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高麗王莫離支高文簡”的相關問題

2013-02-15 22:33孫煒冉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9期
關鍵詞:新唐書高句麗突厥

孫煒冉,董 健

(通化師范學院 高句麗與東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關于“高麗王莫離支高文簡”的相關問題

孫煒冉,董 健

(通化師范學院 高句麗與東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開元三年(715),高麗王莫離支高文簡自突厥內附唐朝,成為最后一批入唐的高句麗人,因其身份顯赫,受到唐廷的禮遇。關于高文簡的身份以及被封遼西郡王等問題直接關系到所謂“小高句麗國”是否真實存在。在認真分析《新唐書》中關于“后稍自國”這則史料之后,以及高德武之后的歷任安東都護情況,可以看出所謂的“小高句麗國”并不存在,以及明確了關于“高麗王莫離支”高文簡的相關情況。

高文簡;莫離支;遼西郡王;小高句麗國;高句麗;安東都護府

《冊府元龜》卷 974《外臣部·褒異》載:“唐玄宗開元三年(715)……高麗王莫離支高文簡、都督足夾跌思太、葉渾大刺史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首領鶻屈利斤、大首領刺史苾悉頡力、高麗大首領拱毅等……降”。唐冊封“遼海貴族”高文簡為遼西郡王,食邑三千戶,行左衛大將軍外置同員,賜室一區,馬四匹,物六百段。同書卷977《外臣部·降附》亦載:“開元七年(719)正月乙未,封遼西郡王高文簡妻阿史那氏為遼西郡夫人,文簡東蕃酋長,率眾歸我,故有是寵?!贝恕案啕悺焙蝸?,《冊府元龜》及相關史料未明確記載,但新降于唐,從其妻及同降者為突厥的都督等看,此應為原入突厥的高句麗人、現又降于唐,被置于遼西。高句麗亡于后突厥汗國復興之前十數年,高文簡當是高句麗貴族遺民之亡居突厥者,為默啜可汗所收納,養為女婿。作為前高句麗重臣及“遼海貴族”,高文簡顯然具有非同一般之地位,故而無論在突厥時,還是投降唐朝之后,都保有較高之待遇。從上述材料及兩唐書《突厥傳》分析,當是開元三年(715),因突厥默啜可汗暴戾,這些原本附屬于他的高麗、足夾跌、吐谷渾、郁射思等部族率眾棄其內附唐朝,得到了唐廷的禮遇,紛紛加官授爵,予以安撫。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便是“高麗王莫離支高文簡”與“高麗大酋高拱毅”的歸附,因為這兩支高句麗人是在高句麗亡國后最后歸附唐朝者,而此時距高句麗亡國已達四十七年之久。他們的到來對于我們分析此刻的營州形式及安東都護府的存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此我們可以分析此刻位于營州地區是否有 “小高句麗國”的存在,以及高氏王族后裔在安東都護府內的相關情況。

一、高句麗亡國后的移民流向

總章元年 (668),唐朝和新羅聯合滅亡了高句麗,這個有著705年國祚的地方民族政權從此消亡,其國民被大量遷徙至唐境,少數留在故地、投附新羅、倭國、突厥及靺鞨地區。唐朝滅亡時高句麗共有69.7萬戶、348.5萬人口,[1]根據吾師苗威的推算,這些高句麗人口的流向分別為遷入唐朝內地155.27萬戶,留在高句麗故地(安東都護府)68.38萬戶,流入新羅33.85萬戶,戰爭死亡27萬戶,亡入渤海35萬戶、突厥、26萬戶、百濟故地(熊津都督府)2萬戶、日本1萬戶。[2]當然,這其中很多人口是變化流動的,比如遷入唐朝內地的移民,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營州之亂后又有人隨大祚榮東走;留在安東都護府的,后來也有許多陸續投附突厥和靺鞨;還有本文所著眼的高文簡家族,據筆者分析,亦是在內遷唐朝之后又轉投突厥,隨后再投附唐朝的??梢哉f,高句麗亡國后,在相當長時間內,高句麗人的去向都是在變化流動的,并不完全固定,這也加大了學者對其研究的難度。

二、高句麗人的反叛及高文簡的附突厥分析

高句麗亡國后,其國人并不甘心就此被他人所統治,在其故地先后爆發了若干起反抗斗爭,或都被唐朝翦平,或將其內遷,或逃至周邊國族。其中規模較大、持續較長的反抗斗爭就是安勝“報德國”??傉氯辏?70),高句麗故地發生貴族鉗牟岑(《三國史記》作劍牟岑)糾集的叛亂,失敗后南逃新羅。新羅在同年八月冊封其中的高句麗王室后裔安勝 (《新唐書》作安舜)為“高句麗王”,冊文稱贊其“流離辛苦,跡同晉文;更興亡國,事等衛侯”,希望“永為鄰國,事同昆弟”;安勝等也表示“愿作藩屏,永世盡忠”。上元元年 (674)新羅改封安勝為 “報德王”,弘道元年(683),新羅神文王“征報德王安勝為蘇判,賜姓金氏,留京都,賜甲第良田”,高句麗遺民的報德國就此滅亡。[3]其他高句麗故地的零散叛亂也都在咸亨四年(673)瓠盧河之戰后被時任燕山道總管的李謹行肅清。[4]其后所見高句麗反叛事件,唯在儀鳳二年(677),唐授原高句麗王高藏為遼東都督、朝鮮郡王,使還遼東、安輯高麗余眾,鎮撫本蕃。高藏返遼東后,潛與靺鞨勾結謀反,事未及發,唐已知之,召藏還內地,配流邛州(今四川邛崍)。唐再散徙高句麗人于河南、隴右諸州,留貧弱者于安東城旁。此后,唐朝依然未放棄對高句麗遺民的轄控,為了安輯這些遺民,又于圣歷元年(698),冊朝鮮郡王高藏之孫高寶元為忠誠國王,委其統攝安東舊戶。然而事竟不成,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蓋因此時契丹之亂,營州之所不能自治,契丹、突厥侵襲營州所致,造成了高寶元的安東之任不能成行。次年,即圣歷二年(699),契丹叛亂暫息,唐又委任高藏第三子高德武為安東都督,以領本蕃。此前,高德武就因任遼東都督,鎮壓契丹叛亂有功,而得到唐朝的嘉獎,[5]所以成為此時鎮領安東高句麗遺民本蕃的不二人選。然而,就在同一年,叛亂的“契丹余眾不能立,遂附突厥”。突厥犯邊,遼西從此成為戰場,突厥人侵襲了遼西地區,營州陷落。從營州都督府被迫南遷,圣歷二年(699年)僑治漁陽可見唐朝在東北的統治已經失控,高德武雖然赴任安東,然而隨著營州陷落,業已失去與中央的聯系,所以高德武赴任安東后,“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長遂絕矣?!盵6]由此,再不見高德武一支的蹤跡。那么,高德武是否在遼東自立了呢?從當時的情形來看,其自身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另外,其周邊的突厥和新立之大祚榮靺鞨國也不可能給其自立的空間。從當時突厥侵占營州及“(高句麗人)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長遂絕”可斷定,此時之高德武一支迫于形勢,當是投附了勢盛的突厥默啜可汗。

三、高文簡與高拱毅的不同身份

作為高句麗王族后裔的高德武一支,投附突厥后,勢必是得到了默啜可汗的厚待,而從時間段限來看,高文簡當為高德武之子嗣無疑,在《冊府元龜》中稱高文簡為“高麗王”[7]足以證明其王族出身。此外諸多材料中皆還言其為“莫離支”,莫離支是高句麗后期出現的一種新官職,是泉蓋蘇文家族自設的一種取代大對盧的新的最高官職,并非是舊有的任何一種官職,它的職能其實已超出了宰相的性質,而且具備了專制權臣為篡奪王位而自設的臨時性特殊官職的特點。高句麗后期,握有實權的名為莫離支的官職出現并掌握了政權,這是高句麗后期統治體制的一個特點。[8]唐乾封元年(666年),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與其弟泉男建,泉男產不和,泉男建自封莫離支,發兵討伐泉男生,泉男生派其子泉獻誠向唐朝求救,投降唐朝,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克平壤,高句麗國王高藏投降,唐平定高句麗,泉男生也就成為了最后一任莫離支。[9]那么高文簡為何會有莫離支的官職呢?這應當與高德武入突厥后的身份有著密切的關系。高德武以高句麗王室之身份入附突厥,在政治地位上應當保有一定的自主性,故能以“高麗王”而自居,定然是得到了默啜可汗的認可,但作為寄人籬下的投附之臣,“王”者是與“可汗”同列之稱,所以平日高文簡還需有一個可以在默啜可汗之下的官銜,因此擇選了高句麗亡國時,身份最為高貴的莫離支之職而自居。正因為這一支高句麗力量為王室后裔,高文簡才得以成為默啜可汗的女婿,以加強突厥對這一支高句麗力量的籠絡和控制。此外,可以看出,高文簡一支與高拱毅一支雖同屬高句麗,且都為投附突厥羽翼下的高句麗人,然而從始至終兩支力量都是分屬而轄??梢?,他們應該是不同時期,從不同地方流入突厥的,盡管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史料分析,高拱毅一支最早應是在亡國之初的總章元年(668)、最遲當是在儀鳳二年(677)受高藏叛亂影響而投附突厥的。在入突厥之后,也保有一定的獨立性,因此才有能力于開元三年(715)以六支獨立的力量投附唐朝,但從陳述的序位來看,其力量和地位相對較低。

四、高文簡入唐后的安東都護情況及小高句麗國是否存在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高德武被封安東都督后,因形勢所迫,又入突厥,所以才有“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長遂絕矣”[10]的記述。 然而,因《新唐書》撰寫時,有“明年,以藏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后稍自國。至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云”的記載。那么歐陽修和宋祁因何說其“后稍自國”?還補記了“至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云”呢?蓋因此時王氏高麗與宋建交,出于政治原因,王氏高麗自詡為高句麗后裔之國?;煜藲W陽修之視聽,在歐陽修所撰寫之《新五代史·高麗傳》中尤為明顯:“高麗,本扶余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樸巖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至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睂⑻瞥呔潲惻c宋時之王氏高麗混為一談。宋代曾鞏還曾就此問題撰《高麗世系十問》,可見因當時兩地為遼所隔,信息不通,造成中原學者對半島問題的模糊。而歐陽修撰《新唐書》時,所言之“稍后自國”蓋指王氏高麗,而非高德武據安東自國,因此后營州所治及安東都護府所治,在高文簡附歸唐朝后,重新遷回遼西,唐冊封高文簡為遼西郡王,高氏雖再主安東府,然而安東都護府卻并未就此被高氏把持。此后還有薛泰<開元八年一十三年>(《資治通鑒·開元八年》載:十二月,“營州都督許欽澹遣安東都督薛泰帥驍勇五百與奚王李大酺奉娑固以討之”?!杜f唐書·北狄·靺鞨傳》載:“開元十三年,安東都護薛泰請于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薄短藉居钣洝肪?75、《冊府元龜》卷170同《新唐書·北狄靺鞨傳》及《唐會要》卷10 作“開元十年”。)、[11]李沄<開元十五年>(《舊唐書·李沄傳》載:“〔開元〕十五年,遙領安東都護、平盧軍節度使?!薄缎绿茣だ顩V傳》略同?!短拼笤t令集》卷36《慶王潭涼州都督制》載:“穎王沄為安東都護平盧軍節度使……開元十五年五月?!庇忠姟度莆摹肪?2,《冊府元龜》卷 281)、[12]臧懷亮<約開元十五年>(《右羽林大將軍臧公(懷亮)神道碑》載:“以功最拜羽林衛大將軍,復以本官兼安東大都督府都督……以開元十七年八月二十二日薨于京師......春秋六十有八。 ”)、[13]王玄志<天寶末一至德二載>(《舊唐書·侯希逸傳》載:“天寶末,安祿山反,署其腹心徐歸道為平盧節度。希逸時為平盧裨將,率兵與安東都護王玄志襲殺徐歸道,使以聞,詔以玄志為平路節度使?!庇帧杜f唐書·李忠臣傅》載:“正臣卒,又與眾議以安東都護王玄志為節度使?!薄顿Y治通鑒·至德二載》載:“初,平路節度使到正臣自范陽敗歸,安東都護王玄志鳩殺之?!庇忠姟缎绿茣ず钕R莞怠?,《冊府元龜》卷358)[14]等。結合《新唐書·地理志》和唐朝貞元年間宰相賈耽的《道里記》分析,在8世紀90年代,仍然存在安東都護府駐于遼東,所以在安東都護府廢撤之前,營州境內不可能有自治的高氏政權。那么安東都護府廢撤之后有無高氏自國的可能呢?

《冊府元龜》中載:元和“(818)十三年四月,高麗國進樂器及樂工兩部”[15]結合《新唐書·高麗傳》“稍后自國”的記載,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認為高句麗滅亡后至渤海建國前這一段時間,曾存在一個“小高句朋國”似乎這個“小高句麗國”對高句麗與渤海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遺民建立了小高句麗國即渤海國,從而使二者存在被繼承與繼承的關系。日野開三郎從1954年開始在《史淵》發表一系列論文主張在高句麗滅亡后曾建立過“小高句麗國”后來收入《日野開三郎著作集》卷8《小高句麗國研究》。[16]1990年以后上田雄的《渤海國之謎》也肯定了“小高句麗國”的存在并稱“小高句麗國”為“朝鮮郡王國”。[17]而中國學者則以梁玉多為代表,贊同“小高句麗國”真實存在。[18]而日本學者古畑徹、及我國學者王承禮、王健群、朱國忱、魏國忠等則分別在自己的著作中據有關史實,指出根本不存在所謂“小高句麗國”和“朝鮮郡王國”。[19]《新唐書》所載“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云”,實則誤抄《冊府元龜》“高麗國進樂器及樂工兩部”所致,元和年間(806—820)并無高麗國,考《三國史節要》可知,元和十三年來朝獻樂工者為新羅,[20]“高麗”系《冊府元龜》撰寫者之誤筆,唐人記載嘗稱新羅為高麗,日本記載亦稱渤海為高麗,《冊府元龜》中則混淆了高麗與渤海,而歐陽修撰《新唐書》時又誤抄《冊府元龜》所致。[21]如梁多玉先生在《簡析渤海國對其周邊民族實行的羈縻政策》中認為小高句麗國存在所據之材料“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靺鞨并為人番。以外為絕域?!盵22]明顯可以看出,此中所指“高麗”當是“新羅”,在渤海雄踞海東之前,唐所指之東毗蓋為新羅。且根據唐太和八年(834年)幽州判官張建章出使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后所著的《渤海國記》,當時渤海國尚未進入遼東。而張建章所經之地營州亦無所謂“高麗”之國。[23]由此可見,日野氏所言,小高句麗國應存在于9世紀初的論斷也無據可依。

五、結論

藉上所述,高文簡實則為圣歷二年(699)被封安東都督的高德武之子嗣,因營州之亂后,突厥趁亂南陷營州,由此阻斷高氏與唐朝的聯系,在強大的突厥羽翼之下,不得已轉而委身投附突厥,因高氏為高句麗王族嫡裔,身份顯貴而受到突厥的禮遇,高文簡更是能夠成為默啜可汗的女婿。然隨著唐朝勢力的再次崛起,突厥勢衰及默啜可汗無道等多方面原因,高文簡等決定趁勢重歸唐域,并且此次歸附還一同領回總章年間(668—670)由高句麗故地流入突厥的高拱毅一支的高句麗人。高文簡重歸唐朝后同樣受到極高的禮遇和殊榮,被封為遼西郡王,委以重任,當是在同年(715)被授予安東都護鎮守遼西,其家族一支在遼西生活。在其任后,安東都護府一直存在于營州地區,安東都護也都朝廷委任,直至上元二年(761)才被廢撤,但遼西、遼東仍為營州轄境。此時營州以東為渤海都督府,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不可能存在一個“小高句麗國”。所謂小高句麗國不過是日野開三郎僅憑“后稍自國”斷章取義,臆想出來的。所謂“至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云”乃是渤海國,系《新唐書》編撰者誤抄《冊府元龜》之故。

[1]劉昫.舊唐書[M].卷 199 上《高麗傳》、卷 5《高宗本紀下》、卷 39《地理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5;王若欽.冊府元龜[M].卷 19《帝王部·功業》、卷 486《邦計部·戶籍》.北京:中華書局,1960;馬端臨.文獻通考[M].卷 325《四裔考二·高句麗》.北京:中華書局,2011.

[2]苗威.高句麗移民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3]【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M].《高句麗本紀·寶藏王》27 年條、《新羅本紀·文武王》10年條、11年條、14年條、《新羅本紀·文神王》3年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劉昫.舊唐書[M].卷 5《高宗本紀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王若欽.冊府元龜[M].卷 986《外臣部·征討五》.北京:中華書局,1960.

[5]董誥.全唐文[M].陳子昂《為建安王與遼東書》、《為建安王與諸將書 》、《為建安王與安東諸軍州書 》.北京:中華書局,1983.

[6]劉昫.舊唐書[M].卷 199 上《高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

[7]王若欽.冊府元龜[M].卷 974《外臣部·褒異》、卷 977《外臣部·降附》.北京:中華書局,1960.

[8]華陽.關于莫離支的幾種觀點及我見[J].東北史地,2008(6).

[9]歐陽修.新唐書·泉男生[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劉昫.舊唐書[M].卷 199 上《高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司馬光.資治通鑒·開元八年條[M].北京:中華書局,1997;劉昫.舊唐書·靺鞨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劉昫.舊唐書·李沄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歐陽修.新唐書·李沄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宋敏求.唐大詔令集·慶王潭涼州都督制[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董誥.全唐文·右羽林大將軍臧公(懷亮)神道碑[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劉昫.舊唐書·侯希逸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劉昫.舊唐書·李忠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司馬光.資治通鑒·至德二載條[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5]王若欽.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6]【日】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著作集[M].東京:三一書房,1984.

[17]【日】上田雄,孫榮健.日本渤海交涉史[M].東京:六興出版,1990.

[18]梁玉多.關于“小高麗國”的幾個問題[J].黑土地古代文明.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0;簡析渤海國對其周邊民族實行的羈縻政策[J].北方文物.2006(1).

[19]【日】古畑徹.所謂“小高句麗國”存在與否的問題[J].東京:東洋史研究(51卷2號)1992;王承禮.中國東北的渤海國與東北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王健群.南北國時代論“糾謬”[J].社會科學戰線,1995(2);朱國忱,魏國忠.再論渤海王國的族屬問題[J].北方論叢,1983(1).

[20]【朝鮮】盧思慎.三國史節要[M].漢城:亞細亞文化社,1973.

[21]金毓黼.東北通史[M].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1981.

[22]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3]脫脫.宋史·王溥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

K289

A

1008—7974(2013)05—0023—04

2013—02—25

孫煒冉(1981-),古林省集安市人,教師,專門史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東北民族史、疆域史、中朝關系史研究;董健,集安市高句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

(責任編輯:徐星華)

猜你喜歡
新唐書高句麗突厥
Or.8212/76突厥魯尼文文書譯注
睿智與穩?。航庾x兩唐書中的狄仁杰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唐貞休世系再考
《高句麗語研究》評介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高句麗土地所有制演變淺探
《舊唐書》與《新唐書》“突厥傳”之比較
述往思來:《新唐書》的編纂思想和特點
高句麗樂芻議
WHAT SHOULD A NEW EDITION OF THE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LOOK LI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