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農業理論分析與中國低碳農業發展思路

2012-10-25 05:50王青鄭紅勇聶楨禎
關鍵詞: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王青 鄭紅勇 聶楨禎

摘要: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抉擇。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應當積極響應低碳經濟的要求,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挑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低碳農業。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的約束,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意義重大。本文論述了低碳農業的基本概念以及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和農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比較了低碳農業與其他農業模式的區別,較為系統的分析了我國低碳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面對我國這個人口大國,在堅持“高效、優質、高產”、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的基礎上,面對農業發展新的挑戰,提出了我國應積極發展低碳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3-0001-07

導言

化石能源的使用,使人類從農業文明逐漸走向工業文明。但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及由其帶來的諸多污染、氣候變暖問題,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道路。這種“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第一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2006年《斯特恩報告》更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氣候變暖問題的緊迫性及其解決途徑。所謂低碳經濟是指依靠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一致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的提出是基于兩大原因: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對于2003年英國而言,能源問題可能更為緊迫。但時至今日,低碳經濟的理念已側重于強調后者——氣候變化。各國已把“低碳經濟”作為防止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這是因為相對于能源安全而言,氣候變化是更為基本、更為嚴峻、影響更大的問題。

低碳經濟即是將“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發展方式轉變“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匯”的發展方式。其根本在于技術創新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因工業能耗最大,低碳經濟最先具體化為低碳工業?!笆娃r業”的出現,使農業工業化,因而低碳經濟的理念自然而然的延展至農業領域,遂形成了“低碳農業”的理念。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UNIPCC)評估報告表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主要為CH(h4)和N(h2)O(h2),全球范圍內農業排放CH(h4)占人類活動排放總量的50%,N(h2)O占60%,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比例約為14%,大于整個運輸業的比例。因而關注“低碳農業”同樣意義重大。

農業生產與全球氣候變化息息相關,農業是溫室氣體的第二大重要來源,如何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并探索減排方法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同樣面臨著能源消耗過多和農業生產碳排放量過大的問題。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應該大力發展低碳農業,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本國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關注中國發展低碳農業的意義也十分重大。

一、“低碳農業”的概念

目前學界尚未有對“低碳農業”統一定義。泰國農業部長Somchai Charnnarongkul將“低碳農業”定義為“Low Carbon Agriculture is a concept thatrefers to an activities which has a minimal outputof greenhouse gas(GHG)emissions biosphere,but specifically refers to greenhouse gas carbon dioxide”。顯然,該定義僅強調了低碳理念的一個方面,即溫室氣體排放最少的農業,而沒有反映能源安全的問題。該定義把“低碳農業”作為一個目標,即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農業生產方式皆可稱為“低碳農業”。從目的來定義“低碳農業”其實是把該概念抽象化了。

趙其國、翁伯琦、翁志輝等定義“低碳農業”為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同時獲得最大收益的農業發展模式,它應包括政策導向、經營管理、技術創新等多個層面的內容。該定義強調了目標和方法兩個層次。該處的目標已經多元化,即不再單是溫室氣體的最少排放,同時強調了效益。與此同時也指明了必要的實現方法:政策導向、經營管理、技術創新等,從而使其具體化。但趙其國、翁伯琦等對如何協調兩個目標沒有作出說明。不同的協調原則將導致差異極大的結果,協調原則不清楚可能導致實施中的混亂。減排與效益并不是相容的,有時甚至相悖。如果把減排目標作為行動的上限,把效益作為底限,那么我們所能做的就很狹隘。因此作者認為,低碳和效益兩目標不是上下限的問題,而是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的問題。減排是主要目標,但同時要兼顧效益。當發生沖突時,要以主要目標為根本抉擇標準。原因將在下文說明。周玉新定義“低碳農業”是指農業的生產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有機、生態、高效農業的新道路。該定義指出了低碳農業要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也即是所謂的脫石油農業,很顯然,這個定義強調了減少對化石能源的利用,同時就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該定義沒有指出農業的發展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于此同時,它還忽略了應該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所以很明顯這個定義是不全面的。

低碳農業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間接減排,主要是農業生產對工業產品的依賴和應用,如化肥、農藥、機械的使用;二是直接減排,主要是農業生產中動物排放和不合理生產方式產生的農業廢棄物排放,以及薪柴、秸稈的焚燒等產生的排放;三是森林植被、植物和土壤等的碳匯減排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低碳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碳匯轉化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模式,主要是指在農業的生產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化肥、農藥、機械等的使用,通過森林植被、植物等的碳匯作用和降低農業非耗能排放,改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此同時堅持“高效、優質、高產”的原則,要盡量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這個定義,其重點是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和溫室氣體的合理利用,核心功能是改善全球氣候條件,實施路徑是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推進現代農業的進程中,在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的基礎上,積極推廣低碳農業技術的應用。

二、低碳農業的特征

低碳農業相對于其他低碳經濟而言,具有鮮明的特點。彭近新認為第一產業碳排放具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對化石高碳能源消耗量相對較低,基本屬于低碳排放產業;二是作為碳中性能源的生產主體,沼氣、生物柴油等主要原料都需要依賴農業提供。但這一概括尚不完全。

低碳農業首先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農業;其次它是節約型的農業,盡量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減少對各種資源的消耗;還有就是它是安全型的農業,盡量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過程中可能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低碳經濟的主體是工業,筆者通過與低碳工業的對比以突出低碳農業的特征,筆者認為其特點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排放方式不同。工業碳排放是耗能排放,而農業以非耗能排放為主。農業中的耗能排放指以化石能源為動力的機械的使用,而非耗能排放,農業殘余物不合理的堆積排放CH(h4),反芻動物也會排放CH(h4)。

2.排放的氣體不同。工業排放以CO(h2)為主,其他危害較高的氫氟碳化物(HFC(hs))、全氟碳化物(PFC(h8))及六氟化硫(SF(h6))也均來自工業。農業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為CH(h4)和N(h2)O。

上述兩點的不同說明工業的減排技術與農業是根本不同的,工業中減排技術的創新無法自然地擴展至農業。因而低碳農業的發展面臨著較高的投入。

3.農業一方面在排放溫室氣體,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碳匯。碳匯指從空氣中清除CO(h2)的過程、活動、機制,即農業可以把大量的碳元素固定在農業中,從而降低空氣中碳濃度。如森林碳匯、土壤碳匯,即森林、土壤皆可以消除C0(h2),固定碳元素。當然這一作用也反映在了彭近新所謂的碳中性能源的生產主體的作用中。

農業具有固定碳的作用,這是其他任何產業都不具備的優勢。農業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形成碳匯,緩和CO(h2)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碳中性能源。因而低碳農業實際是對減排雙層防護。

4.排放的主體的不同。我國農業主體過于分散,有近兩億的小農戶,而工業的主體是相對集中的。這一區別意義是重大的。這表明政府對于農民采取何種生產理念完全無法監督。政府可以為企業制定排污標準,但完全無法為農民制定相同的規則。因為對農民的交易成本太高。

因過高的交易成本而導致的無法監督的問題,決定了低碳農業的推廣靠農民自覺自發推廣。那動力何在呢?如果低碳農業不能夠以效益為前提,如減少農業機械的使用固然符合低碳原則,但遠不符合效益原則,如是寄希望于億萬小農自覺推行該理念幾近于天方夜譚。

因而發展低碳農業不得不把效益和減排結合起來。只有具有效益的低碳農業發展方式才真正有可能推行開來。實現這一形式有兩條途徑:一是增加農業自身效益,二是把農業減排的成本轉嫁至農業外部。

從增加農業自身效益看,臺灣經驗值得借鑒。翁志輝等研究認為臺灣農業實現了從“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到“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農業的轉變。他們使農業多元化,從而增加了農業的附加值,例如大力發展了休閑觀光農業、安全綠色農業等。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另外沼氣池的建設也是值得考慮的,在中國廣大農村,沼氣池的建設并不新鮮,所以在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進程中,應大力推進沼氣池的建設。

從成本轉嫁的角度看,有兩個層次。從國內而言,因為農業具有碳匯的天然優勢,因而可以形成碳匯市場,從而把減排的成本轉至工業領域。當前該市場正是各方積極關注的領域,相信不久的將來即會成為現實。從國際而言,溫室氣體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但由于發展中國家農業的弱質性,氣候變化最先受到沖擊的是發展中國家。因而發展中國家低碳農業的發展理應得到發達國家的支持。

趙其國認為發展低碳農業是發展生態高值農業的過渡階段。作者并不同意此觀點,據上述分析,作者認為可能生態高值農業是低碳農業的過渡階段。

三、低碳農業與其他農業模式的比較

隨著對“石油農業”的反思,學者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功能的多元化,因而對農業的發展方向和方式的認識也逐漸呈現多元化,形成了諸多的發展模式,如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休養農業等。這些理念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有學者認為低碳農業即生物多樣性農業,作者認為這完全是對概念沒有理清。下面作者將把低碳農業與其他農業模式作一些對比。

生態農業是1970年由美國土壤學家w·A·1breche首先提出得,1981年英國農學家M·Worh-tington將其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投入,經濟上有活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它主張適度使用農藥和化肥,通過平衡生態系統發展農業。它所強調的農藥、化肥的適當使用等都是符合低碳理念的。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王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有機農業的本質在于試圖避免外來力量對生物生長過程的干涉,如拒絕使用農藥和化肥。

循環農業就是采用循環生產模式的農業。它的理念與生態農業相近。精密農業則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原則的現代農業生產規模。各種農業模式的簡單對比見表1。

表1反映了各種農業生產模式的核心理念、對農藥化肥、農業機械使用的態度的不同。

面對如此眾多的農業發展模式的選擇,作者有意再討論另一個話題,即現階段我國農業是否已經具備發展低碳農業的條件。周玉新指出,經濟發展的規律顯示,只有當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后,農業增長方式才基本具備轉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從必要性來看,進人工業化中期以后,工業就要求農業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和農業市場規模的擴大,要求農業能成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現代農業,與此同時提高農業的生產率,這些都要求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從可能性來看,一國工業進入了工業化中期以后,才能為傳統農業提供大量的先進技術和機器設備,這才為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可能。

中國現在已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為了應對農業勞動力的減少和對農業產品質量的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現有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來滿足市場上對農產品質量不斷增長的需求。我國農業現階段的主要作為仍然是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發展低碳農業一方面可能與農業生產效率相悖,另一方面若在非自愿的基礎上可能增加農民負擔。因而有效的低碳農業的實施形式是值得認真思考的。

四、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及碳匯

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源子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生產過程及其廢棄物,具體指剩余物不合理利用以及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全球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3.5%,而我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占排放總量的15%-18%,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因農業和畜牧業導致的森林減少;飼養反芻動物,如牛、羊、駱駝等,飼料在其腸內發酵引起CH(h4)排放,種植水稻,因土壤長時間用水淹沒,形成厭氧條件,產生并排放CH(h4);農田過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中的N(h2)O的排放;家畜糞肥處理過程也會引起CH(h4)和N(h2)O的排放以及生物質燃燒等。另外,土地利用變化,主要是熱帶地區農業土地變化,仍然是CO(h2)排放的主要來源,約占人類活動過程中CO(h2)總排放的20%。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一個重要的溫室氣體來源,同時又受到溫室效應的嚴重影響,土壤是農業的根本,可見農業生產活動也加劇了溫室效應,為響應“低碳經濟”的號召,確定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并探尋減排方法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當務之急。

農業碳匯主要指兩方面:森林碳匯和土壤碳匯。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C0(h2)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C0(h2),減緩了溫室效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森林的碳匯作用。森林是CO(h2)的吸收器、貯存庫和緩沖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壞,則變成了C0(h2)的排放源,因此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注重對森林的保護是十分重要的。

土壤碳匯則是指土壤從大氣中吸收并儲存C0(h2)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土壤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碳庫,它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人類與生物生活棲息的基地,而且是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間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樞紐。采取有效的農業管理措施可改變農田土壤碳庫的狀況,有效增加土壤碳匯值。比如,在農耕區采取保護性耕作,采用免耕、壟耕、少耕、覆蓋、秸稈還田等耕作方式,可以通過降低土壤有機質呼吸速率或者增加土壤碳的輸人,從而增加土壤的碳儲量。

由此可見,在全球變暖過程中農業生產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如果我們采取相關合理有效的措施,就可以大幅度地減少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過退耕還林還草、減免耕、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的生態農業方式,能極大地增加我國的碳儲存量,改善生態環境,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通過對森林資源的保護來增加森林碳匯,與此同時要保護土壤,減少肥料的使用,增加土壤的固碳能力。

五、我國低碳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資源稟賦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適應人們需求的增長。隨著人口的增長、工業進程的加快,人口與耕地、水資源等之間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人均資源量減少且浪費現象嚴重,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收入差距,特別是城鄉差距越拉越大,經濟的兩極化使農民越來越走向相對貧困。為了增加廣大農民的收入,我國廣大農村都注重效益農業的發展,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發展維穩的糧食等生產,再加上我國自然災害多發,且近年來又有加重的趨勢,這樣就使得我國農產品供給能力和社會需求之間矛盾加大。

2.粗放和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農業中多年的掠奪式開發,導致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森林退化現象嚴重,草地過度放牧,導致草地資源退化、沙化、鹽堿化,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為了增加農業產量,不斷增加化肥、農藥等的使用量,加上低層次農村工業,使得土地和水資源等深受工業“三廢”污染。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和流出,一方面農業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大量地使用農業機械;另一方面具有較高文化知識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農村務農的勞動力知識水平低下,致使農業生產越來越粗放,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如秸稈還田、農牧結合的能量循環經濟越來越少,凡此種種,都極大地影響著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低碳農業相關技術亟待發展。由于低碳農業與其他低碳經濟、尤其是低碳工業有顯著區別,因而其他領域的低碳技術并不適應用于農業領域。農民作為弱勢群體,并不會自覺地投身于這種不具備效益的技術中去,因而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成為必然。

4.分散的小農戶經營,不利于低碳技術的宣傳和推廣。農民在中國仍然占了大部分人口,相對分散的農戶經營使得許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很難在農村很快推行。各地的農業合作社取得的成效不一,這使得對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難度加大。

5.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農民素質普遍較低,發展低碳農業的意識薄弱,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業領域的低碳化宣傳力度不夠,農民知道低碳農業內涵的人寥寥無幾,更不用說在農業生產中進行運用。中國廣大農村總體并不富裕,農民仍然使用原始的方式直接燃燒農作物秸稈,為了增加產量,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并末減少。由于農業勞動力文化低,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使用。

六、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思路與對策

(一)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思路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的約束,要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方式。從低碳農業的內涵出發,發展低碳農業必須傳承我國幾千年來農業技術的精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種養一體化的循環農業,實現資源的循環和合理利用,擴大農業間接減排、直接減排和農業碳匯作用,減少對高碳農業的依賴,鼓勵發展低碳農業,以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由于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較為薄弱;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保持較高的農產品的自給水平,是國家經濟社會和政治穩定的基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仍然沒有擺脫分散的小農經濟,農民還不富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和產量還是第一位的。因此,我國的農業生產還必須堅持“高效、優質、高產”的原則,隨著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規?;?、產業化邁進,應在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農業循環經濟的基礎上發展我國的低碳農業。因此我國低碳農業的發展必須符合國情,不可操之過急。

(二)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

1.減少間接減排,也即是減輕農業對工業的依賴,降低對化肥、農藥以及機械等的使用。(1)減少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實行化肥深施技術,大幅度提高化肥利用率;(2)生產生物化肥和可降解農資產品,節約資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3)生產新型農藥,加強研制高效低毒或無毒農藥,加強生物防治和抗病蟲育種工作,積極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4)有效降低農業機械碳排放量,發展低碳農機,主要是積極推進降耗、增效、環保的節能型農業新技術和新機具的研發與推廣,以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與設備研發;在農業產業化和規?;M程中,逐步推行對高耗能、低效率的小型機農業機械更新報廢制度,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2.減少直接減排,主要是減少農業生產中動物排放和不合理生產方式產生的農業廢棄物排放,以及薪柴、秸稈的焚燒等產生的排放。(1)通過農業生產的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消費,減少碳排放;(2)實施農業保護性耕作,例如推行壟作免耕技術、退耕還林還草技術,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3)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農業的剩余能量,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稈資源,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4)實行農業灌溉節水技術,在農村應該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農業技術,種植旱作節水型經濟作物,大幅度地減少農業生產成本;(5)充分利用耕地資源,應該因地制宜地提高復種技術,提高耕地利用率。

3.轉變觀念,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應該充分重視森林植被、植物和土壤等的碳匯減排作用。(1)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從教育上培養下一代人的低碳意識。隨著時代的推進,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的素質必將提高,因此有必要從小就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熏陶。教育應讓更多人有機會從小就進行實踐和科研訓練,把普及低碳農業知識作為提高全民發展低碳農業的一個方面,農業大專院校應開設低碳農業課程,為低碳農業的研發培養人才,這些都有利于國民自主研發低碳技術。(2)借助媒體進行節能減排的公益宣傳。通過電視、報紙等宣傳途徑讓低碳意識深人人心,使整個國家都意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從而有利于推動低碳農業的發展和投入。媒體宣傳也能更好地培養下一代的環境保護意識,使普通居民能夠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3)經濟上進行誘導,法律上進行規范。對于研發低碳農業技術有重要貢獻的進行獎勵,鼓勵推廣低碳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健全法制,規范農業領域的生產低碳化,嚴懲無視法律、危害農業生產環境和居民健康的行為。

4.從技術上推進低碳農業的發展。(1)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力度研發低碳能源,促進核能、太陽能和風能的發展。國家應加大投入研發生物能源,使農作物廢料得到合理的再次利用。促進太陽能企業的研發,加大核電站的建設,使能源利用向清潔化、高效能化發展。鼓勵各大高校和研究所對太陽能,核能研發的投入,拉動新能源研發的熱潮,并將這些新能源應用到農業中,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2)發展“白色農業”,就是充分利用為生物資源,開發以沼氣為中心的生態循環和有機農業模式,促進動植物生產過程的能量轉換,同時改變農村家庭以薪材為燃料的生活方式。充分挖掘傳統農作技術的精華,利用作物秸稈等通過微生物分解作用,發展?區肥使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肥力。(3)積極推廣共棲互惠技術,減少農藥使用。不同生物在同一時間和同一空間內能夠促進彼此的生長和發育。例如將辣椒和小麥套種既可以提高彼此產量還可以防治蟲害,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碳的排放,而且生產的食品還是綠色無公害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4)利用媒介協調原理促進作物生長,減少化肥使用。生物在適宜的音樂、磁場、光線條件下能夠提高產量。將經過磁化的煤灰當作肥料使用,效果明顯;紅色光線能讓植物的成熟期提前,也能增加產量。利用這些物理原理作用作物即可節能減排,還能提高產量和作物的品質,生產出無農藥污染的產品。(5)研發高產量的作物品種。通過嫁接技術等,將新品種替代老品種,提高效益;利用雜交技術培育抗病害能力強,畝產高的小麥、水稻品種。好的作物品種可以提高農戶的收益,亦可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輝,低碳經濟背景下的新能源技術經濟范式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01106.

[2]宋德勇,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創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85-90.

[3]趙其國,錢海燕,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5):1609-1614.

[4]彭近新,人類從應對氣候變化走向低碳經濟[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9(12):1-8.

[5]王昀,低碳農業經濟略論[J],中國農業信息,2008(8):12-15.

[6]翁志輝,翁伯琦,林海清,等,臺灣地區低碳農業發展策略與啟示[J],福建農業學報,2009(6):586-591.

[7]鄧玉林,論生態農業的內涵和產業尺度[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1):38-40.

[8]周五新,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0(4):3-5.

[9]馬友華,王貴苓,低碳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產業觀察,2009(6);116-118.

[10]楊悅象,熊林海,低碳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7):382-384.

[11]金攀,低碳農機前景廣闊[J],農機科技推廣,2010(3):44.

[12]漆雁斌,陳衛洪,低碳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J],農村經濟,2010(2):19-23.

猜你喜歡
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理論的基礎及經濟學價值研究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基于新能源視角江西低碳經濟發展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淺析低碳經濟環境下的新能源技術發展
為湖南低碳經濟發展指明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