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主義大眾化須首先完成基礎理論創新

2012-04-29 00:44柳昌清
人民論壇 2012年23期
關鍵詞:基礎理論改革開放馬克思主義

柳昌清

不斷地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需要,在很多方面與基礎理論未能適應時代完成創新有直接關系,而全面地、徹底地、正確地解放思想,也就是要完成基礎理論的創新,在基礎理論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上,對新的實踐和認識的成果加以總結,使之上升為新的理論,并進一步指導改革開放。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包括在實踐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包括在應用理論層次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包括創建(創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基礎理論。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突破了“五種社會形態說”

馬克思曾不止一次強調過,他對于“奴隸制→封建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論述主要限于西歐。然而,馬克思這種限于西歐經濟社會形態演進階段的理論傳入俄國之后,無論在其適用的地理范圍,還是其理論外延,都出現了不斷擴大的現象,最終形成了“人類社會發展五階段”公式:原始公社制度→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1938年,斯大林在其發表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一文中最終把其作為定論確定下來,以后也被中國所接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突破了“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是計劃經濟”的“單線發展”路線,把社會主義上層建筑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形成了既不同于傳統社會主義的模式(即“蘇聯模式”)、也不同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發展道路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之所以長期受姓“社”姓“資”問題的困擾,之所以要“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就是因為在“五種社會形態說”及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中,找不到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路子。按照“五種社會形態說”,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高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形態,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各個方面都比資本主義優越:公有制比私有制優越,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優越,所以,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的辦法就是要不斷增加公有制所占的比例,提高公有制的形式,擴大計劃經濟的覆蓋面,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在“五種社會形態說”及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框架內,一爭論就必然要否定改革開放,邁不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子。那是一個在沒有基礎理論指導甚至可以說是在突破、“違背”傳統基礎理論的情況下摸索的過程,結果卻走出了一條正確的“中國道路”。

基礎理論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其必要性

盡管中國在實踐上“摸著石頭過河”,已經突破了“五種社會形態說”的局限性,但是由于沒有在理論上完成創新,人們仍然沿用這一學說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果就形成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種種模糊認識,如有人認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就是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等。

要區分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只針對某一時期或某一國家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屬于基礎理論,而馬恩的多國革命同時勝利論、列寧的一國革命首先勝利論、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則屬于應用理論。應用理論的創新不能代替基礎理論的創新。相反,由于基礎理論的創新滯后,應用理論失去基礎理論的論證和支撐,就會影響到人們對其的正確理解和接受,影響到其在實踐中的全面落實。例如,在“五種社會形態說”的理論基礎上,就無法正確理解鄧小平關于什么“不是”社會主義和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許多論述,無法正確理解“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的確切含義。如果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另一方面繼續講“五種社會形態說”,就必然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亂。所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首先完成基礎理論的創新。

在理論界,在解決基礎理論與改革開放實踐的矛盾時,采用了以下三種不正確的方式:一是把新的實踐和新的事實硬塞進原有理論的框架內,對基本理論的觀點、體系不做任何大的變動,這樣做只能使人有牽強附會的感覺。二是在局部對一些觀點進行新的探討,但不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完成基礎理論的創新。三是把基礎理論創新看成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事,用應用理論創新來代替基礎理論創新。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是現代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乘虛而入,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高校教學和科研的理論基礎,甚至成了指導改革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處于被動應對和退縮的守勢;另一方面,基礎理論失去指導實踐發展的作用,有時甚至成為解放思想的對象。當前對解放思想的研究文獻很多,但有一層窗戶紙始終沒有捅破,這就是不斷地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需要,在很多方面與基礎理論未能適應時代完成創新有直接關系,而全面地、徹底地、正確地解放思想,也就是要完成基礎理論的創新,在基礎理論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上,對新的實踐和認識的成果加以總結,使之上升為新的理論,并進一步指導改革開放。

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也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此相比,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發展就顯得遠遠落后。隨著社會實踐和當代科學的不斷發展,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尖銳的傳統馬克思主義解釋不了的問題,馬克思主義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中國的改革開放,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推進的,理論研究和理論探索也緊緊圍繞著當前實踐,許多基礎理論問題都是繞過去、不爭論的,有些則采用了實用主義的方法加以解決,所以形成了“哲學貧困”、“政治經濟學無法解釋現實”、“姓‘社姓‘資理難清”等社會呼聲。廣大干部和群眾只能“跟著感覺走”,“跟著政策走”,信心完全依賴于改革開放的成就。傳統理論思想與現實(特別是改革開放的負面效應)的巨大反差導致許多人喪失了理想和信念,出現了社會性的信念危機。

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必須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創新為前提。否則,新編寫的教科書仍然改變不了被動應對和退縮的守勢,說服不了學生,甚至也說服不了自己,更難以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幾年前說過,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播撒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創立一種能夠與西方的自由民主學說相抗爭的新學說的重要性,它關乎到中國能不能真正在世界和平崛起。我們不做超級大國,但我們也不能做國際論壇上的“啞巴”或“瘸子”,要為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文化提供合理的解釋和論證,讓世界全面地、深入地、正確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消除誤解,獲得認可,爭取應有的地位,提升我們的“軟實力”。

實現基礎理論創新的途徑

從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中間環節,這就是創建適合中國國情的、嚴密的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用以教育學生和各級領導干部,并普及到大眾中去,形成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共識和系統、嚴密的科學指導,指導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茖W發展離不開科學。自然科學可以引進,但哲學社會科學由于社會結構、歷史文化不同,只能借鑒,不能照搬。要在明確中華文明的特征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基礎上,創立與現代西方哲學社會科學不同的中國現代哲學社會科學。而要明確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及其他文明的不同特征,就需要研究文明類型。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也需要研究文明類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具有雙重規定性的概念。這個概念有兩個規定性:一個是“中國特色”,一個是“社會主義”。在這兩個規定性中,究竟以哪個規定性為主?如果說是以“社會主義”為主,“中國特色”只是對社會主義的修飾,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傳統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的模式。如果以“中國特色”為主,那么,這里的“社會主義”就要用“中國特色”來規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可以不是傳統社會主義的模式了。從實踐結果看,沿市場化改革道路走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不是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模式了。

其次,“中國特色”是什么含義?它是指人口多、生產力水平低、經濟和文化落后的一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指有幾千年文明傳統的一面。顯然,人口多、生產力水平低、經濟和文化落后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共有的情況,不能作為“中國特色”;只有后一方面才可以作為“中國特色”。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中國幾千年文明與其他文明有什么不同?這就需要研究文明類型。從過去在“五種社會形態說”的理論框架內研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轉向突破“五種社會形態說”的局限,從歷史和現實的事實出發,研究文明類型及中華文明的特征;在明確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不同特征的基礎上,再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的關系—這就是實現基礎理論創新的必要途徑。

(作者為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研究員)

猜你喜歡
基礎理論改革開放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李達與黨的基礎理論建設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中醫基礎理論設計性實驗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