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腸損微觀證素及中醫辨證分型研究

2013-04-25 09:39華志云趙智強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病性證素病位

華志云,趙智強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

目前,結腸鏡已成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手段,筆者試圖探討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結腸鏡病理所見與證素的關系,進而從微觀領域探討其中醫證素與常見證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住院的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患者89例,全部患者入院符合2007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1]中UC的診斷標準,男45例,女44例,年齡22~83歲,平均52.5歲,病程1年以內19例,1~10年62例,10年以上8例。

1.2 方法

1.2.1 建立UC活動期腸損局部微觀證素診斷標準 根據朱文峰《證素辨證學》[2],結合腸損的病理形態學特點,制定如下。1)濕:①黏膜水腫;②黏膜糜爛(色淡白)(小片分散,大片融合);③黏液滲出或膿性分泌物。2)熱:①黏膜充血;②潰瘍(色鮮紅)(小片分散,大片融合);③質脆易出血(輕觸出血,自發性出血),色鮮紅;④血管增粗(色紅赤);⑤黏膜紅斑;⑥隱窩膿腫;⑦淋巴組織增生。3)痰瘀:①黏膜色暗紅;②出血色暗紅;③血管增粗、模糊(色暗);④粗糙,顆粒樣改變;⑤疤痕形成;⑥假性息肉;⑦黏膜橋形成;⑧腸腔狹窄;⑨結腸袋病變(變淺,變鈍或消失);⑩腺體增生。4)毒:①或腸損面積大,波及廣泛結腸,甚至全結腸;②或腸損嚴重,如腸壁黏膜廣泛出血、壞死、剝脫、大量黏液膿血、大片淺潰瘍形成、腸穿孔、廣泛結腸袋消失,或病程日久癌變等。5)虛:①黏膜蒼白(陽虛或血虛);②出血色淡紅(血虛);③黏膜干燥、萎縮(陰虛)。6)寒:黏膜色白,滲出較清。

1.2.2 觀察與統計 由于病例所附腸鏡照片有限,故本研究主要根據腸鏡照片與病理報告描述進行。將各種腸損表現及病理學特點進行分類分析,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包,將數據錄入EXCEL表格,統計各種腸損及病理表現出現的頻數、所占百分比等。

1.2.3 探討證素與證型 根據微觀腸損的形態表現與病性證素的對應關系,得出病性證素,通過與病位證素的有機結合,得出微觀常見中醫證型分布,并與宏觀證型分布作初步比較研究。

2 結果

2.1 關于微觀辨證

2.1.1 病位證素 直腸21例(23.5%),直、乙狀結腸22例(24.7%),左半結腸13例(14.6%),區域性結腸炎2例(2.2%),全結腸31例(34.8%)。腸損部位主要在結腸與直腸,故大腸為主要病位證素。

2.1.2 病性證素及所占百分比 見表1。病例全部為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潰瘍主要以紅赤為主,蒼白較少,糜爛多伴見滲出。統計各病性證素出現頻數及百分比,即統計包含對應診斷指標的中的1項或多項,其中包含多項的計為1次,故熱85例(95.5%)、濕82例(92.1%)、痰瘀62例(69.6%)、毒34例(38.2%)。

表1 89例UC活動期結腸鏡病理所見與證素關系 例(%)

2.1.3 病性證素在不同病位的分布 見表2。

表2 89例UC活動期病性證素與病位的關系 例

2.2 微觀證型分布 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的常見病位證素為大腸,常見病性證素依次為熱、濕、痰瘀、毒,按病性證素出現比例,并與病位證素有機結合,依次得出常見證型依次為大腸濕熱證、大腸痰瘀證、大腸熱毒證、大腸濕毒證等。

3 討論

3.1 關于微觀病位證素 本病活動期腸鏡下均可見不同程度的結、直腸黏膜損傷,故大腸為主要病位證素。傳統中醫認為,大腸可分為回腸和廣腸,回腸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回腸和結腸上段,廣腸相當于乙狀結腸和直腸。本病起病多從廣腸出發,逆行向近端發展,當病位延至回腸時,實已累及整個大腸。

3.2 關于微觀病性證素 由表1可知,腸損主要表現為多發糜爛及潰瘍,局部紅赤、滲出等,故熱、濕為最為常見病性證素?!半x經之血即為瘀血”,瘀血阻滯腸絡,腸腑氣血失和,水液運行失調,凝聚成痰,痰瘀搏結,形成息肉、黏膜橋等有形之物,或伴見結腸袋病變,尤其是慢性復發型患者,更為多見。因此,瘀、痰亦屬重要病性證素。有研究[3]認為微血栓為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發病原因,血小板在UC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從現代醫學角度證明了血瘀這一病性證素的存在。少數患者,痰瘀阻滯,久病釀生癌毒,形成癌瘤腫塊;或急性暴發起病,全身中毒癥狀明顯,并有貧血、消瘦與衰竭等;或伴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多發性關節炎、敗血癥等并發癥,由于致病劇烈,病情兇險,其病性證素又與“毒”相關[4]。病例病理均表現為活動性炎癥,充血紅赤中醫認為與熱有關,故病性證素為熱;而糜爛滲出,病性證素應為濕;腺體增生,其病性證素當為痰瘀;而異型增生,西醫認為屬于癌前病變,進一步發展有可能轉變為結、直腸癌,故病性證素似為瘀與癌毒。

3.3 關于微觀與宏觀證素的異同 從宏觀角度研究,脾虛濕熱證為44例、大腸濕熱證19例、脾虛濕蘊證10例、脾胃虛弱證6例、寒濕困脾證4例、肝郁脾虛證2例、脾腎陽虛證2例、陰虛濕熱證1例、濕熱血瘀證1例等,涉及病性證素有濕、熱、寒、瘀、氣滯、虛(陽虛或陰虛),病位證素有脾、大腸、胃、肝、腎。與微觀證素比較,二者在病性證素上均涉及熱、濕、瘀,在病位證素上均有大腸。宏觀辨證時對病性證素的認識往往不夠深入,如臨床部分患者腸損非常嚴重,但臨床表現可能不太明顯,往往不利于指導辨證;而微觀證素寒、虛、氣滯、肝、腎、脾、胃等則較難表達。目前臨床對于腸鏡結果的利用往往只限于病名的診斷,腸損的具體表現及與中醫辨證的關系常被忽略,且還存在證型分類不夠統一,證名不夠規范的問題。部分醫者以癥套證,辨證結果難以準確。筆者以為,臨床辨證時若能以微觀證素辨證的精準為主,結合宏觀辨證,這樣既可彌補微觀辨證的不足,又可使辨證更精確與全面,并由此規范辨證,從而更有效地指導治療。

3.4 臨床啟迪 1)臨床針對病性證素進行治療時,應結合病位而有所側重。如不同病位,其病性證素分布有所不同,廣腸部位常見病性證素為濕、熱、痰瘀、毒,而回腸部位常見病性證素則為痰瘀、濕、熱,但當病變累及整個大腸時,病性證素依次可為熱、毒、濕、痰瘀。2)病性治療,應針對熱、濕、痰瘀、毒等病性證素,分別以清熱、化濕、活血化瘀、祛痰軟堅、涼血解毒等法為主。濕熱者,治以清熱化濕為法,以芍藥湯、白頭翁湯等加減;痰瘀者,應配伍八月札、石打穿、莪術、海藻、炙僵蠶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品,以利結腫消散;熱毒者,應重用地榆、敗醬草、紫草等清熱解毒涼血之品;濕毒者,重用黃連、黃芩、黃柏、苦參等燥濕解毒之品。

[1]歐陽欽,胡品津,錢家鳴,等.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8,12(2):139-145.

[2]朱文峰.證素辨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楊龍,徐周敏.錫類散灌腸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6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10(8):49.

[4]趙智強.中醫毒邪學說與疑難病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病性證素病位
糖尿病前期中醫證型及證素特點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關危險因素和中醫證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與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類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醫證素證型研究
蓄血證病機病位探析
基于“風痰瘀虛”的高血壓腦小血管病病性證素的臨床表現與影像學特征研究
八珍湯加味序貫中藥包熱熨治療氣血兩虛型子宮腺肌病性痛經的臨床觀察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
消渴病合并抑郁癥之病位探析
《傷寒論》三陽三陰病證的證素辨證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