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華留學教育中的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研究

2012-04-29 17:34樸美玉
人民論壇 2012年23期
關鍵詞:語言環境

樸美玉

【摘要】來華留學教育是國際交流的組成部分,留學生和各種身份的中國人都是語言環境建設的參與者,他們選擇的交流方式是在各種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從來華留學教育的實踐視角看,中國的國際語言環境始終具有本國語言與文化的典型特征。

【關鍵詞】來華留學教育 語言環境 國際語言環境

國際語言環境是伴隨著城市國際化進程而產生的概念,泛指國際化的語言環境。目前,在世界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國際語言環境建設成為中國諸多城市的基礎性工作之一。隨著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工作的穩步推進,除了表層的語言環境建設之外,深層的專業語言環境和文化語言環境的培育逐漸受到關注。國際語言環境由參與國際交往的主體構建,而來華留學生是參與國際交往的常見主體。近年來,外國人對中國教育的認同感不斷提升,來華留學生規模日益擴大,來華留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語言是交流的媒介,優良的國際語言環境可以為來華留學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擬在語言環境理論框架下,從來華留學教育的實踐視角,分析國際語言環境的組成部分及其特征,以期為國際語言環境問題的研究和國際語言環境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國際語言環境概述

語言環境的概念?!罢Z言環境”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的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提出,弗斯(J.R.Firth)、韓禮德(M.A.K.Halliday)等語言學家豐富和發展了這一概念。20世紀20年代,馬林諾夫斯基在新幾內亞東部的特羅布蘭德群島研究當地民族原始文化的過程中,發現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并對語言的功能和意義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話語的意義與當時當地正在發生的人的活動以及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關,這些活動和社會文化背景就是“語言環境”。他將“語言環境(簡稱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并提出“意義是語境中的功能”。弗斯擴展和豐富了馬林諾夫斯基的語言環境概念,提出“除了語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語言出現的環境中人們所從事的活動之外,整個社會環境、文化、信仰、參加者的身份和歷史,參加者的關系等,都構成語言環境的一部分”。①弗斯強調,他所說的環境是一系列的環境,“一個環境存在于更大的環境之中,每個環境都是更大環境的一種功能、一個組成部分,在整個文化環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雹?/p>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代表人物韓禮德將語言環境置于語言系統的層級結構之中進行研究,將語境概括為“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進一步拓展了弗斯的語言環境概念范疇。韓禮德提出,這些語境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并提出構成語境的三大變量是語場(field)、語旨(tenor)與語式(mode)。語場是指話語范圍,是經驗意義的選擇,是談話者所從事的、社會所承認的活動;語旨是指參與者的社會角色和在談話中的角色(提問者或回答者),社會角色是由社會結構決定的,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扮演多種角色;語式即話語方式,“談話方式不同,語言會有不同的模式。談話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話語功能,即決定著主位的選擇,信息的選擇,語氣的選擇,以及接應手段的選擇等?!雹?/p>

綜上所述,語言環境的概念具有系統性,語言環境包括語言運作過程中的語言部分和非語言部分,可分為“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這些語境在系統的層級結構中互相銜接,構成從微觀到宏觀的連續體。語境的三項變量為語場、語旨和語式。

國際語言環境的界定。國際語言環境不僅是語言學的概念,還是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被廣泛使用的概念,泛指國際化的語言環境。近十年來,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各大城市紛紛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北京市率先制定《首都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工作規劃 (2011-2015)》,對國際語言環境的建設目標、建設步驟以及建設方式進行了論述。從北京市的規劃上看,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工作主要圍繞城市國際交往能力的提升而展開。呂和發從應用研究的角度,對國際語言環境進行闡述。他在《高感性建設大北京國際語言環境》一文中指出,國際語言環境由動態信息和靜態信息服務兩大系統組成,其覆蓋范圍既有依據行政范圍劃定的地理區域,也包括與這個地理區域發生密切聯系和潛在聯系的地理、心理、網絡空間。建設大北京國際語言環境包括傳統語言環境構建,借助傳統和現代傳媒進行的信息服務與大氛圍的建設等。目前,國際語言環境的內涵還有待于豐富和發展,本文所使用的國際語言環境屬于語言環境的范疇,取其廣義,而非狹義的上下文語境。

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從中國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的現狀來看,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工作主要包括提升普通市民以及公務員的外語水平,規范外文標識和外文菜單,構建多語言的信息服務平臺等工作?,F階段,國際通用語言—英語的普及還屬于首要任務,旨在迅速增加英語人口的比重,為外籍人士提供良好的語言服務。規范外文標識、外文菜單等工作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社會各界的專家承擔,他們負責制定外文標識與外文菜單的翻譯標準,并向社會推廣。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外籍人士成為了中國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如外籍專家杜大衛先生,致力于規范博物館的解說語、旅游景點的標示語的工作。多語言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主要由高等院校的專業團隊負責,他們積極開發多語言的信息服務系統,語言服務涉及廣播電視、旅游、交通、法律、醫療、教育等領域,語種包括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德語、日語、韓語等??梢?,當前中國一些城市的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工作在提供日常生活層面的語言服務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國際語言環境建設是為了順應國際交流的需求,這種需求除了中國人對外交流的需求之外,還包括來華外國人的交流需求。近年來,來華旅游、學習和工作的外國人不斷增多,他們對國際語言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外國人不再是匆匆的“過客”,而是作為主動的參與者,融入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的需求從較為表層的,日常生活領域的溝通需求提升為深層的專業需求、文化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同時,外國人逐漸從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的受益者轉變為國際語言環境的建設者,對語言環境產生持久的影響。外國人作為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受益者的需求與作為國際語言環境建設者的行動,促使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從日常生活層面的語言服務向縱深發展。除了自身國際交流能力之外,我們交流的對象等外國人的身份和地位、語言背景、文化背景、來華進行交流的領域等逐漸成為國際語言環境建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從來華留學教育看國際語言環境

教育交流是國際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華留學教育的規模與質量體現著教育交流的成果。優良的國際語言環境是來華留學教育發展的前提,而來華留學教育的發展也能促進國際語言環境的建設與發展。來華外國人當中,來華留學人員是特殊的群體,他們與旅游者和工作人員不同,他們具有“外國人”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在華居住時間比較長。作為外國人,國際化的外語環境會為他們提供生活的便利;而作為接受中國教育的學生,具有中國語言文化典型特征的語言環境會讓他們受益匪淺。

一是來華留學生的需求與國際語言環境。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來華留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中國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面向留學生的教育是教育產品和教育理念輸出的一種模式,世界各國都將留學生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規劃中,以提升本國的教育吸引力。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的崛起,來華留學教育在國際教育領域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來華留學教育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從來華留學的主體來看,有來自亞洲和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學生,也有來自歐洲和美洲發達國家的學生。參與者是語言環境的三項變量之一,來華留學主體的特征與需求,必然對國際語言環境的形成產生影響,國際語言環境的建設也應該關注來華留學主體的特征與需求。

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語言背景多樣。據教育部2011年的統計數據,總數為29萬的來華留學生當中,來自亞洲的留學生人數占首位,計187,871名,占全年來華留學生總數的64.21%;歐洲為47,271名,占16.15%;美洲為32,333名,占11.05%;非洲為20,744名,占7.09%;大洋洲為4,392名,占1.50%。從留學生的來源可以看出,很多留學生來自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和地區,雖然英語具有國際通用語的功能,但留學生從母語到漢語的轉換并不完全等于英語到漢語的轉換。從學習的內容上看,漢語和中國國情是所有的來華留學生必須要修讀的課程,對外漢語教育是來華留學生都要接受的基礎教育。對于留學生來說,優良的國際語言環境要與原有的語言背景相銜接,并具有豐富的漢語資源。

從來華留學主體的基本需求來看,主要有作為“外國人”的生活需求和作為“學生”的學業需求和心理適應的需求,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語言問題。留學生作為“外國人”的需求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和醫療保險、簽證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需求,隨著城市多語言服務系統的開設,這一層面的語言問題可以逐漸得到解決。但是,留學生在尋求學業適應和心理適應時,遇到的語言問題,需要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給予持久的關注。留學生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的經驗表明,留學生應在預科教育階段,基本完成從母語到留學目的地國家語言的轉化,之后的學歷教育階段,留學生可通過以學校為主的社會支持網絡,獲取有償或無償的語言服務,以解決學業和心理適應方面的問題。

近幾年,國內一些高校開始對留學生的教育語言環境進行改革,增設以英文授課的專業,在減輕留學生由于語言問題造成的學業負擔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目前,國內對留學生心理需求的研究,還處于發展階段。來華留學生在自身的成長和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心理問題。心理層面的溝通,需要溝通的雙方都具備較高的語言能力。來華留學生,尤其是來自非英語國家的留學生群體,在漢語能力和英語能力都欠缺的情況下,更需要留學生接受方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多語種的語言支持。

簡而言之,面向來華留學生的國際語言環境,首先是符合留學生身份—“外國人”和“學生”身份及其需求的語言環境,我們應針對留學生的生活需求、學業需求和心理適應需求構建系統的、多語種的國際語言環境。

二是來華留學教育的發展目標與國際語言環境。來華留學教育旨在弘揚中國語言和文化,培養一大批知華、友華的高素質的人才。教育部在《留學中國計劃》中提出,要建立與中國國際地位、教育規模和水平相適應的來華留學工作與服務體系,到2020年,使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

目前,中國的來華留學教育以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為階段性目標。在此,擴大招生規模、提高教育質量與多語種的教育項目之間的關系值得關注。話語范圍和話語方式是語言環境三項變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語言環境由社會和文化的多種因素構成,并由環境的參與者以動態的方式進行構建。面向留學生的教育語言環境是在留學生(教育的接受者)和教師(教育的實施者)、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多種因素在博弈中形成的格局。注重來華留學教育發展規模的語言環境,其作用在于提升來華留學教育的吸引力,這種服務應該是充分尊重留學生原有語言背景的語言服務;注重來華留學教育質量的語言環境,其主要功能是為留學生提供教育語言、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因素完美結合的教育。因此,在來華留學教育發展目標的引領下,國際語言環境呈現出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國際語言環境具有系統性,除了日常生活語言環境和教育語言環境之外,還包括與來華留學教育發展目標相匹配的文化語言環境。在校園內,文化語言環境由中外師生共同構建;在校園外,文化語言環境由留學生和中國公民共同構建。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母語背景和文化背景,作為語言環境參與者的留學生和中國人,在互相交流中形成包含多元文化因素的語言環境。來華留學教育視角下的文化語言環境是開放的、友好的語言環境,即可以使用和接受多種語言與多種語言變體的環境。

三是來華留學教育的立足點與國際語言環境。隨著來華留學教育的快速發展和中國諸多城市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的大力推進,關于來華留學教育的立足點和國際語言環境的關系問題,日益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問題,人們擔心多語言的來華留學教育和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無法體現語言主權和文化主權。實際上,世界各國的留學生教育都非常注重傳授本國語言與文化,“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各國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則,中國的教育也不例外。作為中國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華留學教育的立足點是中國語言和文化,來華留學生所學的專業不同、層次不同,但任何類型的教育項目都立足于中國語言與文化,漢語始終是來華留學生的必修課。目前,漢語吸引很多外國人的學習興趣,“主要在于‘現代中國對他們的吸引力,學習者通過漢語能夠了解現代中國,進而獲取經濟紅利和文化紅利?!F代中國也許就是漢語傳播的最重要的動因?!雹芤虼?,有利于來華留學教育發展的國際語言環境不僅是多語種的,交流無障礙的語言環境,還應該是具有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典型特征的,可以充分顯現“現代中國”的魅力的語言環境。

結語

國際語言環境是在城市國際化進程中產生的概念,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化,這一概念變得逐漸清晰,內涵不斷豐富。語言學家對語言環境概念的界定為我們研究國際語言環境提供了理論框架。來華留學教育是國際交流的組成部分,國際語言環境可以分為日常生活語言環境、教育語言環境和文化語言環境,留學生和各種身份的中國人都是語言環境建設的參與者,他們選擇的交流方式是在各種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同時,從來華留學教育的視角看,國際語言環境始終具有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典型特征。國際語言環境可以為國際交流提供廣闊的平臺,在語言環境理論框架下,從不同的視角,研究國際語言環境,應該成為國際化時代的一項重要課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講師)

注釋

①②③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218頁,第221頁,第248頁。

④李宇明:“提升國家語言能力的若干思考”,《南開語言學刊》,2011年第1期,第5~6頁。

猜你喜歡
語言環境
英語教學值得反思的若干問題
淺析普通話推廣的現狀與對策
淺析古代漢語的名詞動用
如何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何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探究
大學生英漢語碼轉換態度的影響因素探析
趣味教學法在英語課堂的運用研究
創設語言環境,提高識字實效
交互游戲中學習英語的研究
積極營造語言環境, 促進英語有效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