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現代啟示

2012-04-29 15:15訾其倫
人民論壇 2012年23期
關鍵詞:民本思想和諧社會啟示

訾其倫

【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將民眾視作治國安邦之根本的一種政治學說,包括愛民、重民、順民、富民、利民等內容。作為一種統治方略,該思想既有合理的元素,也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對于今天同樣具有借鑒意義;以史為鑒,建設和諧社會,做到以人為本,就要在加強經濟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的同時,提高執政者的思想道德修養。

【關鍵詞】民本思想 和諧社會 民主法治 啟示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興起及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興起。從殷周的“以民為監”、“敬天保民”到春秋時期的“足食足民”、“為政以德”,從戰國時期的“民貴君輕”、“立君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至漢唐的“民者,萬世之本”、“國以民為本”等等,可以看出,中國民本思想自萌芽之日起生生不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執政者的統治方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階級斗爭的實踐是傳統民本思想興起的政治原因。殷商時代,天神崇拜盛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禮記·表記》),人們認為自然現象、社會人事皆由天神決定,連君權都是天神所授。然而,現實社會中階級斗爭的實踐使統治階級認識到天神并不能保佑他們,民眾才是王朝興衰存亡的關鍵性因素?!拌罴q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孟子·離婁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天神的主宰地位受到動搖,民眾得到重視,“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左傳·昭公十八年》),“民為君之本”,“得其民得天下”。

第二,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類型是傳統民本思想興起的經濟原因。我國的經濟以農業為主。傳說在神農炎帝時代就有了農耕,在后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執政者一直以農業來立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根本說明了農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更說明了農業勞動者是基礎的基礎,“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中說·天地篇》),“無人則土不守”(《荀子·致士》)。

第三,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傳統民本思想興起的文化背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事為重,基本目標是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為此,倫理道德問題在中國古代備受重視。如孔子講要“仁者愛人”,墨子提出要“兼愛”“非攻”,孟子說要有“側隱之心”,都是為了糾正當時混亂的社會秩序、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傳統的重民、愛民思想皆出于此。

傳統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主要表現如下:思想上愛民、重民。古代圣賢們從歷代的亡國教訓和殘酷政治斗爭中認識到民眾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性,“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古文尚書·五子之歌》),要求“重我民”(《尚書·盤庚上》)。如傳統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提出“民為貴”(《盡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離婁上》)的思想;老子主張“貴以殘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第三十九章);西漢思想家賈誼吸取秦朝滅亡之教訓,提出“民者,萬世之本”(《新書·大政》)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指出“君依于國,國依于民”①,其愛民、重民思想可見一斑。

政治上安民、順民。民本思想強調,統治者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政治上實行仁政,安撫民眾。如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論語·為政》)、孟子提出“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離婁上》)和“民事不可緩”(《滕文公上》)等仁政主張,要求執政者想老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因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這就要求執政者還要聽民聲,順民意,不能“虐民”、“暴民”。用人方面主張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經濟上主張富民、利民。政治安定與否同人民基本的物質生活是否得到保障有著直接的關聯,“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管子·富國》)。鑒于此,執政者應考慮人民的利益,實行利民“富民”政策,使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這在諸子思想中均有體現。如孔子提出足食、利民的治國主張,反對貧富懸殊而加劇社會矛盾。孟子提出“制民之產”(《齊桓晉之事》)的具體“富民”舉措來保證民眾的基本生活水平。荀子也主張“節用裕民”(《荀子·富國》),減輕民眾負擔,反對聚斂窮民,提出“下富則上富”(《富國》)。管仲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豐則知榮辱”(《管子·牧民》),并認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反對橫征暴斂和貧富過于懸殊,主張均富。墨家則從社會的下層勞動者利益出發,主張發展生產和節用、節葬、非樂,獎勵勞作。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評價

其一,傳統民本思想的積極意義。民本思想肯定了民眾在國家治理、社會生活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淡化甚至是摒棄了唯神獨尊、天神崇拜思想,否定了君權神授觀念;民本思想中主張的愛民、重民、順民、富民利民政策和措施,如施行德治、仁政,“制民之產”的思想、節用的思想、反對貧富過于懸殊和社會救濟與社會福利的思想,遏制了君欲的無限膨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權和維護民眾的利益。

其二,傳統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經濟基礎和以封建王權為核心、以宗法關系為紐帶的上層建筑,決定了傳統民本思想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

首先,價值取向上,傳統民本思想是以君為本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重視民眾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未注意到民眾應有的政治權利;“民”只是受治的客體,而非能治之主體,沒有執行政權的權利和資格;而統治者則是政治行為的主體,手握政治的主動權。重民、愛民主張只是調和階級矛盾、實現執政者長治久安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是統治階級的“馭民之術或治民之策”。如荀子所說,君主的“親民”、“愛民”,目的只不過是“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以及“求兵之勁,城之固”而已。即使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等主張,也是從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出發,而非把廣大民眾的權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家天下”的君主專制的政治格局下,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從根本上講不是真正為廣大民眾謀利益。簡言之,傳統民本思想中的重民是手段,隆君才是目的。

其次,治國方略上,傳統民本思想以道德為本位,主張采取仁政、實行德治??v觀民本思想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重民思想的實現多寄托在圣君賢相的身上,其實施與否仰仗于君主的良心發現,而不是切實可行的制度保證,這就決定了民本思想的實際效力極為有限,難以形成對君主的真正制約。因此,傳統民本思想的治國方式沒有超出“人治”的窠臼。

傳統民本思想的現代啟示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家園,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社會理想。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傳統民本思想的重民富民愛民等舉措及其歷史局限性向我們昭示:應該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治國方式、民主精神、執政觀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以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的實現和人民的富裕安全。

加強經濟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全面快速健康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合理問題、城鄉差距問題、貧富懸殊過大等問題暴露出來。這就要求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又快又好地發展國民經濟,制定富民政策和措施,增加人民收入,使人民富起來。與此同時,兼顧社會公平,縮小城鄉差距,防止貧富兩極分化;關注弱勢群體,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與傳統民本思想中的“民”不同,新中國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權力的實現,應吸取傳統重民思想無制度保障的教訓,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轉變治國方略,在堅持以德治國的同時,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全社會營造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良好氛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同時還要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培養人民群眾敢于參政議政的自主精神,包括政治主體意識、權利主張意識、法制觀念等。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執政者的道德修養,重視執政者的榜樣表率作用。為政者是全社會的表率,其道德素質和行為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若執政者腐敗墮落、失德失禮,就會導致社會局面的混亂?!吧嫌泻谜?,下必有甚焉”(《滕文公上》),“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為此,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為政者的修養水平,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權力觀,轉變執政觀念,消除權力本位意識和特權思想,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針對黨內的腐敗現象和不斷蔓延的不正之風,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清正廉潔,保持黨的先進性,為全社會樹立起模范帶頭作用。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注釋

①曹德本:《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196頁。

猜你喜歡
民本思想和諧社會啟示
《孟子》折射出的契約精神
淺析彭德懷廬山上書事件體現出的民本思想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群眾文化之我見
國外跨境電子商務稅收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論美國警察院校政府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及啟示
武陵山片區高校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的建設與啟示
儒家民本思想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