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教育技術社會學學科研究的思考

2013-07-25 08:15王全
教育探索 2013年5期
關鍵詞:研究內容研究對象

王全

摘要: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對象為學校系統中與教育技術相關的行為、活動、組織和制度之間的結構關系及其互動過程;該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教育行動、教育活動、學校組織及教育制度;學科研究方式為學科的基本假設及微觀、中觀及宏觀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式

中圖分類號:G40-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5-0007-03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爾(Stephen T.Kerr)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教育技術研究手冊》中提出了“教育技術社會學”(Sociology 0f Educational Technology)的概念,并試圖做建構分支學科的努力??梢灶A見,未來全面解讀教育、技術與社會,從關注技術、教育、社會本身,轉而關注三者的關系,關注隨技術進步的社會與教育形態變遷,將越來越成為研究的主題。北京師范大學的劉美鳳教授在《教育技術學科未來發展需要研究的課題》一文中,將教育技術社會學列為未來教育技術學科重要的分支理論。華東師范大學馬和民教授在《中國教育學科年度發展報告(2004)》中指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教育信息技術走入了日常的教育生活,對于信息技術在其所基于的“教育社會”中的起源、發展、結構、功能等基本問題的理論探究顯得越來越迫切。因此,有理由預見,未來的教育社會學學科可能會進一步分化,產生一個新的分支——“教育技術社會學”。

一、教育技術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一門獨立的學科首先必須有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而這又與其研究領域、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等相關聯。關于教育技術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新問題,學界目前尚無普遍認同的觀點。

一般來說,基于學科研究對象歸納的途徑,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梳理:一是“演繹法”,即從學科開創者或代表人物的觀點進行梳理;二是“歸納法”,即依據當前該學科群體的著述進行分析。

1.斯蒂芬·科爾的觀點

從研究內容上來說,除筆者提出的“教育、技術與社會”(Educational,Technology and Sociology)構建性假設外,可供參考的重要研究成果是首次提出“教育技術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說法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爾(Stephen T.Kerr)教授在《教育技術研究手冊》(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中第二章梳理的相關內容。

科爾提出的研究內容中有一種明確的教育技術研究的社會應用傾向,如“教育技術如何影響到班級、學校等社會組織?在學校中如何對特定群體(女性、少數民族)采用適合的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如何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去推動社會制度(教育制度)變革?”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下述內容:

(1)基于社會組織的教育技術研究。從教育技術如何影響教育組織中人們的工作方式角度進行考察。著重研究在教育技術支持下,學校外部的行政控制方式的變化、學校內部課堂場域中為達成特定目標的師生互動等組織方式的變化。

(2)基于社會群體和階層的教育技術研究。集中討論有關性別、階層、種族等群體間教育技術的介入對互動方式產生的影響。

(3)基于社會變遷的教育技術研究。討論教育技術引發的教育變革,試圖確定社會的教育形態是如何變化的,教育技術是在何時何地引發這些變化的,而教育形態上的變化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存在何種相互影響。

(4)研究的社會學方法。社會學研究普遍采用的是調查法及問卷調查技術??茽栒J為,在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中,界定什么是研究對象是困難的,可以是教育技術工作者(研究者),亦可以是知識價值的傳遞過程。但有三個方面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是教育技術通過教育工作者、學生、學校管理人員、家長和社區成員在教學中發生的直接關系(現在在教室和學校里發生了什么?);第二是通過教育技術試圖解決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公平問題,從而為下一代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完成后,會發生什么?);第三是通過教育技術變革,努力重塑教育系統本身,即運用新技術后新的工作方式是否對社會進步有促進。

2.當前國內關注的研究對象

從當前教育技術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涉及到的交叉性研究問題的內容來分析,實際上是一種“歸納性研究”。據此,可以識別出當前該類問題研究群體所關注的研究問題全貌。梳理從21世紀以來國內CSSCI期刊對相關問題研究的情況,可以將與教育技術社會學相關的研究主題分解為技術與社會關系、信息技術與教育變革、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教育技術的人文反思、現代教育技術與文化、社會學視野中的教育信息技術與網絡教育、信息技術條件下教育現狀實證研究、信息化教育環境中教師角色定位及師生關系等(見表1)。

從中可發現,國內研究的宏觀研究占了研究主題的大多數(62%),直接關注信息化環境中教師角色及討論個體社會化主題較少(16%),實證研究所占比例也不大(6%)。這表明當前研究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國內研究者感受到了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及教育帶來的巨大沖擊,但限于研究條件及研究傳統,多數研究者所關注的層面大多停留在理論介紹與發展展望上,并沒有太多的實證研究。對照西方社會學對互聯網的研究,國內社會學界在教育技術方面研究的理論背景與研究進程方面有明顯的差異,缺乏西方研究中理論背景的五個傳統。

這個分類顯然過于籠統,研究對象的劃分界限并不明晰,這也表明我們在研究主題文獻整理歸類的過程中的困惑:究竟什么樣的“研究對象界定”才能涵蓋如此多的研究問題域。

3.本文對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界定

從歸納的角度來看,這個新學科的研究對象的雛形,應是一系列相似的研究問題域,這些問題域歸納起來,有三個最基本的“公因子”,它們分別是“教育”“技術”和“社會”,這些新出現的研究問題顯然均與上述三者相關,或是對它們之間相互影響所形成的新關系、新問題的深入研究。筆者更進一步認為,教育技術社會學的提出,首先是基于新技術變革背景下學校教育行動及學校教育事實出現的新變化,有著深刻的時代性烙印。這一系列的研究問題,顯然是在傳統非信息技術(或電化教育)介入的教育活動中未出現過的新問題。

一般來看,基于不同的學科立場,可能對該研究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看法。如“游戲用于教育”的問題,教育技術學研究者,可能會更加關注技術對個體教育(學習)體驗和效率的改善,而教育社會學研究者則會更加關注游戲對學習群體造成的社會行為變化的影響。但是,無論如何變化,它們研究的對象都是一個教育活動的事實。由于研究問題的學科交叉性,似乎我們又需要討論一個老問題,即教育技術社會學在學科屬性上需要澄清是偏“教育社會學”還是偏“教育技術學”的問題。關于學科性質的討論,筆者認為本身并無多少實質意義。這一點日本學者柴野昌山在對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討論中說得很清楚:歐美的教育社會學家現在最關注的與其說是這門學科性質及其自律性問題,不如說是這門學科究竟能“創造出”什么的問題。筆者傾向的教育技術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tion-al Techndogy)應是從教育社會學的視角來探討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在學校場域內發生的問題,而不是社會學的教育技術研究(EducafionM Technology for Socidogy)。

據上,可以對教育技術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作這樣的界定:學校系統中與教育技術相關的行為、活動、組織和制度之間的結構關系及其互動過程。簡而言之,教育技術社會學是研究“教育技術參與的教育行動和教育事實”的學科。通過該界定,我們可以演繹教育技術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二、教育技術社會學的研究內容界定

1.教育行動

所有學校中與教育技術有關的教育現象,從最簡單、最零散的到最復雜、最系統的,實際上都源于師生運用教育技術的行為與活動。一個完整的教育技術行動至少包括行動主體(教師和學生)、行動中介(教育與教學途徑、手段、教育內容)、行動者之間的互動。教育行動首先表現為“行為”,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業已對當下教育行動構成重大影響,因此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學校成員的行為變化應成為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的起點。

2.教育活動

一種教育行動需要一定的活動形式和一定的活動內容才能發生。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主要活動形式是課堂教學。在信息技術變革背景下,無論是學校內部的課堂教學形式、外部的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均發生了新的變化,教育知識本身亦出現新的呈現方式,它們也是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3.學校組織

學校中任何一種教育行動,都需要經過一定的組織方式才能進行,教育技術的應用同樣如此。因此,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應用下的班級組織、學校組織理當成為教育技術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4.教育制度

所有的學校組織,都是制度化的結果。教育制度從自發形成到自覺制定,表明了教育制度是從對行為的制約發展到了對組織的制約。教育的制度化過程實際上是在教育行動、教學活動、學校組織發生了變遷之后才逐步發展的。當前,教育技術的發展已在教育行動、教學活動甚至包括學校組織形式方面產生深刻影響,促使它們加快變革。所以,教育制度及其他社會制度在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介入后的關系便自然成為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事實。

三、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方式的討論

教育技術社會學不能將研究成果建立在主觀的價值判斷、洞察力、臆斷、傳統的權威、傳說甚至道聽途說的基礎上,而應將歷史上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和技術專家們的諸多觀點作為分析、理解和解釋的教育事實作為研究的基礎。教育技術社會學的研究,必須依賴于科學的證據,而這些證據應是通過對學校生活、其他各種教育事實的系統研究而獲得的。

1.教育技術社會學的基本假設

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教育技術參與的教育行動和教育事實”,這個基本假設實際源自社會學,但它又有自身的特點。教育技術社會學關于學校成員行為的基本假設可以分解為以下幾點。

其一,學校系統中的個體行為(教的行為、學的行為、違規行為、管理行為等)不僅由特定的學校環境所塑造,而且還由其他的社會和社會環境所塑造。在這里,社會環境并非抽象概念,每一個學校個體成員所生活的各種周圍環境,包括家庭、鄰里、同輩群體、班級、學校、街道文化、大眾文化等均作用于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從這一角度出發,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者可以認定,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個體社會化。

其二,社會環境發生了改變,個體行為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對學校系統中個體特定行為或異常行為的解釋,不能僅僅根據個體內在特征的差異(如心理差異、生理差異)來進行,而且需要從變化的社會大環境角度予以分析。故而,在信息技術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教育技術社會學更關注區域信息化環境,區域信息化環境并非抽象概念。每一個學校個體成員所生活的各種周圍實際環境,包括家庭、鄰里、同輩群體、班級、學校、街道文化、大眾文化等在不同的技術發展水平、條件下,均有其不同程度的虛擬化表現,這種“實”與“虛”的社會環境共同作用于個體的社會化過程。

其三,在信息化背景下,個體對學校生活具有創造性適應。在教育技術學研究者看來,相對于教育技術學研究諸如解決更加具體的“教”與“學”的效率問題,教育社會學研究者則大多關注宏觀層面的問題。事實上亦是如此,教育社會學研究者多數主要興趣是關注宏觀的教育與社會大系統的關系,關注社會對教育的影響以及教育的功能,很少有人主要關注教育過程的社會學層面或學校生活本身的社會學問題,這是一個研究視角的選擇問題。筆者認為,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不僅應關注宏觀的教育事實(如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與信息社會結構、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公平等),更應該加強對微觀的學校生活中教育技術影響個體行為變化的研究,從關注學校成員的個體行為開始,進而在中觀層面展開對學校組織的分析,逐步深入到宏觀層面的教育事實的研究。這條路徑,可稱為實證主義的研究路徑。

2.教育技術社會學的研究視角

在教育技術不斷發展,推動著教育信息化向前邁進的今天,與教育技術社會學相關的研究主題不斷涌現、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如何將散亂的現象進行整理并構建出一種基本的研究范式或圖式,形成教育技術社會學的研究視角,這是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逐步走向成型和規范的基本問題?;诮逃鐣W的研究視角,筆者認為,馬和民教授從教育活動或現象所屬的空間范疇進行分類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目前,我們至少可以界定教育技術社會學研究的三種視角:一是微觀研究,從教育行為論角度,討論教育技術變革中學習者與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角色行為的新變化、新特點,以及出現的新的失范行為與教育控制等問題;從教育活動論角度,討論課堂教學的新變化及教育知識傳遞的新特點。二是中觀研究,從教育組織論角度,探討教育技術應用背景下的班級組織、學校組織的新特點。三是宏觀研究,從教育制度論的角度,研究技術變遷、社會變遷與教育制度變革的關系,探討新的網絡社會結構與教育制度的關系,考察技術變革導致的新的社會問題與教育問題的新變化。

猜你喜歡
研究內容研究對象
獨立學院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研究
中國企業管理研究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
我國會展物流研究綜述
我國會展物流研究綜述
近三十年《詩經·周頌》的研究綜述
中國管理思想史的回顧及研究
關于圖像處理中幾個關鍵算法的研究
民俗活動對皮影戲演出的影響
廣譜哲學及其研究方法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職業發展前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