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路徑

2013-08-15 00:48
關鍵詞:原則監管金融

柯 心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201620)

一、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現狀及立法缺失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不對稱理論已成為經濟學家建立理論模型的基本前提,并被廣泛用來解釋現代金融市場的現象。在金融商品交易中,由于其特有的屬性,信息不對稱現象相比較其他商品交易更顯嚴重,而由此引發了金融消費者保護不同于一般消費者的問題。金融消費者區別于一般的消費者,也區別于銀行客戶、投資者、投保人等概念,是指為滿足個人和家庭需要,購買金融機構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的公民個人或單位。

目前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法律基礎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以及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機構制定的規章制度。這些法律法規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適用性并不強。從保護消費者權利的法律法規來講,它是針對一般商品和服務消費過程中如何保護消費者權利的專門法律,在金融消費過程中的適用性并不強。二是“金融消費者”這個概念未被金融立法所采用,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作為金融監管目標未正式寫入法律之中,對監督管理機構在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上的職責規范不夠明確。三是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法律法規,主要是金融宏觀調控部門和監管機構的行政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法律效力層次較低,影響政府機構的執法效果,不利于保護金融消費者。

二、次貸危機前后美國金融消費者保護格局的變化

美國過去30年信用市場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制放松,因為當時政府對這些信貸產品基本上不監管。危機爆發前的數年來,金融監管者基于“市場機制是最有效率”的基本判斷,過于信賴新型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評估模型和管理力,放任金融創新的過度發展。[1]在2008年開始的這場嚴重國際金融危機中,以美國為首的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強金融消費者之保護,無論是部門設置還是立法頒布,這些對于消費者保護所顯現出異乎尋常的重視發人深思。這些國家和地區在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問題上無一例外的途徑就是加強金融監管,而一反歷史上經濟衰退時期放松金融監管的做法。通常而言經濟蕭條導致市場機會減少,資金流動速度變緩,金融市場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而蕭條。而國家為了活躍經濟,拉動增長,除了在經濟上扶持(如巨額資金注入股市)之外,往往會在管理層面有所松動,最明顯的就是放松金融市場的監管。而所有這一切對于克服危機、使經濟持續發展都具有直接或潛在的危害。

次貸危機后,以美國為代表的這些國家和地區在金融監管方面已經形成了統一的立場,金融監管的重要目標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會發生根本性動搖,那就是維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底線,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應對經濟危機時才會無一例外的都加強了金融監管的力度。這種變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給我國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帶來了極為重要的啟示。

三、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路徑

參考美國的做法可以發現:金融監管在傳統上以維護金融業的穩定為主旨,保護“經營者主權”。從20世紀末,消費者保護逐漸進入監管者的視野和金融監管的目標體系中,“消費者主權”也開始取代“經營者主權”。尤其是此次次貸危機之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成為各國穩定金融市場的重要步驟。美國華爾街此番監管改革中,消費者保護占據重中之重的地位,可見危機后,金融監管的終極目標所在。從另一方面看來,金融消費者的保護也離不開金融法和金融監管的有效實施。

(一)金融消費者保護是我國金融監管的目標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是金融業的發展趨勢。金融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一國金融機構可以為全球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在其他國家紛紛采取嚴厲措施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同時,在國際市場中,我們最終會因為缺乏明確的、高標準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律而使國際市場上的金融欺詐服務、信息不透明的金融產品流向中國。一旦發生糾紛,消費者維權會很困難,還會發生與立法完善的發達國家的金融消費者“區別對待”的現象。將金融消費者保護作為金融監管的重要目標,其理念在于金融業中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稱,這會給提供者利用信息優勢欺凌盤剝消費者提供渠道和機會。消費者的利益如果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和保障,則會動搖公眾對金融業的信心,危及一國的整個金融體系和經濟,因此,金融消費者保護應為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石。

(二)宏觀審慎為我國金融監管的原則

審慎監管原則是市場監管法的宗旨和要求,以保證市場體系的運行安全,防范市場風險為目標。其定位于一方面盡量由市場機制解決市場問題,監管要避免給市場帶來較大的震動,另一方面也需要保證監管秉持審慎態度,使監管空白盡可能地縮小。[2]宏觀審慎監管原則是在一般審慎監管的基礎上,金融市場的安全監管具有宏觀性、目標性和原則性。

傳統的以規則為基礎的監管模式缺乏應有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難以應對日益復雜的金融創新活動和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環境,其弱點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新興的以原則為基礎的監管模式強調以概括性的原則作為主要的監管依據,其既能夠確保監管的有效性,又能夠合理配置監管資源并培育監管對象的創新能力。以原則為基礎的監管模式實現了公共目標和商業價值的融合,代表了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方向。[3]

原則監管模式并非要求完全以原則取代規則,而是旨在提升原則在監管規范體系中的地位,使之在建立和發展監管標準方面發揮基礎性的作用,并最終以監管目標的實現與否作為監管評價標準。一方面,原則是制定規則的依據,現有的規則細化和明確了原則所確立的監管標準。另一方面,對于某些事項,即使原則所確立的監管標準尚不十分明確,也不再制定規則來解釋原則的要求。除此之外,原則可以作為獨立的執法依據。英國金融服務局認為,原則本身就是一種監管規范,金融服務局有能力并且也的確在單獨依據原則采取監管措施。原則監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將沒有具體法律法規可參照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納入監管范圍,從框架上為金融消費者保護尋求了可能性。

(三)完善金融法作為金融監管中消費者保護的法律依據

為了規范證券中介服務機構的行為,可以將證券市場中的股票持有者、債券持有者視為金融消費者,從強調規范證券發行和交易轉變為規范證券中介機構等金融服務者的行為。但是,更應該看到股票持有者作為公司股東的身份,債券持有者作為公司債權人的身份。為了保護中小股東、公司債權人的權利,在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中已設計了股東大會資本多數表決制度、類別股份表決制度、累計投票表決制度、派生訴訟制度、董事信義義務制度、公司債權人會議制度、公司債權受托管理制度等。而且,關于這些制度公司法、證券法已經發展了成熟的理論:委托代理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集體行動理論、不完備合同理論等。因此,在資本市場中,我們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無需完全摒棄既有的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理論與制度,代之以金融消費者身份去保護。這也是美國在此次金融監管改革中,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并沒有削弱 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監管權力,資本市場中投資者保護的主要職責還是交給了SEC和CFTC的原因之一。進一步說,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對于現階段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具有現實的、可操作的意義。

回觀我國金融法律法規,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存在著以下不足:一是消費者保護的金融法律數量少且規定原則,缺乏可操作性。盡管許多金融立法都以金融消費者保護為首要立法目的,但在措施上不夠具體。二是維護金融消費者利益的部門規章數量眾多,內容相對具體,但是,有的規章與上位法沖突,或者是同等效力的規章之間相互重疊交叉。目前我國的主要金融服務產品包括存款、保險、基金等,涉及諸多金融分業領域。各分業領域對金融消費者權利的規制原則及具體內容不盡相同。

針對我國金融法律法規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不足,我們應該進一步完善現有法律法規體系。一是提高立法層級,盡快制定和頒布專門的法律法規。除去現有立法中矛盾重復的規定,提高立法層級,完善有關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民事責任的規定。比如制定《個人信息保密法》,用以明確個人信息特別是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范圍,加大對違法使用個人信息的懲罰力度,禁止個人金融信息被用于法律規定以外的其他目的。二是根據不同行業金融消費的特點,在部門規章中制定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條款。三是嚴格規制格式條款。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典型方式之一就是金融機構利用格式條款,剝奪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免除其應當履行的法律義務,因此,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應強化對格式合同的規制。監管機構應制定與推廣格式條款范本,避免金融機構各自制定格式條款,不合理地剝奪消費者的權利。并且應加強對格式條款適用的檢查,對使用格式條款的不當行為予以糾正。

[1]代 兵.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影響[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吳 弘,胡 偉.市場監管法論——市場監管法的基礎理論與基本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劉 軼.金融監管模式的新發展及其啟示——從規則到原則[J].法商研究,2009(2).

猜你喜歡
原則監管金融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堅守原則,逐浪前行
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解與完善
監管
P2P金融解讀
監管和扶持并行
放開價格后的監管
金融扶貧實踐與探索
實施“十個結合”有效監管網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