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封閉管理中德育與社會生活的鏈接

2011-08-05 01:45魯明
中國德育 2011年8期
關鍵詞:品德教育社會化道德教育

魯明

長期以來,我們的思想教育缺少實效性。教育者煞費苦心、口若懸河、傳經布道,聽者消極對抗、漠然相對、我行我素。一廂情愿,水土不服成為品德教育的癥結所在。其實“品德教育的源頭只能是現實生活”(葉瀾),任何脫離社會生活的品德教育即使說得再崇高,也只是披上了一件華麗的外衣,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注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正是基于這一點,我校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中,緊扣“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边@個理念,并借鑒國外的幾種教育理論,走扎扎實實地創建社會化的學校德育特色之路。

一、參與社會生活

積淀精神財富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則》一書中,主張通過學校生活和各科教學進行道德教育,他認為學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學校德育的三位一體,學校的社會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學校生活不能脫離社會,學校應體現當前社會的生活,學校生活應是社會的典型的生活。由于道德觀念是在參與社會中形成的,所以應進行更大范圍的、間接的、生動的道德教育,通過學校生活的一切媒介、手段、材料對學生的個體產生影響,組織學生直接參加社會生活,把他們置于必須作出道德選擇的具體情境之中。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學校要盡可能提供或創設一個更加接近社會生活原形的情境;二是必須選擇社會生活的主流展現在學生面前。只有這樣,才不會背離社會生活教育的本意,才能讓學生緊貼時代的脈搏,才能讓學生的心靈在高尚的道德情境中得到熏陶、思想得以凈化。

2004年初,我校聘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郎永淳先生為名譽校長,郎永淳先生慨然應許。后經多次努力,促使玫琳凱公司與我校簽訂協議,成立“玫琳凱春蕾特教學?!?,每年資助我校女童2萬元,使我校50名女生不再擔心因家庭貧困而失學。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郎永淳先生及北京友人的關愛,我們選出十名學生精心組織了一臺歌舞晚會,于2004年3 月來到首都北京舉行演出。演出氣氛非常感人,當郎永淳回贈給學生禮物時,他和許多學生都激動得流下了熱淚。相機記錄下這永恒的瞬間,相信這種記憶會沉淀成寶貴的精神財富,雖經時光的剝蝕,歷久而彌新,這使他們懂得了什么是無私奉獻,什么是真情回報。

二、模擬社會生活

在“道德兩難”中錘煉價值觀

認知結構主義學派柯爾伯格認為,在明確區分道德和非道德、確定了道德的沖突在人們作出道德決定中的作用和基礎上,采用“道德兩難法”研究兒童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答案,有效地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

依據“道德兩難法”,我們要求各班級根據學生的實際思想水平、認知情況設置社會化的場景,把學生分成對立的兩組或若干組進行模擬,針對不同的行為進行道德的判斷和選擇,最終形成正確的、有價值的道德觀。如組織一、二年級同學模仿在超市里購物,當看到自己非常喜愛的圖書或玩具,可是又沒有錢去買時,碰巧,前面一位老大娘的錢包丟在地上,是把錢撿起來還給老大娘,還是偷偷地占為己有去買自己喜愛的圖書呢?通過這樣的活動,旨在教育學生要注意節約、克制欲望、拾金不昧,理性地對待生活與消費。在中、高年級,我們曾模擬這樣的場景:在公共汽車上,當你看到小偷正在偷別人的錢包時,你會怎么辦?這個活動主要教育學生在面對危險視而不見與保持良知之間進行艱難選擇。同時,還教育學生既要勇于斗爭,又要善于保護自己。

實踐證明,由于“道德兩難法”是在精心組織的各種游戲中進行的,學生對此往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樣做,較好地解決了以往品德教育中壓制灌輸的僵化模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觀照社會生活同步

讓學生品德社會化

教育社會學的創始人,法國教育家涂爾干在《道德教育論》中認為:“教育是由年長一代施加影響,這不是為社會生活作準備,它的目的是引起和發展兒童一定的體力,智力和道德狀態,是由整個政治社會和特定的環境對他提出的明確的預定要求?!?/p>

觀照“政治社會”和“特定的環境”是對學生提出明確教育要求的依據和出發點,反過來“政治社會”和“特定的環境”才是學生品德教育的唯一土壤,因此,創設“政治社會”和“特定的環境”就成為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

上學期,為了讓學生了解法律法規,自覺遵紀守法,抵制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誘惑,認識到違法的嚴重性,我們到法院聘請了法制副校長定期到學校上法制課,講解社會上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種種現象并組織學生參觀了縣看守所。當看到高高的大墻里面失去了自由的犯人時,學生們表情凝重,若有所思,他們的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匦:?,一位九年級學生在作文中寫道:“社會并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充滿了刺激、隨心所欲,同時充滿了競爭、險惡,我們只有遵紀守法、好好學習,學好本領才能自立于社會,服務于社會?!?/p>

四、融入社會生活

培養道德情感

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結果,是衡量一個人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為一致、言論和行動一致的主要標志,是道德發展的最高目標,在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養過程中,知識有重要的作用,但“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

“道始于情?!睘榇?,我們在組織各種社會活動時,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和“助殘日”,我們都要與職工子弟小學、縣城西小學舉行“手拉手”聯誼活動。健聽的孩子為聽障生送來了一組組精彩的舞蹈,而聽障生則用自己親手制作的精美的工藝品和繪制的兒童畫作為回贈。到了離別的時刻,他們手拉手,依依惜別。我們連續舉辦了幾次這樣的活動,學生之間結下了珍摯的友誼,聽障生普遍感覺自己已成為主流社會中的一員,不再是被人遺忘、被人瞧不起的殘疾人。他們珍藏著那種友誼和感情,而正是這種感情,使他們對社會不再陌生和敵視,為以后融入主流社會奠定了心理基礎。近幾年的實踐證明,在封閉管理中,讓學生的品德教育社會化,既促進了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幫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重要的是為他們以后踏入社會融于主流,作了思想上的準備。從某種角度說,聽障生品德教育社會化更為他們的一生幸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齊欣

猜你喜歡
品德教育社會化道德教育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以“道德教育”為主線的學校德育研究
注重培養體系構建 提升品德教育質量——基于“互聯網+”的品德教育實踐策略
新加坡小學品德教育目標芻議
德性培養: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
淺談小學品德教育
圖畫故事書對兒童品德教育有積極作用
龐學光:深化學校道德教育改革
網絡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影響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轉變的一種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