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探析

2012-10-25 05:50孛鵬旭
關鍵詞:水磨水車清代

孛鵬旭

摘要:重點探討了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及工程建設情況。通過對比分析,發現清代前中期與后期在水利工程建設規模、數量、灌田面積等方面均有較大差別。前中期因政局因素更多表現為大規模與政府主導性,成果較輝煌;后期囚政局動亂與民族問題而表現為興建工程少、泉水灌溉等小規模水利設施興起、原有水渠部分淤塞等,同時對清代本區的水利利用工具水車與水磨使用情況進行了探討,認為水利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政府的重視互為因果、相互促進。

關鍵詞: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水車;水磨

中圖分類號:F4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3-0131-04

作為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域民眾對其開發利用由來已久。清代本區的水利開發取得了尤為顯著的成效?!颁麟m及于河州、皋蘭,而其利則在狄道?!睆那宕妨蟻砜?本區開發洮河水利、改善農業條件的活動也集中在洮河急轉彎九甸峽以下的河段,即狄道州、河州地界。根據清代本區的歷史特征、人口發展狀況等方面因素,本文擬分前中期與后期兩個時段來探討,并總結特征,分析其原因。

洮河流域屬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兩大高原的交接地帶,也是漢、回、藏等多民族聚居交融區,從農業生產方式來看既有農耕區,也有畜牧區,主要的分界線在清代大體以洮州與狄道州邊界為基礎,洮州及以上為畜牧區,中下游的狄道州及河州部分地區為農耕區。所以本文探討清代洮河流域的水利開發與工程建設等問題,主要區域仍是中下游地區的狄道州及河州部分。

一、清代前中期水利工程建設

本區康熙及以前水利工程如《狄道縣志》所記:唐古泉水由清水渠至番城,灌地二百余畝。洮河水由深溝兒至郡城西灌地百余頃,年久淤塞。三岔河水至野門口灌地百余頃。柳林溝水由好水溝至洮河灌田一頃二十畝。合水溝水至康家崖灌田一頃五十畝。新店于(子)溝水至稅家灣灌田一百頃。太石鋪溝水由古城至洮河灌田八十余畝。牛頭溝水至朱家溝灌田三十頃。安家河水至李家灣灌田五十畝。申鋪溝水由蔣家山至溝口灌田二十頃。

文中所記共10條渠道,主要利用方式是自流灌溉,灌田面積大小不等,最大的一處灌田達百頃,其余較小者灌田數十畝。所記“三岔河水至野門口灌地(百余頃)”,而《臨洮府志》則記載為“十余頃”,從今天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看在狹小的三岔河谷地引水灌溉百余頃土地確實有一定難度,《狄道州志》記載該渠灌地也達不到百余頃,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該渠灌地應是十余頃。這些灌溉渠道一般在洮河支流匯人洮河的河谷平地,與河流平行而開自流渠道。

雍乾時期,尤其是乾隆時期(1736-1795年),由于地方當局的重視,興修渠道之多,澆地之廣,前所未有?!兜业乐葜尽酚涊d較為詳盡(見表1)。

道光《蘭州府志》關于本區水利的記載有《狄道州志》所記的楊家莊渠、邊梁孫三姓渠、新店子新渠、古城渠、田家嘴渠等五渠,它志不載的還有石戶渠,“自紅石嘴至家沙臺,止長兩千九百八丈五尺”,但未記灌田畝數。此外還有“河州東鄉宏濟橋于乾隆三年引洮水開渠一道,灌田一萬余畝”。

艾沖先生認為,雍乾時期得洮河滋潤最多的狄道州境內引洮灌渠工程達34條之多,加上河州地段的1條灌渠,共計35條。艾文中沒有具體列出這35條數據如何得來,所引渠名也不是按照他所引用的《狄道州志》所列名稱排列,前七條與《蘭州府志》所列一致,后14條還夾雜沈青崖《上甘撫德中丞書》的記載,這為統計帶來凌亂。筆者推測,艾先生應是將康熙《狄道縣志》、乾隆《狄道州志》、道光《蘭州府志》三志所列渠道合并,而后相加的結果,其中《狄道縣志》所列共10渠(康熙《臨洮府志》與之記載相同);乾隆《狄道州志》所列16渠,其中5渠名稱與《狄道縣志》所列相同;道光《蘭州府志》所列7渠,十戶渠與河州的宏濟橋渠與它志所列不重復,志載沈青崖《上甘撫德中丞書》中有12條雍正年間開鑿的渠道,以上所列之和剛好為35渠。其他如《西北通史》、《環境與技術選擇——清代中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地理研究》等著作或魏靜論文中亦有水利的探討,但因不是專門論述水利工程數量,所以具體的數目含混不清。

不知是艾先生的疏忽或是有其理由,《甘肅新通志》中有關河州河渠有一條沒有被列入,“廣通河水,在州東南六十里,寧河故城東,乾隆三年州南鄉定羌驛東西兩川引廣通河水開渠七道,灌田二萬余畝?!睆V通河屬于洮河的一條支流,流經今廣河等縣,水量較充沛,并開渠7道,灌田2萬余畝,所以這條渠道也應列入洮河流域。水利工程較少的岷州亦有2條河渠,艾先生亦沒有列入,“西川水,在州西,疏渠灌西川地三十里。疊藏河水,在州東,引渠灌近城東南川地及教場地?!蔽覀冊賹⑺褭z范圍放后一點,民國《洮沙縣志》還明確記載有乾隆年間修建的利濟渠1條,嘉道年間修建的3條(詳見后文),艾先生亦漏。

總結以上所述,我們現將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中關于清代乾隆朝之前本區興建的水利渠道歸納為前后互不重復的共39條,如果加上嘉道年間的3條,清代前中期(道光年間之前)本區見于記載的應有42條水渠。但從理論上來說以上這兩個數字也是不全面的,《狄道縣志》、《狄道州志》、《蘭州府志》、《甘肅新通志》等四志關于本區水渠數量的汜載比較清楚,其中很多部分也是相互抄錄,沒有多少實地調查,以致遺漏不少,如以狄道北部的洮沙地區來說,即能找出乾隆至道光年間修建的4條水渠,并且灌田面積也不小。如果我們將視線再放寬一點,范圍大一點的狄道州是否有更多遺漏不載的水渠?岷州、河州東部的本區是否也有遺漏不載的水渠?這樣算來,本區乾隆之前的水渠應該還不止39條,道光之前的水渠也應該不止42條。這些水渠在本區來說已是一個不小的數字,灌田幾十頃至百余頃不等,灌溉面積最大者如洮河舊渠約200頃,小者僅數十畝。雖然有些水渠灌田面積并不大,但相對于僅是一個小流域的河谷平川地來說已經難能可貴了。如以乾隆初年《狄道州志》所載渠道來看,應是當時大部分的灌溉渠道,統計其灌溉總面積為60300余畝,占當時狄道州川熟地總田畝面積(276697畝)的22%。

二、清代后期本區水利了程建設

相較于前中期的成就,清代后期本區的水利事業成果并不顯著,集中表現為興建工程少、泉水灌溉等小規模水利設施興起、原有水渠部分淤塞。如宣統《甘肅新通志》所載,洮河流域的水渠共有16條,其中狄道境內(包括沙泥州判)12條,河州2條,岷州2條。狄道境內的12條與《狄道州志》所載絕大部分相同,灌田面積亦相同,筆者認為應是抄錄于《狄道州志》與《蘭州府志>>,并根據實際狀況對名稱稍有改動而已。狄道州有唐古泉渠;洮河渠。分為楊家莊渠、邊梁孫三姓渠、新渠(州志記為新店子新渠)、古城子渠、田家嘴渠、十戶渠,與州志所載渠相同;岔河水(州志記為三岔河水渠);柳林溝渠;結河川水(州志為結河渠);改河溝水(州志為改河溝渠);改河水(州志為西改河溝渠);好水溝渠;牛頭溝水;哈沙溝渠;中鋪溝渠;沙泥站渠。河州有廣通河水、洮水(道光《蘭州府志》記為宏濟橋附近渠),與《蘭州府志》所記灌田面積相同,岷州有西川水、疊藏河水兩條。以上所列灌溉水渠雖然修建較早,但晚清方志仍見記載,說明這些水渠還在發揮著灌溉作用。

在探討清代本區水利事業時,《洮沙縣志》有不少記載可以利用”,該書雖成書于民國年間,因倉促成書并刊印,內容有失簡約,但記事包括有清一代,對洮河下游洮沙地區的水利工程記載尤為詳盡。其志記洮沙地區灌溉水渠有33條之多,有池溝、漆家河泉水渠、石家潦子、大水溝泉、育琛池、龍泉池(上潦子)、雙泉寺、黎家泉、何家泉、廟兒溝泉、泉溝水、靈石寺溝水等14處引泉水、潦水(潦:即水潭)、池水等灌溉的水利設施。灌田面積均不大,最多的靈石寺溝水灌田600余畝,其他大部分均為二三十畝。有站溝渠(即沙泥站溝渠)、哈沙溝泉渠、中鋪溝渠、牛首溝(即牛頭溝)、新甸子新渠、古城子渠、全生渠(又十戶渠)等7條修建于道光朝以前,并見于清代前中期方志,水渠灌溉面積與前同,全生渠前志無灌田面積,此志記載為6200畝。又有新生渠、生活渠、通濟渠(又石廟灣渠)、利濟渠(又坡根渠)等四條修建于清代前中期但不見于前志記載的水渠,其中利濟渠修于乾隆年間,新生渠與生活渠修于嘉慶年間通濟渠修于道光年間,除通濟渠不載灌田面積外其他三渠灌田分別為1100余畝、910畝、1500畝。另有桑南家溝、墁坪街、甘霖溝(又甘溝)、楊家溝、蘇木溝、哈沙溝、光惠渠、潤澤渠等8條不載修建年代的水渠,灌田從數十畝到數百畝不等,這些水渠是否屬清代水利工程,暫難考稽。

清代后期作為本區一個小區域、且最為干旱的洮沙地區尚且有如此數量的水利設施,想必面積更為廣闊的狄道、河州等地也應有不少相應的水利工程,但限于資料的匱乏與筆者的學識,暫時難以全面統計。

三、本區水利利用工具

本區載人史冊且可圈可點的水利利用工具主要是灌溉工具水車與生產工具水磨。

清代本區的灌溉方式主要有自流灌溉與提水灌溉兩種,清前期主要利用河水自流灌溉,后期隨著水車等提水工具的推廣,提水灌溉也迅速發展起來,并成為主要的灌溉方式。同時從材料可見,鑿洞通水、飛槽渡水、襯砌渠道等難度較大的引水方式也在本區水利建設中得到沄田。

洮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河床遠低于可耕臺階地,所以自流灌溉只能是部分地勢較為低洼地區的選擇。對于面積廣大而無法進行自流灌溉的地區來說,只能推廣水車來達到提水灌溉的效果。據《甘寧青史略》記載:“至黃河兩岸不能開渠之處,又有水車,其車形如車輪,輻二三丈至四五丈不等,輪徑小者四五丈,大者八九丈。用二木夾軸,高擎下人河流,上出河干,輪周圍斜掛木桶,水激輪轉,順承倒泄,空中高架木槽,承水引入河干,分灌壟畝,計一輪可灌七八百畝,雖系人力,亦一水利也,惜開溝修輪,工料較多,大者動需千金,小者亦數百金?!焙又莸胤揭灿小胺绿m州水車,借帑制造八輪,旋被水泛無存,復修六輪”的記載。雖然從數量來看遠少于蘭州地區,但對于本區來說仍是史無前例的。

此外,相較于畜力牽引的石磨等傳統的磨面工具來說,水磨更加省力省時,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磨的推廣使用,減少了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對勞動力的損耗,使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生產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農業生產??滴鯐r期狄道“西、南、北三鄉民水磨共四百輪?!鼻r期有“水磨五百三十二輪,接管臨洮衛歸并水磨一百六十九輪,接管岷州衛歸并水磨二百三十一輪,接管蘭廳水磨二十六輪?!睌盗靠芍^不少。

四、余論

本區水利工程較為密集且較有成就的根本原因,是有充足的洮、黃二河水源,這是本區水利開發的物質基礎。對比本區清代前中期與后期的水利開發狀況,前中期更多表現為大規模與政府主導性。這一方面與當時的政局穩定,人民生活較為安定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有為的政府與官紳分不開?!肚甯咦趯嶄洝酚信蓡T專事水利之職的詳盡記載,這是政府高層對本區水利高度重視的一個鮮明例證:

原任甘肅巡撫明德疏稱,蘭州府屬之

狄道、河州、皋蘭、金縣、靖遠五州縣,旱地

雖多,然引洮、黃二河之水灌溉者,亦復不

少。乾隆三十八年間,曾以河州州判兼街

水利,督理渠道,究不足以資治理。請以該

府河州同知兼水利銜,經管河、狄二州水

利;以河橋同知兼水利銜,經管皋、金、靖三

縣水利,并加臨洮道水利銜,統為督率。

當地官員與士紳亦對興修水利和農業生產頗為重視。時人沈青崖《上甘撫德中丞書》對于洮河流域的水利有詳盡描述,就水利對于本區作用的評價也恰到其位。

正是這些因素,促使清前中期本區的水利開發較為輝煌。從人口分布來看,也供養了大量人口,使本區成為西北地區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之一,也為本區及其周邊地區漢、回、藏等多民族的交融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代后期因政權統治不力,民族問題頻發,甚至釀成一次又一次的動亂,不僅使大量人口傷亡,也使農業生產嚴重萎縮,農田水利事業遭到嚴重破壞。水利開發方面集中表現為:興建工程少、泉水灌溉等小規模水利設施興起、原有水渠部分淤塞等。至于清代后期為何會出現如此數量眾多的小水渠,筆者認為這應與當時政府無力大渠、水渠大多由鄉民自發小規模修造有關??偨Y以上,筆者認為水利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政府的重視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只有在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的時代,政府及民眾才有足夠的財力與人力去興建和修葺各項水利工程;各種水利工程的興建與修葺,又無疑會促進當地灌溉農業的發展,為社會創造財富。

參考文獻:

[1]陳士楨,蘭州府志(卷二)[M]//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564號,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1969:15-17.

[2]李觀我,狄道縣志(卷一)[M]//中國西北稀見方志,卷8,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4:13.

[3]高錫爵,臨洮府志(卷八)[M]//甘肅省圖書館藏刻本:13.

[4]呼延華國,狄道州志(卷六)[M]//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總第4l冊,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107-109.

[5]艾沖,清代雍乾時期隴中地區的水利開發與土地利用[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3):32-38.

[6]蕭正洪,環境與技術選擇——清代中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地理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7]魏靜,淺析清代甘肅水利建設的若干特點[J],開發研究,1999(4):63-64.

[8]安維峻,甘肅新通志(卷十)[M]//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總第23冊,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559-567.

猜你喜歡
水磨水車清代
大回轉沖水車
水車轉轉轉
洮渭水磨概述
水車
水車真好玩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淺談清代宮廷樂舞的主要類型
水磨地區蕨類植物多樣性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