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洮渭水磨概述

2019-10-15 12:36魏燕張克仁
絲綢之路 2019年2期
關鍵詞:水磨

魏燕 張克仁

【摘要】水磨是農耕文明的代表之一,是比人畜力更先進的一種水力工具和裝置,有平輪和立輪兩類,有單輪磨和雙輪磨之分。洮渭區域也是歷史上水磨分布最廣的地區之一,從三國曹魏政權在洮渭修筑水碓開始,已有1800百余年的歷史,在明清之際一度進入全盛時期,直至上個世紀60年代,隨著更為先進的電磨普及,大部分水磨才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水磨作為農耕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洮渭流域的水磨保護工作也在加緊進行和有序開展,使之成為活的“檔案”、活的“文物”。

【關鍵詞】洮渭地區;水磨;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發端于河流,興盛于河流。水磨作為農耕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深受河流文明的浸染,如同“二牛抬杠” “油坊” “黃河水車” “皮影戲”,是祖祖輩輩維持生計、慰藉心靈的那一方水土,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那一方人。 洮河渭水流域水磨的歷史變遷,即從側面印證了這一文明進程繁榮發展的過程。

一、洮渭水磨的建造及分布

水磨,是舊時重要的水力工具,是較之人蓄力先進省力的機械裝置。由引水道、水輪、磨軸、磨盤組成,當然,石條為基,木板為墻,青瓦覆頂,才是完整的“水磨坊”。

水磨分平輪和立輪兩類,平輪需水量較多,磨渠寬1米左右,立輪需水量較少,磨渠寬0.5米左右,坊內設一盤磨的叫單輪磨,設兩盤磨的叫雙輪磨,四季運轉的磨叫暖水磨,河中建成“船”形坊的水磨叫船磨。

水磨坊建房的首要條件是在河渠上要有磨窼,就是水源高、落差大、有退水去路的地方,然后根據當地的水力資源和水勢高低決定磨窼,選定后在上游先修筑河堤,抬高水位。每座水磨坊面積為10~30平方米,石條為基,木板為墻,蓋瓦覆頂,下裝磨輪,內備石磨。

磨房內安置磨盤,亦稱磨扇,共上下兩扇,直徑2~2.5米,上扇比下扇厚1~2倍,磨盤以石質堅硬冷膩耐磨不易發燒的優質石料鑿成。兩盤磨扇的吻合面鏨鑿出一定走向的溝棱,便于磨碎原料。上扇沿周邊等距離地鑿開四個孔,用麻繩從梁上固定上扇,并通過麻繩之間的撬棍調節上扇位置。上扇中間鑿一圓孔,供注頭里的磨物由此流入。下扇通過木柱和木軸與磨輪連接。

磨輪常用榆木和柳木做成,輻條一般為36根,取“三十六天罡”之意;小圓內外釘72“水瓦”,取“七十二地煞”之意,勻稱平衡,錯落有致。

渠口斜置水槽,上端與渠口相接,下口安置于磨輪之上,以渠水沖動磨輪轉動。

磨面時提起磨槽閘板,水磨即可運轉。磨畢,放下槽閘,提起泄水閘,水即外流,磨亦停轉。

有一首民謠形象地說明了水磨的結構和特征:“重復重檁板為墻,柳木柱子青棡梁,四根磨繩吊石扇,上扇不動下扇忙,渭水打著磨輪轉,白虎口里淌細麺?!保耖g習慣把流水稱“青龍”,把石頭比喻“白虎”)另一首歌謠則用自然現象生動鮮活地描繪了水磨的運行狀態:“石頭層層不見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聲隆隆不下雨,大雪紛紛不覺寒?!?/p>

過去,建造水磨是一項大的工程,要引水開渠,僅憑一己之力很難完成,所以水磨一般以自然村落為主由集體營建,也有個別富戶私人籌資修建經營。官方按照水磨等級收稅,并發給磨主“磨帖”,相當于今天的營業執照。在臨洮一家鄉村記憶博物館中收藏有民國八年(1919)的磨帖,上有“丙等按年繳稅銀貳元”的字樣。磨主則從磨戶的面粉或麩皮中留一些稱為“磨課”,作為磨主的酬勞。

洮渭水磨的“洮渭”,主要包括渭源、臨洮、岷縣、臨夏、廣河、康樂的洮河及渭水流域,這里是歷史上水磨分布最廣的地區之一。分支流域主要有清源河、漫壩河、大夏河、廣通河等支流。

二、洮渭水磨的歷史沿革

磨的歷史古老而漫長,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說明,原始農業時期先民使用光滑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碾碎谷物,考古術語叫“研磨器”。

商周時期人們使用臂力的杵臼脫殼舂碾加工谷糧,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開始出現手動的石磨,上下兩扇,盤內面有的成蜂窩狀,有的成斜齒狀。

東漢時已先后出現了腳踏碓(踐碓)、蓄力碓、水力碓,碓是一種舂谷的設備,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裝杵或縛石,用腳踏動木杠,使杵起落,脫去谷物的皮或舂成粉。東漢桓譚《新論》(1)說,“宓犧之制杵臼,萬民以濟,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騾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绷信e了兩種先進的動力:畜力和水力。

魏晉時水碓已較廣泛使用,水磨的記載也已見諸文獻,如《世說新語·儉嗇》(2)中說,“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王戎,“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那位);《南齊書.祖沖之傳》(3)中記載:“(祖沖之)于樂游苑造水碓磨,武帝親臨視之?!?/p>

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委派張既從護軍將軍夏侯淵攻取狄道(今臨洮)、臨洮(今岷縣),平定隴右,并就任雍州刺史,“修屋宅,筑水碓,民心遂安”(4)。隨著水碓被引進到洮河渭水流域并加以推廣,為后來這一地區水磨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北宋詩人王禹偁描寫磨面人家的詩句“但取心中直,無愁眼下遲”成為水磨坊流傳至今的絕佳對聯。北宋文學家、畫家、監察御史張舜民,曾任隴右提刑官,在岷州任職期間,寫下有名的《水磨賦》:“覆廈屋之沉沉,灑長溪之沸沸。徒觀夫老鴉咸集,麥禾山積。碓臼相置,齒牙相切。碾磨更易,晝夜不息……力盡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善出處也?!?/p>

明代隴中地域的洮河渭水流域水磨開始進入最盛時期。明代河州人王經所著《水磨賦》中有:“予宦跡經由之地,北臨隆慶,東歷漳水,渭源東畔,涇水上游,俱有水磨運于中流。予觀其氣數之盛,制作之優,未有過河州也?!泵鞫加箺钜磺逡灿小澳ヒ魉酝啤钡脑娋?。根據《河州志》卷1(5)記載,明嘉靖年間河州水磨已成規模,“州衛一千八百有余”。

《康熙渭源縣志》(6)記載,清初渭源已有水磨75座,清乾隆年間《狄道州志》(7)記載“臨洮有水盤869盤”,足見當時水磨之盛。

民國十五年(1926)《創修渭源縣志》(8)記載,當時在清源河、漫壩河等大小河流上有水磨267座,1949年時已增至419座。至今在渭源因水磨而留名的地方有20余處,如清源鎮的上磨村,路園鎮的雙輪磨村,會川鎮的羅家磨村,另有陽坡磨、何家磨、常家磨等,水磨在洮河渭水的興盛可見一斑。

另外,我們調查發現,在渭源縣城北邊的禹河和清源河交匯處曾建有一座水磨油坊,可見,人們不僅利用水磨磨面,而且利用水磨榨油,將農耕文化的兩大特色水磨和油坊相結合,同時人們還利用水磨制香,渭源的制香業曾盛極一時,“黃香溝”地名的來歷即與此相關。

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電磨的逐漸普及,大部分水磨陸續完成了它的使命。

三、洮渭水磨的延續

在多數水磨逐漸退出人們日益現代化的農耕生活的情況下,在渭源的漫壩河流域尚有數座古老的水磨還在堅守陣地,為了延續和保護這一上千年農耕文明的記憶和見證,2016年渭源水磨群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納入了省級修繕保護計劃。其中羅家磨張氏水磨坊為清代始建,平輪磨。2018年6月已完成修繕,磨房共五間,通面闊14.8米,通進深4.9米,為土木結構單檐硬山頂,三架抬梁式建筑。明間為木板隔斷,安裝水磨座扇、走扇;東次間、盡間墻體為土坯墻體,草泥抹面,西次間、盡間墻體為上身土坯,下身卵石砌筑,草泥抹面;明間地面鋪設木樓板;東西次間、盡間地面為素土地面,磨坊墻體基礎由卵石砌筑而成。另外幾座也在制作保護方案或正在修繕之中。

水磨,是農耕文化的一個縮影,在渠水潺潺的歡唱中,在石磨一圈一圈晝夜不息的轉動中,在濃濃的面香芳味中,男人抽著旱煙,女人做著針線,人們拉著家常,笑說著生兒育女,細數當年的收成,期盼來年的豐收,不是田園勝似田園。正如渭源、岷縣一帶流行的花兒中表白的:“渭河水打著磨盤轉,青石磨口里淌細麺,日子推著像磨輪轉,愛你相思了好多年?!?/p>

水磨,是農耕文化留給我們的遺產。這份寶貴的歷史遺產需要傳承,更需要保護,使之成為活的“檔案”、活的“文物”。

洮渭水磨的保護工作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祖輩的艱辛需要回味,歷史的遺跡最好留住,文化的基因必須傳承。

【注釋】

(1)桓譚:《新輯本桓譚新論》,中華書局2009年版。

(2)朱鑄禹:《世說新語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1996年版。

(4)蘇淵雷主編:《三國志今注今譯》之《張既傳》,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5)張瓚:《河州志》卷1。

(6)《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縣志輯》第13冊,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7)《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縣志輯》第12冊,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8)《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縣志輯》第14冊,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歡
水磨
論沈寵綏運用《洪武正韻》辨正水磨腔入聲字音
論《伊犁有一條漢人街》中的水磨意象
豫西北沁河流域水磨文書的整理與研究
水磨鉆施工工藝在路基抗滑樁基施工中的應用
工到“水磨”土成金
水磨地區蕨類植物多樣性調查分析
蒼溪:下“水磨”工夫 創“六好”基層
百姓事,記在筆頭刻在心頭——記水磨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燕振昌
淺析水磨鉆機的應用
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