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文化對“90后”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及對策研究

2013-01-22 03:59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大學精神

鄭 非

(浙江科技學院 黨委宣傳部,杭州 310023)

大學文化對“90后”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及對策研究

鄭 非

(浙江科技學院 黨委宣傳部,杭州 310023)

鎖定“90后”大學生這一特殊文化群體,將大學文化與“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緊密聯系起來,從大學物質文化、大學制度文化、大學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分析研究大學文化對“90后”大學生心理的重要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通過加強大學文化建設,促進“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具體對策,以文育人,培養和塑造當代大學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大學文化;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

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的日益突出,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職場競爭的愈演愈烈,都使當代青年人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以“90后”獨生子女為主體的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一個重大而突出的問題。如何促進“90后”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已成為社會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焦點。在這一過程中,大學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大學文化是凝聚在一所大學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優良的辦學傳統之中,在長期的育人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的大學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具有強大的輻射力,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行、價值取向、心理素質、人格發展,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成長起著其他教育手段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

1 “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與心理問題層次劃分

1.1 “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簡述

當“80后”逐漸退出象牙塔,“90后”正式成為大學校園生活的主體。與“80后”相比,“90后”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更為復雜,價值觀念更多元化,考慮問題更趨向現實,功利性、物質性、利己性取向也更為明顯。特別是近年來,“拼爹”“富二代”“官二代”“高富帥”“白富美”“蝸居”“房奴”等詞匯的出現,更是直接沖擊著他們的價值標準,“新讀書無用論”在他們中間再次流行開來?!?0后”思想開放,注重自我,崇尚個性,有較強的平等意識和權益意識,對工作、生活的要求更高,所面臨的就業壓力、競爭壓力和生存壓力也更大。他們以網絡為主要的日常生活工具,網絡依賴性強,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受新興媒體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更為劇烈,信息辨別能力和理性批判能力較弱。同時,因受社會大環境影響,“90后”的愛情觀和性觀念相對超前,但正確的性教育和性心理引導又相對缺乏。另外,“9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寵愛,物質條件與“80后”相比更為優越,但與此同此,由于缺乏挫折教育和社會磨練,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情緒如坐過山車般時好時差,復雜多變,心態也較為浮躁,心理成熟遠遠落后于生理成熟。

1.2 “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層次劃分

從當前情況看,大多數“90后”大學生心理狀態是健康良好的,但隨著時代發展所帶來的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巨大變化,“90后”在心理成長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多心理問題。根據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材料表明,“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根據輕重程度的不同劃分為三個層次[1]:

第一層次為“心理偏差”。心理偏差主要表現為價值觀迷惘、過于自我、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學習動力不足、輕度網絡依賴、抗壓能力差及情感脆弱等方面。心理偏差指的是較輕微的心理問題,一般可通過外界的教育引導或內在的自我調整得到一定改善。

第二層次為“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由諸多心理偏差累積而成,是認知、情感、需求、欲望等心理要素的嚴重失衡。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會表現出一系列與常人不同的行為反應,通常不能通過非專業人員的外在幫助或自我調整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需要求助于專業人員作長期疏導。

第三層次為“心理疾病”。主要有各種神經癥,如恐怖癥、焦慮癥、強迫癥、神經衰弱、癔癥等。此外,極少數學生中還會發生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更嚴重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已屬于病理學層面,必須通過專業、長期的心理治療,嚴重時需配合藥物治療方能治愈。

絕大多數“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屬于第一、第二層面的某一部分,可以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或在教育引導的基礎上采取專業的心理治療予以改善。

2 心理的文化特性

心理具有文化的屬性,文化對心理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早在1879年,馮特創立科學心理學之初,就提出了實驗的個體心理學與文化的民族心理學。實驗的個體心理學主要通過實驗方法來研究個體的低級心理現象,文化的民族心理學則通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來分析更為復雜的高級心理現象[2]。20世紀五六十年代,心理學流派開始不同程度地出現從文化視角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現象,文化和心理再次被緊密聯結在一起,如以霍妮、卡丁納、沙利文、弗洛姆等人物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開始把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概念和社會文化因素相調和來解釋人的心理問題和社會狀況,進一步強調了文化對人類心理、行為的影響[3]。經過漫長、曲折的發展,文化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等關注文化的心理學分支應運而生,雖然它們在具體的文化理念和研究方式上有所區別,但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理論基礎,即關注文化對心理、行為的影響,關注文化與人格間的相互作用,認同心理具有文化的特性。

3 大學文化與“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

3.1 大學物質文化對“90后”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大學物質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物質基礎。大學物質文化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范疇,廣義的大學物質文化指一所大學存在及開展知識傳承、創造活動的所有物質條件基礎;狹義的大學物質文化主要指大學的建筑布局、校園環境等外觀物質形態[4]。本研究所探討的暫為狹義的大學物質文化。特殊的時代背景造就了個性鮮明的“90后”,他們在物質條件相對富足的環境下長大,對周圍的學習生活環境自然也就有了更高的物質要求。大學物質文化能為“90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對他們的心理素質、個性發展起著潛化的影響。布局合理、文化底蘊厚重的校園建筑群能夠滿足他們安靜學習、修煉品行的需求,幫助他們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砥礪道德情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優美校園環境能陶冶他們的身心,使他們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蘊含特定思想和精神的人文景觀能夠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提升審美品質,使他們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中形成良好的心境。反之,臟亂的環境、雜亂的布局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而產生焦慮不安、煩躁不滿、沮喪失落的負面情緒。

3.2 大學制度文化對“90后”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大學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套適應社會需求、符合學校特點、有利于學校和諧發展的制度體系,它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氛圍,同時也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個性張揚是“90后”大學生的時代特征,他們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敢想敢干,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常以自我為中心,注重“我喜歡”“我愿意”“我高興”的自我感受。而制度是一種規范,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和強制性,若要使大學制度文化內化為“90后”大學生自覺的內心要求,引導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就必須保證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公平性。只有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校園制度才能在保障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制度的認同感,減少懷疑抵觸情緒,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即便將來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也能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按照正確流程辦事,將對制度的遵守演變成一種習慣。

3.3 大學精神文化對“90后”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大學精神文化可分為價值層面的文化元素和實踐層面的文化元素,價值層面的文化元素包括辦學理念、大學精神、校訓等,實踐層面的文化元素包括校風、教風、學風、管理作風等[5]?!?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僅只是心理問題,其本質是價值觀問題,是價值觀困惑、理想信念疑惑、自我認識迷惘的問題。在浮躁、功利、享樂的現實環境下,“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影響了他們的判斷和選擇,價值觀困惑成了他們最突出、最普遍的問題。為此,“90后”大學生極其需要有一種精神來支撐、引領、激勵他們不斷向前。大學精神文化無疑是大學文化的核心要素和集中體現,它無處不在,并于無形中指導和規范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潛在的、持久的、深遠的影響。健康向上的大學精神文化能對“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進行個性培養,幫助他們提升精神信仰,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擺脫精神的空虛和目標的迷失,分清是非好壞,形成健康獨立的人格。

4 大學文化促進“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研究

4.1 優化大學物質文化,促進“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1.1 賦予校園建筑群體豐富的文化內涵

建筑是大學校園重要的物質條件之一,它有兩種功能:一是美育,二是傳承。美育主要是就建筑外觀而言,空間結構合理、色彩組合協調、具有高等學府書香氣息的建筑群體必然帶給大學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傳承更多與內涵有關,建筑身上留存的歲月痕跡,是一首無聲的詩,一幅立體的畫,一串凝固的音符,記載著一所高校的歷史和精神。高??梢酝ㄟ^組織“90后”大學生廣泛參與校園建筑及道路環境的規劃、建設、命名,學校形象識別系統和空間識別系統及二級學院文化形象體系的設計、應用、推廣等工作,深入挖掘校園建筑群體及其周圍空間所蘊含的文化特質、文化取向和文化精神,以校園建筑特有的精神意蘊來涵養心性,增強“90后”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激勵他們不斷提高自身文化品質,用積極健康的心態創造美好的大學生活,使建筑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奠定“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4.1.2 建設好校園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心理學研究表明,由各種植物所構成的綠色世界能對人的情緒和健康產生積極影響,使大腦緊繃的神經得到放松,壓力得到緩解,心靈獲得寧靜。由植物圍合形成的草坪、樹林、花叢,不僅能凈化空氣、降低噪音、減少污染,還能為“90后”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溝通交流、娛樂休閑的空間,使他們在綠樹成蔭的環境中自由呼吸清新空氣,享受陽光的沐浴,保持一份輕松愉悅的好心情。此外,高校還可結合實際對校園的自然景觀進行逐步規范和改造,可圍繞“花草樹木”做文章,分季節、分區域、分種類種植,營造出獨具特色的校園自然景觀。如可在校園內選擇合適地塊種植松柏、翠竹、臘梅、荷花、向日葵等富有特殊精神內涵的植物,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以植物蘊含的良好品格來激勵缺失挫折教育的“90后”一代學會保持樂觀豁達、不畏艱難、奮發向上的生活態度。

人文景觀是校園文化內涵的最佳物質載體,富有標志性意義的人文景觀很多時候會成為一所大學的精神文化標志,無形中激發學生的愛校榮校情結。人文景觀的建設要與校園自然景觀相協調,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彰顯學校的歷史文化底蘊,詮釋學校的精神文化內涵。校訓石、主題雕塑、浮雕墻、文化墻、名人廊等人文景觀,都蘊含了巨大的、潛在的教育意義,學生可以通過對景觀的解讀充分領會其背后所包含的豐富的設計理念、精神寄托和價值觀念,使自己在享受美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4.2 完善大學制度文化,促進“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2.1 保證規章制度的公平性與合理性

高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與“90后”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任何一名在校生都必須遵守這些規范?!?0后”大學生性格倔強,自尊心強,對人和事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公平意識、平等意識、權利意識較強。如果學校制定的規范趨近公平合理,學生會自覺按照要求引導與控制自己的行為;反之,如果規范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則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對制度本身產生懷疑,對制度的制定者與實施者產生反感,影響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長此以往,甚至會削弱學生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和堅持性,激化他們的叛逆心理,對道德品質和健康人格的培養產生負面影響[6]。為此,學校應建立科學民主的管理體制,以保證制度內容的科學嚴謹、與時俱進,特別是在與“90后”大學生利益緊密相關的教學管理制度和學生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的制定、修訂、實施過程中,都應該充分發揚民主,邀請學生代表一同參與,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最大限度地維護學生的利益,保證制度的合理、公平。

4.2.2 關注特殊制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評優評獎制度是高校評價學生在校期間綜合表現的主要標準,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但如果操作不當,也會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產生負面影響?!?0后”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豐富,自我實現意識越來越強烈,迫切希望得到老師、同學、家長的認可,評優評獎是他們證明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獎項名額的限制勢必引發激烈的競爭,學生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焦慮、不滿、冷漠、妒忌、埋怨等一系列負面情緒。高校在評優評獎制度的制定、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評優評獎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幫助他們消除功利欲望心理,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做到過程透明、程序規范,避免學生因受到不公待遇而產生負面心理。

“90后”貧困大學生是高校學生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力度,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這些制度的實施在為“90后”大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經濟幫助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有調查顯示,大部分“90后”貧困生在獲得經濟資助時心理狀態是積極的,但也有部分貧困生在獲得資助時心理狀態是消極的,存在自卑、敏感、多疑、過度自尊、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因此,高校在不斷加大經濟資助的同時要進一步建立完善貧困生資助幫扶體系,注重對貧困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通過合理的方式及時有效疏導貧困學生的負面心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貧困觀,從容面對壓力和挫折,以陽光樂觀、自強不息、知足感恩的態度笑對人生。

4.3 提升大學精神文化,促進“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3.1 凝練和豐富獨具特色的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靈魂,對“90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一所高校獨特的大學精神必與學科專業特點相融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呼應,與學生心理素養升華相統一。中外著名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都積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精神,如清華大學的“厚德載物”、北京大學的“兼容并包”、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等,“90后”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空虛感、迷惘感、孤獨感背后,是精神世界的空虛和精神文明的匱乏。精神的豐盈,是擺脫心靈空虛的關鍵所在。因此,提升“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應從精神世界入手。高校要通過大學精神的凝練和豐富,大力弘揚優良辦學傳統,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90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端正價值取向,遠離精神空虛,樹立正確的事業觀、愛情觀、幸福觀,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精神并非虛無縹緲,它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和載體來踐行。高校應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廣泛開展凸顯大學精神的校園文化活動,不斷提高校園文化活動品位,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在活動中大力弘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自強自律等道德規范,挖掘“90后”大學生中的優秀典范,用“90后身邊的榜樣”感染人、帶動人、影響人,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引領風尚的作用?!?0后”大學生在參加形式多樣、格調高雅、體現學校精神的文化品牌活動中,能有效激發個體求知欲,客觀認識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學會協調合作、包容忍讓、和諧相處,培養善良、自信、獨立、堅毅、豁達的良好品質。

4.3.2 營造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

高校的校風即指一所學校的校園風氣,教風指高校教師精神風貌、職業道德、學術水平、教學能力等要素的綜合體現,學風通俗來講是指高校的學習風氣。教風與學風是校風的核心內容,校風賦予教風與學風精神的內涵。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能給“90后”大學生心理帶來積極的正面的影響。學生優良學風的養成主要靠教風的影響,加強教風建設則必須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入手。因此,高校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業務素質,還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要著眼于培養“90后”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自學習慣和個人特長,善于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真諦。要尊重、包容“90后”大學生的個性,了解“90后”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運用微博、QQ、飛信等新媒體平臺與他們進行互動交流,分享生活感悟、滲透人生理念、傳遞正向能量,使更多的學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5 結 語

大學文化對促進“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高??梢酝ㄟ^大學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努力找到文化與“90后”大學生心理的契合點,用文化溫潤心靈,陶冶情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世界,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健康成長,最終成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當代“90后”大學生。

[1] 吳錫改.論心理健康教育的層次性與針對性[J].教育科學研究,2005(11):56-59.

[2] 沈群群.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8.

[3] 薛紹聰,周菲.論大學文化育人功能的心理機制[J].當代教育科學,2011(9):59-60.

[4] 彭宗德.大學物質文化建設[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1):191-192.

[5] 盧曉中.大學精神文化芻議[J].教育研究,2010(7):82-87.

[6] 許振紅.淺析制度性文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9(11):154,156.

Studyoninfluenceofuniversityculturetopsychologicalhealthofpost-90sundergraduatesandcountermeasures

ZHENG Fei

(Department of Publicit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

Aiming at the particular cultural group of post-90s undergraduates, university cultur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post-90s undergraduates. From three levels—university material culture,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s of university culture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ost-90s undergraduates are studied.And on this basis,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y growth of post-90s undergraduates are presented. Undoubtedly,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university culture is of great use to train and shape health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of post-90s undergraduates.

university culture;post-90s undergraduates;psychological health

G641

A

1671-8798(2013)02-0129-05

10.3969/j.issn.1671-8798.2013.02.011

2012-08-14

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2013SCG066)

鄭 非(1983— ),女,浙江省建德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理論宣傳與大學文化建設研究。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大學精神
“留白”是個大學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