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文學中的決斗情節與非理性的民族性格

2012-08-15 00:42符巧靜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鄭州450044
名作欣賞 2012年6期
關鍵詞:貴族性格民族

⊙符巧靜[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 鄭州 450044]

作 者:符巧靜,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俄羅斯文學與文化。

決斗在俄羅斯曾經一度盛行,提出決斗是一件關乎個人榮辱的行為,拒絕決斗則被視為不能原諒的怯懦,是巨大的個人恥辱。俄羅斯文學中有許多決斗情節的精彩描寫,管窺決斗這一現象,可以探尋出俄羅斯民族性格中的非理性特質。

決斗作為一種社會風習,并非俄羅斯固有的傳統。它興起于中世紀早期的西歐,最初是解決法律爭端的“司法決斗”,當時人們相信,正義的一方受上帝保佑,敗者必然有罪,法官以決斗結果來判斷孰是孰非。后來,為維護自身或親友的名譽和尊嚴而挑起的“榮譽決斗”上升到主導地位。18世紀初,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俄國年輕貴族到西歐學習,決斗隨之在俄國流行起來,規則之苛刻比西歐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規的決斗是兩個當事人之間按照預先達成的協議和對等的條件,使用足以致命的武器,一對一進行的格斗。雙方須各有一兩名公證人,由公證人全權代表決斗人,商量決斗的時間和地點、武器的種類型號、開槍時彼此的間距等一切細則,考慮決斗是否具有充足的理由并符合相關的規約,保證決斗不至于變成簡單的斗毆。

決斗的血腥引起了當權者的不安,俄國的沙皇們不能容忍決斗者向君主決定臣民命運這一生殺大權的挑戰,也不愿讓那些原本可以征戰沙場或服務于皇室的年輕貴族們白白送命。1701年彼得下詔嚴禁決斗并對參加者處以死刑,1716年頒發的軍法條例又重申前旨,規定決斗者一開槍便可判死罪,而不問其是否造成傷亡;若出了人命,更要處以絞刑,連被殺者亦須倒懸尸首示眾。即便如此,決斗之風在俄羅斯貴族中仍是屢禁不止。作為優待貴族的總政策的一部分,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大減輕對決斗者的懲處,還頒布了《軍官間爭端審理原則》,規定如果貴族軍官們的個人榮譽受辱,所成立的“軍官公斷會”根據情況可判定雙方以決斗作為復仇的手段。若一方不肯決斗,則長官有權向“軍官公斷會”申請將其除名。由此決斗在軍官中不但被合法化,還受到了鼓勵。19世紀初,官方對參與決斗的貴族的懲罰大多只限于剝奪功名,軍官被降為列兵,發配高加索等。官方的曖昧態度以及19世紀初的社會氣氛,使決斗之風有了愈演愈烈之勢??梢哉f當時的貴族幾乎全都和決斗沾過邊,即便不是親自決斗,至少也充當過公證人。貴族階層把決斗視為解決榮譽問題的最體面的手段,它是宗教裁決。貴族可以拒絕生命,卻不能拒絕珍貴的個人聲譽。

俄國有不少作家親身參加過決斗,或走到了它的邊緣。普希金和萊蒙托夫在自己文學創作的盛年,先后喪生于決斗,成為俄羅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永遠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和遺憾。格里鮑耶多夫、屠格涅夫與托爾斯泰等也都曾不止一次地參與決斗。文學與歷史是相通的,現實生活會成為文學的背景或在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決斗這個已逝去的風習在文學作品中有不少多姿多彩的描寫,折射出人物鮮明的性格。作家描寫決斗,其實就是在展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理念。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和中篇小說《射擊》、萊蒙托夫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父與子》和短篇小說《好決斗的人》、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決斗》等,還有20世紀初作家庫普林的中篇小說《決斗》,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中都曾細膩地描繪過決斗的場景,決斗情節還常常成為作家表現人物性格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普希金的《射擊》是一部以決斗為題材的小說。主人公西耳維奧出于對對手的嫉妒,就不斷挑起事端,采取有損于對方尊嚴的行為,想以粗暴無禮的方式壓倒對方,并最終挑起了決斗。然而,當他看到對方恐懼死亡之時,心理得到了滿足,終止了決斗。小說中的西耳維奧是個缺乏理性的人,兩次決斗中的行為都是由嫉妒等非理性的因素、俄羅斯式的不理智的蠻夷情感所支配,只要能得到心理一時的滿足,他就可以無視生命而挑起決斗。

普希金在《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多余人”奧涅金,描寫了一場類似惡作劇式的鄉村決斗。彼得堡貴族青年奧涅金和連斯基是情趣相投的朋友,連斯基是奧涅金在鄉下唯一和自己有共同語言,能夠談論盧梭、探討科學成果及人類道德行為的朋友。出于無聊,奧涅金在鄉村地主家的舞會上故意向連斯基的未婚妻大獻殷勤,并挖苦連斯基,激起了連斯基的醋意和憤怒,以至于他當眾向奧涅金提出決斗。僅僅因為一點皮毛小事、一點誤會,性格中的非理性、極端化因素膨脹,為了所謂的捍衛尊嚴,兩個朋友走向決斗場。

萊蒙托夫在《當代英雄》中也刻畫了一個“多余人”的形象——畢巧林,同樣由于畢巧林的玩世不恭,為了解悶而去吸引自己的朋友——軍官格魯希尼茨基正在追求的小姐。當格魯希尼茨基知道是畢巧林奪走了他的愛情時,在別的軍官的慫恿下,提出和畢巧林決斗。無論是奧涅金還是畢巧林,他們都對空虛無聊的生活感到失望、苦悶、彷徨但又無法擺脫,究其根源,在于他們文化上、精神上的無歸屬感,導致陷入非理性力量的圍裹之中,做出決斗這一無法救贖的破壞性舉動。

屠格涅夫《父與子》的主人公巴扎羅夫不喜歡決斗,認為決斗是十分愚蠢的,但當巴維爾向他提出決斗的挑戰時,他卻不能拒絕,因為這關系到他的名譽和自尊。決斗是巴維爾處理矛盾的方式,是他的文化習俗,他挑起這場決斗是十分自然的事。巴扎羅夫卻顯得十分被動,因為產生決斗現象的文化系統是他所陌生的,這令他感到手足無措。決斗直接的導火索是偶然的、表面的非理性的因素,深層原因在于兩代人的沖突,不同社會階層沖突的積累最終導致了極端的、非理性的決斗。

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也展現了一場決斗。惡棍道洛號夫厚顏無恥地公開挑逗彼埃爾的妻子,把侮辱彼埃爾的名譽當做樂事。盡管當時的彼埃爾善良、厚道,甚至有些軟弱,但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還是怒不可遏地向道洛號夫這個流氓提出了決斗。雖然彼埃爾也覺得決斗這事很無聊,但是已被憤怒這種不理性的情緒所籠罩,還是堅持履行了決斗。

20世紀初庫普林發表的中篇小說《決斗》表現了俄羅斯軍隊生活的非理性,簡直就是《軍官間爭端審理原則》的一個生動案例。主人公洛瑪秀夫與對手的決斗是由軍官名譽法庭裁定的,名譽法庭全體人員認為“案情嚴重,必須舉行決斗,方足彌補本團受損之名譽”。時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軍隊里還用決斗這種野蠻的、非理性的司法程序來懲罰軍人,小說中每個軍人仿佛都受制于體內野蠻、非理性的情緒,不顧體面,互相謾罵,踐踏尊嚴。

俄羅斯的決斗很少由思想和政治歧見引起,選擇決斗多以維護榮譽為借口,大多為偶發的、荒唐可笑的、逗鬧的行為,話不投機就決斗場上見。文學作品中決斗情節的描寫直接觸及到了俄羅斯民族性格的根本,帶有發泄嫉妒、發泄憤怒、發泄仇恨因素的決斗之所以能在俄羅斯興盛,與俄羅斯民族性格中極端化、情緒化這些非理性因素密不可分。

非理性是俄羅斯最根本的民族性格,上到伊凡雷帝、彼得大帝,下至平民百姓,幾乎各個階層的俄羅斯人都缺少理性根基,言語、思維容易受情緒左右而不權衡利害,常常處于無可約束的沖動狀態,行為具有不可預測性。別爾嘉耶夫在分析俄羅斯性格時,曾經嚴厲地指斥過本民族文化之中的非理性因素,他將之命名為“黑葡萄酒”因素“:黑色的非理性因素在民族生活的底部誘惑和腐蝕著峰頂?!雹僭S多學者認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社會矛盾、歷史文化背景,資本主義進程緩慢,科學的傳播與發展也受到阻礙,俄羅斯即使出現過羅蒙諾索夫這樣的科學天才,卻未曾培養起真正民族意義上的理性精神。

俄羅斯在地理上橫跨歐亞大陸,獨特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東方與西方兩股世界歷史之流在俄羅斯發生碰撞,俄羅斯處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羅斯民族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俄羅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東方—西方,它將兩個世界結合在一起。在俄羅斯精神中,東方與西方兩種因素永遠在相互角力”②。從第一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基輔羅斯開始,俄國的歷史發展就猶如巨大的鐘擺,在西方道路和東方道路之間搖擺,皈依了拜占庭的東正教,受過東方的蒙古韃靼人的統治,又進行了西化改革,夾在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這兩個巨大的文化板塊之間。就像國徽上的雙頭鷹,一頭望著西方,另一頭望著東方,這種雙視角,必然產生雙重的文化品格。在兼有東西文化特點的同時,又會使兩者相互排斥、相互對立,民族性格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分裂,形成極端的、非理性的雙重民族性格,把一切事物看成兩個對立面,非“是”即“否”,容易以極端的暴力方式發泄能量,快速解決矛盾沖突,就像參與決斗的人認為這至少是自己決定自己的榮譽、尊嚴,哪怕為此流血、付出生命的代價。俄羅斯國學大師利哈喬夫在《解讀俄羅斯》中就指出:“俄羅斯民族是一個極端性的,從一端迅速而突然轉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這是一個歷史不可預測的民族?!雹?/p>

西歐已經開始進入工業時代的時候,俄國還保持著影響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農奴制度,農奴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生活貧困。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自彼得一世西化改革后,在壓迫、盤剝廣大農奴的基礎上,俄羅斯社會出現了受到良好教育、文明化的、富裕的貴族階層,19世紀的俄羅斯大作家絕大多數都是貴族出身。在這些貴族中,許多人滿懷崇高的理想,不滿現實,但又脫離人民,在現實中屢屢碰壁。俄羅斯這種社會上下層之間極大的不平衡,貴族身份的無根性,文化上的無歸屬感,使得他們只能把生命浪費于一些瑣碎無聊的小事上,甚至做出一些缺乏理性的事情。

理性精神作為科學探索與認識的前提,在歐洲伴隨資本主義的成長而獲得發展,并積淀為一種文化特征。作為后起的封建國家,俄羅斯未曾真正受過科學精神的洗禮,主宰俄羅斯精神生活的是具有神秘性特征的東正教,它強調只要通過一定的人所未知的條件,在人與神之間就可以實現神秘的相通。這種神秘性是無法訴諸理性的,即無法通過邏輯認知來加以解說,其前提是相信事物的不同極點之間的自由相通,如神界與人界、罪孽與救贖、善與惡等。而這種兩極間的無序過渡正是俄羅斯性格的根本特點。④俄羅斯民族擅長感性體驗,理性分析遲鈍,情感往往超過理智。彼得一世西化改革以后,俄羅斯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但在它的意識里占上風的仍然不是理性主義,而是直覺主義。

俄羅斯民族由于缺少理性指引,常常為種種情緒所左右,偏激且易激動。透過對文學作品中決斗這一社會風習的分析,可以探尋出俄羅斯民族性格的非理性特征,可以幫助我們從多個視角解讀俄羅斯文學作品。

① 汪劍釗:《中俄民族心理結構、藝術精神和文化傳統的異同性》,《回眸與前瞻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二十年(1979-1999)會議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6頁。

② [俄]尼·亞·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雷永生、邱宋娟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2頁。

③ [俄]德·謝·利哈喬夫:《解讀俄羅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頁。

④ 王志耕:《圣愚文化與俄羅斯民族性格》,《俄羅斯文藝》2006年第4期,第37頁。

猜你喜歡
貴族性格民族
北魏新貴族的形成與駢文的新變
MINORITY REPORT
福爾摩斯:貴族單身漢(下)
福爾摩斯·貴族單身漢(下)
傳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伊斯坦布爾:飄浮著驕傲和貴族氣質
性格描繪詞
民族萬花筒
12星座“吃”出性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