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在農村體育事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為*——以浙江省衢州市為例

2012-08-15 00:43蔡利燕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體育事業農民農村

蔡利燕

(衢州學院 公體部,浙江 衢州 324000)

地方高校在農村體育事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為*
——以浙江省衢州市為例

蔡利燕

(衢州學院 公體部,浙江 衢州 324000)

以浙江省衢州市為重點,通過對農村體育事業建設現狀較為全面深入的調查,認為當前農村體育主要存在硬件設施投入和配置嚴重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健身文化氛圍、主體力量嚴重外流等突出問題.在有效剖析造成上述問題原因的基礎上,結合地方高校的自身優勢及衢州實際,較為系統地提出了地方高校在推進傳統體育發展、體育資源共享、體育文化宣傳和普及、體育人才培訓、體育活動交流等方面積極服務農村體育的對策建議,從而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農村體育;衢州

0 引言

中國作為超大型農業國,農民素質的提升直接影響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農村體育文化事業對增進農民健康、提升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文明素養水平、豐富農村業余文化生活、移風易俗、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1].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標,“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題中要義.《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我國仍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農村.很顯然,體育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農民素質、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努力尤其是“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全面實施,我國農村體育文化事業取得了可喜進步.但從總體上說,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現實與需要的矛盾,對政府和社會各界提出了嚴駿挑戰,這也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高度重視.這是由高等學?!胺丈鐣钡闹匾毮芩鶝Q定的.在履行社會服務重要職能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在具體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方面各有定位、各有側重[2],地方高校更應著力“拓展其社會服務職能”[3].就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而言,相對于全社會來說,高等學校無論是在體育硬件建設,還是在體育人才、體育文化氛圍建設諸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地方高校與廣大的農村相比,這一優勢尤為突出.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優勢,組織廣大教師和學生積極服務農村體育事業,不僅有利于提升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推動農村體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發揮社會服務職能、提升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效益.

1 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與成因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扎實推進,農村各項事業,包括體育文化事業都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閑暇時間逐漸增多,對包括體育在內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增加,農民希望通過參與體育鍛煉以達到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但由于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性,農村、農民問題的復雜性,以及體育事業的特殊性,發展農村體育事業任重道遠.

1.1 突出問題

1.1.1 體育硬件設施的投入和配置嚴重不足

近年來,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雖然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在經費投入、場館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農村體育事業畢竟起步晚、底子薄,而且發展極不平衡。不可否認,現有投入主要集中于城鎮新建社區,對農村體育設施的投入則嚴重不足,且類型、功能都十分單一,室內場館型設施尤為缺乏.有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各類體育場館中,占國土面積16.5%并擁有42%左右人口的城鎮占全部體育場館的比重為79.8%,而占國土面積83.5%并擁有58%左右人口的廣大農村地區卻只占20.2%的體育場館資源[4].所有這些,直接導致農民可獲得的福利性體育服務遠遠落后于城鎮.以筆者所在的衢州市衢江區杜澤鎮為例,全鎮24個行政村,擁有完好室外籃球場的只有7個,室內籃球場則根本沒有.離開必要的體育場館和設施,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也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1.2 未能形成良好的健身文化氛圍

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健身文化氛圍.雖然“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推廣實施已5年多,但由于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觀念較落后,加上日常能夠直接接觸到的體育競賽、體育娛樂活動非常少,廣大農民對體育健身的科學涵義、內容和形式等基本要素缺乏必備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未能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有關學者對此所作的專題調查顯示:76.8%的農民對體育健身概念模糊不清,78.7%的農民不清楚體育鍛煉包含哪些內容,52.1%的農民不懂得科學體育健身的涵義[5].先進文化以及相應生活方式不去占領,就容易使玩撲克、打麻將等低俗活動乘虛而入,甚至讓封建迷信活動充斥廣大農村的閑暇時間,從而有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1.3 體育主體力量嚴重外流

體育活動歸根結底需要具有相應素質和能力的人來完成.農村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呼喚大量有知識、有能力的新型農民.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大部分身體素質優良、文化水平較高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長年在外打工賺錢,導致留守在農村的人口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這種現象在欠發達地區尤為明顯.國家統計局《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5278萬人,其中16~50歲占85.7%.而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因忙于農活和照看小孩,無暇顧及體育鍛煉.另有調查數據顯示,農村留守人口中,體弱多病者的比例相當高,其中老年人60歲以后的壽命中有3/4的時間是生存在帶有慢性疾病的狀況之中[5],這就大大削弱了農村體育的力量,嚴重影響了農村體育文化事業的有效開展.

1.2 基本成因

上述突出問題的成因,既有經濟的,也有社會的;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

1.2.1 農村經濟基礎在總體上仍比較薄弱

“十一五”期間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據有關部門統計,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77元,增量超過千元,實際增長11.4%.同期,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23979元,約為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倍.由此可見,農民生活水平明顯低于城鎮居民,農村經濟基礎在總體上仍然比較薄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基礎影響精神追求.由于整體經濟條件較差,加上子女教育經費和生病醫療費用開支較大,目前農村家庭成員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改善家庭生計上,能夠或愿意投入到體育活動中的時間極其有限.另外,按照現有體制,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主要依靠自籌經費加以解決,農村較薄弱的經濟基礎直接影響包括農村體育在內等公共事業經費的投入.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體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1.2.2 相應管理機構和體制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將財政負擔過重、規模龐大、人員臃腫、結構不合理的行政機構進行了精簡和改革[6].改革的積極意義毋庸置疑,但就體育事業而言,在縣、鄉(鎮)的兩級機構改革中,體育管理部門有的被撤銷,有的與其他機構合并,從而“削弱了基層體育主管部門的權限,使基層公共體育事業,包括農村體育的政府管理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弱化”[1].群眾體育管理系統的不完善、不健全,導致相應管理體制的弱化和缺失.有報道顯示,農村體育的開展往往與鄉(鎮)領導的興趣愛好密切相關,隨意性強.管理機構和體制的不健全,政府對農村體育事業重視程度的下降、投入力度的減弱、宣傳引導的缺失和人才培養的忽視,是制約農村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1.2.3 開展宣傳組織難度大

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與城鎮居民相比較,總體相對低下.根據有關統計數據,2010年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僅相當于初中二年級水平,其中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村從業人員占達68.2%[7].農民文化素質的相對低下,加之農村文化設施的相對落后,導致農民思想解放的步伐緩慢,小農經濟意識、計劃經濟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發展的理念、辦法、措施以及精神風貌比較陳舊[1].同時,由于缺乏必要的農村體育組織機構(包括宣傳、組織機構)、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因素,勢必造成“全民健身計劃”、“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農村進行宣傳、普及、推廣諸方面的困難,從而影響農村體育文化事業的有效推進.

2 地方高校在農村體育事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為

2.1 地方高校服務農村體育事業建設的優勢

2.1.1 具有較為豐富和完善的體育硬件設施

就數量而言,據國家體育總局最新公布的第三次《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全國55.6萬個體育場(館)中,教育系統占75%,位居第一,其中又以高校為首.就質量而言,高校的體育設施,門類齊全、規格眾多、質量上乘.就筆者所在的衢州市而言,現有一本一專2所普通高校,體育硬件設施十分齊全,共擁有2個標準田徑場,6座體育館、球類館、游泳館、健身房等室內設施,33個籃球、排球、足球、網球場等場館,2套12臺體質測試設備.

2.1.2 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和信息優勢

高校體育老師的配備不僅在數量上得以保證,而且在學科分布上比較齊全.在理論和技能上都擁有系統性,接受過正規的訓練,擁有良好的專業技能、教學訓練方法和體育活動組織能力.同時,高校擁有豐富的圖書資料和數據庫建設,許多體育專家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此外,地方高校還擁有人數龐大的來自農村的學生隊伍,這些具有優秀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生,都有可能成為農村體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仍以筆者所在的衢州地區為例,2所高校共有體育教師28人,其中9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11人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學位,先后承擔了一系列市廳級以上體育科研項目,具有服務農村體育事業建設的良好素質;共有在校學生10000余人,其中約有70%來自于農村.

2.1.3 具有體育文化宣傳、普及的優勢

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是宣傳、普及和推動全民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窗口.一方面,高校在體育設施、人才、信息諸方面所具有的資源,是宣傳全民健身、科學運動的重要優勢.一方面,高校體育老師系統扎實的體育素養、較強的科研開發與轉化能力,是地方高校向廣大農村傳播先進健身理念、增強農民體育鍛煉意識、掌握科學健身方法的源頭活水.

2.2 地方高校服務農村體育文化事業建設的對策思考

與地方高校所擁有的體育資源優勢相比較,其對農村體育文化事業的貢獻率則顯得十分有限.場館未對社會開放,資源不能共享,公共體育資源的浪費現象相當嚴重.許多教師也未能走出課堂,深入農村,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和實踐.在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上,地方高校在農村體育事業建設中都大有作為.地方高校要立足當地實際,充分發揮自身的綜合優勢,增強主動性、創造性、參與性,深入調研,深化服務,扎實推進農村體育事業建設,為“美麗鄉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2.2.1 促進傳統體育和學校體育的有效融合,發揚光大民族傳統體育

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也是體育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然而在全球化環境中,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形式及精神大規模傳入的大背景下,國人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興趣和重視程度正在逐漸減弱[8].文化的傳承,既需要人才又需要基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是如此.高校恰好具有人才和基地的優勢.

首先,地方高??山M織力量,開展廣泛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普查工作,科學分類,編制目錄,提出保護和開展的對策建議.衢州各縣(市、區)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十分豐富,僅以龍游縣湖鎮為例,就有龍舞、滾花龍、硬頭獅、貔貅、小腳燈等富有特色的民間文化資源.1955年春,湖鎮的“滾花龍”參加了全國民間舞蹈調演,反響強烈,演員們受到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的接見.其次,可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學校體育的教學研究中,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化、規范化,一方面發揚光大傳統民間體育,一方面推進農村體育的整體發展.近些年來,作為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許多高校積極發展由師生參加的龍舟運動,提升了龍舟運動的品位,活躍了具有社會屬性的龍舟文化,對傳承中華民族的龍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2.2.2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向社會有限、有序開放體育設施,提高體育資源的利用率

在滿足本校體育教學需要的前提下,堅持有限、有序的原則,高校的體育場館、器材可適時、適量地向周圍群眾開放(尤其是周末和節假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附近農村專業體育場地和設施嚴重缺乏的矛盾.鑒于高校往往所處城區,與大部分農村相距較遠的現實,高校還可通過舉(承)辦農民體育活動和賽事的方式,增加開放范圍和程度,這不僅能提高高校體育資源的利用率,也能不斷豐富農村居民的體育文化生活.

2.2.3 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宣傳、普及、推廣活動

一是大力倡導積極向上的健康意識.

衢州的兩所高校都成立了大學生體質體能測試中心,并配有先進的體質測試設備,但這些先進設備僅用于在校生一年一度的體質體能測試,使用率極低.高校要充分提高類似設備的使用率,可經常性地深入農村,對農民開展體質體能測試工作.在測試的同時,向廣大農民宣傳倡導積極向上的健康意識,激發他們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是開展相關的調研工作.如,就農民的健康狀況、健身需求、體育文化消費等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形成研究報告,為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獻計獻策.

三是開展科學健身方法的普及與推廣.堅持簡便實用、簡單易行、針對有效等原則,發揮高校的人才和信息優勢,編印通俗易懂的健身知識普及讀本,在農村居民中廣泛宣傳和普及健身知識、養生方法,積極探索和構建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消費需求群體的農村體育模式.

2.2.4 健全完善體育骨干的培訓機制,為農村體育事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

目前,經過專業培訓的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嚴重缺乏.地方高校要有計劃地組織具有一定基礎、興趣和組織能力的村民,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衢州學院從2010年以來已舉辦多期培訓班,培養了100多名社會體育指導員.要以此為契機,展開農村體育人才的需求、目標等調查,完善培訓計劃,充實培訓內容,配足配強培訓師資,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形成良好的培訓機制.同時,以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平臺,組織開展志愿者活動,深入農村指導農民開展科學、規范的體育文化活動,促進良好體育氛圍的形成.

2.2.5 增強學校體育與農村體育的互動交流

在互動交流方面,高校除可選派師生兼職擔任農村體育指導員外,還可以鄉鎮名義組織農村居民開展喜愛的單項比賽或小型運動會,并安排師生賽前、賽中參與其中.高校教師參與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過程,也是提升自我的過程,比如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第一手資料,將是教師開展體育科研的寶貴素材.因此,地方高校參與農村體育事業建設的過程,最終是實現高?!處熍c農村—農民多方共贏的過程.

[1]胡慶山,王健.新農村建設中發展“新農村體育”的必要性、制約因素及對策 [J].體育科學,2006,26(10):21~26.

[2]蔡利燕.地方高校服務社區體育的實踐與思考 [J].浙江體育科學,2011,33(5):66~68.

[3]王旭東.論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拓展 [J].中國高教研究,2007,(8):16~17.

[4]張煜新.農村體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J].飛天,2011(16):91~92.

[5]于向.新農村體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6):745~747.

[6]張新光.論中國地方政府基層改革與農村管理體制創新 [J].中州學刊,2006(1):11~14.

[7]曾雅麗.基于農村社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培育工作體系思考 [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4):174~176.

[8]張濤.傳統文化視野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推廣 [J].中華武術研究,2011,1(3):86~88.

Important Rol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Taking Q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CAI Li-yan
(Section of Public PE,Quzhou College,Quzhou 324000,China)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ports focused on Quzhou city,we have identified the major problems such as severe inadequacy of hardware investment and supply,lack of good healthy cultural atmosphere,serious outflow of main body strength in the rural sports.This article,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Quzhou,and by effectively analyzing the causes for the above problems,offers some relatively systematic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to actively serve rural sports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 tradi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sports resources sharing,sports culture propaganda and popularization,sports talent training,and sports activity exchang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cial service;rural sports;Quzhou

G812.42

A

1009-1734(2012)01-0092-05

2012-02-18

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SCG387);2011年度衢州學院校級科學研究基金項目(KRY1111).

蔡利燕,講師,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

猜你喜歡
體育事業農民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北京冬奧會“備戰辦”模式對河北體育事業發展的啟示
“十三五”成績單
——示范區建設中的云南體育事業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我國體育事業財政支出:規模、結構與空間效應
簡述體育強國戰略下殘疾人體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