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外交視角下的中印高等教育交流初探
——云南大學與印度高等教育合作實踐與成效探析

2014-03-11 03:08于欣力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云南大學外交印度

于欣力

(云南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云南昆明,650091)

公共外交視角下的中印高等教育交流初探
——云南大學與印度高等教育合作實踐與成效探析

于欣力

(云南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云南昆明,650091)

進入21世紀,中印兩國崛起,中印關系進入“龍象共舞”時代,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在與南亞、東南亞的區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云南大學與印度的教育合作交流頻繁、合作密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云南大學與印度高等教育合作的實踐與成效進行分析,從公共外交的視角出發,探討在中印關系現狀下,官民并舉,以高等教育合作為先導達到合作共贏,建設區域性高水平大學。

民間教育合作;云南大學;高等教育交流

中印兩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兩國人口合占世界總人口的37%。作為兩大世界文明古國,兩國的民間交流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個春秋,在21世紀的今天兩國又同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兩大經濟體,處理好兩個“新興大國”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國際關系方面提出了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12字精神”,為我們處理中印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依據和方向。我們認為平等互信是基礎,包容互鑒是途經,合作共贏是結果。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民間外交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教育交流合作作為人文交流的亮點和先導,可以發揮其形象親和、易于接受,符合國際慣例的優勢,既有助于拉近彼此距離,培養友好感情,也有利于增進國家間的互信和理解。

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在中印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從地理因素上看,云南有著獨特的地緣優勢。從歷史角度看,云南是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中轉站,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與印度經貿、文化交流往來的重要通道。新世紀以來,云南在中國南亞開放戰略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提出,為云南提升在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的作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云南大學立足云南“橋頭堡”優勢,借助其學科和區位優勢創新性地拓展與印度的民間教育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云南大學為例,探討和分析通過找準定位、把握機遇,開拓合作渠道展開與印度的教育合作,從而促進中印民間合作,增進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達到合作共贏,進而為建設區域性高水平大學提供有力支撐。

一、“龍象共舞”時代的公共外交

1965年,美國塔弗茲大學弗萊舍法學院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首次提出公共外交并將其定義為:“公共外交旨在處理公眾態度對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實施所產生的影響。它包含超越傳統外交的國際關系領域:政府對其他國家輿論的開發,一國私人利益集團與另一國的互動,外交使者與國外記者的聯絡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觀點的流通?!?/p>

印度學者拉那認為:公共外交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既是為了贏得擁護,也勸說別人,它在不同形式的非政府人士的支持下,影響外交事務。通常,一個國家公共外交的實現包含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作為一種方法,在談判過程中,公共外交常常被一個國家用來影響本國和國外的公眾,以達到制造輿論向對手施壓的目的。

公共外交與傳統的外交相比較具有如下幾個顯著特點,1、它的行為對象是公眾,不是政府,這使它不同于古典外交。外交所要處理的就是政府之間的官方關系與民眾沒有關系,而公共外交的對象是公眾,旨在通過公眾輿論,為本國的外交爭取支持,并影響外國政府的外交政策。2、公共外交的行為主體依然是一國政府,這使它不同于“民間外交”,換言之,只有當一國政府出面組織或者幕后支持,按照政府的意志向本國和外國公眾、非政府組織提供消息,組織交流,間接影響公眾支持本國的外交政策和外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才能算是公共外交。3、公共外交具有明顯的公開性特點。公共外交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于輿論的力量,信息的提供者是政府,作用的對象是國內外的社會公眾輿論。

二、與印度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是我國公共外交的重要環節

與中國東部重點大學相比較,西南地區的高校與周邊國家交流具有地緣和親緣優勢。云南省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地域上山水相連,文化宗教傳承相通,便利的交通和人文環境使我們與南亞和東南亞各國進行合作與交流具有相對的區位優勢。

同比西南地區的其他地方性高校,云南大學又具有印度研究的學科優勢。云南大學在南亞研究方面擁有較強的人員優勢,有一批了解印度并熱心推動中印民間合作交流的專家學者、工作人員和一支專職的研究教學隊伍,此外,還聘請了一大批來自國外高校、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南亞所、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財經大學的兼職教師,他們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同時還擁有較為豐富的學術資源,為云南大學加強對印度研究和交流合作提供了較好的政策指導、學術資源支持。此外,云南大學日趨活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鍛煉了一支年輕干練、經驗豐富、勇于擔當的外事隊伍,這也成為開展中印教育合作一項重要的優勢條件。

圍繞國家戰略和云南省“兩強一堡”建設戰略需求,云南大學遵循“立足邊疆、服務云南、提升水平、辦出特色”的辦學思路,南亞、東南亞是云南大學國際化戰略的重點,云南大學每年招收的外國留學生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南亞和東南亞。近年來,云南大學參與并活躍在這幾個區域的一系列國際性多邊、雙邊合作組織中。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云南大學成立西南亞研究所,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目前的國際關系研究院,下設印度研究中心,融國際政治、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法律、國際教育、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安全研究為一體,同時將國際關系學科與中國邊疆問題有機結合,與印度高校交往密切并合作開展了課程建設項目,印度研究成果豐富,培養了印度研究方向的碩士、博士數十人。印度研究中心承擔了一批項國家社科基金有關印度的研究項目,出版了《中印關系》、《中印邊界問題》等10本關于中印研究的著作和教材,發表印度研究論文100余篇,成為中國西南地區印度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

三、云南大學與印度開展高等教育合作實踐與成效

云南大學與印度高等教育機構合作緊密,近年來舉辦、承辦、協辦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又影響深遠的交流活動,總體呈現出點面結合,以點帶面,特色突出,亮點頻現的特點,以實踐出成效,以成效促實踐的格局。

(一)以點帶面,注重短期目標與長期效果統一

1.以與印度國際大學合作為重點,全面推進中印文化交流園地的建設

在加快國際化進程中,云南大學非常重視與印度高校進行全方位的合作,而與印度國際大學的合作則是其中的重點和亮點。

(1)將援建其中國學院作為與印度國際大學合作的基礎

印度國際大學(Visva Bharati University)是由印度蜚聲世界的大文豪泰戈爾創辦。上世紀30年代,被稱為“現代玄奘”的譚云山①譚云山(1898年-1983年),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創院院長,并主持該學院直至其辭世。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稱之為“偉大學者”。先生接受泰翁邀請在該校創辦了中國學院(China Bhavana)。在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云南大學與印度國際大學在云南教育展上簽署了合作交流協議,援建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并獲得云南省政府450萬專項資金撥款。

為推進與印度國際大學的合作,2010年3月,云南大學特邀請在中印友好方面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的譚中②譚中,譚云山之子,20世紀50年代移居印度,加入印度籍,在印度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先后任尼赫魯大學、德里大學教授、系主任,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中心教授,德里中國研究所前主席,在印度學界、教育界有重要影響。譚中教授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及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贏得了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尊敬,印度政府特頒發2010年度印度國家最高榮譽獎“蓮花獎”給譚中先生,“蓮花獎”是印度政府為獎勵在科學、文藝、藝術和學術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頒發的獎章,是印度對于在這些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士的最高榮譽。訪問期間,譚中先生為云南大學師生作了題為“從地緣文明透鏡看中印關系發展”、“國際新形勢下的南亞現狀”等講座,對中印關系進行了剖析并為云南大學師生增進了對印度的了解。先生及夫人訪問了云南大學,雙方就此事進行了商談,云南大學聘請了譚中教授擔任中印合作顧問。在譚中先生的熱心推動下,云南大學與印度國際大學建立了先期聯系。為加快落實與印度國際大學的合作,雙方進行了互訪,就云南大學派遣教師/研究生赴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進行漢語教學,互換學生短期訪問交流團,接受對方教師/研究生到云南大學進修方面達成共識,并決定在捐贈語音實驗室設備、捐贈圖書音像教材等方面給予國際大學支持。

(2)打造印度漢語人才培養的搖籃

云南大學從服務橋頭堡戰略出發,積極主動成為這份中印友好的傳承者;從中國學院的實際需求出發,從硬件和軟件“雙管齊下”,對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進行教育援建。

教師培養方面,派出對外漢語教師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研究生赴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任教,為其預科,本科,研究生專業學生講授漢語口語、中國文化選修、電影欣賞等課程,結束了中國學院2006年以來沒有中國外教的狀況,并逐步完善中國學院的漢語教學課程,此舉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同時接收中國學院的教授到云南大學進修,幫助其中國文化論文的寫作及素材收集。除漢語推廣外,中國學院存放有大量中國政府在上世紀中葉贈送的古籍和書籍,由于時間久遠和保存條件有限,這些書籍急需整理和修補,云南大學派出一名圖書館管理人員已經在中國學院做圖書編目整理和修補工作。

云南大學作為印度國際大學的援建單位,選派教師和志愿者到印度國際大學,克服當地環境和飲食等方面的等困難,為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的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推廣漢語及中國文化,為中國學院成為培養印度漢語人才的搖籃提供有力的師資力量,從中國學院的畢業的漢語學生成為印度漢語教學的主力軍;除漢語專業教學外,中國學院不定期開設了很多漢語培訓班,學習者多為印度商人,他們認為漢語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商機。

通過雙方的努力,構架起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橋梁,掀起了中印兩國互相研究彼此文化的熱潮。在國際學院大力推廣漢語教學,既有利于擴大云南大學在印度的影響,向印度宣傳中華文化,消除誤解和偏見,樹立更好的國際形象,更是培養印度親華、友華力量的有效途徑。

2.師生交流常態化,增進中印青年間的相互了解

(1)中印關系急需加強民間交流,當前形勢給高校在印度留學生的培養方面賦予了新內涵,這對留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形勢下,應以教學為中心,以管理、服務為兩翼,構建“教學、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除了教學、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服務的以人為本,通過生活學習等方面的人文關懷,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留學生活環境中,同時也能拉近感情,增進友誼。目前有2位印度博士生分別在云南大學重點實驗室與國際關系研究院交流學習。

留學生工作從眼前計、從長遠計都是舉足輕重的。高校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吸引更多的印度學生來華學習、交流,培養更多友好的“國際校友”,通過推行高等教育國際化而建立起來的良好國際關系,也可為一國帶來直接而長遠的利益,成為夯實中印友好的基礎。

(2)除了長期留學生外,云南大學還積極舉辦各類中印交流短期項目。在福特基金會贊助下,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與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美國新派大學合作開展“中印知識與能力建設”暑期項目③2011年開進行了第一期,第二期暑期項目于2012年6月22日-8月20日期間分別在昆明和加爾各答舉行。。該項目包括在三所大學共同開設中印關系的研究生課程和暑期交流活動,通過跨文化交流和多元的視角,加深三國學生和學者對中印雙方的了解,促進交流,加強互信。這是云南大學近年來通過國際合作方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的積極探索,為進一步促進中印學生交流項目提供了借鑒和思路。項目通過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視角,加深三國學生和學者對中印雙方的了解,促進交流,加強互信,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合作模式。

從2012年起,云南大學與印度國際大學每年分別選派20名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為期2-3周的短期交流。該交換項目已順利啟動①2012年5月,印度國際大學13名交換學生來云南大學進行了為期二周的交換學習;云南大學于2013年1月派出16名學生在兩名老師帶領下,到國際大學進行為期2周的交換學習。,兩校已經順利完成第一輪的師生交換項目,即將開展第二輪的項目工作,學生報名非常踴躍。該交流項目不僅能夠讓云南大學的學生進一步拓展視野,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交流學習,以及印度國際大學的辦學歷史和現狀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時,國際大學的同學們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也有了親身體會,雙方師生開展了關于中印關系、語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直觀的了解真實的中國、中國人民和中國的睦鄰友好政策。

(3)為促進兩校交流,印度國際大學主動提出其音樂和表演專業是其優勢專業,印度歌舞歷史悠久,獨具特色,表演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極富有藝術性,雙方初步商定在2013年6月初,借云南南博會之機會,該校組成一個專業演出團來云南大學作專場演出,讓云南大學的師生可以領略印度歌舞的魅力,從而增進中國青年學生對印度和印度文化的了解。

(4)云南大學優越的辦學環境和優良的教育資源吸引了印度專家留校進行長期合作研究。云南大學重點實驗室自2003年以來聘請印度國家魚類基因資源局M Palanichamy博士到校進行合作研究,與云南大學教師一同完成了由張亞平院士主持的《印度人群群體多樣性及起源、遷移研究》項目,目前在國際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Nature等發表論文多篇。鑒于Palanichamy教授的較高的科研水平,包括在主持國家科研項目能力,以及特別是發表論文的質量和影響力方面,成果突出,為云南省科研水平的提升作出了一定的貢獻,2012年,Palanichamy博士以其在云南大學期間出色的研究成果榮獲“云南省外國專家彩云獎”。

此外,Palanichamy參與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由于Palanichamy教授的學術影響,他應邀參加了在新德里舉辦的“國際民族、文化和群體基因組學”大會,以及在印度勒克瑙舉辦的“基因組學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研討會,并作大會發言,這些活動不僅顯示了他的在印度乃至國際學術影響和地位,同時也很好的宣傳了云南大學。

3、全方位、寬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除了與印度國際大學展開的各種活動外,我們積極開拓與南亞的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已先后與印度普那大學、泰戈爾大學、加爾各答大學、國際大學、賈達普大學等多所高校簽署了合作交流協議,共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除協議高校外,云南大學與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印度尼赫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印度圣地尼克坦國際大學、印度德里大學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研究、師生互換等交流與合作;同時也與印度政府保持良好的交流與合作,2003年10月印度國大黨經濟事務委員會秘書長到云南大學做中印關系的發展問題的講座并與師生交流;原印度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Indra Mani Pandey先生曾多次到云南大學訪問,促進云南大學與印度高校的合作。

云南大學和印度國際大學的教師交流以及青年大學生互訪將成為兩校合作長效機制的一部分,云南大學不僅是這個項目的執行者、開拓者,也是受益者。多年與印度政府及高校密切合作的成效在此顯現出來,云南大學赴印度國際大學交流的師生的簽證送至印度駐廣州總領事館往往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得到了簽證,這對于向印度使領館正常手續申領簽證的時間來說是驚人的。原印度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I.M. Pandey先生曾表示,對于云南大學師生赴印度交流、訪學在印度簽證事務方面給予“綠色通道”,這顯示了印度政府方面對云南大學與印度教育合作交流的肯定和支持。

(二)在實踐中擴大影響,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公共外交的平臺和窗口作用

云南大學在與印度的教育合作方面,不斷深化合作、擴展合作渠道,充分發揮高校作為民間交流的平臺和窗口作用,不斷拓展和強化與印度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以中印建交60周年(2010年)和泰戈爾誕辰150周年(2011年)為契機,開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交流與合作

通過把握“中印建交60周年”及泰戈爾誕辰150周年紀念的契機,云南大學與印度政府聯合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泰戈爾的文化交流活動,這些活動聲勢大、影響廣、時效性突出、后續工作開展良好,是云南大學不斷拓展和強化中印間文化教育交往的體現,為橋頭堡戰略實施過程中深化云南與印度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泰戈爾學者”②“泰戈爾學者”為紀念泰戈爾誕辰150周年,印度駐廣州總領事館文化事務處推薦云南大學與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達成合作意向,印度文化關系委員在云南大學設立了“泰戈爾教席”以加強“滇印合作與文化交流”。

2011年12月6日,“泰戈爾學者”簽字儀式在云南大學舉行。印度駐華大使蘇杰生表示:“印度歷來重視中印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0年12月訪問印度期間決定將2011年定為中印交流年,尤其關注學者和學生的交流互訪。此次設立的泰戈爾教席是一個長期合作項目,三年結束后雙方可以續簽?!彼€表示:“之所以選擇云南大學,是因為該校長期以來為滇印學術合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2)“泰戈爾:遠行的羅曼史(Tagore:Romance of Travel)”畫展

此次畫展在深化雙方高校學術層面的合作、增進我國民眾對泰戈爾繪畫藝術成就的了解、加強中印友好關系及擴大文化交流、在青年一代中延續中印間的傳統友誼等方面均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3)“泰戈爾銅像”

作為“中印交流年”和紀念泰戈爾先生誕辰150周年的后續活動之一,印度政府計劃選擇一所中國大學并向其贈送泰戈爾半身像,今年恰好是泰戈爾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00周年紀念,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內涵,銅像在云南大學落座,是傳達中印友好的象征。贈送泰戈爾紀念雕像被印度政府視為一件神圣的事,每尊由印度政府贈送的銅像,都由印度國家領導出席安放揭幕儀式。云南大學已于2012年11月接受了這座半身像,將擇時由印度政府高官和云南省政府領導出席落成典禮。

泰戈爾銅像的接受將是云南大學對印度交流的特色、亮點工程,銅像的落座將選址在云南大學圖書館大堂,希望每一位來到圖書館的學子都將會被泰戈爾先生的理想和精神所激勵,奮發向上。

2.通過舉辦“東亞峰會高等教育合作論壇”,加強區域多邊合作

2009年,云南大學成功承辦了“2009東亞峰會高等教育合作論壇”③此次論壇旨在東亞峰會框架下,借鑒歐盟教育合作機制推進東亞區域內高等教育合作行動框架與合作機制的構建。。論壇通過東亞10+6各國政府部門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參與,對東亞高等教育合作現狀、制約因素、合作前景進行探討和分析,對東盟10國與中、日、韓、澳、新、印間的高等教育資源、合作目標和利益進行協調,最終目的是探索和推動構建一個東亞高等教育合作行動框架和一系列合作機制,以便從制度和機制上把東亞高等教育合作推向務實的方向,使高等教育合作真正成為推進東亞區域全面合作的重要動力。

本次論壇為所參加論壇的各高校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互動和交流的平臺,印度旁遮普大學(Panjab University)校長Ranbir Chander Sobti在論壇上代表所有參會高校進行開幕式致辭,介紹了印度旁遮普大學是印度唯一一所在理工方面名列世界500強的大學,這為印度高校在東亞峰會框架下進行對外宣傳、交流提供了一個良機;在此框架下,印度旁遮普大學通過與參會的中國高校進行交流,并與中國的部分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

四、啟示與思考

1、官民共舉,民為基礎,教育為先

今年5月19日至27日,李克強總理將出訪亞歐四國,并將首次出訪首站選擇印度,體現了中國新一屆政府對中印關系的高度重視。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印度國內政治的復雜性以及與中國領土爭議等敏感問題無疑阻礙了兩國政府間交流與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以云南大學與為例,云南大學與印度多所大學合作良好,擬在印度建設一所孔子學院,卻因得不到印度政府的批準而擱淺,這在其他國家也不多見。云南大學轉只能以援建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的方式繼續在印度開展漢語推廣事業,加強與印度的教育交流。

由此可見,教育交流有著很高的靈活度,是較為理想的民間外交形式,高校的作用是通過多種渠道,加強民間交往與互動,發揮學術界和教育界獨特理性作用。作為高校來說,可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廣泛聯系國際教育界友好人士,以國家人文外交戰略高度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青年一代開始培養友好觀念、加強互動,培育民間交流,為兩國人民增進友誼、增加信任產生積極作用,同時也奠定了兩國政治、經濟合作關系的人心基礎。

順應時代需求,教育文化交流作為中印的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平臺正演繹出豐富內涵,在交流與合作中消除誤解與分歧,從而達到鞏固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的長期目標。

2、為兩國長遠的合作與發展儲備年輕力量

與印度的教育合作最重要的是找準定位,明確職責,前瞻謀劃,適應形勢,創新思路,拓展功能,優化布局。要以服務大局為宗旨,以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為落腳點,以民間性為特色,以人文交流為依托,以品牌建設為引領,注重統籌謀劃,注重內涵發展,注重能力建設。

人文交流是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是國家關系發展極為重要的橋梁和紐帶。國家把人文交流提升到戰略層面,這是外交工作的一個創舉。教育、文化的交流是突出民間特色、拓展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的靈活、有效渠道。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對任何一個國家皆是如此;印度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思想活躍、朝氣蓬勃,是印度未來的棟梁。作為新的一代,中印青年應該加強交流,這不僅使得中印交流變得更加容易,也有助于中印兩國政府制定正確的外交政策。加強中印青年的交流,必將推動兩國關系不斷發展,創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高等教育是引領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服務于國家宏觀教育外事目標。云南大學擬加強在印度的留學生招生,留學生教育不僅能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還能傳播中國文化;同時,擬將印度國際大學的師生交換項目打造成品牌項目,構建一個中印青年間的交流平臺,兩國青年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時能夠收獲理解,收獲友誼,為兩國長遠的發展與合作儲備力量。

3、建設南亞研究基地,通過智庫和高端人才服務外交戰略

中印同在亞洲,互為近鄰,情感卻很陌生,彼此了解有限。過去的20年,中印兩國高層交往日趨頻繁,雙邊在議會、政黨、青年、人文、教育等領域的交流與交往也活躍。然而相對人口基數,兩國間的民間交往還處于起步階段,彼此的了解還不深,這也是兩國民間非理性情緒時隱時現的主要原因。

交流是雙向的,了解也是互相的。目前,云南大學正在積極申請教育部印度國別研究基地和智庫,利用學術平臺,以學校自身的南亞研究優勢積極發揮高??蒲袡C構在社會發展中的決策咨詢作用,為國家在中印關系決策方面提供咨詢建議,提供戰略性指導,為國內民眾提供關于印度等南亞各國正確、高質量的信息;同時,邀請印度高端的專家、學者、文學家和藝術家到學校講學、展覽藝術作品,科研合作、舉辦高層次國際論壇等系列交流機制,促進印度學者通過親身體驗,擴大其了解中國的信息渠道,加大對中國文化、社會的了解,從而回國后能夠就中國的情況發出真實的聲音,促進印度民眾對中國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服務國家外交戰略。

4、建立教育合作的長效機制

借中印建交六十周年紀念和泰戈爾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紀念之機,云南大學把握機遇與印度政府等聯合舉辦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對于提高印度及其豐富多彩的印度文化在云南大學師生及昆明市民心中的關注度、倡導中印友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新時期中印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助力,進而為發展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作了一定貢獻。

教育和文化在兩國的交往中起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中印兩國都是世界文明古國,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歌舞、電影、畫展、節慶、瑜伽、文藝演出等是老百姓和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交流方式。高校有著良好的硬件設施,有著較為集中的交流對象,為民間交流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平臺。印度的歌舞、瑜伽、電影越來越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作為學校,可以聯合民間組織發起論壇、研討會、派出和接待民間文化藝術團體和文藝界人士,進行友好訪問,舉辦演出和展覽等中印學術、文化交流活動,這樣的活動可以為全校師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印度藝術作品所蘊藏深層含義的難得機會,不僅能夠服務在校師生,更應該借助新聞媒體、網絡等宣傳,擴大規模,為加強中印友好關系及擴大文化交流帶來積極作用。同時,應總結經驗,保持現有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做好、做大、形成規模,使其機制化,不斷擴大影響。此外,還應積極拓展其它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與時俱進,不斷開拓新項目,積極探索開發新的合作伙伴和工作渠道,利用文化增進相互理解。

[1]王憲鵬.中國與東南亞的民間外交[J].公共外交季刊,(8).

[2]于欣力.“橋頭堡”背景下的云南大學國際化戰略研究[C].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294-361.

[3]帕拉維·艾亞爾,汪北哲譯.用云南模式發展印度東北地區[N].印度教徒報,2006-10-7.

[4]趙伯樂.印度將如何構筑對華戰略[J].環球,2009,(17).

[5]趙伯樂.中印關系-新型的大國關系[J].當代亞太,2005,(8).

[6]孫士海.南亞的政治國際關系及安全[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7]E·萊文.未來大學的九大變化[J].陳海東譯.中國高等教育,2001,(19):47-48

[8]云南背靠大西南與印度開展合作的基礎和條件[J].南亞研究季刊,2002,(4).

[9]劉永順.臺灣推動高中職校學生國際教育旅行的現況與展望[M].教育雙月刊,(71).

[10]中印關系亟待加強民間交流[N].中國新聞報,2009-10-30.

[11]吳兆禮.中印關系發展需要跨越“陷阱”[N].人民網,2010-4-15.

[12]查爾斯·弗蘭克爾(Charles Frankel)出版的《被忽視的對外事務:美國的對外教育與文化政策》(The Neglected Aspect of Foreign Affairs:American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Policy Abroad,Washington)1966

[13]黃駿.關于構建中國與東盟留學生教育合作平臺的思考[J].東南亞縱橫,2005,(8).

(責任編輯 劉強)

G40-059.3

A

1671-0681(2014)04-0169-04

于欣力,男,云南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2014-04-08

本文屬于云南省教育廳2014一般科研基金項目,課題名稱:云南省與南亞高等教育合作研究(KY305015)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云南大學外交印度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投稿須知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報)》論文版權授權確認書
云南大學百年校慶啟動儀式舉行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悠悠歲月外交情
涉僑外交二三事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Take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hildren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