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導向·題材取向·發展方向——從“詩歌與公共生活”話題談起

2011-08-15 00:42楊建仁
飛天 2011年23期
關鍵詞:詩意大眾詩人

楊建仁

《人民文學》雜志已連續舉辦了三屆“詩歌與公共生活”論壇。我十分推崇“詩歌與公共生活”這一話題,這個提法既與時俱進,而又不失詩歌本質,是當下詩歌創作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肮采睢?,說白了就是大眾生活、百姓生活。詩歌作為文學中的文學,是大眾生活的折射鏡,她來自大眾,植根大眾,服務大眾,是大眾最高的精神需求。因此,要深刻領會“詩歌與公共生活”的命題,就要深刻認識詩歌的創作導向,深刻把握詩歌的題材取向,深刻了解詩歌的發展方向。

一、關于詩歌的創作導向?!叭嗣裎膶W”的“人民”,不僅是刊物的名字,也應當是文學的方向、文學的旗幟。同樣,一切優秀的詩歌作品都蘊含著有益于人生和社會的可貴價值,在陶冶思想情操、抒發美好理想、培育良好風尚、推進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往往能夠成為人們前進的指引。社會主義詩歌的創作活動應當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努力解決好詩歌與人民的關系。當前,國內思想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趨勢更加明顯,人們的思想認識、道德判斷、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文藝思想觀念更加多樣,詩歌表達方式更加豐富,詩歌思潮和詩歌現象更加復雜。在五花八門的文藝思潮和活躍多變的社會現象面前,我們要創作出能夠啟迪人、影響人的優秀詩歌作品,首先要有主心骨,要有正確的創作導向。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正確創作方向是文化創作生產的根本性問題,一切進步的文化創作生產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边@就需要我們的詩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自覺走與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同合拍的創作道路,正確認識和牢牢把握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深刻體驗人民前進的歷史步伐,敏銳發現時代變革的風氣之先,把個人的藝術追求融入時代發展的洪流之中,把詩歌的生動創造寓于火熱生活的律動之中,責無旁貸地承擔起謳歌人民、贊美時代、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神圣使命,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在多重價值的矛盾和沖突中立主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體現在創作實踐中,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傳播先進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更好地引領各種文化思想和文化追求,讓人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熏陶、獲得教益。

二、關于詩歌的題材取向。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始終是詩歌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古往今來,無數優秀詩人的創作實踐表明,能否創作出精品力作,關鍵要看是否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深刻的生活感悟,是否關注現實生活、關注人民大眾。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一句名言:“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睂τ谠娙藖碚f,什么是大地?現實就是大地,群眾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就是天空,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因此,要倡導詩人把創作的視角投向改革開放的第一線,投向經濟建設的最前沿,投向社會生活的最基層,從如火如荼的偉大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要堅持以人為本,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人民群眾作為詩歌表現的主體和服務的對象,通過形式多樣的詩歌創造,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吁。要切實解決好“為了誰”的問題,牢固樹立百姓情懷,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社情民意,真心關注大眾訴求,寫出深切感受群眾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的動人詩篇,真正把服務群眾作為基點和歸宿。要切實解決好“依靠誰”的問題,始終牢記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主人,是進行文化創造的主體。要走出高樓、走出書齋,把深入基層、走向群眾作為一種理念、一種常態,把社會當做大學校、大課堂。從普通百姓的樸素話語中挖掘閃光的詩句,從人民大眾的生產勞動中汲取創造的元素,從讀者受眾的各種反映中了解群眾的期盼。要切實解決好“我是誰”的問題,視群眾為親人,把群眾當老師,切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真心做到情系群眾、感恩群眾、敬畏群眾,自覺把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感情轉化為詩歌創作的巨大動力,把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奉獻給人民、回報給社會。

三、關于詩歌的發展方向。詩歌作為歌唱生活的藝術,既是詩人從事詩歌創造、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手段,也承載著社會進步的需要,傳遞著大眾的文化渴求。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更加旺盛。詩歌越來越成為大眾袒露心聲、表達情感、反映民生、暢想未來的生活方式,成為普通百姓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這一點,在一個物化的時代凸顯得尤為重要。盡管我們的詩歌在一個時期以來被生活和時代邊緣化,但大眾對詩歌的這一共同的需要并未喪失。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引發的詩潮,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在一場巨大的災害面前,除了必須的物資,人們還需要精神的支撐。詩歌以它堅強的力量做到了這一點。而且,汶川大地震的詩潮中,最早出現的詩歌和影響最大的詩歌,不是出自我們的詩人之手,恰恰相反,出自我們的普通百姓。這正說明,詩歌一直存在于大眾之中,大眾深藏著真正的詩歌精神和詩歌理想。深入分析詩歌被生活和時代邊緣化的動因,除了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審美形式的多樣和現代傳媒的沖擊之外,詩人自身遠離生活、不食人間煙火,過度走向自我,“鬼話”多于人話,以及極端隨意漸入誤區的怪誕追求等都難辭其咎。而要扭轉詩歌不景氣的唯一出路,就是讓詩歌從故弄玄虛、自說自話的小圈子中跳出來,在重新走進生活、面向大眾的復歸中再次撿拾起遺失的自信,讓詩歌在詩人與大眾的良性互動中,重獲新的繁榮和復興。這正是當下詩歌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應提倡創建一種詩意生活。何謂詩意生活?就是“詩意棲居”,就是讓生活充滿詩情畫意,讓人民大眾安居樂業,歸根到底就是構建和諧生活與和諧社會。它包括富含詩性的人情、友愛、和平、富足、正義、公平和美麗等社會元素。而要構建詩意生活,必須從詩歌創作、詩歌傳播和詩歌教育抓起,必須從詩人、讀者和媒介做起。在這里,我簡要概括創建詩意生活的意義:創建詩意生活,能夠培養高尚情操,能夠營造和諧文化氛圍,能夠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能夠提升全民族的整體素質。

猜你喜歡
詩意大眾詩人
詩意地棲居
大地上的詩意棲居
邂逅周莊,詩意盎然
大眾偶像
一汽-大眾ID.6CROZZ
上汽大眾ID.3
冬日浪漫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