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凱逝世后輿論評價之南北觀

2012-04-13 22:23
關鍵詞:袁氏大總統革命黨人

霍 慧 新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

袁世凱逝世后輿論評價之南北觀

霍 慧 新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

袁世凱逝世后,以北洋政府為主導的輿論,將袁塑造為“手創民國”的“功臣”,對之極盡頌揚;而在南方革命黨人的口誅筆伐之下,袁則完全為“叛國違法”的“元惡”。兩種截然相反的評述,反映了民國時期兩種政治勢力對政局穩定和政治改良的不同考量。在此過程中,“袁世凱”已非單純層面上的“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或者舉國征討的“逆賊”,而已然演變為一種凝聚人心、激勵斗志的政治符號。

輿論評價;北洋政府;革命黨;袁世凱

袁世凱逝世后,北洋政府決定對其施用國葬?!皣嶂敢試颐x為國家元首、高級官員或有特殊功勛的人所舉行的葬禮”[1],它是國家實行最高規格的一種葬禮。北洋政府對前任大總統待以國葬禮,以表“崇德報功”之至意,表明官方對袁評價甚高。然而,時值南北對峙、兵戈相見,各方對袁世凱評論不盡相同。以往對袁世凱的研究大多著重于生前是非論定,很少關注其逝世后的輿論反應??疾煸绖P逝世后南北雙方(此處南北所指具體為,“南”指代南方革命黨人,“北”指代北洋政府,及其雙方各自輿論導向下的普通民眾?!澳媳薄眱H代表政治層面而非地理層面的含義)對其的評價,不僅有利于全面地看待袁世凱,而且有助于探究袁世凱逝世后國家政局演變及其深層原因。

一、“手創民國”“英雄末路”的袁世凱

以北洋政府為主導的北方輿論,對逝世后的袁世凱評價較高。除規定以最高規格的國葬禮安葬袁外,在各種政府公文和民間時評中,大多稱呼袁為“前大總統”“袁大總統”“袁公”等,并不否認其在民初所做的貢獻和作為國家元首的地位;對其逝世,強調乃“憂勞成疾”,表達哀悼和惋惜之情。

黎元洪作為北洋政府繼任大總統,對袁的評價極具代表性。1916年6月8日,黎發表申令:“民國肇興,由于辛亥之役。前大總統贊成共和,奠定大局,苦心擘畫,昕夕勤勞,天不假年,構疾長逝,追懷首績,薄海同悲。本大總統患難周旋,尤深愴痛。所有喪葬典禮,應由國務院轉飭辦理人員,參酌中外典章,詳加擬議,務極優隆,用符國家崇德報功之至意”[2]。在以黎為代表的官方話語中,袁世凱不僅是奠定民國大局的元勛,而且對建設民國社會具有至高功勞,應該在死后享受無尚尊崇。

在北洋政府所定的基調之下,舉國通過葬禮、祭奠等一系列政治儀式,掀起了悼念袁世凱的浪潮。6月9日,北洋政府發出通告,規定各官署、軍艦、海關下半旗,文武官吏停止宴會、臂纏黑紗,民間輟樂輟課,官署公文和官報封面用黑邊,官署公文書蓋用黑色印花,在京文武各機關除公祭外按日輪班前往行禮,各省及特別行政區域與駐外使館設案望祭[3]。6月28日為袁的出殯之期,所有殯禮按照喪禮處擬訂儀式舉行。黎大總統親臨懷仁堂慰唁,外交團、清皇室代表、國務卿、國務員、其他文武各機關長官、紳商學各界人員等,均在指定地點會集,上午九時起鳴放禮炮101響,恭送袁的靈柩出京赴豫。靈柩經過地方,該地方官均率僚佐、紳民張幕,具奠禮服以待,恭候靈輀車抵站后,向其鞠躬、祭酒。沿途軍警遇靈輀經過,一律舉槍敬禮[4]。當時北洋政府尚無國葬禮制的制定,但就其葬禮規格來看,實質上是以國葬禮待袁。

在此前后,各地官員紛紛向中央拍發唁電,表達哀慟和惋惜之情,對袁極盡贊美和頌揚。南昌李純認為,袁在建設現代統一國家方面具有首創之功,“驚痛無地,哀我元首再造中國,宵旰焦勞……伏讀遺令宣告之苦心,彌思生死為國之嗣德”[5]。陳樹藩取消陜西獨立,致電中央主張將袁厚葬:“袁大總統之薨逝,實在未退位以前,依其職位,究屬中華共戴之尊,溯其勛勞,尤為民國不祧之祖。所有飾終典禮,擬請格外從優”[6]。出身北洋、曾公開反對帝制、勸袁退位的馮國璋從南京發來唁電,將袁逝世比作“值此時局之艱難,失中流之砥柱”,稱“故大總統扶馭民國五載,于茲錯節盤根,極憂盡瘁,追懷功德,宜永尊崇”[7]794。瀘州張敬堯強調袁在政績上的功勞:“先大總統巍巍至德,蕩蕩難名,旰食宵衣,憂勤惕勵,內安外攘,震古爍今,方謂應運圣人,大有造于中國”[7]825。甘肅張廣建對袁亦贊譽甚高,“項城手創民國,定內亂,籌外交,數年以來政治改良實有沛然”;他“愴念天柱至折”,“大星遽隕,悲愴不勝”,甚至將袁與拿破侖、林肯相提并論,“懷叱咤之雄風,新運特開伯業、王猷以外,溯美歐之前軌,論功究與拿翁、林肯同符。雖是非毀譽,眾口難齊,而魄力之沉雄,局度之恢廓,對內、對外信用之堅,威望之著”;認為如果假以時日,袁“必能建設強有力之政府,為中國前途造無窮幸福也”[7]936-938。

官方對逝世后袁的評價反映了一定的事實,但也難免存在夸大的嫌疑。袁世凱縱橫軍政兩界多年,極為注意培養親信。政府內外均不乏袁的心腹。受有知遇之恩的北洋各派系,繼承了袁的法統,在對袁的論定上似乎沒有脫離各自的利害。并且,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生者對死者往往懷抱一種寬容態度,因而難免在申令和唁電中極盡溢美之詞。在其影響之下,民間社會倡導對袁逝世“不妨表相當之哀悼”[8]。更多人感嘆英雄末路,如有人提出,“夫以毅力與經驗而論,項城在中國當為第一人物。向使始終抱其就職誓詞,積極進行,登進賢良,屏除奸邪,凡百政治,力求刷新,其豐功偉業,當與美國華盛頓相較,或未易量”[9],對袁飽含惋惜之情。

二、“叛國違法”“惡貫滿盈”的袁世凱

革命派首領及黨報的言論,表達了對袁的深惡痛絕。在其輿論建構中,袁背叛民國,“罪大惡極”,恨不能誅之而后快。諸多評論直呼袁世凱名諱,甚者冠以“袁逆”“元惡”“叛國罪人”等,認為袁的專斷、無國家和法制觀念等原因,導致了民初政局的紊亂;對于官方給予袁的褒揚之詞和國葬待遇頗不以為然,批判其僅僅只是官場上的表面形式[10],或者某些人的狐死兔悲之感[11]。

革命派代表人物認為,袁死乃革命事業的階段性勝利。革命領袖孫中山在公開宣言中,批駁“袁氏大亂中國”,“袁氏一人,為梗五歲,所由使人太息痛恨,而不敢稍自暇逸者也”;將袁視作革命事業的“障礙”,稱其為“巨兇”,認為其死乃“自斃”[12]。黃興致函中華革命黨本部負責人謝持,將袁稱作“極惡之人”,認為袁的失政應該歸咎于其本人和帝制派,主張任何一方都不可輕言饒恕,以免后患:“大憝雖去,余孽猶存,吾人不于此時并智竭力,為根本上之掃除,貽患將無已時”[8]。

在以革命派為首的輿論陣營中,袁不但無手創民國之功,而且是國內外政治積弊、社會道德風氣敗壞的“萬惡之源”?!暗谝淮胃锩酝讌f終,而滿清末造惡政治之流毒仍存在于國內。其繼也,愛國的人物排斥漸盡,國家之名譽威信蕩然,社會風紀、國民道德掃地。此袁世凱任總統以來之罪惡也”,二次革命后,“袁之地位益固,殘賊暴厲日亦加甚,曾幾何時,而皇帝之運動起矣”[13]。對于袁氏罪過何在,革命黨人從制度、法律等層面進行了剖析:“袁氏之咎即不守法之咎”,“誤認人治可以立國,而務違反法律,以自用其聰明,以致有今日之禍也”[14]。一般人視作可見袁有悔改之心的遺命,也被革命黨人批判“以皇帝口吻發出”,“以命令代法律,為袁氏四年來之大罪。乃至彌留之際,而猶以偽令加諸代行職權之人,是真不知法律為何物,而唯以古代帝王之遺詔為軌范也”[15]。

革命黨人大呼,袁“罪大惡極”“死不足惜”?!斑`公意以自恣,拒民口而不顧,勸之而不受,戒之不悔,逐之不去。彼以為其智可用,其力足恃,幸有一日之生,必有燃灰之望,故借款弄兵,至死不息,以國徇身,誓不反顧。即斷自取消帝制以來,罪已浮于一死”[16]。革命者感到可惜的是袁僥幸逃脫了法律制裁。上海革命黨人言,“袁氏不死于民軍犂庭掃穴之日,先以一死逃顯戮,是則國人之遺憾也”[17]。漢口革命黨人“以袁逆罪惡,宜上斷頭臺,方足以謝國人。今乃病死,太覺便宜”[18]。

除了慶幸袁的逝世、剖析袁的罪惡外,革命派輿論亦將矛頭指向了任何肯定袁、悼念袁之人。對于新大總統黎元洪等對袁的頌揚,革命黨人表示斷難茍同,“按袁氏之死,天壤同快。唯其違叛共和,斯有民軍討伐。其勤勞擘畫,特營營于一人之私耳。以是言薄海同悲,殆敷衍其私黨之耳目乎,不然則悮矣”[19];而對袁氏將著祭天壇冕服成殮,全國停課、下半旗志哀,表示是“便宜了叛國罪人”[20]。對于那些倡議為袁舉行悼念會者,革命黨人也大罵其為“敗類”,“元惡天誅,舉國稱快”,“何物敗類,敢為倡言追悼”。他們認為,某些人對袁的追悼,僅僅只是投機取巧的附會,并非出自本意,“國人追念帝禍,當猶未能忘情。然吾料共和底定以后,若輩必又飾詞自辯,謂非出其本懷,甚且痛詆袁氏,以附俗彼,固非愛袁逆,愛袁逆之為帝耳。袁死而猶效愚忠,則轉失其翻覆無恥之本相矣”[21]。

經歷過二次革命、正在進行護國運動的革命黨人,對袁早已極為痛恨,故在其逝世后,仍然對之竭力抨擊。當然,對袁持極盡苛刻之評價者,也獨非革命黨人。后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吳虞,聽聞袁逝世的消息,“為之大喜”,作詩將袁比作東漢末年兇殘不仁、倒行逆施的權臣董卓,對其極盡譏誚:“威斗無靈笑漸臺,塚中枯骨最堪哀。不知郿塢燃臍日,可有中郎雪涕來”[22]。一般民眾,亦有少數人持論“項城對于創建民國,本無絲毫之功可言”[23]。

三、政府和政黨:政局穩定和政治改良

袁世凱逝世后,北洋政府對袁極盡頌揚,南方革命黨人則痛加批判。在北洋政府和南方革命黨為首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輿論導向下,出現了歧義的袁世凱形象。一般民眾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南北雙方在當時政局中扮演的角色,決定了其對袁的評價存在天壤之別。由于政府和政黨的不同立場,雙方所面臨的問題不同,對時局的認識不同,因而,對袁的評價也就不免存有差異。北洋政府從穩定時局和國家統一的角度考慮,極力維護袁作為國家統一元首的地位;南方革命派則將袁等帝制派歸結為民族和國家的罪人,力主釜底抽薪,鏟除余孽,力達政治改良之目的。

袁逝世后,黎元洪剛剛就任大總統之位,在各獨立省份尚未表明態度之前,實質上而言,國家仍處于四分五裂的境地,社會騷動,民情不穩。袁逝世的消息傳開后,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地民眾唯恐政爭爆發、盜匪橫行,因而驚慌失措?!傲?,大總統袁公溘逝,哀音外傳,京城市面一時頓形動搖,官吏之私行逃走者項背相望。正陽門外車站異常擁擠,不可名狀”[24]?!敖蛎竦孟ぴ攀镭?,一般富有者紛紛移居租界,下此者則于晚餐后閉戶,宣布家庭戒嚴令”[25]。在上海,“商民紛紛議論,中心惶惑,大有阢隉不安之象”[26],“滬埠棉紗等業遂受影響”[27]。面對上述情況,各地方出動軍警,加強戒備,力保治安,并禁止居民和商家遷移。然而,這并非根治的良方。樹立權威、穩定政局和力促統一,成為以黎為首的北洋政府的緊要任務。

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實力派,多為袁世凱的舊部。這些人的態度和立場,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國的政治走向。袁逝世后,不少北洋大員紛紛發來唁電,對袁的尊敬一如往昔。袁的威望在北洋內部仍舊存在,也就意味著袁的遺令各北洋大員也應當遵從,政府亦可將之作為穩定大局的依靠。袁在遺令中,援引約法,以副總統黎元洪代行大總統職權,告誡“京外文武官吏以及軍警士民,尤當共念國步艱難,維持秩序,力保治安,專以國家為重”[28]。黎就職前后,向各地拍發電報,除申令全國各官署均應下半旗以哀悼“袁大總統薨逝”外,借助袁的遺令,務望各地方“以國家為重,共維秩序,力保治安”[29]。段祺瑞內閣唯恐馮國璋、張勛、倪嗣沖、張作霖等恃勢妄動,亦搬出袁大總統遺囑,致電“詳述中央及各省最近發現之情形及財政之困難、金融之恐慌、人心之浮動、政局之阽危種種情形。尚望各將軍,謹遵袁大總統之遺囑,顧全大局,設法撐拄,以免危亡,尤須竭力維持秩序,以期妥為籌劃中華民國之善后事件”[30]。袁在逝世之前,仍舊為北洋政府的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尊重袁,北洋政府內部的各種矛盾即有望冰釋,民國存在和現政府的合法性也就不可忽視,建設統一國家亦指日可待。于此考慮,官方對袁的評價也不可過于苛刻。

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北洋政府對袁的頌揚和厚葬,已非簡單的是非論定,而儼然成為一種符號,一種可以凝聚人心、維持穩定的重要因素。難怪時人尖銳地指出:“項城既手握大總統印而死,無論其尚有完全之總統資格與否,為息事寧人計,為國家體統計,實不得不以總統之喪告國內外,亦不得不以總統之喪儀葬袁項城”,“國人尊重之,非尊重其個人,實尊重其職權,尊重其地位耳”[31]。這種“尊重”,無論在袁生前抑或生后,都異常重要。

而于南方革命黨人而言,其目的在實現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袁雖死,但民國中央政府仍掌控在北洋各派系手中,被袁廢棄的臨時約法未被恢復,被袁解散的國會也未重開,不少獨立省份對政局更持觀望態度。革命形勢依然嚴峻。

革命黨人強調,袁雖已死,但其余黨仍舊威脅著民國政治體制,民軍革命護國的責任未竟,革命精神就不能稍事懈怠。在革命黨人的輿論宣傳中,革命事業不能因袁死后而停頓,“若死一袁氏,而無數袁氏乘機竊政,與我改良政治之意志相反,是袁氏雖死,與未死等耳”[17]。更有論者,明確闡明“除袁”與“政治改良”的關系問題,警示“除袁”僅僅只是掃除了“政治改良”的障礙之一,進一步批判當時人們的松懈心理,申明此問題的嚴重性,“一般社會的人心,以為袁賊既去,政治上的問題已算完結,于是其革命護國的精神都隨袁賊以去,而腐敗官僚仍舊得以利用,袁死而保其位置。是袁雖去,而袁毒仍存,政治改革的目的恐怕難以達到”;提出于此時局紛亂之時,革命黨人報刊“須主張十分徹底的輿論方好”,倡導“革命護國”的“真改革精神”[32]。在一邊倒的革命宣傳之下,袁的“罪惡”愈加明顯,“糾合密黨,破裂國憲,國民不忍民國之亡,群起討袁”,革命黨人對袁的憎惡之情愈發深刻[16],革命精神也被延續。

在痛詆袁的輿論宣揚之下,袁作為“元惡”,“叛國違法”“惡貫滿盈”的形象不斷凸顯,民軍的革命精神受到動員,革命責任和目的更加明確。革命黨人指出,袁死后革命任務仍舊重大,“吾人之目的在政治改革、社會改革”,“因袁世凱之死,而吾人之目的與任務,更明白彰著也。袁世凱死矣,擁袁者尚存也;袁世凱死矣,所破壞之國民道德未恢復也,袁所擾亂之社會秩序未恢復也,袁所破壞之一切法律未恢復也;袁世凱死矣,黨袁以破壞民國之罪人未除也”[13]。因此,“袁世凱雖死,不過于民軍掃除積穢上減少一有力之抵抗,民軍討伐之責,今尚未畢,仍當猛烈進行”[33]。在此過程中,袁世凱實際已演變為南方革命黨人出師前犒勞三軍的“美酒”,被徹底丑化。在放大“罪惡”、忽略“功勞”的輿論宣傳中,革命黨人革命精神受到鼓舞,革命意志愈加堅強,革命目標更加明確,革命事業也將繼續進行。

綜上所述,在以北方政府和南方革命黨人為主導的輿論大戰中,袁世凱或為“手創民國”的“功臣”,或為“叛國違法”的“元惡”。無論褒貶,袁世凱作為“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作為帝制自為、破壞國憲的“逆賊”,已成為南北論戰中的一個政治符號。此符號,或服務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的政局,或效勞于政治改良、社會革命的宏圖。

近代重要人物的逝世,往往會引起政局動蕩和社會波動。對其評論的輿論導向,就往往成為不同政治勢力角逐的重要場地。袁世凱如是,孫中山、張之洞等人亦如此。在此過程中,不排除某些人存有私見,但在總體趨勢上,以政府論、以黨派論,仍舊是為著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政府與黨派對國家發展、政治改良等問題的考量不同,對近代重要人物的是非論定也就理所當然存有差異。表面上的“蓋棺論定”,實際上必然演變為“眾說紛紜”。

[1]鐘敬文.中國民俗史:民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8.

[2]大總統申令[N].政府公報,1916-06-08(153).

[3]國務院關于前大總統喪禮議定條目通告[Z].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北洋政府檔案:國務院第2冊[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340-341.

[4]袁前總統殯禮記[N].益世報,1916-06-29(3).

[5]南昌李純等來電[N].政府公報,1916-06-12(157).

[6]西安陳樹藩來電[N].政府公報,1916-06-12(157).

[7]天津歷史博物館.北洋軍閥史料:徐世昌卷7[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8]李新,等.中華民國大事記:第1冊[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434.

[9]對于袁總統逝世之感言[N].大公報,1916-06-26(8).

[10]哀袁者獨官場耳[N].民國日報,1916-06-10(10).

[11]狐死兔悲之望祭[N].民國日報,1916-06-11(10).

[12]孫文宣言(一)[N].民國日報,1916-06-09(2).

[13]袁世凱死[N].民國日報,1916-06-08(2).

[14]人治與法治之過渡[N].民國日報,1916-06-10(2).

[15]死皇帝之精神[N].民國日報,1916-06-08(3).

[16]袁世凱死后之時局[N].民國日報,1916-06-07(2).

[17]袁氏死后之民軍[N].民國日報,1916-06-07(7).

[18]袁氏死日之鄂州[N].民國日報,1916-06-11(7).

[19]黎總統之申令[N].民國日報,1916-06-09(6).

[20]便宜了叛國罪人[N].民國日報,1916-06-09(3).

[21]敗類[N].民國日報,1916-06-11(11).

[22]中國革命博物館.吳虞日記:上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61-262.

[23]心森.強力之政治與空理之政治同一誤國病民[N].大公報,1916-06-15(1-2).

[24]袁總統逝世時之都門現象[N].大公報,1916-06-08(6).

[25]袁總統逝世后我津現象[N].大公報,1916-06-08(5-6).

[26]袁前總統逝世后之滬聞[N].大公報,1916-06-11(7).

[27]滬濱所得之袁世凱逝世消息[N].申報,1916-06-07(10).

[28]大總統告令[N].政府公報,1916-06-07(152).

[29]元惡天誅記[N].民國日報,1916-06-08(6).

[30]黎總統就職后之新政局[N].益世報,1916-06-10(3).

[31]國葬問題之研究[N].益世報,1916-06-14(2).

[32]某名士之袁逆病斃觀[N].民國日報,1916-06-07(6).

[33]粵人不因袁死稍懈[N].民國日報,1916-06-08(2).

[責任編輯孫景峰]

TheStudyontheNorthandtheSouth’sDifferentEvaluationsonYuanShikaiafterJune6th, 1916

HUO Hui-x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fter the death of Yuan Shikai, as the leading public opinion, the government shaped Yuan as “a hero who had creat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praised him highly. But under the South’s completely condemn both in speech and in writing, Yuan Shikai was a traitor, an offender and a chief criminal. Two diametrically opposite comments reflect the different consideration on the Republic of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improvement by the two political forces. In this process, “Yuan Shikai” is not only at the leve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first official president” or “the usurper national crusaded”. It has evolved into a political symbol with the effect of cohesiveness and incentive.

evaluation of public opinion;the northern government;the revolutionary party;Yuan Shikai

K258.2

A

1000-2359(2012)02-0154-05

霍慧新(1983—),女,湖北紅安人,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社會史。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托項目(09JZDW004)

2011-08-17

猜你喜歡
袁氏大總統革命黨人
另類審問之“求你別死”
雙雄會:1912年的兩位“大總統”
1913年大總統選舉前后袁世凱心態分析
袁氏世范
袁氏復合肥(玉米型)肥效的研究
從輿論導向看武昌起義后的“擁袁棄孫”
袁氏“肝炎1號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0例
商人為何與革命對立
城南袁氏及其藏書樓
革命的帽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