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聽力教學分析及提高

2011-06-22 10:33藺雪峰
經濟師 2011年6期
關鍵詞:聽話者外語聽力

藺雪峰

摘 要:聽力可分為語音感受和感知兩個緊密相連的方面,是通過聽的渠道吸收而來的。聽力理解的提高在于:(1)活躍“音感召喚”,增強辯音悟義能力;(2)運用英語思維方式,提高預測能力;(3)擴大語言切分單位,增強聯想和推理能力。

關鍵詞:英語 聽力教學 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6-133-02

在英語聽力教學中,許多學生有這樣的感嘆:“聽英語反應不過來!”筆者認為,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英語語流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對規范的英語表達方式的理解。這種反應能力和理解來自聽話者對語言的熟練程度。眾所周知,我們聽本族語言時并不感到困難,因為一切分析活動都能快速地進行,而且大部分是自動的,不需要意識的作用。因此,如果聽話者掌握英語不夠熟練,聽音時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辨音上,這樣,反應就很慢。反應慢了,理解的自由度就低,自動性也就差,其結果必然使理解發生困難,無法跟上語流速度。

一、關于聽力理解

討論聽力理解可以從聽話目的說起。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聽話目的在于獲取語義,即說話者要傳遞的信息。從根本上講,說話者要傳遞的信息不是語言,而是“思想”。為傳遞起見,思想首先要用語言來組織,然后用聲音發出。在用語言表達思想的過程中,說話者會考慮到三方面的因素:其一,講話不是詞句的簡單堆積,而是根據一定的規則組成“語篇”。其二,為達到社會交往的目的,應根據說話的目的、對象和場合來選擇適當的詞、句型和語篇結構。其三,傳遞方式和途徑,如果交談雙方同處一個情景,說話者就會為避免羅唆而把某些內容用指代、省略等方式表示,讓聽話者自己獲取。

那么聽話者到底怎樣進行理解的呢?根據心理語言觀點,“理解”這一概念有兩種解釋.從廣義上看,它指語言接收的整個過程,是與“發生”相對的一個概念;從狹義上看,它僅指語言接收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即人們在言語信息輸入之后,開始對輸入信息進行解碼,從語言和句法形式建立起它的底層意義.具體而言,信息進入聽覺器官后,聽話者必須正確地感知它,然后對它進行預測、篩選和分析,再從大腦中的“詞典”里檢索出與信息相一致的詞語,領會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可以說,理解是一個過程,它可以包括以下三個階段:(1)言語信息的輸入,它表現為對語音的感知和對句子成分的不斷切分;(2)言語信息的解碼,它表現為一整套句子處理策略和對各種經驗知識的利用;(3)言語信息的存儲,它表現為被解碼了的言語信息進入記憶.

從上述可知,一方面,聽力理解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即聽話者啟動多種生理器官、知識結構以及技能技巧與說話者的語言產生聯系,并通過這種聯系對說話者輸入的語言,進行體驗、預測、分析和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來進行解碼,從而重構信息.這些思維活動是聽話者的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刺激反應。另一方面,聽力理解作為一個語言過程,是指聽話者在上述一系列思維活動中,需要使用語言能力和知識、聽和說的基本知識和技巧來做工具和橋梁。筆者認為,這里的語言能力和知識,就是聽話者理解的具體表現;而能否進行一系列語言思維活動以及運用聽和說基本知識和技巧,則是聽話者理解力強弱的重要表征。因此,話語能否達到理解,聽話者的理解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聽話者對說話者言語或所聽材料中使用的語言缺乏語感或語感不強,那么,這個聽力過程就很難進行或無法完成.

二、聽力培養途徑

聽力理解是通過聽(聽覺)和讀(視覺)兩個并行渠道吸收、培養而來的.舍聽和讀就無他途,因為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之初,任何人都不可能先說出或寫出自己既沒聽過又沒讀過的單詞.有了單詞的積累之后,才可能有話語句子的無限生成能力.因為語音是語言外殼,也是一種聲音,學習者所具備的這種語音感受和感知能力源自反復的外語聽音實踐,同樣也是聽覺的產物.那么教師在聽力教學中到底如何逐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呢?

1.培養自信心,激發學習的動機。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話者本人是主體,起決定的作用。既然如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首先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因為教學實踐表明:英語學的好的學生通常自信心較強,學習差的學生往往缺乏自信。也就是說,自信心與語言學習的成效有關。根據匈牙利心理學家多雷(Dornyei)的學習動機三層模式,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可分為三個層次,即語言、學習者和學習條件。語言層次包括結合型和工具型原因。結合型原因指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語言、文化及其人民的興趣,學外語是為了更好地與目的語社團的人民進行交流。工具型原因指學習者利用外語工具去尋求好職業,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資格等。因此在聽力課教學中教師應本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他們的自信心這一目的,適時適量地介紹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設計一些必要的生動真實的師生外語對話等課堂活動,使自己成為課堂上的交流伙伴,切忌把聽力課上成聽力測驗。

學習者層次包括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希望從學習中獲取成就感是學習外語的強大動力,它能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同時也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在外語聽力課學習的過程中自信心的激發和培養往往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例如語言環境的缺乏、外語聽說基礎差以及以往聽力考試的失敗等。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信心在聽力課教學顯得十分重要。

學習條件層次包括教材、教師和學習群體三要素。教材的相關性體現在它能否滿足學生的要求,能否使學生達到目的和實現自我價值。例如,立志從事外貿而學習外語的人所感興趣的一定是與外貿有關的教材。對此聽力教師應在有關教材和教法上多下功夫,以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習群體的優化。

2.增大輸入量,營造語言環境。我們知道,語言環境對外語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中國學生往往缺乏學習外語的語言環境,因此外語課堂是他們極為難得的語言環境,教師的語音信息輸入和語言環境的營造對聽力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首先,課堂上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聽音材料,克服語言難點。聽力理解是一種接受性技能,語言速度及其特點由說話者控制,聽話者處于強制接受的地位。因此,要想不斷增強并提高聽力,達到教學大綱要求,就必須加強泛聽,大量輸入和接觸各種語言現象,使語音在頭腦中形成較強的語音感受與感知的能力———使大腦反復接受音響信號的刺激,并讓學習者在語言的海洋里通過循環往復地識別已知和未知的信息,使所學的語言現象在高頻率反復運用中得以鞏固,最終貯存相當豐富、清晰、牢固的音感。其次,學生的外語理解的強弱取決于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必須能夠正確并流暢地使用外語,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活的語音信息。除了課堂上提供大量的語音信息外,還需要讓學生在課堂以外的生活中盡量接觸和使用語言,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當然在加強泛聽和積極營造語言環境的同時,重視文化背景知識、語用知識、思維習慣以及感知、預測、推理、判斷和綜合等語言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賴以思維、認知客觀世界和進行交際活動的重要工具。學習者如果只重視練聽語言現象本身,其理解也就無從談起。

3.循序漸進,選材要有針對性。一般而言,學生要想在聽力理解中具備較強的理解力,大致須經過這樣的三個階段:一是辨音階段,即略可辨出一些語音語調規律以及一些單詞和部分句子;二是“迷霧”階段,即根據幾個零零碎碎的單詞理解句子的意義,在聽時仿佛置身于迷霧之中,每前進一段,只能看見身邊的一小片情景,前后的情況卻模糊不清;三是理解記憶階段,即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抓住句子的關鍵成分,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根據這三個階段,教師應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各種類型的聽力材料,逐步訓練。在選材時,還要從發展言語能力的需要和理解外語言語行為和實踐的意義出發。這是提高聽力水平和外語言語交際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

三、提高聽力理解水平

如前所述,聽力理解和人的認知能力、聯想能力、具體的語言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語音感受和聽力顯然是密不可分的,實踐告訴我們: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語音感受和感知能力弱的人就不能充分理解內容;語感強的人,聽力也強。

1.活躍“音感召喚”,增強辨音悟義能力。聽的目的在于獲取語義,即說話者要傳遞的信息;聽的對象是語言的聲音——動態符號,瞬間即逝,需要高度集中精力,關鍵地方稍有疏漏,整個信息可能失真、間斷。語音感受能力強的人,“音感召喚”異?;钴S。所謂“音感召喚”就是指內在音響印象受到外在的語言刺激作用時,音響印象將相應的概念召喚出來,形成語音與語義的結合過程。每一個有正常聽力的人都有這種音感召喚,只因語感強弱不同,有的異?;钴S,有的十分微弱,由此而產生的辨音悟義能力自然也有區別,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聽力理解。

2.運用英語思維方式,提高預測能力.語言思維方式是指一個人在聽到或看到以某種語言表達的話語時,人腦是怎樣形成話語含義的映象或概念的,或當人表達頭腦中的映象時,將采取什么方式.我們知道,語言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學一種語言必須學會這種語言體現的思維方式.許多人學習英語過了關,是因為他們掌握并習慣了英語的思維方式,而且他們對這種語言的思維方式的掌握和習慣過程是在不自覺中完成的;許多人英語單詞和語法學了幾年,甚至十幾年,卻不像一個英國兒童那樣自如地進行英語聽說活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習中忽略了英語語言思維習慣的培養,善于運用英語思維習慣的人,英語理解力也強.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民族所處的歷史與地理環境不同,文化淵源與語言結構形成的差異,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語言的表達形式與接受、理解的方法上。如果我們用漢語思維習慣去理解英語,就必然會遇到對方語言形式的制約。這種制約在語言的音響信號收聽中更加突出,因為聽力理解完全是靠聽覺刺激大腦神經時所留下的印象作為思考的唯一依據,并進而利用聽分析器引起大腦辨析、判斷、預測等一系列活動,從而捕捉信息。此外,聽力過程一般又會受到時間、語流的嚴格限制,這也勢必給理解帶來困難。因此,運用英語思維方式能使聽話者在聽音時有較大的自由度,能有效地提高聽話者的預測能力。

3.擴大語言切分單位,增強聯想和推理能力。心理語言學認為:“理解無非是根據聲音(或文字)來建立意義,理解的過程就是意義建立的過程?!币虼?,在建立意義的過程中,為應付語流速度,聽話者應盡量把話語切分成較大的單位,按意群聽音,克服那種將句中詞語拆開逐次聽音辨義的弊病。心理學實驗表明:不同長度的音響信號在反映時間上并無區別,一個意群與一個音素可同樣快地被感知。因此,如果聽話者語感強,就能運用情景線索,略過不妨礙主要意思的詞句,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個別關鍵詞,也能通過聯想,將話語同聽話者的知識經驗加以聯想,把聽來的零碎的信息迅速轉換成具體、合乎邏輯的意象,最終達到理解。

四、結束語

聽力理解過程是根據音響信號建立意義的過程,即音感召喚過程。人腦猶如一部可供檢索的字典,如果語言輸入充分,音感貯存豐富而牢固,那么聽話者對語流的反應就快,自動性就強。自動性強,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到語義和談話目的的理解上,從而提高理解過程的自由度。如果音感貯存模糊不清,那么聽話者就必須細細分析,這樣就跟不上語流速度,容易“見樹不見林”,抓不到主要意思。因此,反復的聽音實踐可以增強語感,可消除聽力理解障礙。

參考文獻:

1.Widdowson, H.G. Teaching English as Commnication[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錢冠連.音感召喚[J].外語學刊,1990(5)

(作者單位: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管理系 內蒙古包頭 014030)

(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聽話者外語聽力
對日語終助詞「ね」、「よ」功能的比較和簡析
有些話
Units 1—2 聽力練習
Units 3—4 聽力練習
Units 5—6 聽力練習
Units 7—8 聽力練習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誰之誤
敬語解惑(4):兩種自謙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