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是歷史的選擇

2012-04-29 00:44劉漢峰
人民論壇 2012年23期
關鍵詞:思潮大眾化馬克思主義

劉漢峰

編者的話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黨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一個重要法寶,貫穿于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貫穿于黨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全過程。但是在中國社會面臨轉型發展,社會思潮多元,社會結構、民眾的認知模式及認知水平都發生很大變化的當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該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它對于中國問題的解決有何意義?社會各界應如何參與其中?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是與同時期社會思潮涌動息息相關的,并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不斷深化發展。從其發展歷程來看,每一次社會思潮的出現,都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一系列前提條件和歷史機遇;每一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大發展,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的一次大檢閱。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是在與社會思潮的交鋒中不斷得以推進的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和偉大實踐。它的發展歷經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種種挑戰與交鋒,在其中得以深化認識、壯大力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階段性交鋒的過程。由于交鋒的對象主要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出現的不同的社會思潮,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不同時期社會思潮的迎接和回應。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得以取勝的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我們有千千萬萬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這其中就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份可貴的功勞。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階段之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史進程早在共產黨成立之前就已醞釀。早在1899年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的《大同學》一文中就提到過馬克思,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刊發《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里稱“麥喀士”(馬克思)為“社會主義之泰斗”。朱執信在《德意志社會科學革命家列傳》中,比較早地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如:《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傳遞給了中國人民,這使得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進入到中國人的視野。

馬克思主義及其大眾化具有實際意義的開端在“五四”前后這段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思潮澎湃起伏,各種思潮涌上政治舞臺,其中以三種思潮勢力最有能力左右中國的命運。一個就是維護舊秩序的思潮,第二個是資產階級思潮,再一個就是社會主義思潮。在這一時期思潮的交鋒中,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得以開辟新天地?!缎虑嗄辍烦蔀榱藗鞑ヱR克思主義的旗幟,陳獨秀、李大釗等成為這面旗幟下的旗手。李大釗在1919年《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和第六號上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表明了他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立場,并把“這些零碎的資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馬克思研究號的機會,把他轉介紹于讀者,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有點正確的解釋……”①,這篇文章不僅系統地解讀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且還解讀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讓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的發展和希望。1920年~1921年間,陳獨秀發表了《馬爾塞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勞動者底覺悟》、《談政治》、《馬克思主義學說》等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些理論成果的闡發,標志著李大釗、陳獨秀從民主主義者轉向了共產主義者,開始有意識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來分析中國的問題,并將傳播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社會的主要手段,擔負起馬克思主義引進和傳播的任務,從而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之門。

五四運動后的半年內,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報刊達200多種,分布地遍布全國各主要省會城市。②1918年~1919年發行刊物中開辟專欄介紹馬克思學說的就有30余種。③知識界通過創辦刊物在工人中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地宣傳馬克思主義,隨著刊物的增加,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了大眾的武器。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階段之二。20世紀30、40年代,在國內革命戰爭進行的同時,社會思潮也波浪起伏,國民黨的文化鉗制、復古主義思潮的形成、文化發展的爭論,都是促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大步發展的歷史誘因。針對各種封建的、資產階級思潮的論爭,黨必須旗幟鮮明地發出聲音,把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這次交鋒是從文學領域開始的。1929年,中央宣傳部在上海成立了由潘漢年任負責人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1930年3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即“左聯”。幾乎同時還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中國教育家聯盟、中國青年世界語者聯盟等,各左翼文化團體又聯合組成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在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的綱領中明確提出,要“研究并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使它普及與一般?!雹茏舐摪盐膶W應該向工農大眾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的意識,即所謂的“文學大眾化”問題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在黨的領導下,知識界一些左翼人士把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點放在了一般社會大眾的身上,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之成為當時社會思想和政治運動的潮流。在這一方針指引下,理論化的馬克思主義被簡約為朗朗上口的公式,有人把社會主義生動地形容為“五日的工作周,七小時的工作制”,這對于當時苦難深重的廣大民眾而言,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高潮出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運用上。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及性教育的優秀典范,到1938年“從印行的數目來計算,它已經有了兩萬以上的讀者”。⑤蔣介石曾感嘆:“一本《大眾哲學》沖垮了三民主義的防線。⑥這一時期,胡繩的《新哲學的人生觀》、《哲學漫談》、陳唯實的《通俗辯證法講話》、《通俗唯物論講話》都深受大眾歡迎,使得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學習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

20世紀40年代以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那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大眾化,也就是把毛澤東思想大眾化。隨著中國共產黨在國內革命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毛澤東思想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項基本內容,在解放區乃至全國得以普及。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階段之三。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執政面臨來自國內外各種政治力量之間較量的嚴峻挑戰,政治領域和思想領域都要進行不同形式的交鋒。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來自意識形態領域。二戰后,先是杜魯門提出“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的設想,繼而是艾奇遜提出在中國搞“和平演變”的戰略,杜勒斯更是把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作為其明確的戰略目標。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股否定馬克思主義之風,國內也出現了類似的思想動向。二是來自封建殘余思想。全國雖然解放,但封建思想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要回潮,由于反封建是長期的過程,因而各種等級觀念、宗法觀念、小農意識都阻滯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和推行。三是教條主義。毛澤東講,“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展,要隨著時間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停滯不前?!雹呙鎸μ魬?,毛澤東積極倡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他要求各級黨組織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使之群眾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所掌握,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成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雹嗨簏h員深入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并用其教育黨員群眾。新中國成立后,加強了教材教育的建設力度。編著出版了一大批理論讀本,主要有莫乃群的《歷史唯物論淺說》、沈志遠的《社會形態發展史》、華崗的《社會發展史綱》。李達編寫的《〈矛盾論〉解說》和《〈實踐論〉解說》,艾思奇的《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都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動。除了書本教育外,黨非常重視各種典型范例式的教育。在此類教育活動中,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宣傳,黨的政策得到了很好執行。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個時期,由于條件充分,全民性的學習教育方式成為了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最為基本和有效的方式方法。

從上述發展歷程來看,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社會思潮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與發展,客觀上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前提和必備條件。這無疑是由兩者相互依存的關系決定的,這種關系將在歷史的發展中繼續發揮其作用。

新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的社會驅動與回應

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誕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便日新月異地快速發展起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融入,現代化浪潮的不斷演進,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完全與世界發展實現了同步。這個發展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處于社會轉型的新的歷史階段。在價值觀上,傳統、現代、超現代的價值觀念并存;在發展水平和層次上,東中西水平各異,發展層次高低落差很大;在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上,部分社會群體已經與世界發達地區相近,還有的正在轉變的過程之中。我們所處的社會轉型期在當前歷史階段既表現出了“黃金發展期”的強勁發展勢頭,又呈現出“矛盾凸顯期”的隱憂。社會轉型期的復雜性、不確定性、非穩定性等特點導致了當前社會思潮的空前活躍。社會思潮來源于社會問題,每一種觀點的出現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問題存在的。當前的社會思潮除了主流的社會主義思潮以外,正像學者房寧所說,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界猶如“萬花筒”,世界上所有的社會學說、思想流派幾乎都能在中國找到其蹤影。但改革開放以來,真正能在中國社會形成廣泛影響、構成社會思潮的思想意識卻并不很多,其中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新左派”最具影響。

社會思潮的涌動成為了驅動馬克思主義理論進一步發展的重大動力源。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要對社會思潮帶來的挑戰作出回應。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面臨的重大挑戰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代化進程的挑戰。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階段,2010年中國已經在經濟總量上達到了世界第二,成功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西方的自由主義,特別是新自由主義的思想觀念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中國人的思想。二是民族復興進程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功昭示著我們這個國家正在走向復興,我們這個民族也同樣正在走向復興。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如何復興,復興什么,怎樣復興都是需要科學引導和正確對待的。三是黨的理論創新面臨的挑戰。我們黨在“萬花筒”般的社會思潮面前,怎樣進行理論創新,怎樣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黨的理論體系無論在理念的科學性上,還是實踐的有效性上都能滿足群眾的需求,滿足發展的需要,這既是理論發展的必然,也是回應挑戰的必然。

社會思潮特別是有些錯誤思潮對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侵蝕是非常嚴重的。為了避免那種局面的發生,黨不失時機地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中國化、時代化一起提了出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種態度上的堅持和指向。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社會思潮,才能保證我們國家發展道路的正確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在歷史的選擇和客觀的要求共同作用下的產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進程。

從更深的層次來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戰略意義絕不僅止于與社會思潮的交鋒,其實它還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要而急迫的主題之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解決通俗易懂的問題,也不僅只囿于解決實際問題,必須通過階段性的理論創新,才能使群眾產生將理論需求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的自覺。當然,這種理論創新既需要從上到下的創新,也要有從下到上的互動式創新。如果理論創新與“大眾化”之間能夠形成良性互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會形成一種文化需求,進而形成固定的文化形態,發揮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最終會使廣大干部群眾保持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避免的誤區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要避免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相割裂。大眾化與中國化、時代化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人為地將三者分開,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

其次要避免急躁情緒,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為一項長期工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僅是要群眾接觸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關鍵是要掌握這一理論,并能自覺運用和對其進行創新。但是,這一過程并非短期之功,要經過長期努力才能實現。

最后,要在引領上下工夫,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當前的社會思潮和諧地統一起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用真理去引領和打動群眾,不是用行政命令去禁止其他社會思潮的存在。

(作者為北京市黨建研究基地研究員)

注釋

①李大釗:《李大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頁。

②丁守和,殷敘彝,張伯昭:《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3頁。

③王繼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期進程與啟示》,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第57頁。

④徐素華:《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史》,北京: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第25頁。

⑤艾思奇:《大眾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14頁。

⑥劉萍:“艾思奇及其大眾哲學的消失”,《傳記文學》(臺灣),第72卷第2期。

⑦《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1頁。

⑧《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3頁。

猜你喜歡
思潮大眾化馬克思主義
春秋時期重民的社會思潮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現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觀
從回歸溫柔敦厚到走向天馬行空——當代文藝思潮的一種轉向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論20世紀初年的“興女學”思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