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語言的文化內涵及其表現手法
——以網絡論壇日常用語為例

2012-04-07 08:33霍美麗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12年5期
關鍵詞:網民語言文化

霍美麗

(宿州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 宿州234000)

作為社會交流的主要工具,語言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對于人們表達思想和傳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語言受語境影響很大,在不同的語境下會產生不同的語言文化。隨著當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網絡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社交語境。在此基礎上,一種新的富有活力的語言文化——網絡語言文化得以產生并廣為流行,它被匿名、自由和超地域性的網絡語境賦予了較為獨特的內涵和表現特征。

一 詼諧幽默的娛樂性

詼諧幽默在很多國家被看做是智慧的象征,享有很高的地位。傳統中國在儒家“非禮勿言”的教導下,相對來說文化較為嚴肅。但隨著現代人們工作壓力的增加和人際交往的減少,以詼諧幽默追求娛樂也逐漸成為中國國民緩解壓力、展現才智的重要渠道。而匿名、休閑性的網絡則為這一情緒提供了盡情發揮的舞臺。人們競相在網絡上以幽默調侃的語氣嬉笑怒罵,盡情放松自我,以舒緩在現實社會中繃緊的神經。

例如2010年廣受社會關注的小月月事件,即來自于網友們對一條天涯帖子《感謝小月月這樣一個極品的朋友給我帶來了這樣一個悲情的國慶,深度八做留戀》[1]的追捧。這條帖子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大的關注,主要在于帖子的作者蓉榮深深抓住了娛樂文化的主題,她不但給我們推出了一個娛樂性十足的人物小月月,還用生動詼諧的語言把看似痛苦的情節描述得繪聲繪色、笑料百出。其中一網友回復說:“成功被此等人物炸出水面,表示目前笑得很歡樂,樓主go on?!盵1]這句話可謂道出了眾多關注者的心聲。

除整體的詼諧語氣外,網絡語言文化的娛樂性還往往通過創造豐富的幽默詞語來表現。其中諧音便是一種常見的創造手法。在中國很早的時候諧音就產生了,在網絡時代,計算機漢語拼音輸入法和現代人對幽默的推崇更使這種手法發揚廣大。如在稱謂上,網民們將旅友稱為“驢友”,同志們為“筒子們”,俊男美女為“菌男霉女”,形象生動;在對人物感情的描述中,將壓力稱為“鴨梨”,悲劇稱為“杯具”,過獎稱為“果醬”,喜歡稱為“稀飯”,“I loveyou為“愛老虎油”,詼諧有趣。諧音的用法使這些無感情和干巴巴的表述變成了休閑幽默的娛樂性文字。

另外,比喻手法也很常見。比如網民們在論壇中將發表帖子稱為“打鐵”,將觀看稱為“坐沙發”或“圍觀”(并形象地從現實社會中的城區布局引來“一環”“二環”圍觀之說),將帖子上下排列的順序稱為是“樓層”,并將發無閱讀價值的回帖稱為是“灌水”,只看不發留言稱為是“潛水”,而經常灌水的人被稱為是“水仙”、“水手”,另外將長相較丑的男女分別稱為“青蛙”與“恐龍”等等。這些由比喻產生的網絡語言貼切幽默,也為論壇的交流營造出一個輕松熱鬧的娛樂氣氛。

二 簡潔醒目的快餐性

現代充滿壓力的工作和生活使得社會氣氛變得緊張忙碌。在這種氣氛下,一切符號需要簡潔醒目,文化也帶有了快餐性質。而作為現代文化代表的網絡語言文化自然也就深受其影響,因為交流需要快速輕松。如在網絡論壇中,網民多以開門見山的方式進入敘述,一般以簡短明了的話語進行交談,而很少出現拖沓冗長或晦澀難懂的語句和段落。甚至在稱呼對方時,一個簡潔醒目的“親”字,秒殺男女老少、或陌生或熟悉等一切人,廣為流行。

為了達到快餐的目的,像詞匯縮寫、數字諧音和英文音譯都是常見的網絡語言表現形式。

縮寫是將漢字拼音或英語的第一個字母合寫的一種語言手法,如將樓主縮寫為“LZ”,美眉縮寫為“MM”(同時還有“妹妹”之意),哥哥縮寫為“GG”,男女朋友分別縮寫為“BF”和“GF”,同性戀(“boy’s love”)縮寫為“BL”(音譯“玻璃”),感嘆“Oh,my god!”則縮寫為“OMG”。 在整齊劃一的漢字中間,用這些縮略字母可打破沉悶,顯得醒目明快,所以能達到較好的表達效果。

而數字諧音是將漢語詞匯用其同音或近音的阿拉伯數字來代替的一種語言手法,如以“53”代指“我閃”,“88”代指“拜拜”,“555”表示“嗚嗚嗚”痛哭,“9494”表示“就是就是”。這種表現形式雖與縮寫有所不同,但是在簡潔醒目上與縮寫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英文音譯是對英語常見詞匯的中文音譯,如將Fans的音譯為“粉絲”(或“扇子”、“蕃薯”),E-mail稱為“伊妹兒”,Java稱為“嬌娃”,windows稱為“瘟都死”。在以漢語為母語的國家里,這些音譯詞具有輸入便捷的優勢,而漢語詞匯的豐富性也使得音譯詞的選擇空間較大,所以最后形成的網絡詞匯往往也具有幽默風趣的特點。

三 新奇刺激的創新性

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創新是當代文化的主題內涵之一。在這種主題背景下,人們競相標新立異、展示自己的才華。而開放和自由的網絡語境也為人們的創新能力提供了廣闊的表現舞臺。在網民們的奇思妙想下,大量的網絡語言應運而生。這些五花八門的網絡創意語言,在給人們帶來新鮮刺激的文化體驗的同時,也給語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向人們彰顯著語言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

其中摹狀是最有代表性的創新表現手法。運用此手法,網民們不但創造出“囧”(表示傷心、無奈)、“汗”(表示震驚而無言以對)、“倒”(表示無法忍受、暈倒)、“抓狂”(表示憤怒或郁悶到發瘋)、“吐血”(表示心情郁悶到極點)等生動的表情漢字,還通過組配各種不同的字符,構造出一系列形象的表情符號,如以“(∩_∩)”表示微笑,“(→_→)”表示懷疑,“(⊙ o ⊙)”表示目瞪口呆,“(╯^╰)”表示一臉苦相等等。這些文字或符號形象傳神、表現力強,能夠彌補書面交流中表情語言缺乏的不足。

創新無處不在,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常見的還有分解、合成和混用等。

分解是將一字(詞)按形體或音節分解為若干字(詞),如網絡語言“弓雖”是“強”的形體分解用法,“哥屋恩”指“滾”的音節分解用法。

合成則相反,是把若干字(詞)中的關鍵字提取出來合成一詞,如將“笨蛋+白癡+神經質”合成為“蛋白質”,將“白領+骨干+精英”合成為“白骨精”,甚至在網民嘴里的“特困生”指的其實是上課愛犯困、打瞌睡的學生,“神童”特指“有神經病的兒童”。很多人認為這些詞匯具有語義模糊、歧義較強的缺點,但從另一個方面看,網民也正是在這種對常見詞匯和崇高事物的扭曲和解構中,達到了娛樂的目的。

另外混用是將數字、字母和漢字進行組合使用的一種創新方式,如以“8卦”表示“八卦”,以“Me2”表示“Me Too“,以“3Q”表示“thank you”。這一手法因構思奇特,形式活潑,深受追求新奇刺激的網民的喜愛。

四 從眾模仿的時尚性

新奇創新的事物或行為若獲得人們認可并被追隨模仿,便可演變為一種時尚潮流。時尚也是當今網絡語言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網絡傳播的便捷性特色,使網絡語言的文化時尚發展異常迅速。網絡語言的從眾模仿現象十分普遍,網民們緊跟潮流前沿,人人唯恐落伍,所以在此基礎上每年都會有一批新的詞語受到追捧,網絡語言發展也展現出極大的活力。比如像近些年的“××帝”、“給力”、“高富帥”等詞語和“神馬都是浮云”、“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賈君鵬你媽叫你回家吃飯”等句子就都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為一種語言時尚。

而從網絡語言的創作來源來看,又可見出網絡對現實生活中時尚熱點的追隨。比如說網絡語言“傷不起”、“鬧太套”來自于流行歌曲,“你太有才了”、“hold住”來自于綜藝節目,“我爸是李剛”、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來自于熱點新聞,“豆你玩”、“蒜你狠”系列來自于民生現象,“小強”(指蟑螂或生命力很強的人)、“旺財”(指狗和到處攻擊他人的人)、“如花”(指丑女)則來自于備受年青人歡迎的周星馳電影。人們在使用這些網絡語言的同時,實際上也在把玩身邊的時尚文化上過了把癮。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性別的人在網絡中張揚個性、抒發情感時,難免會帶上不同的性別特征。性別特征也存在從眾模仿現象,進而發展成性別時尚文化。比如男性網友在網絡論壇中就跟風使用“狂頂”、“坑爹”、“蛋疼”、“膜拜”、“給力”、“SB”、“找抽”等詞表達自己的感情,這些詞雖較為粗魯,但卻表現了男性崇尚陽剛率直的特點;而女性則相反,流行卷起舌頭說話,如“介個素蝦米東東?”(意思是“這個是什么東西?”)“偶8是米女,但偶粉可耐!”(意思是“我不是美女,但我很可愛”)等句子舉不勝舉,“哦”、“撒”、“捏”等句末助詞更是被無限濫用。這些卡通式的語言展現出小女人精靈可愛的特征,這也正與當前現實生活中的年輕女性時尚文化同步。

五 雜糅各方的綜合性

網絡的優點,還在于它能打破空間的限制,把天南地北的人納入同一空間進行交流。作為網絡交流的工具和產物——網絡語言自然就會受到一些地方方言的影響。如在網絡語言中的“女銀”(即“女人”)來自于東北方言,“妹紙”(即“妹子”)來自于湖南、河南等地的方言,“額”和“偶”(均指“我”)分別來自于山西和浙江方言,山寨(指假冒不正規)則來自于廣東方言;另外還從臺灣引入了“……的說”(如“長得超漂亮的說”)、“過去……的方式,……”(如“過去唱忐忑的方式,弱爆了”)等特殊句式用法。對于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來說,這些綜合性的網絡語言所具有的親和力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離。

同時,網絡還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捷互動的平臺,大大增加了我們對外語和外來文化的接觸和認知,并將它們融入到網絡語言的創作和使用中。如網民們把小男孩稱為“正太”、把裝可愛稱為“賣萌”(裝可愛)、把表露心聲稱為“吐槽”,這些網絡詞語來自于日語;把中老年男子稱為是“阿雜西”(也譯作“大叔”)、中老年女士稱為“歐巴?!?也譯作“大嬸”)、把“思密達”做為句末語氣助詞的用法,是來自于韓語;另外“out”(指“過時”)、“high”(指“熱烈”)等網絡熱詞和“…ing”(正在進行時,如“感動ing”)、“…ed”(過去時,如“吃ed”)等動詞語法均來自于英語。這些網絡語言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和沖擊。

新的語境——網絡的出現,使人類經歷了一次“話語體系和思維方式的革新”[2]。作為革新的產物,網絡語言以宣泄情感、交流思想和張揚自我為主要目的,以追求娛樂、消費快餐、銳意創新、跟隨時尚和綜合各家文化為客觀表現。其富有活力的生命來源于網民交流與共享文化的巨大熱情,其豐富的思想內容來源于當今時代文化的滲透。研究網絡語言文化的內涵和表現手法,對于我們認識當今的時代精神和社會文化,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蓉榮.感謝小月月這樣一個極品的朋友給我帶來了這樣一個悲情的國慶,深度八做留戀[J/OL].(2010-10-05).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273274.shtml.

[2]宋鳳玲.從網絡語言看網絡文化現象和社會心理[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2):75-76.

猜你喜歡
網民語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語言是刀
網民低齡化 “小網蟲”的明天誰來守護
誰遠誰近?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有感“網民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