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使臣視域下的歐西形象及省思
——以王之春的《使俄草》為視點

2012-04-13 22:23

楊 德 志

(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

晚清使臣視域下的歐西形象及省思
——以王之春的《使俄草》為視點

楊 德 志

(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

晚清王朝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打擊下,被迫打開了古老的國門,由此拉開了封建王朝近代外交的帷幕。在弱國辦外交的艱難過程中,一大批使臣紛紛走出國門,從他們特定的視角去審視西方社會。他們一方面驚羨于西方富庶的物質文明,另一方面對其制度文明心存驚奇和疑惑,同時也進行深刻的省思,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革本國內政的主張。從這些主張中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磨合,可以取長補短,取優補劣,共生發展,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共性。

晚清使臣;歐西形象;省思

晚清王朝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打擊下,被迫打開了古老的國門,由此拉開了封建王朝近代外交的帷幕。在弱國辦外交的艱難過程中,一大批使臣紛紛走出國門,從他們特定的視角去審視西方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并對此省思。由于每個使臣的出身、身份、閱歷、受教育的程度乃至受時代風氣影響的不同,他們對歐西文明的認識及省思,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本文擬從晚清使臣王之春的使俄日記《使俄草》入手,探討王之春視域中的歐西形象及其省思,以期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

一、王之春與《使俄草》

王之春(1842—1906),字爵棠,號椒生,湖南清泉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后裔。文童出生,“少為名諸生”[1],弱冠從戎。其在彭玉麟部時,“為啟事吏,以其貌厚,令從軍事,拔至道員”[2]。曾追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征戰南北,受到湘淮大吏的賞識和重用。

王之春關心時政,講求事功,推崇經世之學。同治十年(1871年),為了總結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王之春整理刊印了《防海紀略》一書,該書的流傳,對當時和以后的思想界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治十三年(1874年),明治維新后逐步強盛起來的日本開始覬覦臺灣。為了進一步探求御侮之道和自強之策,王之春開始編寫《國朝柔遠記》一書。該書記述了清朝開國二百余年間中外交涉的歷史,考究得失成敗,介紹世界各地的概況,并闡述了自己的洋務思想和主張[3]。該書影響甚大,頗受洋務派人士重視,“談時務者奉為圭臬”[1]。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正式宣布吞并琉球,此舉直接威脅我國東部海疆安全。為掌握日本動向,受南洋大臣、兩江總督沈葆楨的委派,王之春赴日查探。歸國后向朝廷“上萬言書,陳夷務,自請帶銳師規復中山”[1],又將此行見聞和所感編訂成冊,刊印出版,定名《談瀛錄》。彭玉麟稱贊該書,“言簡而意賅,俾日國情形一翻閱而瞭如指掌”,“誠防日以防俄之秘鑰,亦服日以服俄之韜鈐也”[4]。

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署理廣東按察使任內,沙俄皇儲尼古拉二世訪華,王之春代生病的廣東巡撫劉瑞芬妥為接待,獲得尼古拉二世的好評。因為有這層關系,光緒二十年(1894年),王之春以頭品頂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出使俄國,吊唁俄皇亞歷山大三世逝世,并恭賀尼古拉二世嗣位。其時,中日甲午戰爭方殷,清政府連遭敗績,王之春此次出使有聯俄以制日的政治意圖。由于俄國的外交政策是以本國利益為原則,不是以清政府的需要為轉移的,王之春使俄的目的沒有完全達到。而他卻得以考察英法德俄諸國,審視歐西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并對其進行省思,且一一記錄。第二年回國后,將其出使俄國的行程日記刊印行世,即所謂《使俄草》八卷。

二、對發達富庶的物質文明的關注

王之春使俄之際,正值西方國家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時,工業化、城市化迅速推進,社會狀況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變化。盡管各國工業化發展水平和程度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都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態勢。這些使得王之春感到十分驚奇、羨慕,王之春首先關注的是以下新鮮事物。

1.先進的科技。工業革命的巨大推動力就是科技的創新與進步。先進的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便捷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王之春在法國萬生園參觀,記述到:“近日法人講求蠶務,用顯微鏡擇蠶種。視蠶身之有黑點者去之,其所生之子,亦以顯微鏡視之。中國每蠶子八兩出絲二十五觔,法人每蠶子八兩可出絲七十五觔或百觔不等。食葉之多寡,培養之人工,中外從同。法人于十數年間便已相去若此?!盵5]178這是法人將光學鏡應用于蠶絲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電報的發明是郵政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王之春的感嘆是,“以電傳聲為德律風者,而傳信用號碼以審字尤為明顯而畫一”,“雖數萬里外通傳要信捷于影響奇妙,真令人不可思議矣”[5]425。讓王之春驚羨的還有制錢局的防偽造幣技術,及千里鏡、電氣線、剪草機、機械犁等新式器械。

2.發達的工業。歐西各國工業起步早,工業化水平高。王之春此行參觀了法德英等國的軍工企業,這些都是與煤鐵聯系緊密的重工業。在法國巴黎工業區參觀,王之春欣然賦詩:“暮色蒼茫海氣清,電光煤火爛如星?!盵5]568該區工業發達的景象在詩中得到較好的體現。在德國的伏爾鏗造船廠,王之春所見,該廠生產門類齊全,廠中“機器各式分別,或鑿孔,或銼光,或琢磨,或切斷,種種具備”[5]340,同時,該廠還有造鍋爐房、造喇叭所、木料所、圖紙房等,應有盡有。在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王之春參觀了國家槍炮制造廠,看到該廠繁忙的生產景況,又欣然賦詩表達驚羨之情:“幕天席地橐籥工,陰陽爐炭飛炬紅。光芒騰宵萬丈起,運錘一擊聲摩空?!盵5]379

3.繁盛的商業。歐西各國的工業化程度有所不同,相對來說,英法起步早,工業化程度高,與之相聯系的是商業的繁盛。王之春在英國倫敦所見,“街市喧闐,行人如織,車如流水,馬若游龍,大有五陵煙霧勝概”[5]365。在法國巴黎,“隨往羅弗大店一游,周圍里余旁通數十門樓,凡數重中間,百貨環集,分類別門,猶若街市。掌柜者男女并集,仿佛中土之集場而富麗,殆不可比倫耳”[5]457。

4.先進的武器裝備??萍嫉膭撔麓龠M了軍事裝備進步。王之春在德國參觀魚雷廠,“觀其演放之法,約一秒鐘云已可行一里許,其速率之準頭,蓋以應驗不爽者”[5]343。在英國胡力樞槍炮廠參觀,所見新式魚雷炮和快炮,皆首用無煙黃綿線火藥,“價三倍于黑藥,然力量甚大,一分可當黑藥四分之用,且不患水濕霉變,無慮熱蒸火燭”[5]375。在馬克廠見機器炮,“內用機簧取攜甚便,彈如排筒,橫連于外,指按風門則內機動而藥彈自能橫遞,連響不絕,如爆竹然”[5]377。

5.發達的交通。王之春對歐西交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歐西各國的鐵路交通網。對俄國的認識是,“俄國鐵路經始其主尼可剌第一(尼古拉一世)先由腹地通衢漸推至邊境疆邑,迄今五十余年,其歐洲境內錯綜參互,已如蜘蛛牽網,六通四辟”[5]332。對歐西各國的總的印象是,泰西各國“鐵道縱橫午貫……英德諸國各道多置軌條或八九或六七,可以數車并行,不相窒礙,輪煙過眼,往來猶如梭織,此可以想其繁盛矣”[5]444。

王之春對于歐西繁榮的經濟和先進的科技,并不像一些守舊官僚那樣,斥之為“奇技淫巧”,而是持以贊許和欽羨的態度,這是他思想開明的表現。當然,王之春使俄時,西方國家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尚未完成,新技術所帶來的一系列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化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由于使節的身份和時間的限制,王之春走馬觀花似的參觀訪問見聞有限,對于歐西社會物質層面的認識并不全面,也不深刻。然而,走出國門目睹西方先進的物質文明,要遠比在國內從書本上看到的西方世界更真實生動,更具有說服力。

三、驚奇與疑惑并存的制度文明

作為一位落后國家的政府官員,關注先進國家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生活狀況,這是十分自然的事。通過考察,王之春認為,歐西的強大和他們的政治制度是密切聯系的:“泰西諸邦立國雖僅千余年,而善政宏多,皆有實效,非徒奉行故事已也”[5]463。

首先讓王之春驚奇的是歐西的教育制度?!皻W洲婦人無一不識字就學者,無事不與男子同,即戰陣亦用之,是其人數雖寡,實則一人有一人之用”,而中國婦女“唯秘置室中,是以人數雖多,已廢棄其半于無用之地”[5]289-290。歐西的教育制度,“自其正本澄源言之,則凡男女八歲以上,必皆向學,否則罰及父母,國中義塾幾如林立,其他格致光學、電學、算學以及博物工技各等院之足資考證者,又不知凡幾,故其為學亦易成就也”[5]466。這種教育制度與當時清政府實行的八股文章、科舉取仕的教育制度,有著天壤之別,當然讓王之春感到驚奇了。

歐西各國的司法刑罰制度也讓王之春感到新鮮。王之春發現泰西各國,“即如官之待民,從不敢嚴刑苛罰,暴斂橫征,苞苴公行,簠簋不飭。其民亦奉公守法,令甲高懸,無敢或犯。其犯法者赴案錄供,如得其情,則定罪系獄,從無敲撲笞杖,血肉狼藉之慘。其在獄也,供以衣食,無使饑寒。教以工作,無使嬉惰,七日間有牧師為之勸導,使之悔悟自新,獄吏亦從無苛待之者。國中所定死罪,歲不過二三人,刑止于絞,而從無梟首示叛逆。重罪止及一身,父母、兄弟、妻子皆不相累”[5]463-464。王之春對西方司法刑罰制度的認識,不免有夸張和溢美的成分。但是,歐西的司法制度確實與封建中國歷朝歷代殘酷的刑罰制度大不相同。

王之春對歐西各國先進的稅收制度也非常關注。他考察后指出:“國中所征田賦之外,商稅為重。其所收雖似繁瑣,而每歲量入為出。凡一切善堂經費及橋梁、道路,皆撥自官庫,藉以養民。故取諸民而民不怨?!盵5]464此外,其境中“亦無丐食市廛及無業之民游行衢路者。問其故,則皆為恤貧院收入教養,擇其才智所近,俾學淺近手藝,藝成足以自食,始令出院,則不至無所依賴,流為餓莩,此皆由國家給發帑金”[5]465。這種稅收制度體現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現代稅收理念,自然讓從封建王朝走出來的王之春感到新奇。

王之春對以上的各項制度基本上是贊賞和肯定的。但是,由于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王之春在觀察、審視、評價歐西的各項制度時,難免會用儒家文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進而得出一些自以為是的結論。如歐西的議院制度,本是政治民主化的體現,它與封建王朝獨裁專權大相徑庭。王之春一方面看到議院制度的長處:“其所設議院固亦刑賞與共而無上下壅閼之虞”;另一方面又認為,“然流弊所滋,乃有權魁巨憝要結蓄謀,迫令其君使去位。此其君臣之義未知講求者也”[5]320-321。

再如,王之春觀察歐西的婚姻習俗,“婦有外遇,雖公爵夫人或棄本夫而再醮。夫有外遇,其妻可鳴官究治正”,“女子未嫁每多男友,生子不以為嫌,國中斗榖于兔之流幾于四分居一,所以女多終生不嫁,免受到拘束也”。其實,西方的這種婚姻習俗至少體現出一定的男女平等原則。不像封建中國的婚姻習俗,男人可以有三房四妾,女人必須要三從四德。正是長期受到封建正統觀念的浸染,王之春認為,“此夫婦之倫宜急正者也,各國政教一切亦大有可觀,獨此俗相緣于三綱大義未免失之偏駁”[5]322。

人的認識觀念的形成是長期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果,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王之春從封建農耕文明的視角去審視歐西工業文明的制度、習俗,看到諸多令其驚奇的事物和疑惑的現象,并按自己的理解加以評價,這是兩種文明互動中的自然現象。當兩種不同的文化最初相遇時,每種文化者都會從他者身上尋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這是一種通例,又豈獨王之春一人哉?

三、王之春改革內政的主張

王之春的歐西之行,看到的只是西方工業文明的一個側面,但這足以引起他的深深震撼,并對此進行深入思考。這也是晚清使西使臣的共同經歷。學貫中西的伍廷芳,曾在清末兩次出任駐美公使,他的感慨是:“在今天這個蒸汽機和電氣化的時代,她(指晚清中國)的交通運輸太原始了。緩緩行駛的平底帆船和騾車根本無法同電車、火車競爭。她的中古式的教育制度也不能滿足現代的要求。八股文和書法必須讓位于現代科學的學習。簡言之,她必須引進現代的機械和發明并學會利用現代的發現?!盵6]這些使臣們共同認識到,中國太落后,必須努力向西方學習,奮起直追。

那么怎樣向西方學習呢?王之春向清廷提出了八項改革內政的主張,具體內容是:一、修建鐵路;二、改變兵制;三、變通科舉;四、造就人才;五、設官銀號,發行鈔票,籌集款項;六、重工商;七、振興礦務;八、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派頭等公使駐扎英、俄。這些主張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以興修鐵路為中心的求富主張。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對于鐵路這項新興事物,許多封疆大吏多持反對態度。如時任湖廣總督李翰章說,鐵路“壞我地方田廬,蹙我民間之生計,眾怒難犯”[7]。王之春此次出使,加深了他對于鐵路的認識:“西人創興火車不過數十年,今已密若蛛絲,往來梭織,遇水則設長橋,過山則穿洞穴,或架橋行街市之上,或穴地而行其下,并無大礙人廬墓者,至經行之路不過稍為平治,于風水之說尤無妨礙,道路之畚鍤修治,邨落之分運貨物,一一需人,亦無傷于貧民生計,而百貨流連化重為輕,縮遠為近,不啻以陸作海而以車當舟,運兵速,運漕便,行旅迅疾而無泥濘風濤之苦,何快如之!何憚而不為之!此中土所亟宜創興者也?!盵5]197-198而且對于工商、礦務,鐵路可以“通國家之有無,濟生人之日用”[5]332,對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王之春將興修鐵路列為八項改革主張之首。

二是以改變兵制為內容的求強主張。清政府自鴉片戰爭以來,與西方列強爭戰,屢遭敗績。西方列強的軍事,給國人的最初印象就是其先進的武器裝備——堅船利炮。王之春使俄之際,也正是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連遭敗績之時。因此,王之春對歐西的軍事特別關注,在俄德英法等國均參觀了軍工廠,而且還觀看了俄德的軍事操練。他不僅僅驚訝于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且對其軍事制度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得出的結論是:“泰西自二三千年來,以戰立國,其講求戰守之法,君民上下,內外一心,無不精益求精,蓋非是則無以自存?!盵5]682因此,王之春建議,“平時考究槍炮艦臺營制弁勇之孰良孰楛孰勇孰怯無不確有定評……蓋必營度于平日,然后能操勝于無形”;對于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方法,“宜多派學生出洋學習或遴選廉干之員出洋訂購并募洋將訓練,俾得蔚然自成一軍”;軍士“訓練則聚之以營房,教之以學堂,擇其身材授以技擊,鼓其忠義之氣,游之智略之林”;“常川訓練使無日不如臨大敵,庶幾有備無患而聲威復振矣”[5]684-686。

三是強調教育對富強的重要性。不管是求強還是求富,人才是關鍵,而教育又是造就人才的前提。通過此次出訪,王之春對西方教育與富強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他指出:“歐西各國教民之法,莫盛于今日。凡男女八歲以上不入學堂者罪其父母。男固各學其學,女亦無所不學,即聾瞽跛啞者流亦各有學院,設塾師,擇其可為者以教之。其貧窮無力及幼孤無父母者皆令收付義塾。在鄉則有鄉塾,至于一郡一邑及國都之內,學塾林立,有大有中有小,自初學以至成材,及能研究精深者莫不有一定程限。文則仕學院,武則武學院,農則農政院,工則工藝院,商則通商院,非僅為士,有學即通國之人,凡執一業者亦無不各有所學……推之于士農工商,何獨不然,推究大局興衰,觀其所以致此之由,而知勃興之本,原不在彼而在此也”[5]315-317。所以,王之春向清政府提出八項改革內政的主張中,變通科舉和造就人才兩項就是以西方教育制度為藍本的。

王之春通過親身實地考察歐西以后,向清政府提出的改革主張,無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建設性,表明王之春視域的開闊和認識水平的提高。

四、余論

王之春在驚羨于歐西物質文明的同時,總試圖從中國文化典籍中找到根源。如在法國參觀萬生院時,見西人對植物細加研究,王之春感嘆,中國古時《齊民要術》諸書已盡講求農物之學了。在游歷了西方的軍工廠后,王之春更是感嘆我國三代時已“有機輪火炮之屬,特事初創始,未克精益求精耳”[5]413。對歐西的部分制度文明,如對其婚姻家庭制度,充滿了疑惑甚至是反感的情緒,他認為:“近亦知推中國為教化最先之邦,似已省悟及此,特驟難更革,故因仍之邇來四子五經之書西人多翻譯之者,吾道西行,其庶幾不遠矣?!盵5]322

從王之春的思想中,不難看出他沒有跳出中體西用、西學中源的窠臼。但是,他的中體西用思想并沒有頑固地堅持中體不可以更改,而是認為清政府應該向西方學習一些“善政”。如對歐西各國的行政體制,王之春認識到,“其分職建官頗能尊卑相御,內外相維,無畸重畸輕之患”,“舉國中大小臣工,無不守法尚廉,不懈厥職,其在官者皆民之望,即貴至執政大臣抑且以民之可否為去留,又其榷征稅餉具有常度,涓滴必歸公款,不得朘民為生”,而且“凡泰西各國大都如此,可以想其立法之善矣”[5]450-453。因而,王之春的思想具有從洋務向維新轉變的特征。

作為洋務派官員,王之春沒有像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那樣取得令人矚目的實踐成就,也沒有像薛福成、馮桂芬那樣具有系統的洋務思想。對王之春視域下的歐西形象及其省思的考察,有利于探討晚清普通洋務官員與中西文化交流的關系。王之春深受傳統文化的浸染,又積極提倡經世之學,此次的歐西之行,使他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但是他并沒有一味地崇拜西方先進的文明,而是對中外的現實進行省思,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主張。從中可以看出,當兩種不同文化相遇時,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磨合后,取長補短,取優補劣,共生發展,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共性。

[1]李元度.《椒生詩草》序//王之春.椒生詩草[M].上海:文藝齋印,光緒十年刻本.

[2]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傳:中冊[M].上海:崇文書局,1988:74.

[3]趙春晨.王之春和他的《國朝柔遠記》[J].汕頭大學學報,1986(1).

[4]彭玉麟.《談瀛錄》序[M]//王之春.談瀛錄[M].上海:文藝齋印,光緒六年刻本.

[5]王之春.使俄草[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6]丁俊賢,喻作鳳.伍廷芳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206.

[7]李書源.籌辦夷務始末[M].北京:中華書局,2008:2192.

[責任編輯孫景峰]

OntheEuropeanandWesternImagesinEyesoftheLateQingDynastyEnvoysandTheirReflection——A Study of Zhichun Wang’s A Diary in Russia

YANG De-zhi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China)

Under the ferocious attack of the western imperialists, who had advanced warships and guns, the Royal Cour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forced to open its ancient gate, since when began the modern diplomacy of the feudal royal court. During the hard times, many envoys went abroad and regard the western world from their special angle. On one hand, they were shocked by the rich western civi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were surprised and meanwhile confused. Hence they underwent deep reflection, based on which they put forward their own propositions as to how to reform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Royal Cour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abov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wo cultures can compensate and even enrich each other after having met 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for some time, which proves they can coexist and help develop each other. This is also what all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s have in common.

late Qing Dynasty envoys;European and western images;reflection

K252

A

1000-2359(2012)02-0146-04

楊德志(1971—),男,安徽明光人,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淮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2011-11-1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