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科學開發陜西旅游資源

2011-06-22 10:33張志懷
經濟師 2011年6期
關鍵詞:旅游資源

張志懷

摘 要:旅游業是陜西“十一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而旅游資源是旅游業賴以發展的載體。文章從陜西這幾年旅游資源開發方面的實際出發,分析取得的成就,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可持續開發旅游資源應遵循的原則;最后提出陜西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的對策,以及旅游業在中長期發展中的一點借鑒。

關鍵詞: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6-227-03

目前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財政局、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在《意見》中明確指出到2015年,我國要形成促進就業與產業協調發展的機制,旅游業就業規模從目前的6000萬人增加到1億人左右,國內各大媒體進行了報道,吸引了旅游業及民眾廣泛關注。這表明,旅游這一“無煙工業”正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已為時不遠。

陜西地處中國中西部交接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資源稟賦極為優良、資源極為富集的區域之一。

一、陜西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出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的總和。旅游資源是旅游業賴以生產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按照國際標準,旅游資源可分為8個主類,分別是: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和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類。陜西省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為9972個,類型比較齊全,自然旅游資源比較豐富,而人文類旅游資源更為豐富。陜西的人文旅游資源在數量、質量、特色上在國內外尚不多見,無論是秦磚漢瓦、唐塑宋瓷、兵馬俑、法門寺、黃帝陵等無不顯示出強大的審美性和魅力。

旅游資源開發指以發展旅游業為前提,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改善和提高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為著力點,有組織、有計劃地為旅游資源加以利用的經濟技術系統工程。

(一)陜西省旅游資源開發取得的成就

1.旅游景區景點建設日新月異。近幾年,陜西省關中地區文物旅游景區景點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包括景區道路、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景點的設計改造、人性化、景區服務水平等方面都有所長進。2009年5月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竣工,高148米,長1230米的佛光大道,二個10萬人的朝圣廣場和相關酒店、娛樂等配套設施已完成,這是世界佛教文化發展的大事件,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游客。岐山縣的周公廟景區這幾年建設也很有起色,不但使景區面積有所擴大,而且在山頂完成了鳳凰雕塑,山上的綠化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2009年4月又成功舉辦了“周文化藝術節”,使周公廟的聲譽大增。

2.旅游產品開發緊扣時代。旅游產品是指旅游經營者為了滿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各種要求,而向旅游市場提供的各種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服務的組合。多年來陜西的旅游產品開發偏于人文景觀類旅游產品建設,但這幾年各市大力開發自然景觀和休閑類產品,既有文物類產品,又緊密和時代相聯系。如寶雞炎帝陵的尋根祭祖游、咸陽的中醫保健類旅游產品、西安在秦嶺北坡開發的翠華山等休閑度假區和會議會展旅游產品等,這些無一不和旅客的生活工作有緊密聯系,散發著濃厚的時代氣息。

3.旅游商品開發豐富多彩。旅游商品指旅游地區有當地特色的商品,包括食品、器具、文藝品等。陜西的旅游商品在研制方面有一定基礎和規模,現以秦兵馬俑仿制品、仿青銅器、耀縣瓷器、藍田玉器為代表,最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國歷屆旅游商品評比中,有近百個項目榮獲國家獎。近幾年各市開發的小工藝品、各類小吃,如臊子面、搟面皮等也在全國享有盛譽。

(二)陜西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旅游資源開發水平未能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許多旅游景區景點開發水平較低,相應的交通、供排水、通信、電氣暖、環境保護等設施方面的供求脫節以及接待條件簡陋、環境衛生差、服務水平低、冬天太冷、夏天太熱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陜西省旅游的跨越式發展,降低了旅游資源的開發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效果。

2.旅游產品結構性問題突出。

(1)旅游產品的類型結構不協調,陜西省旅游產品一直以文物觀光為主,文物類產品太多太集中,而非文物類旅游產品過少,造成產品比例失調,內容單一。

(2)產品的空間結構不平衡。陜西旅游產品大多集中在關中地區,陜北陜南少。這種空間格局對于陜西省南北狹長、東西短的行政區域來說,旅游產品難以產生整合力,不利于陜西省旅游業整體發展。

(3)產品利用的時序結構差異大。陜西省旅游產品利用的季節性非常明顯,淡旺季差異很大。每年旅游旺季從4月下旬開始,到11月基本結束,11月中下旬到來年4月初這段時間內,游客數量極少,造成了旅游人力、物力、財力一定程度的浪費。

3.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不足。陜西省各地區自身旅游資源大多數沒有開發到位,甚至沒有開發,造成其他地區有機可乘,在我們開發的空白點上大做文章,產生的各方面效益甚至超過陜西省。

說到尋根問祖,筆者認為,寶雞最有發言權,以炎帝陵神農為首領的姜姓部落早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就生活在寶雞,所以寶雞是炎帝故里。但全國的炎帝陵較大的卻有3個之多:陜西寶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而且湖南和山西的炎帝陵在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都領先于寶雞的炎帝陵。株洲的炎帝陵由江澤民親筆提款,被譽為“神州第一陵”,又經過多年經營宣傳,知名度大增。所以一提到炎帝陵,大多數外省游客包括海外游客都認為在湖南株洲,卻不知寶雞是炎帝的真正故里。這與寶雞在炎帝陵旅游上所做工作欠缺有很大關系。

4.旅游資源開發保護力度不夠。陜西省許多市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的傾向,“破壞性建設”、“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如森林破壞嚴重,景區的任意開山取石,珍稀動植物資源遭破壞。

二、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的理論分析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指開發旅游資源不僅要滿足當前人們需要,還要考慮到后代人需要,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的理論原則。

1.需求性原則。開發旅游資源應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游客的各方面需求及時有效地推出各種旅游線路、產品。

2.共同性原則。這指的是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同時進行,并注意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

3.創新性原則。各地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應從本地實際出發,考慮各種因素,創新開發路子,不搞千篇一律,一哄而上,突出地方特色,從而來吸引游客。

三、陜西旅游資源可持續科學開發的對策

(一)堅持物質性與非物質性旅游資源相結合

旅游資源既有物質性的,也有非物質性的。物質性的旅游資源表現為有形的客觀實體,如名山大川、森林湖泊、宮殿園林、文物拾遺等這些看的見摸得著的東西。非物質性旅游資源范圍較大,包含了人物、事件、藝術和民間風俗等,雖然它們不具備物質形態,但卻反映了一個地區在各個方面的歷史文化積淀,對物質性旅游資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陜西省的非物質性旅游資源涉及歷史人物、事件、文藝作品、地方風俗禮儀、民間節慶、演藝特色飲食、廟會及文化節等,形態豐富多彩。各地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應把物質性的和非物質性的結合起來,增加人文魅力,不斷拓寬旅游內容,為本地旅游產業創造出新的附加值和社會效益。

猜你喜歡
旅游資源
清水道教音樂文化在旅游資源中的開發利用情況分析
全域旅游視角下朝陽市旅游發展探索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戰略
關于安徽壽縣旅游投資的SWOT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