地集中于中遠郊。

3.農業多功能性初步顯現。目前,生產和經濟功能依然是上海都市農業的基礎性功能,農業的生態、社會等各項衍生功能不斷拓展與備受關注,農業多功能性初見端倪?,F代都市農業經營績效良好;城市公園、城市綠化、城市防護林帶和大面積以綠色植物為主的種植業為城市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生態保障;到2005年底,建設形成14個旅游基地,70余個具有一定規模、對外開放的農業旅游景區(點){10}{11}{12},都市農業社會服務功能不斷展現。

4.農業設施建設與標準化生產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業設施化建設取得較好成績。至2006年末,全市累計建成設施糧田5.53×104hm2,設施菜地0.67×104hm2,農業設施化建設改善了現代都市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農業標準化建設有序推進。到2006年底,全市制定各類地方標準82項,建成各級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02個,示范面積4.00×104hm2;畜牧業和蔬菜標準化生產管理系統已在全市100家規?;B豬場和50家蔬菜園藝場中應用;在全國率先基本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認定無公害種植業、水產業面積16.67×104hm2,累計認證各類農產品356個。

5.農業規?;c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養殖業基本實現規模經營,種植業規?;洜I程度持續提高。至2006年底,本市牛奶上市中,100.00%產自100頭以上的規?;翀?;出欄生豬中,70.00%出自1000頭以上的規?;B殖場;家禽上市量中,50.00%來自5.00×104羽以上的養殖場;內陸淡水養殖戶均養殖規模已達到3.33hm2,其中6.67hm2以上的養殖基地占30.00%;戶均經營糧田2.00hm2以上的規?;洜I面積達到5.73×104hm2,已超過郊區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0.00%。各級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不斷涌現,輻射帶動作用強。到2006年末,全市擁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組織935個,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2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10家。

6.農業生產集約化和商品化生產程度提高明顯。2006年底,上海郊區建設成各類溫室面積362.80hm2;蔬菜大棚面積0.60×104hm2;種植業綜合機械化率達66.00%;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廣泛開展,重點示范區內主導產品和主推技術入戶率達95.00%以上,農業綜合生產成本降低10.0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和農作物專用肥推廣面積達5.33×104hm2,畝均化肥使用削減幅度在15.00%左右,現代農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同時,農業生產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農業商品率高達80.00%,主要農產品除糧食外基本實現商品化生產;本地蔬菜、花卉、水產和生豬出口增長明顯。

二、上?,F代都市農業功能定位

1.生產和經濟功能。充分利用本地農業資源,在滿足郊區農民口糧基本自給的基礎上,重點生產時令、鮮活、安全、衛生、優質的農副產品,保障城鄉居民基本農副產品的供給安全,在優先保證保障性農產品生產對資源配置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調控相關產業規模,適度發展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外向型競爭產業,并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農業經濟地位;鼓勵發展“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產業擴張,建立異地種養業基地,既可有效彌補上海農業自然資源不足的局限,保證區域基本農副產品的穩定供給,又可以進一步做強做優競爭性的高效特色和優勢產業,拓展國內中高端市場和國際市場,體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2.生態景觀功能。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環境凈化和生態防護作用,防治城市環境污染,改善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生態保障;合理利用農業潔、凈、綠、美的自然景觀元素作用,積極參與城市景觀規劃與建設,增強城市宜居性,提升城市形象;充當都市綠化隔離帶,防止中心城市過度外延擴張和為中心城市提供開敞空間。

3.社會服務功能。積極、有序、適度開發農業休閑旅游、參與體驗、文化傳承、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滿足城鎮居民日趨增加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強農業文化內涵,培養城市青少年崇農尚農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增進市民與農民的感情,促進城鄉和諧發展;構筑面向全國的種源、科技、信息、市場、會展、物流、檢測認證、農業科技推廣等農業服務平臺,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示范、輻射、服務全國現代農業發展。

三、上?,F代都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組織與發展導向

1.產業結構調整。為凸顯都市農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功能,提高綜合效益,上海應根據自身的自然條件和技術經濟特征,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近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總體思路為:保持種植業的主導地位、小幅調減畜牧業養殖規模,合理發展水產業,適度發展林業,逐步完善農業服務業,各業協調發展,互為補充,形成物質、能量、信息合理流動的循環型本地現代農業綜合系統;依托雄厚的資本、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便捷的口岸優勢,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紐帶,以高效種植業、畜牧業發展為主體,積極采取“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產業擴張政策,以多種形式與國內農業主產區構建起良好的協作關系,在異地建立種養業基地,穩定城鄉居民農副產品供給來源,同時發展外向型優勢競爭性產業,并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提升現代農業經營績效。

2.產業結構組織與發展導向。

(1)充實提高農業保障性產業。保障性產業,指都市型農業職能中保障城鄉居民基本農副產品供給安全的相關農業產業,主要是指糧食、蔬菜、肉類、蛋、鮮牛奶和淡水水產品等相關農產品。近期內,上海應確保10.67×104hm2糧田規模,并逐步實行設施化建設,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保證中央下達給上海的糧食生產任務順利完成,滿足郊區口糧的基本自給;與全國糧食主產區采取多種形式的產銷協作關系,滿足城市居民口糧需求。穩定3.33×104hm2左右的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分批次進行設施化建設,蔬菜生產做到標準化、無公害化,以滿足城鎮居民衛生、優質、安全、鮮嫩蔬菜的需求,尤其是保證不耐長途貯運的葉菜類蔬菜的一定自給率。標準化生態型養殖基地與異地養殖基地建設相結合,發展一定數量的規?;笄蒿曫B場,確保肉、奶、蛋一定比例的市場保有量。以現有陸基魚塘為基礎,充分利用沿江靠海的優勢,重點建設10個以上的淡水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一定面積的水產養殖業基地建設,確保大宗水產品供應能力。

(2)做強做優農業競爭性優勢特色產業。競爭性優勢特色產業,指城郊和區外生產基地具有比較優勢和特色、參與大市場和大流通的競爭性發展、以商品性生產為主的農產品生產,對于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如市郊的花卉苗木、經濟林果、特種水產、特色畜禽、精品蔬菜、時鮮瓜果等農產品生產。競爭性農業產業是現代都市農業體現經濟效益的主體,是近階段都市農業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上海應瞄準國內中高檔市場和國際市場,合理選取具有區域特色、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大的競爭性農業產業,以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為基礎,輻射、帶動區內外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產品品質、檔次,樹立良好品牌,并著力產業鏈的延伸與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帶動相關產業的做強做優。受資源總量有限的剛性約束,近期內,要根據各相關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市場前景、比較效益和資源條件,合理選取本地競爭性農業產業,調控各產業的總量規模;根據上海農業技術經濟特征,結合各異地生產基地的實際和區域特色,適度發展具有強勢競爭力的外向型現代農業產業。

(3)開發完善農業服務性產業。服務性產業,包括為城市提供多元衍生服務的涉農產業,以及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相關產業。依托具有一定規模的多樣化的特色農業、深厚的農漁文化、獨特的江南水鄉風情、豐富的島嶼與海岸資源和巨大的短距離旅游消費市場,在已有農業休閑觀光、旅游度假、農家樂、農業體驗、農業節慶等項目開發的基礎上,加快配套設施的建設、新景點的包裝培育、新線路的開設,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挖掘農業旅游潛能,豐富農業旅游內涵。以生物技術為支撐,以新品種培育、引進和改良、適用配套種養技術、良種繁育和產業化經營為重點,大力發展種源農業;進一步加強關鍵信息技術的攻關與集成,加快先進信息技術在產地環境監測、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安全監管中的應用,提高農業的可控性程度,增強農業的抗波動能力。以農業各產業的技術推廣和示范服務、農業社會化生產服務、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安全檢測服務為4大主要系列,健全和完善社會化配套服務體系,服務網絡、技術裝備、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基本到位,能夠為各產業規?;?、組織化和產業化經營提供良好的社會化服務支撐。充分利用上海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科技、交通、口岸優勢,加快建設服務全國的農產品采購交易中心,構建完善立足長三角、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具有現代科技服務手段,集農產品批發、出口創匯、展示展銷、出樣訂貨、物流配送、電子結算于一體的大型農產品交易平臺。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8BADA7B01);上??萍寂d農重點攻關項目(滬農字2003B11-3)】

注釋:

①倪洪興.農業多功能性與非貿易關注[J].世界農業,2000,11:3-5

②嚴火其,沈貴銀.農業功能新論[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5

③陳秋珍,John Sumelius.國內外農業多功能性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農村觀察,2007(3):71-79

④王威,楊丹妮,方志權.日本多功能性農業對我國都市農業的啟示[J].社會科學,2005(3):37-40

⑤方志權,吳方衛.日本多功能性農業對建設我國都市農業的啟示與借鑒[J].生產力研究,2007(24):90-93

⑥顧曉君.都市農業多功能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⑦李萍,陸云飛,汪琦等.上海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中若干問題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6):70-73

⑧陳文君.都市農業旅游與都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廣州為例[J]. 經濟地理,2005(6):915-919

⑨楊振山,蔡建明.都市農業發展的功能定位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5):29-34

⑩方志權,吳方衛.論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與功能[J].上海農村經濟,2007(9):15-18

⑾王振如,錢靜.北京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8):14-18

⑿吳國清.基于城市化的上海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2007(4):115-118

(作者簡介:賓聯明,碩士,工程師,工作單位:湖南省土地開發整理儲備中心,主要從事土地開發利用、保護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與研究;鄧楚雄,博士,講師,工作單位: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主要從事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方面的研究 湖南長沙 410081)

(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上海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巔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斑M博”開創未來
第四屆CWIEME上海展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