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在高職《建筑法規》課程運用的價值與方法

2012-08-06 02:20廖騰瓊
法制與經濟·下旬刊 2012年3期
關鍵詞:情景教學

[摘 要]隨著案例教學法的廣泛應用,《建筑法規》課程在教學中如何創設情景結合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課程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文章著力探討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角色扮演開展案例教學,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建筑法規;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學

《建筑法規》課程在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中多用說教式、灌輸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講授過程中嘗試運用角色扮演的案例教學法,通過角色扮演把建筑案件基于一個真實的場景中,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進行分析討論,將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融入教學過程,加深學生對相關建筑法規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感受不同角色建筑主體的職責與要求,體現了行動導向的教學特色,增強了教學效果,強化了學生的專業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課程的性質、定位和特點

《建筑法規》是建筑類各專業學習法律法規的必修或限選基礎課,是一門職業技能基礎課程,只要學生在建筑行業就業,就通過學習使高職學生能夠接觸我國建設工程中需要的法律、法規和操作實務,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工程建設方面的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本課程是建設行業從業資格“施工員、造價員、安全員等”標準中必須掌握的知識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建筑類注冊執業資格考試的主要內容。

《建筑法規》課程的特點,一是綜合性。建筑工程法規是涵蓋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所有法律環節和內容的綜合。二是跨學科性。建筑工程法規課程的內容涵蓋建筑工程建設全過程涉及到的法律法規,涉及建筑企業的資質、工程的承發包、工程合同、工程監理、安全生產、工程質量管理及裝飾裝修等領域。三是系統性。課程涉及的各方面內容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即具有系統性。①

二、課程教學存在的困難分析

(一)課程受重視程度較低

建筑工程技術是工科專業,許多學生認為《建筑法規》這門課程是文科或是法律專業學生應該學習的。教材中沒有他們熟悉的圖標、公式、計算題,有些學生認為學習該課程多余。本課程一般設為考查課,學時數少于其他專業課,這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由于文化、環境和教育因素等原因造成學生法律責任感不強,缺乏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意識,缺乏法律信念和價值認同感,這為本課程的教學帶來不利。學法、懂法、守法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學習、掌握、遵守建筑法規是每個從事建筑業及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學生法律基礎知識欠缺

課程涉及的內容是法律法規,意味著本課程的學習離不開學生對基礎法律知識的掌握。當前,重專業課而輕基礎課的現象還較明顯。特別是對思想政治課(法律基礎只是該課程的部分內容,部分教師缺乏法律專業知識,并不講授此部分內容)不感興趣。高職院校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學生法律知識欠缺,因而容易造成法律觀念的模糊,甚至對法律的實現持懷疑、不信任的態度等,給教學帶來很大障礙。

(三)調節課堂氣氛的難度較大

課程所闡述的基本知識和理論雖不深奧,但對于缺少法律知識的學生來說顯得枯燥和抽象,加上本來對課程不夠重視就造成了課堂氣氛較為沉悶。為了考證很多學習者只能臨時強化、死記硬背。對教師來說首先要對教案熟悉,突出重點、難點,“備好教材,備好學生”,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在論證觀點的過程中例子要有較強說服力,并積極采用提問、啟發等方法進行引導,加強互動,積極開展討論、辯論活動。

(四)知識點交叉、內容繁雜

課程的內容涵蓋建筑工程建設過程涉及到的法律法規,涉及建筑企業的資質、工程的承發包、工程合同、工程監理、安全生產、工程質量管理及裝飾裝修等領域。內容涉及的建筑法律規范數量龐大,內容極其繁雜。這門學科的知識無先后順序之分,在授課中,前面的知識點常常會聯系到后面部分,這就給教師講課帶來很大的障礙,給學生帶來更多疑問。

(五)全程案例教學障礙較大

案例教學可說是最生動有效的方式,但是,案例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復雜案例知識面覆蓋太大,往往涵蓋整個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學生分析討論不全面或者討論和分析的時候會出現較大的障礙。二是簡單案例難度過小,達不到應用和鞏固知識的效果,失去了案例教學的優勢。因而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對于師資相對不足的高職院校難上加難。

三、角色扮演的案例教學的價值

案例教學法是英美法系國家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它是對各式各樣案例進行探索和分析,剖析其中蘊含的法律關系和法律運用的實踐性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本為本、從概念到概念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的開放式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分析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進而優化建筑類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一)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更生動形象,有利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源于人的潛能和天賦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選擇行為,是人的潛在能力的釋放過程;學習必須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的個人價值和意義,體現“知覺”的個體性、主觀性的情感。角色扮演案例教學法更強調以人為本,教師側重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重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案例來源于現實社會,有著廣闊而豐富的社會內容,生動而逼真,沒有那么多抽象、復雜的概念和理論。

(二)運用方式靈活多樣,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

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由被動變為自動接受和運用知識。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案件中,或通過案例強化基礎知識,并將自己置于問題之中進行分析,探求解決的方法,改變了課程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過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傳授者,學生則是消極的接受者。角色扮演的案例分析法強調教與學過程的充分互動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師生能夠相互交流,并且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案件與模擬的情景,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和職業能力。學生真正被擺到“學習主體”的位置上,學生必須開動腦筋思考、分析,訓練了科學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還能從角色扮演的討論中增長知識,了解建筑場景和案情,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合作溝通能力。通過案例啟發思維,幫助學生增強工作能力,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角色扮演案例法的運用方法

角色扮演的案例教學法并非全部課程運用案例進行角色扮演或分析討論,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在聯系實際較為緊密的章節內容進行。案件一是要有典型性,即所選案例必須具有代表性,能充分運用學生已具有的知識和技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二是真實性,即所選案例以及涉及的資料,必須是實際存在的,不是虛構的,尤其應體現學生的親身體驗,注意從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所處環境及所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中選擇典型案例。三是可操作性,即所選案例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和認知結構及探究能力,既要防止所選案例過于理論性、專業性,又要避免選題過于簡單。

(一)精選案例,確立命題

精選案例是整個案例教學法的關鍵部分。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主動學習、積極探索,仔細研究課程,認真選取案例,找出需要學生掌握的核心知識和技能,隨后著手準備教學案例,挑選恰當的教學案例。教師能否把握案例,取決于教師對案例涉及的環境背景是否了解,對案例所涉及的知識領域是否掌握,對案例涉及的問題是否有相應的解決處理經驗。所選案例應與教學目標相吻合,難度要適度,通常遵照現實性、針對性、典型性、代表性、實踐性、啟發性、新穎性等原則。

一是現實性和針對性。如直接從司法實踐中提取有關招投標事務中的違規行為、惡意競爭所產生的豆腐渣工程、投資過程中的圈地炒房案和建筑過程的貪污瀆職案等現實生活的案例,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時代特征,生動地反映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因而具有較高的信度和說服力。案例與特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相對應,案例與學生所學專業方向和將來就業密切相關。對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所選的案例側重點應有所不同,更有吸引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是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可以幫助學生接觸到最核心、最根本、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案例代表著同類案例的特點,有生動的感性情節,又蘊涵有抽象的法學理論知識,具有特定的教學價值和自我教育價值,反映了司法實踐的規律和特點,對法律課教學具有普遍意義。

三是實踐性、啟發性和新穎性。每則案例語言通俗,內容簡短、意義明確、貼近現實,反映當代社會生活和司法實踐的原貌,教師通過提出一些需要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去解決的問題,并以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選定適合表演的人員

選派表演的角色要合理,這一活動有助于將案例人格化,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有效的角色扮演必須贏得學生參與并嚴肅認真地對待他們所扮演的角色,讓學生自愿加入角色扮演比硬性攤派的效果更好一些。

(三)精心布局場景,做好教學準備

教室的布局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不可忽視,符合教學需要的布局??梢允前凑崭鹘ㄖ黧w的小組討論法,布局一張大圓桌,座椅呈環狀布置。環狀意味著全體參加者地位均等,大家的視線可以顧及每一個人,使人人可以面對面地溝通。如果要進行課堂討論,則以臺階式半環形的布局方式為宜,同時座椅應當是可轉動式的,以方便前排的學生可以輕易轉過身來看見后排的學生。也可在參觀建筑工地時進行,還可與相關部門負責人和管理者一起座談,就相關案件提出解決問題,進行討論。

(四)表演與分析討論

分析討論是教學的核心,案例扮演出來后,教師組織學生就案例的問題展開討論,在小組討論和發言的基礎上,其他同學提出問題,老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對同一個案例,可以挖掘出不同的意義,有人只能找到淺層的信息,有人則能得出透徹的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剝離案例中非本質的細節,揭示出隱藏其中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把典型案例與課文內容聯系,善于啟發誘導,加大學生參與力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要把握時機,控制進度,既要保證學生想到問到,又要防止被案例的細節所拖累,占用過多的時間。

(五)撰寫案例分析報告

案例分析報告是案例教學過程中的最后一個階段,每一次分析和討論之后,要求學生就討論的問題認真總結,做一份總結報告上交,并將其作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書面報告一般在小組及全班討論后形成,也可要求在討論前先上交書面報告,目的是督促學生在討論前認真準備。撰寫書面報告是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好方法。

[注釋]

①陳東佐.建設法規概論[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P3-4.

[作者簡介]廖騰瓊(1964—),女,廣西博白人,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與法學應用。

猜你喜歡
情景教學
小學英語情景教學探索
這里的課堂揚起低碳、生態的風帆
情境教學法在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
模擬情景 重在參與
運用情景會話構建高效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在語文課堂的應用淺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