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危機管理中公民教育的時代訴求

2012-04-29 00:44程儀容
人民論壇 2012年23期
關鍵詞:公民教育

程儀容

【摘要】人類社會發展到21世紀,面臨的公共危機越來越多,政府在管理公共危機中靠自身的力量難以勝任。我國的公民教育起步很晚,對公民教育的時代訴求缺乏應有的研究,根據社會公共危機頻發的特點,我國公民教育在時代訴求上應進行危機意識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公民教育 社會公共危機 時代訴求

人類社會發展到21世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整個世界并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和諧與安寧,災害、沖突、恐怖活動甚至戰爭依然存在。這些現實共同造成了人類社會的公共危機。公共危機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但造成了人類社會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還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在應對這一系列社會公共危機中,單單依靠政府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公民參與非常必要。

政府對危機事件的處理是對其管理能力的全面考察與綜合鑒定,它是衡量和反映政府執政水平的重要指標。但是,應對這些危機事件不僅需要政府的力量,還需要公民的參與。①社會公共危機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危機傳播的速度快、范圍廣,產生的后果嚴重。所以,如果沒有公民力量的參與,一旦社會公共危機發生,純粹依靠政府的力量,要么會造成決策的失誤,引起更大的社會危機,要么會導致整個社會發生更多更大的混亂。

公民公共危機參與意識是政府化解危機的基礎

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在和平時期,人們往往缺乏危機意識,從而錯失避免危機的良機?,F代社會已經進入了高危機、多風險的時代,危機發生時如果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公民往往會表現得驚慌失措,甚至喪失理智,客觀上會使公共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大,而政府在管理危機過程中如果也缺乏應有的判斷力,會使危機的后果進一步擴大。要擴大我國公民有序參與的行為,政府就要善于運用各種渠道和機制,進行危機應急知識的宣傳和應急能力的教育,以此來不斷提高公民的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例如日本,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不斷強化公民的危機意識教育,提升公民應對危機的能力。所以,日本在遇到危機時,公民所表現出來的淡定與有序,為政府有效解決危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近年來,全球性疾病的流行、世界范圍的自然災害的集中爆發、國際交往和國際貿易之間的沖突,甚至地區之間的領土爭端等等,這一切都會成為社會公共危機。因此,隨著社會公共危機范圍的不斷擴大,公民參與政府處理公共危機的作用和意義也就更加重要。

學校應成為公共危機教育的主要機構。當今時代公共危機的發生覆蓋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很多領域,不能簡單地把公共危機看作是一些自然災害或重大疾病,國家安全和主權、領土爭端、經濟貿易糾紛、文化交流沖突、軍事侵略、貨幣戰爭等都可能導致公共危機的產生,因此,學校中的危機教育內容不僅包括對各種災害的認識,還應該包括在全球化浪潮中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危機時刻良好的心理素質、處理及應對公共危機時的理性選擇及自救能力、危機時的合作能力及責任感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良好的安全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成為公民的基本素質,使每一個公民充分認識到危機預防和應對是公民的基本責任和義務。

良好的民族精神是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的精神支柱

社會公共危機的發生不但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而且直接影響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一個民族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去認識它,運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解決它,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教育提出了直接挑戰。因此,作為一個民族的公民,如果缺乏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在這個社會公共危機頻發的時代就會面臨一系列的災難與恐慌。加強公民的民族精神教育是順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戰略性選擇。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來的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群體意識和品格,是一個民族的情感、心理、文化、智慧、共同理想以及共同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等民族個性的綜合體現。②進入21世紀,時代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和特定情況。而這些時代發展的新情況和新特征,一方面,有力地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和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另一方面,一些民族矛盾和民族沖突不斷發生,影響了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這就要求要不斷豐富民族精神的內涵,以使民族精神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但是,如果對公民進行必要的民族精神培養與教育,我們要在一定的基礎和依據之上進行。一是要創新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二是要依據時代的要求推動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養。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是貫穿于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等的結晶,是維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要把民族精神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公民在參與管理社會實踐和處理一系列社會公共危機中,以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與整個人類的和平幸福為出發點,提高精神面貌和創新能力、強化和提升愛國情懷、自始至終秉持艱苦奮斗的生活作風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最后,在改變我們傳統的單向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以及進行多維度滲透式的教育基礎上,創新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將民族精神的教育與培養切實滲透到我們教育的各個學科、校園文化的各個方面,要增強民族精神教育的實踐性,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基地,構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濃厚氛圍。

傳統政治文化教育是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的動力資源

1997年,江澤民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時說:“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從歷史文化來了解和認識中國,是一個重要的視角?!雹畚幕刭|是一個民族最本質的東西,要認識一個民族首先就要認識這個民族的文化。如果一個民族不善于傳承和弘揚自己的文化,那么,在當今這個社會公共危機頻發沖突不斷的時期就會徹底喪失自己,帶來的可能只是恐慌和災難。因此,在社會公共危機頻發糾紛不斷的時代,對公民教育的訴求必須要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以提升公民對民族國家的理解和認同,達到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民族情感的增強是以了解和認識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基礎的。

汲取外來文化的一個重要心理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如果沒有這個重要的基礎,外來文化不僅不能被我們所消化和吸收,而且我們還有可能被外來文化所同化,進而削減甚至喪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④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事件所形成的社會公共危機,如果大多數公民能堅持自己固有的傳統文化,同時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納外來文化,那么,當社會公共危機來臨時就能理性面對,既能從維護本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考慮應對和處理危機狀況,又能體察和遵循其他公民的文化意識形態,最大限度地尋求共同應對和處理社會公共危機之策,減少文化之間的沖突,更大程度地避免社會公共危機帶來的系列影響。因此,在公民教育中,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社會公共危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包容精神就需要我們充分發掘和弘揚,并在借鑒其他文化的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自覺地吸納外來文化中的營養成分,弘揚和培育中國傳統文化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在弘揚和培育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公民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全球化而導致的文化沖突也有很多政治元素,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和國家由于特定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等的影響,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文化,這種特定政治文化對每個國家或民族成員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態度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各個政治角色擔任者的行為、他們政治要求的內容和對法律的反應都會自然地受到政治文化的左右和影響。⑤然而,作為外來價值和理念的民主政治與公民教育,并不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和教育歷史自發形成的產物,因而我國公民教育不能因此脫離本國的政治文化傳統,而是應當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尋找適合的契機和融入點。在當今社會公共危機的管理中,我國的公民教育的理論構建、內容設置、目標模式應當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借鑒西方民主政治文化的精髓,進行徹底的現代化改造,真正達到公民在管理社會公共危機當中既凸顯民族性又順應時代的要求。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

注釋

①岳靜:“促進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管理”,《法制與社會》,2009年第9期。

②王東虓:“論民族精神教育與公民教育相結合的歷史必然性”,《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0期。

③莫稅英:“論新時代民族精神的培養”,《學術論壇》2009年第10期。

④涂曉芳,張欣:“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公民參與的困境與對策分析”,《大連干部學刊》,2009年第2期。

⑤黃月細:“政治民主轉向中的公民教育訴求”,《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猜你喜歡
公民教育
西方新自由主義與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場
公民教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支撐
試論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公民教育
從專業憲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識教育
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公民教育
美國公民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把“公民教育”融入生物課堂
歐洲中小學開展“歐洲公民”教育的三種途徑
思想品德課中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嘗試
公民教育對公民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