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互聯網環境下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

2012-04-18 09:16俞慈珍
企業導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教育

【摘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與平臺,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和問題,應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積極研究新形勢下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和對策。文章通過論述互聯網環境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以及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主流意識;教育

根據新華網北京2011年7月19日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19日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較2010年底增加2770萬人,增幅6.1%;2011年上半年,中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11萬快速增長到1.95億。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6.2%,較2010年提高1.9個百分點。中國手機網民規模為3.18億,較2010年底增加了1494萬人。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達65.5%,成為中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顯示,中國微博用戶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2011年上半年,中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11萬快速增長到1.95億,半年增幅高達208.9%,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從13.8%提升到40.2%。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各個國家的社會意識形態教育問題產生了重要而復雜影響。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體現一定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要求,主要包括法律、政治思想、哲學、宗教、價值觀等等,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任何階級只要想實現對國家、社會的統治,都存在一個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問題,即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掌控問題。一定時期內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叫做這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包括占統治地位的藝術思想、道德觀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觀點和哲學觀點。

一、互聯網環境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積極影響

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關乎國家的安全和長久發展問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主要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ヂ摼W的高速發展,推進網絡政治的形成。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上網人口的快速增長,網絡的影響力倍增?;ヂ摼W正推動政治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環境下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問題?;ヂ摼W發展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積極影響。

1.互聯網的發展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傳播提供了的新載體?;ヂ摼W作為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是一種在現代條件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在網絡時代,信息活動已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網絡技術使得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等生產力的三要素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計算機成為一種生產工具,無污染、可再生的信息資源成為勞動對象,而網絡技術的推廣使得勞動者本身也在變化,“人機”結合所形成的人機共性的非線性交互網絡思維方式有利于提高人的思維創造性?;ヂ摼W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影響深遠。網絡的發展已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信息產業和網絡經濟的發展必將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前提,為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提供新的有效的物質工具和手段?;ヂ摼W作為全新的“第四媒體”以其鮮明的特點為我國新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更迅速、更方便的工具,使傳統的意識形態教育傳播的方式和手段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人們的政治知識、政治態度、政治價值觀以及由此決定的政治行為模式,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社會的政治文化只有通過教育、傳播、訓練等方式才能得以維持和傳承,所以政治社會化是一個社會現實政治文化傳播的基本手段,而政治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媒介就是大眾傳媒。大眾傳媒提高了政治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影響著人們的政治認知和政治態度,并且大眾傳媒通過廣泛的信息傳播,還能激發和提高人們的政治興趣。因此,大眾傳媒在政治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灌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ヂ摼W作為全新的“第四媒體”以其鮮明的特點為我國主流意識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更迅速、更方便的工具?;ヂ摼W技術的推廣,是政治文化傳播技術的一次重大革命。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互聯網即將成為一種更具吸引力的新的大眾傳播工具,成為人們學習政治知識、培養政治人格的重要的政治社會化途徑。

2.互聯網絡的發展促使了我國參與型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和發展。這也正是主流意識形態所涵蓋的內容?;ヂ摼W絡的發展將有助于培育我國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識和民主政治心理,促進民主政治文化的形成,為新型政治文化的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網絡的發展削弱了集權控制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分權。擴大了社群的分化,促進了交流的平等,培育了鼓勵創新的個性文化,削弱了嚴格的科層制等級觀念,拓寬了民主的內涵。同時,網絡作為新的政治參與手段帶來的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也有助于培育參與型政治文化。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使政治生活越來越公開透明,從而使人們對民主政治的期望值日益增大,對民主管理、政治參與的意向日益強烈,對民主政治生活中合理成分的認同感,在態度上更加鮮明、自立、民主、平等、公平的呼聲漸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大眾的民主政治心理素質。

3.互聯網的發展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起了催化劑的作用?;ヂ摼W有力地促進了各種政治文化的相互激蕩,大大促進了全球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在開放的網絡上,各種不同政治背景的政治文化可以毫無限制地并,網絡創造了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大大提高了政治文化跨越國界交流的能力,使人們更加自由地交換信息和原創性的思想,為人類建立共同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等方面達成認同奠定了基礎。從而形成各種政治主體、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意識形態的交匯,使中外政治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更直接、更劇烈,客觀地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并有助于增強我國政治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不同文化之間相互開放、碰撞、沖突,又相互交流、融合、吸納,這是各民族文化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需求已逐漸得到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對個人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政治權益也愈發顯現它對個人的重要性,人們的政治熱情正在逐漸提升,互聯網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人們的價值觀念會產生這樣那樣的變化,因此,具體分析互聯網的發展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影響,對國家的政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二、互聯網環境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帶來的挑戰

1.互聯網環境削弱了政府對思想輿論的控制力、引導力。為了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保持社會的穩定,確立主流政治文化的統治地位,國家一般都要通過一定的政治控制機制,掌握大眾傳媒,壟斷和封鎖那些不利的政治信息,發布經過篩選過濾的信息,以控制輿論導向,營造統一輿論,向社會公眾進行宣傳、教育和灌輸。在網絡時代之前,由于人們了解信息的渠道只能是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傳播是一種單向性的傳播路徑,政府通過壟斷信息和大眾傳媒影響公眾的政治認知和判斷,普通民眾接受的是被篩選的信息,從而政府很容易在全社會塑造統一的政治信念,進行主流政治意識形態教育與傳播。但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卻改變了這一切,互聯網的出現使人類首次形成空前規模的無國界的電子疆域?;ヂ摼W的開放性和管理方式的非中心性、離散性決定了其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相當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互聯網打破了政府對信息的壟斷,加速了各種文化的傳播、吸收和交融,各種類型的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生活準則、道德規范均可在網上找到立足之地,各種政治學說包括多黨制學說、自由化思潮、民主和平論、人權至上論、泛文化主義、原教旨主義、邪教理論等,在網上紛紛登場,這會影響到人們對自己國家的政治比較和政治評價,造成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沖擊。

2.互聯網使公民傳統的政治情感和民族國家意識淡化。網絡技術的發展更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并且互聯網推崇的價值觀也正是全球化觀念——個人自由主義,即網絡文化所倡導的精神實質。它極其嚴重地沖淡了公民的民族意識、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感。在很多可見的層面上,身處全球化時期的政府愈發感覺到無法同過去那樣自如地控制和運作了。例如規??涨暗目鐕九c各種非政府組織一起成為和民族國家并行的國際組織單元,它們使國別經濟逐漸消失,全球性的工商企業和國家政府之間出現了實質性的分離??鐕揪懿恍е矣谌魏蚊褡鍑?,而是在全球范圍內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潤,它們既不代表其母國也不代表其東道國,而是僅僅代表公司自身的利益??鐕疽庾R正在超越國家意識,全球意識正在超越主權和民族意識。人們的國民意識、民族文化認同感減弱,更加注重個人利益得失,原有的集體主義觀念和愛國主義教育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和影響,人們思想意識的發生重大變化,這也給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3.互聯網發展增加了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復雜性。首先,網絡世界的快變奏、差異性和虛擬性加劇了人們對社會主義主流思想的信仰危機。在網絡化和全球語境中,無中心、反體系、多樣化、個性化的后現代性正在瓦解現存的以等級結構和統一規范為鮮明特征的工業體系。在這種社會轉型時期,原有的相對靜態的社會秩序、政治模式、文明道德和價值體系不再適應變化著的社會現實,對于社會個人生活的規范效力和促進效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作為精神支撐和解釋依據的終極作用日趨式微。目前人們的認同信仰危機是國際范圍內存在的問題,是社會生活的劇變與社會規范的滯后相矛盾的產物,而網絡化趨勢卻增加了這一矛盾。其次,互聯網極大地刺激了大眾文化的發展,消解了人們的政治熱情?;ヂ摼W作為信息多媒體工具,具有強大的消費和娛樂功能,這一功能適應了大眾文化世俗化的發展要求,從而各種各樣的網絡廣告和消費充斥著網絡空間,爭取和引導著人們的注意、選擇和消費,形成了所謂的“注意力”經濟。網絡以其強大的消費和娛樂功能成為了消費文化的重要載體,極大地刺激了消費文化、娛樂文化的流行和發展。網絡從感性的層次上分解了一些人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熱情,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設的難度。

4.網絡發展對青年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產生了消極影響。隨著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互聯網日益成為政治社會化的主要途徑。網絡作為新生事物,在滿足青年學生各種心理需求的同時,也給他們的政治社會化提出了挑戰。(1)網絡信息的復雜性與自由性,容易導致青年學生政治思想意識的混亂和價值目標的模糊性。由于技術的原因,現在沒有也很難做到對網站進行嚴格的審查,也不可能對所發布的信息進行逐一核實,使得網上的信息內容呈現出復雜性和自由性,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同時網上還散布著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追求,對于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尚未形成的青年學生來說,很容易受這種生活方式的腐蝕,漸漸拋棄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轉而信奉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政治觀念、民族意識淡化,社會責任感弱化。(2)網絡的虛擬性使得網絡主體在身份上具有匿名性和隱蔽性的特征,這容易導致青年學生道德意識的弱化。網絡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交流平臺,青年學生可以在一個大范圍的群體環境中直接交流,而這一環境的突出特點是其隱蔽性,即隱去了相貌、表情、年齡、穿戴和身份等一系列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逃避的特征。這種人際交往實質上是一種人機交往,人們的行為除了受到自身良心的制約之外,已經脫離了傳統社會的人際、法律、道德、輿論的約束,再加上青年學生本身的自控能力比較弱,社會又缺乏一定的可行性教育和制度性規范,從而導致網上行為的隨意性,導致青少年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許多青少年懷疑甚至拒絕接受思想政治領域的教育和灌輸,使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5.網絡的不平衡發展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從技術層面上來看,我國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比較大,使得主流政治文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比較弱。從國際上看,網絡的情況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嚴峻?;ヂ摼W已經廣泛而深入的介入了社會生活,在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影響非常大。但是,我國卻處于不利地位。第一,因為互聯網是美國發明的,管理權掌握在美國手中,全球13個頂級服務器(即根服務器)中,有10個在美國,2個在西歐,1個在日本。第二,從硬件到軟件,我國都不掌握核心技術,不占主導地位。第三,現在互聯網使用的通用語言是英語,90%的網絡信息是用英語傳播的。所以,我們實際上是處于被人掌控的局面,所以做好工作有較大的難度。

三、互聯網環境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對策建議

從社會政治領域的實際出發,針對互聯網對我國政治文化建設的具體影響,做好信息網絡化條件下政治文化的建設工作,加強對策性研究。

1.加強網絡陣地建設,把握好主旋律。首先,要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旋律。網絡政治文化是網絡文化中的政治意識形態部分,引導和發展國內網絡文化,也可以為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我國要建設的是先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為此就必須在網絡文化傳播中堅持和鞏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表”重要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決抵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對我們的西化圖謀;在網絡文化內容中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和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堅決抵制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霸權”行徑;在網絡文化教育中,采取科學方法,引導網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網絡輿論宣傳中突出宣傳黨在社會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提高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自信心和自覺性;在網絡文化建設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在網絡文化交往中,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其次,要加快主流意識宣傳和教育網站的建設。網絡傳播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可對信息進行各種處理,檢索快速便捷,圖文聲像并茂,交互性強,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超越時空限制和傳播成本低的特點,使網絡在主流意識宣傳和教育中具有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利用互聯網進行本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和傳播。加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和教育網站的建設,特別是要提高此類網站的質量。再次,建立“網絡發言人”制度,主動引導網絡輿論。對于社會上重大問題、突發事件等問題,要積極介入,掌控網絡輿論,建立“網絡發言人”制度,把網民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加強內容的時效性、權威性、群眾性建設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多媒體、雙向互動的特點,廣泛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善于主動出擊,善于調動廣大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語種上要多樣,政治文化宣傳和教育網絡要面向社會,面向大眾,面向世界,不僅要對內宣傳,也要對外宣傳,外語版要重點報道我國發生的重要政治事件,宣傳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打好主動仗。

2.充分利用互聯網,提高公民的政治主體意識和政治責任感。在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中,必須以積極的姿態進入網絡。政府可利用網絡增強自己的透明度,強化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提高公民的政治主體意識和政治責任感。我國主流政治文化,從最直接的意義上來說是對現實的國家政治生活的反映,它的發展水平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進程有著直接的聯系?;ヂ摼W給人類提供了一個沒有特權、完全平等的自由空間,為廣大公民參與政治提供了最新的方式和手段,它必將突破傳統社會制約參與的種種樊籠,降低政治參與的成本,激發民眾政治參與的熱情?;ヂ摼W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重要渠道。

3.開展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政治文化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道德規范對人們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和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占領意識形態陣地的有力保證。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互相聯通的全球網絡,大力推銷其政治文化、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及其生活方式,意識形態領域的明爭暗斗在各種政治力量之間展開較量,特別是對青年學生的爭奪更是激烈。這就給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必須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公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思想意識形態,通過科學的認知實現對現代民主政治的認同,從而促進政治體系的持續高效運轉,提高人們抵御反動言論和腐朽思想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要正確認識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信息網絡化的發展逐漸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特點。要把握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

4.加強網絡政策、立法和道德建設,培育理性的網絡行為。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網絡,任何思想都可以在網絡空間存在和傳播,可謂“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這就難免會產生一些不良的網絡行為,影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效果。在網絡時代,國家仍是國際社會的基本組織主體,承擔著社會發展的領導責任,有義務通過立法建設和道德建設對網民的行為進行一定的規制。加強網絡立法建設,可以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制定和完善切實可行的網絡法律規范,用立法的形式來保障網民的政治心理健康發展,并保障每個公民享有最大可能的自由。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可以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首先,要制定網絡道德規范。網絡道德是人們對網絡持有的意識形態、網上行為準則、評價選擇、理想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用來正確處理調節網絡社會關系和秩序的準則,是提高人類精神境界的動力和源泉,內在地規范和制約著網民的政治行為。其次,要強化網民的道德自律意識。在網絡社會中,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得傳統道德行為的監督約束機制已失去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就成為正常的倫理關系得以維系的主要保障。在人們心里樹立起一種網絡道德意識,讓人們自覺地維護網絡秩序,增強自律意識,遵守網絡法律也是十分關鍵的,這是形成理性網絡行為的根本。

5.加快網絡技術開發,加強網絡內容的審查,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在當代國家安全系統中,文化安全尤其是政治文化安全是一個重要方面,它是國家意識形態的基礎,是國民身份認同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深層次問題,要制定和實施我國政治文化的安全戰略。在信息網絡化時代,西方發達國家憑借自己的信息優勢和技術優勢,對我國進行政治文化的侵略和滲透,使我國主流政治文化建設更加艱巨。因此,從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國內現實情況出發,制定和實施我國政治文化的安全戰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1)要創新觀念,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加強對網絡內容的管制和審查。(2)要加快網絡技術開發,確保制網權,清除和防范有害信息,為主流意識形態、政治文化的傳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3)要大力開發網上中文資源,保護民族語言和文字。(4)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創新,提高我國先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參 考 文 獻

[1]《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新華網.2011年7月19日

[2]俞慈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8):222~234

[3]張美瑩,左林.《試論網絡對我國政治文化發展的雙重影響》.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2)

[4]“互聯網對社會輿論的影響與我國意識形態和文化安全問題調研”.馬克思主義研究網.2011

[5]俞慈珍.《互聯網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管理觀察.2010(5)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黨校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2011年立項課題。

猜你喜歡
互聯網環境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互聯網浪潮中銀行國際業務的創新與發展
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小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
互聯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