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托妮·莫里森《所羅門之歌》中的神話原型

2012-08-15 00:42任雪梅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石家莊050031
名作欣賞 2012年6期
關鍵詞:所羅門圣經莫里森

⊙任雪梅[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石家莊 050031]

⊙李海燕[北京防災科技學院外語系, 北京 101601]

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1931— ),當代杰出的美國黑人女作家。1993年她因“其富于洞察力和詩情畫意的小說把美國現實的一個重要方面寫活了”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黑人女作家。她自幼在濃郁的黑人文化傳統中成長,在家里學會無數的黑人歌曲,聽過許多南方黑人的民間傳說,這為莫里森對黑人民間文化的熱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1949年她以優異成績考上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專為黑人開設的霍華德大學,莫里森主修英語寫作,輔修古典文學。1953年在完成本科的學業后,又進入位于紐約州伊薩卡的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攻讀西方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重點研究威廉·??思{和弗吉尼亞·伍爾夫兩位意識流小說家。截止于2003年,莫里森筆耕不輟,創作了八部小說,它們是:《最藍的眼睛》(1970)、《秀拉》、(1975)、《所羅門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寵兒》(1987)、《爵士樂》(1991)、《樂園》(1998)和2003年底問世的《愛》。其中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說《所羅門之歌》被認為是繼理查德·賴特的《土生子》和拉爾夫·艾里森的《看不見的人》之后美國黑人文學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說被《紐約時報》評為最暢銷圖書獎,并獲得國家圖書評論界大獎,還獲得美國藝術與人文學院獎等獎項。接踵而至的榮譽表明莫里森的創作開始進入主流文學界的視野,它在莫里森的全部小說創作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意義?!端_門之歌》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密歇根州某小鎮上黑人戴德一家的生活以及美國黑人的百年滄桑歷史,展示了在白人強勢文化下黑人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以及他們對自己的文明歷史的懷念和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在《所羅門之歌》中,莫里森把西方神話和非洲神話運用得爐火純青。她運用神話原型的形式來探求美國黑人獨特的文化傳統,揭示了小說的主題。莫里森正是運用這種新穎獨特的表現手法使《所羅門之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一、神話原型批評理論

神話原型批評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個重要文學批評流派。它借鑒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以全新的視角切入文學現象的研究,擴大了文學研究的視野,開拓了文學研究的領域。1957年,加拿大文學理論家諾思洛普·弗萊(1912—1990)發表了他名震一時的《批評的剖析》,系統地闡發了原型批評理論,正式確立了以原型批評為核心的文學批評觀,標志著原型批評的興起。

神話原型批評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弗雷澤的人類學理論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弗萊認為,在文學批評中,神話是一種形式結構模型,也是文學形式的組織結構原則,各種文學類型無不是神話的延續和演變。文學批評應當建立一種概念性的框架,從紛繁的文學現象中找出它的原型,所以原型批評應當是一種神話式的批評。榮格認為,人類心理中除了個人無意識外,還有一種集體無意識。他在弗洛伊德無意識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將人的心理區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而“集體無意識”就是指人類自原始社會以來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帶有普遍性的心理經驗,“它既不產生于個人的經驗,也不是個人后天獲得的,而是生來就有的”。榮格把集體無意識的內容稱為“原型”,而且分析和描述了眾多的原型,如再生原型、英雄原型、智慧老人原型等,這不僅在理論上給原型批評奠定了基礎,而且從心理學角度對原型的研究為文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獨特視角。

二、《所羅門之歌》中神話原型

莫里森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民族文化傳統濃厚的黑人家庭,祖父母唱的黑人歌曲和講給孩子們聽的民間故事和鬼怪傳說以及父母一生所保持的民族自尊,這一切都使得莫里森在幼年時期就受到南方黑人文化的浸染,也培養了她對美國黑人文化的濃厚興趣與敏感思維。但同時,莫里森又在正規的大學里接受了系統的西方教育,之后她又任蘭登書屋的資深主編,主要負責黑人小說的編輯工作,她曾先后在南德克薩斯大學和霍華德大學任教,講授文學創作,從而具有了深厚的歐美古典文學知識底蘊。莫里森的成長經歷和所接受的系統西方正式教育以及她后來的工作經歷都使她在創作中常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神話原型——她不但借鑒了傳統神話的敘事模式,而且將西方、非洲以及美籍非裔人的民間信仰、神話、通靈以及魔幻等因素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從而使讀者獲得一種超越時空的感受和嶄新的審美體驗。

飛人的故事是美國黑人民間傳說的一部分,正如莫里森所說:“會飛翔的黑人,那永遠是我生活中的民間傳說的一部分;飛翔是我們的一種天賦,它到處存在——人們曾經談論它,它存在于黑人的圣歌和福音音樂中?;蛟S這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愿望——逃離,死亡,諸如此類。但假定它不是這樣的呢,這又會意味著什么?我力圖在《所羅門之歌》中弄個明白”。莫里森在全文中以流傳甚廣的民間神話傳說黑人會飛為線索貫穿始終,被販賣為奴的非洲人到了美洲之后,由于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對于飛翔的欲望非常強烈,莫里森在這部小說當中賦予黑人飛翔廣泛的意義。在《所羅門之歌》的卷首引言——“父親們可以翱翔,而孩子們可以知道他們的名字”是小說中第一次提到的飛翔。在小說中莫里森廣泛地應用飛翔作為寫實而不是作為比喻性的事件,這就使《所羅門之歌》更加具有魔幻神話色彩。而且小說中的人物認為,人類飛翔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保險公司代理人史密斯在他房間的門上貼了一個通知,他將張開翅膀飛走。在約定的時間,史密斯果然帶著他那藍色絲質的寬大翅膀出現在屋頂,并義無反顧地躍入空中,最終摔死。然而,觀看史密斯的人是鼓勵而不是跑過去阻止他跳下來,這說明他們并沒有把他的飛翔看作是自殺性行為。在《所羅門之歌》當中,還有一個潛伏在黑人集體無意識當中的神話原型,那便是會飛的所羅門,奶娃的曾祖父所羅門是個會飛的人,為了逃避奴役,他決定飛回非洲。雖然飛翔可以逃離壓迫的環境,但同時也給留下的人們帶來創傷,所羅門的飛翔雖然使他逃離了弗吉尼亞棉花田里的奴役狀態,同時也意味著拋棄了妻子萊娜和他那二十一個孩子。當奶娃對家庭以及周圍的環境感到窒息時,他決定到南方尋找“金子”。雖然沒有找到“金子”,然而他卻追溯到了家庭根源,奶娃在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愿望就是飛翔。在小說結尾處,奶娃發現自己竟然是會飛的所羅門的后代,奶娃從中得知他的曾祖父如傳說中會飛的黑奴一樣飛走了。他最后終于明白“只要把自己交給大氣,你就能駕馭它”,于是面對吉他的槍口,他坦然迎上去,“你想要我的命嗎?”“你需要它?那就拿去吧?!彼谠娓革w走的地方縱身一跳,飛向不可知的未來,他躍身的剎那象征著他的回歸,他“摒棄物質追求而獲得了精神”。奶娃的最后一躍是整篇小說的高潮。它和開頭相呼應,和“飛翔”神話在結構上保持一致。不僅如此,他還學會了所羅門之歌,承擔起了傳播自己文化傳統的重任。奶娃從祖先及黑人同胞那里獲取了新的知識和智慧,思想感情發生了變化,最終也變成了會飛的人——自由的人。莫里森在描寫奶娃的飛翔時,認為他是擺脫白人主流文化束縛和追求精神獨立與解放的飛翔,在飛翔的過程中,他完成了對黑人歷史文化和自我的重塑。美國黑人生存于白人強勢文化的壓迫下,他們渴望找到黑人真正的自我,“飛翔”就是處于文化夾縫中黑人族群渴望找回自我身份的形象表達。奶娃經過黑人傳統文化的洗禮成功“飛翔”,象征了黑人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必須立足于黑人的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遺產中優秀的部分。莫里森認為,黑人的過去是黑人無法割斷的紐帶。不僅如此,過去還是黑人文化精粹的寶庫,只有回歸過去了解自己的“根”,了解自己的文化傳統,才能找到黑人靈魂的寄托,在白人文化主宰的社會中正確定位,找尋到真正的自我,才能真正“飛翔”。

托妮·莫里森熟稔《圣經》,《圣經》故事在她的許多文學作品中被廣泛運用。作者在《所羅門之歌》中用《圣經》中的名字表現《圣經》對黑人生活的影響,將他們對它的敬畏和尊重與他們改變它的能力聯系在一起。作者還用了一些基督教以前的名字,表現幾個世界交織在一起的感覺。小說的書名《所羅門之歌》涉及到同名的圣經書,這強調了小說古老的主題,莫里森還用《圣經》故事里的名字為小說人物命名,是為了讓她小說里的人物和人們熟知的人物建立聯系,小說中奶娃的祖先、會飛的黑人名叫“所羅門”。這個名字取自《圣經》中以智慧著稱的以色列國王所羅門(公元前961年一公元前931年),他使猶太民族達到歷史全盛時期,他在耶路撒冷修造了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上帝把圣殿選為他永遠的神圣居所。小說中莫里森將偉大的所羅門王的名字賦予奶娃的祖先,體現了作家對黑人祖先的尊崇。此外,小說中很多人物的名字都直接取自《圣經》:會飛行的黑人祖先所羅門(Solomon)和《舊約》中偉大的所羅門王同名;派拉特的名字(Pilate)來自殺害耶穌的彼拉多;派拉特的女兒麗巴的名字來自利百加(Robecca);露絲(Ruth)的名字來自《舊約·路得記》中順從婆婆意志的路得;科林西安絲的名字(Corinthians)則來自《圣經·新約》里的《多林哥書》。莫里森曾說過:“我刻意使用《圣經》里面的名字來表明明《圣經》在黑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白人宗教經典的《圣經》在黑人的文化生活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有著對《圣經》的敬畏之情和改變《圣經》的能力,他們往往為了自己的利益改編《圣經》?!?/p>

莫里森在《所羅門之歌》中采用神話原型的形式來探索他們生活的時代,使現實暗含于寓意之中。莫里森通過一些非洲民間傳說和西方《圣經》故事在她的作品中的廣泛應用使作品產生了亦幻亦真的效果,為其作品披上神奇瑰麗的外衣。通過這些神話原型,莫里森完美地表現了在擺脫了奴隸制對肉體的束縛后,黑人如何抵御白人文化對黑人傳統文化的侵蝕,在白人社會里樹立自己的價值觀。當然,莫里森對民間傳說的利用不僅是重講過去的故事,而是借鑒民間傳說的敘事方式、故事氛圍、語言特點,進行藝術重構。比如,民間傳說中往往用一個簡單的民間信仰或迷信活動來反映族群社會對一個人或一個特定事件的復雜思想態度,莫里森對此進行了出色的活用?!端_門之歌》正是莫里森意識到只有黑人群體和黑人民族傳統文化才是黑人擺脫白人的價值觀、重建自我的根本依據后,所創造的一部主題為“文化尋根”的作品。小說還具有深厚的魔幻神話色彩,莫里森把民間傳說和現實生活融為一體,為我們譜寫了一曲關于黑人文化的所羅門之歌。

[1]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M].胡允桓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毛信德.美國黑人的文學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說創作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毛力.《所羅門之歌》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因素[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02).

[4]杜萍.所羅門之歌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J].安徽文學,2008,(05).

[5]孫紅洪.論《所羅門之歌》中的神話原型與作用[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2,(03).

[6]羅春霞.析托尼·莫瑞森小說《所羅門之歌》中的象征手法[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猜你喜歡
所羅門圣經莫里森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眾痛批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意見領袖們的“不老圣經”
莫里森小說《愛》的女性主義身體政治研究
《哈姆雷特》的《圣經》敘事原型考證
戒指上的箴言
膽小的巨人
夜鶯為何歌唱:談雪萊對圣經的諷刺運用
所羅門的財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